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佛教視野中的美國種族問題
——論《牧牛傳說》中的佛教思想*

2015-03-21 01:38:28陳后亮
外語與翻譯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牧牛安德魯約翰遜

陳后亮

山東財經(jīng)大學(xué)

佛教視野中的美國種族問題
——論《牧牛傳說》中的佛教思想*

陳后亮

山東財經(jīng)大學(xué)

作為美國當(dāng)代著名非裔作家查爾斯·約翰遜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牧牛傳說》以中國禪宗繪畫《十牛圖》為敘事參照,運用其中蘊含的佛教思想去反思美國的種族問題,藉此拓展人們有關(guān)黑人存在、黑人身份以及黑人自我理解的視野。本文重點解讀約翰遜在小說結(jié)尾處從禪宗思想的角度,在黑人期待的徹底個人自由與倫理責(zé)任之間找到平衡點。雖然約翰遜運用佛教思想來探尋黑人奴役問題的解決之道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其開拓性貢獻值得肯定。

查爾斯·約翰遜,《牧牛傳說》,《十牛圖》,佛教思想,黑人文學(xué)

1.引言

《牧牛傳說》(OxherdingTale)是當(dāng)代美國黑人作家查爾斯·約翰遜(Charles Johnson,1948-)于1982年發(fā)表的一部重要作品,有學(xué)者認為它是“約翰遜的所有作品中最被廣泛講授和最受贊賞的一部”(Byrd 1996: 549)小說。這部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大量佛教思想的運用。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1,約翰遜認為佛教對于黑人思考美國種族問題具有重要啟發(fā),因為“美國黑人在過去和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痛苦為他們天然地打開了通往佛法的大門”(Johnson 2014: 70)。由于黑人長期遭受種族迫害,這使得他們對自由的渴望異常強烈,同時也比白人更迫切地想要了解有關(guān)自我、種族和身份的問題。黑人必然想要追問到底是什么導(dǎo)致了種族不平等?白人與黑人之間真的天生就有貴賤之分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怎樣才能獲得徹底解脫?如此等等。而佛教恰恰可以在這些方面給黑人帶來啟示:“(黑人在佛教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久遭否定的人性深度;歷史悠久的禪修方法……可以幫助清除社會(以及自我)在他們頭腦中制造的幻象;一種有關(guān)受苦、欲念和自我的古老現(xiàn)象學(xué);以及一條通往道德文明生活方式的途徑(八正道)”(Johnson 2003: 54)。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約翰遜才把他的佛教思想滲透到《牧牛傳說》的創(chuàng)作中。

首先,這部小說的題名就直接源自中國古代的佛教名畫《十牛圖》,而且小說主人公安德魯本身就曾是一名牧牛人。其次,約翰遜也直言不諱地以中國佛教禪宗經(jīng)典《壇經(jīng)》作比喻,認為《牧牛傳說》就是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部“壇書”(a platform work),宣稱“我試圖做的所有其他事情都將以這種或那種形式以它為基礎(chǔ),或與之相關(guān)”(Johnson 2005: xvii)。再次,小說中充滿了大量的佛教寓言和典故,讓熟悉相關(guān)文化背景的讀者一眼就可以辨出,容易引起精神共鳴。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沒有辜負約翰遜在這方面的良苦用心,他們都注意到了小說具有的東方宗教色彩,并從不同方面做出分析和評判。例如Gleason和Collins都分析了《牧牛傳說》與《十牛圖》之間的結(jié)構(gòu)對應(yīng)關(guān)系,認為小說的敘事線索就是主人公安德魯在尋找自由的主體身份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直至最終獲得覺悟的過程,如同僧人經(jīng)過修行參悟正果一樣(Gleason 1991:705-728;Collins 2010:59-76)。Byrd認為約翰遜在《牧牛傳說》中“以佛教、道教和印度教為框架,開始了他對身體層面和形而上學(xué)層面上的奴役的本質(zhì)思考”(1996: 549)。Selzer研究了《牧牛傳說》的寫作背景,即1960至1970年代佛教在美國社會、尤其在黑人群體中的傳播狀況,以及約翰遜以學(xué)習(xí)武術(shù)為契機逐漸與東方宗教結(jié)緣的過程,肯定了作者借鑒東方宗教思想質(zhì)疑種族二元對抗關(guān)系的努力,但對約翰遜試圖從佛教視角尋找黑人苦難的根源以及擺脫苦難的途徑提出了懷疑(2009: 155)。

與上述研究不同,本文以法籍越南禪宗思想家釋一行的思想為闡釋工具,重點解讀約翰遜在小說最后一章“解脫”中表達的佛教主題,尤其是他從佛教角度為黑人尋找破解自由和身份困境的嘗試。

2.《十牛圖》的宗教和倫理內(nèi)涵

《十牛圖》(TheTenOxherdingPictures)相傳是中國宋代禪僧廓庵師遠所繪。它以類似連環(huán)畫的形式,用十幅連續(xù)的畫面形象地講述了習(xí)禪者由修行、開悟、調(diào)伏心意、終至見性、進而入世化眾的修行歷程,同時還配有禪意十足的頌偈和散文等。畫面和文字均具有高度的宗教寓意,牧童象征修行者,牛象征修行者的心,牧牛則象征修心。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則無佛。十幀畫面分別代表修心的十個階段: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歸源、入廛垂手(Suzuki 1950)。

《十牛圖》在禪宗文化史上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以簡單生動的圖畫,搭配言約義豐、蘊藉高蹈的詩文,把深邃的佛理呈獻給世人。美國禪師Kapleau曾評價說,廓庵師遠所繪《十牛圖》目的就是要表明“處于最高精神境界的禪者生活在有形和差異的平凡世界之中,帶著絕對的自由與普通人混雜在一起,用他的同情心和感染力去啟發(fā)他們,走向通往佛的大道之上”(1967: 301)。

日本佛教哲學(xué)家上田閑照(Ueda Shizuteru,1926-)認為,《十牛圖》講述的其實也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的十個階段”,“每一幀畫面都描繪了人在通往真實自我的途中不同的存在方式和維度”(Shizuteru 1976:8,10)。拋開《十牛圖》中的宗教意味不談,其實它對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具有深刻的倫理啟示。每一位能夠嚴肅對待人生的人,都必定想要弄清楚“我是誰”的問題。整個人生也可以理解成不斷尋找自我、反思自我、以及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而在約翰遜看來,這個問題對生活在美國的黑人來說尤為重要,并且是理解幾乎全部美國黑人文學(xué)的關(guān)鍵。他說:“黑人文學(xué)始終與身份危機有關(guān)。在這個不斷把黑人描寫為種族主義文學(xué)中的低賤另類、吟游傳統(tǒng)中的搞笑人、20世紀20年代的文化他鄉(xiāng)客、60年代的危險暴力分子、以及70和80年代又因曾受迫害而有成就的道德優(yōu)越者形象的文化中,它們用深刻而痛苦的文字努力試圖回答‘我是誰’的問題”(McWilliams 2004: 40)。約翰遜認為,在這種繽紛繁雜的黑人文學(xué)形象中,人們對黑人身份的理解反倒模糊不清了。如今的美國民眾,尤其是黑人,對他們的歷史和現(xiàn)狀均缺乏清晰認識。他們心目中的黑人形象似乎永遠定格于正在田間勞作、受盡折磨的奴隸身上。難怪當(dāng)歷史學(xué)家Davis的學(xué)生們從19世紀的文獻中讀到一段有關(guān)黑奴們正在農(nóng)田里享受片刻的歡聲笑語的文字時,他們無不懷疑其真實性。在他們看來,奴隸不應(yīng)該有任何值得歡樂的事情。這件事情讓約翰遜頗有感觸。他感到人們對黑人歷史的理解太過本質(zhì)化了,也太教條和僵化,由此促成了他創(chuàng)作《牧牛傳說》的動機:“去拓展有關(guān)黑人存在、黑人身份以及黑人自我的視野”(McWilliams 2004: 40)。

3.《十牛圖》與《牧牛傳說》的互文關(guān)系

無論在形式還是主題上,《牧牛傳說》與《十牛圖》存在非常密切的互文關(guān)系。首先,兩者的故事情節(jié)存在較大程度的呼應(yīng)。主人公安德魯·霍金斯曾是一名牧童,正是由于在一次放牧途中與茗蒂墜入情網(wǎng),萌生了對自由和身份的向往,由此踏上他的“尋?!敝?。安德魯與女奴隸主芙蘿在利維坦農(nóng)場的初遇和姘居分別相當(dāng)于他的“見跡”和“見?!?;他從芙蘿和睿伯那里得到的影響意味著“得?!焙汀澳僚!?;他與睿伯騎馬逃脫象征著“騎牛歸家”;途中他裝扮成白人,找到醫(yī)生安德克里夫診病標志著他已“忘牛存人”;與佩姬結(jié)婚后過上了一段幸福無憂的生活,他似乎已完全忘記了自己的過去和逃亡的使命,此為“人牛兩忘”;而安德魯和睿伯的最終命運顯然預(yù)示著“返本還源”和“入廛垂手”。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小說與《十牛圖》在情節(jié)上存在的這種結(jié)構(gòu)相似性并非是嚴格對應(yīng)的,我們也只是大致地找出了這么幾個敘事節(jié)點來粗略的描繪出兩者之間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其實約翰遜在敘述時間和敘述邏輯上均作了較大程度的修改,其中“人”與“牛”的位置還經(jīng)?;Q,指代的對象也并非固定不變,決不能照搬《十牛圖》的結(jié)構(gòu)模式來理解這部小說。

其次,比起形式上的對應(yīng),《牧牛傳說》與《十牛圖》在主題上的相似性更值得關(guān)注。正如Byrd所說:“雖然約翰遜在小說中并未逐個復(fù)制牧童尋牛的十個象征階段,但在小說結(jié)尾處從名義和身份上均變成了威廉·哈里斯的安德魯·霍金斯還是走在一條發(fā)現(xiàn)自我和理解自我的旅程上,并最終獲得覺悟”(2005: 67)。與《十牛圖》中的牧童一樣,安德魯也在追尋“我是誰”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約翰遜看來又與“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人?”“自由和奴役的邊界在哪里?”“我與他人是什么關(guān)系?”等一系列問題相關(guān)。所有這些問題都構(gòu)成約翰遜在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的主題考量:“我想創(chuàng)作一部能夠觸及所有這些問題層面的小說,講述一位年輕人從奴隸走向自由、從蒙昧走向覺悟的過程,由此一來他便既像是一位東方哲學(xué)中的精神探索者,又像是走向更大自由的黑人奴隸”(McWilliams 2004: 129)。小說中,獲得精神解脫的睿伯和安德魯最終都選擇了返回世俗生活、承擔(dān)自己的倫理責(zé)任,這正是禪宗終極倫理內(nèi)涵的體現(xiàn)。

4.勘破種族幻象:佛教啟示下的精神解脫

整部小說中,安德魯與捉魂人4班農(nóng)有三次面對面的交鋒。第一次在獸醫(yī)格羅夫那里,第二次在與睿伯一起逃亡的途中。這兩次見面,班農(nóng)都直接指出了安德魯?shù)恼鎸嵣矸?。而安德魯設(shè)法逃避班農(nóng)對自己身份的“定位”,就像一只老鼠躲避貓的利爪一樣。但在第三次,安德魯卻不再做任何精神反抗。因為他想沿著《十牛圖》的軌跡實現(xiàn)最后的解脫,他必須面對捉魂人班農(nóng)——他的最后一個心魔——的考驗。在這位死神的化身面前,安德魯升華他的死亡恐懼,迎來最后的精神解脫。

約翰遜為小說最后一章起了一個有宗教象征意義的標題——“解脫”。與其說他為安德魯和班農(nóng)安排的最后會面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不如說它是對小說主題形而上的高度提升和概括。“解脫”一詞是佛教用語,“解是解除惑業(yè)的束縛,脫是去掉三界的苦果,或簡單說,是永離苦海”(張中行 2006: 45)。解脫后所得之境為涅槃,它是一切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日的靜坐冥想,終于悟出了生命之苦的根源和解脫之道,總結(jié)出苦、集、滅、道四圣諦,也就是有關(guān)人生的一整套認識或真理。在佛陀悟道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苦行是唯一正確的修行之道。小說中,安德魯早年的家庭老師以西結(jié)以及他的岳父安德克里夫在青年時期都曾經(jīng)是這種苦行主義的信徒,他們相信只有通過苦行才能悟得真理,生活對他們越殘酷越好,似乎只有這樣,生命才顯得更真實。然而佛陀反對這種苦行辦法,他自身也曾受到這種錯誤觀念的束縛,用苦行讓自己失去了健康,差點沒有足夠力量去悟道。此外佛陀也反對走向苦行的另一極端,即沉溺于感官享樂,被食、色、名、利等各種欲望所控制,例如安德魯和芙蘿之間發(fā)生的一切,這樣更不能讓人們得到解脫。佛陀的教法是兩者之間的中道,他并不要求人們逃避人生,而是幫他們盡可能徹底地把自己和世界聯(lián)系起來。按照八正道的指引,當(dāng)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辨識苦的本質(zhì)和根源之后,就會變得平靜而喜悅,最終開啟佛教所說的空(shunyata)、無相(animitta)和無愿(apranihita)三解脫門,進入涅槃之境。

第一解脫門是空。空就是空掉、沒有的意思。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特別強調(diào)世界的實體屬性,它著重的是有而不是無,是實體而非虛空。佛教則正好相反,認為無是絕對的真實,有也是一種無,但這種無并非徹底的虛無,而是表示各種事物和存在的相互依存關(guān)系5。正如一行禪師所說:

我們不可能單憑一己而存在,只能和宇宙其余的一切相互依存。修行即是全天候滋養(yǎng)這種澈見空性的洞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在所接觸的萬事萬物中觸及空性的本質(zhì)。當(dāng)我們深入地觀察桌子、藍天、朋友、山川以及自己的憤怒和歡樂,就會看清這一切都缺乏獨立的自我。當(dāng)我們深入接觸這些事物時,就會看見一切存在之物相互依存、融攝的本質(zhì)??招圆淮怼盁o”或“不存在”,而是表示相互緣起、無常及無我。(一行禪師2010: 145)

“空”就是介于“有”和“無”之間的中道,類似于現(xiàn)代哲學(xué)所說的“主體間性”。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任何事物都非絕對純粹的自我,其中必然含有“非我”的成分。萬物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所謂的界限不過是人為虛妄的劃分而已。消除了你我之間的界限,我們也就會看到他人與自我始終苦樂相連,對抗和仇恨也就可以化解。

經(jīng)過漫長的心路歷程,安德魯面對找上門的捉魂人終于不再感到恐慌,也不再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只是平靜地等待命運的判決書。不過班農(nóng)這次并非上門索命的,因為他已經(jīng)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永久地放下了屠刀。在某種意義上來講,班農(nóng)從睿伯那里也獲得了解脫,而解脫后的他又將成為安德魯?shù)囊啡?。在班農(nóng)身上,安德魯似乎突然得到了頓悟:

捉魂人坐在我旁邊,談?wù)撝切┳屓丝植赖募记伞K男蜗篁?qū)散了所有的錯誤念想,把我的感覺剝離得猶如鯨骨一般干凈,使它擺脫了那些常常影響我的偏狹的視野和自私的關(guān)切。我可以聽到雨鴉正在前方的樹上鳴唱,另一聲鳥叫聽上去像是燕子,或者是一只鷦鷯,或者我就是這個聲音本身;我在樹下發(fā)現(xiàn)了不為人知、靜待被人發(fā)覺的矢車菌。我又看到了這棵有兩支樹干的大樹本身。它正夢想著再次轉(zhuǎn)變成人,沿著生物鏈向上爬,一種形態(tài)連著另一種形態(tài),直至到達值得付出最高犧牲的物種——人類。(Johnson 2005: 172)

安德魯終于看到了自己的苦的根源,不是因為他是黑人,“而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我從喬治·霍金斯那里繼承來的東西——分別之心(seeing distinctions)”(Johnson 2005: 172)。分別心一起,就會讓人陷入各種二元對抗結(jié)構(gòu)之中,那么生命就一定是痛苦的。這是真正讓他不自由的原因,不是用一紙契約或是金錢就可以換回來的東西。只要他還像父親那樣一輩子生活在對你/我、主人/奴隸、黑人/白人進行二元切分的世界里,他就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由。

第二解脫門是無相?!跋唷?lakshana)是指事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或心目中的表象、意象,比如水會有冰塊、蒸汽和流水等不同的“相”?!督饎偨?jīng)》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币馑际钦f我們表面看到的事物并非事物的本真面目,而是摻雜著很多主觀情意投射,因此是虛假的。如果我們以假當(dāng)真、執(zhí)迷不悟,就會受困于諸相之中而產(chǎn)生恐懼、煩惱、焦慮和悲痛等感受?!督饎偨?jīng)》中主要列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種相,前三者分別相當(dāng)于自我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和生物中心主義,它們會讓人誤以為自我高于他人、人類高于萬物、有生命之物高于無生命之物等。壽者相是指人執(zhí)迷于生死之分,從而貪生怕死,然而如果你深入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區(qū)分也不是絕對的,生命和宇宙一樣,從未出生也永不會消亡,恐懼之情就會自然消解。

一行禪師說:“當(dāng)我們超越諸相,就進入了無有恐懼及無責(zé)難的世界中,我們能超越時空,看見花、水與自己的孩子,也知道就在當(dāng)下、此刻,祖先存在于自己身上。我們還看到佛陀、耶穌,以及其他一切先圣先賢,他們都還未逝世?!?(一行禪師2010:148)面對班農(nóng)刺滿全身的紋身形象——上面描繪的都是曾經(jīng)被他親手殺死的無辜生命,包括安德魯?shù)母赣H喬治——安德魯感受到的不再是恐懼,反倒是看到實相后的欣喜和超然。約翰遜用一大段很抽象、詩意的文字描寫了安德魯?shù)母惺?,但由于篇幅過長,我們在此不予引用。在班農(nóng)的這副高度具有象征意義的軀體上,所有事物都不再以可以切分的獨立狀態(tài)存在。父親和兒子、黑人與白人、生者與死者、人與動物、捉魂人與逃亡者……他們?nèi)冀豢椩谝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生命在這里合奏了一曲和平共存的歡快樂章。二元主義的樊籬不復(fù)存在,所有生命都進入了涅槃的無相世界,獲得最大解脫。

然而佛陀告誡人們,絕不可以執(zhí)著的以否定生活的方式尋求解脫,修行的悖論就在于,你越是渴望解脫,它就愈發(fā)不可得,因為這也是一種“執(zhí)”。所以佛教提出的第三解脫門就是“無愿”,即無需刻意修行什么佛法、證得什么果位,無需為自己設(shè)定什么修行的目標,只需要像一片云、一朵花、一只鳥那樣存在就夠了,因為我們早已擁有了自己希求的一切。一行禪師說:

做你自己!生命本來就是珍貴的,讓你快樂幸福的要素當(dāng)下就已具足,無需追求、奮斗、搜尋或掙扎。單純地活著吧!正當(dāng)下此刻單純地活著,那是最深入的禪修?!U修并非為了達到覺悟,因為我們本身已具足覺悟。我們不必到處尋找,也無需任何目標或意圖。我們并非為了獲得某種更高的位階而修行的,在無愿三昧中,我們看見自己一無所缺,以達到自己希冀的境界,于是能就此停止奮斗掙扎,平靜、安詳?shù)鼗钤诋?dāng)下,單純地看見陽光透窗而入或聽聞雨聲,無需追求任何一物,而能享受每一刻。(一行禪師2010:150-151)

這也正是《十牛圖》中所描繪的最終境界。一行禪師的意圖是要人們認真地活在當(dāng)下,珍惜擁有的一切,好好履行吃飯、穿衣、工作、交往這些世俗生活中的倫理責(zé)任,把每一個平凡的時刻變成快樂的修行。小說結(jié)尾處,安德魯就像一行禪師所說的那樣,從最初對自由身份的強烈苛求進入無愿解脫門,和妻子佩姬一起繼續(xù)他們一如既往的平靜生活,“帶著女兒安娜轉(zhuǎn)向重建世界的工作”(Johnson 2005:176)。值得一提的是,他為女兒起的名字與自己的親生母親相同,這或許也暗示了他和母親的和解,正如同他和父親的和解一樣。

5.結(jié)論

在約翰遜看來,傳統(tǒng)黑人文學(xué)總是過多講述黑人生活中有關(guān)壓迫、奴役和抗爭的一面,這也就把黑人的性格和經(jīng)驗?zāi)樧V化、模式化了。而他通過安德魯?shù)墓适孪胍嬖V讀者,這種奴隸敘事并未觸及到一種更高層次的、更普遍的、精神意義上的生活真理。正如喬治的悲劇所告訴人們的,那些總是用充滿仇恨與對抗的眼光看待種族關(guān)系的黑人也必定會反傷自身。如果黑人不能擺脫這種心理負擔(dān),那么即便獲得了法律和政治意義上的自由,他們依然是精神層面的奴隸。當(dāng)人們像安德魯那樣消除了內(nèi)心的二元對抗結(jié)構(gòu),最徹底的自由終將獲得。帶著對自我身份的渴望和追問,安德魯為我們演繹了一部美國版本的《十牛圖》,就像約翰遜在小說序言中所說的:“安德魯·霍金斯是美國黑人小說中第一位獲得經(jīng)典意義上的解脫的主人公”(Johnson 2005:xvi)當(dāng)他徹底戰(zhàn)勝了分別心,不再把自我看作可以與他人和世界分開的孤立個體,他也就找到了一切苦難的根源,同時也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必須強調(diào)的是,約翰遜利用東方宗教啟示來探尋黑人的自由問題的解決之道,這種嘗試也是存在很大爭議的,Little就曾提出批評:

……當(dāng)種族自我消失在主流社會的洪流中之后,種族存在的行動力量也就幾乎喪失殆盡了?!瓰榱烁笳w的利益而放棄個人身份、吸收他人身份,約翰遜的這種解決方案在精神哲學(xué)層面上挺有思想深度,也很具誘惑力,但存在的風(fēng)險是,為了維系經(jīng)濟和文化現(xiàn)狀而強加在受壓迫的少數(shù)族裔和種族群體身上的那種力量……也就看不見了。(Little 1997:107-108)

雖然我們不否認奴隸也有很多需要解決的精神束縛問題,但恐怕如何獲得現(xiàn)實層面的自由才是更急迫的問題。面對批評的聲音,約翰遜早有預(yù)料。他聲稱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寫給今天的讀者看的,不是為了反映歷史的黑暗、觸碰過去的傷疤,而是為了解決今天的人們面臨的精神不自由問題。但問題是今天的美國黑人真的已經(jīng)獲得與白人完全平等的自由和身份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留給每一位在當(dāng)今美國社會真實體驗過的人來回答。

注釋:

1 約翰遜對佛教的興趣始于他上大學(xué)時期。以學(xué)習(xí)中國武術(shù)為契機,他逐漸接觸并皈依佛教,后來還在日本大阪的著名古剎醍醐寺正式受戒,成為在家修行的居士。

2 捉魂人(soulcatcher)是美國奴隸制時代專門替奴隸主追捕逃跑黑奴的職業(yè)殺手的別稱。

3 關(guān)于中西方哲學(xué)在世界本原的“有無”方面的不同認識,可參閱張法,1994,《中西美學(xué)與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2-18。

Byrd,R.P.1996.Oxherding tale and Siddhartha:Philosophy,fiction,and the emergence of a hidden tradition[J].AfricanAmericanReview(4): 549-558.

Byrd,R.P.2005.CharlesJohnson’sNovels:WritingtheAmericanPalimpsest[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R.2010.Honoring the form: Zen moves in Charles Johnson’sOxherdingTale[J].ReligionandtheArts(14): 59-76.

Gleason,W.1991.The liberation of perception: Charles Johnson’sOxherdingTale[J].BlackAmericanLiteratureForum(4): 705-728.

Johnson,C.R.2003.TurningtheWheel:EssaysonBuddhismandWriting[M].New York: Scribner.

Johnson,C.R.2005.OxherdingTale[M].New York: Scribner.

Kapleau,P.ed.1967.TheThreePillarsofZen[M].Boston: Beacon Press.

Little,J.1997.CharlesJohnson’sSpiritualImagin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McWilliams,J.ed.2004.PassingtheThreeGates:InterviewswithCharlesJohnson[C].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lzer,L.F.2009.CharlesJohnsoninContext[M].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Shizuteru,U.1976.Emptiness and fullness: Sunyata in Mahayata Buddhism[A].EranosYearbook[C].Netherlands: E.L.Brill.

Suzuki,D.T.1950.ManualofZenBuddhism[M].London: Rider and Company.

一行禪師,2010,《佛陀之心》[M]。方怡蓉譯。??冢汉D铣霭嫔?。

張中行,2006,《禪外說禪》[M]。北京:中華書局。

(陳后亮: 山東財經(jīng)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

通訊地址:250014 山東濟南舜耕路40號山東財經(jīng)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dāng)代非裔美國作家查爾斯·約翰遜小說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美國非裔文學(xué)史》:翻譯與研究”以及中國博士后基金第55批資助項目“倫理批評視角下的查爾斯·約翰遜小說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4CWW022、13&ZD127、2014M552063。

I106

A

2095-9645(2015)04-0058-05

2015-09-20

猜你喜歡
牧牛安德魯約翰遜
約翰遜:全力“脫歐”的英國新首相
時代郵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0
牧牛圖:禪宗“漸悟”的教科書
東方收藏(2019年2期)2019-07-15 01:32:56
親愛的安德魯
親愛的安德魯
潤·文摘(2018年2期)2018-05-14 00:43:17
尋找失主
云山牧牛難陀尊者
旅游世界(2015年10期)2015-10-20 22:59:22
守法模范安德魯
讀者(2015年12期)2015-06-19 16:12:59
尋找失主
三月三(2014年7期)2014-07-01 10:30:00
新地貌標識
大足石刻《牧牛圖》藝術(shù)的美與宗教義理的結(jié)合
雕塑(1998年4期)1998-06-25 06:44:20
嘉兴市| 吴旗县| 搜索| 朝阳区| 高尔夫| 贵州省| 全南县| 岑巩县| 新绛县| 湘潭市| 河北省| 延吉市| 宜宾市| 金坛市| 五华县| 永福县| 长宁县| 德安县| 连江县| 大同市| 台中县| 紫云| 黔西县| 汉川市| 霍林郭勒市| 克什克腾旗| 华蓥市| 紫云| 新化县| 北宁市| 广水市| 乳源| 崇义县| 比如县| 秀山| 江西省| 凤庆县| 陇川县| 丘北县| 苍梧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