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煒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1)
社交網絡語境下的輔導員溝通素養(yǎng)芻議
張煒煒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1)
近年來,社交網絡憑借其簡易的操作方法、多樣化的服務功能,迅速占領了在校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成為他們獲取知識、交流生活、消費娛樂的主要渠道。面對社交網絡的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新形勢,采取有效的溝通教育手段,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符合當代大學生時代特點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社交網絡 大學生 價值觀
當前,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近年來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便攜式網絡終端的不斷普及應用,使得以“Facebook”、“YouTube”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如火如荼的發(fā)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面對社交網絡給大學生來的巨大影響,如何通過教師的有效溝通,使大學生正確地利用社交網絡,趨利避害[1],讓社交網絡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
社交網絡也稱社交網絡服務 (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s),它將真實生活中的交際關系復制到虛擬的網絡中,從而達到擴大用戶社會關系、朋友圈的目的。簡而言之,社交網絡就是通過“熟人的熟人”進行網絡社交拓展[2]。當前,社交網絡已經發(fā)展到更為廣闊的范疇,人們可以利用社交網絡發(fā)表自己的照片、心情、狀態(tài)、行蹤;也可以對別人發(fā)表的內容加以評論、復制、分享;更多的商家則敏銳地意識到社交網絡對品牌推廣的巨大影響力,2014年春節(jié)期間,社交網絡軟件微信的“微信紅包”一夜走紅,據不完全統(tǒng)計:春節(jié)期間微信紅包收發(fā)高達32.7億次,引發(fā)了人們對社交網絡巨大商業(yè)價值的思考。從傳統(tǒng)網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社交網絡除了具備一般網絡的特點之外,還具有“真實性”、“高效性”、“黏粘性”等特點,這是因為當前的社交網絡鼓勵用戶使用實名信息進行注冊,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照片、畢業(yè)院校等基礎信息。因此在社交網絡中,人們往往都是以真實的身份與他人進行互動,從而有效避免了不負責任的言論及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由于智能手機和便攜式網絡終端的廣泛使用,使得社交網絡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及時性和互動性,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更為頻繁、高效。正是由于社交網絡的“真實性”和“高效性”,因此它深深地吸引了廣大在校大學生。
社交網絡的出現是互聯網的一次革命,它所帶來的影響意義深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互聯網絡的流行和用戶群體的良莠不齊,它的負面的作用也在漸逐漸顯現,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帶給人們信息、人際交流互動的同時從很多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一定的風險、威脅和隱患[3]。
(一)社交網絡帶給大學生群體積極影響的方面:首先,社交網絡滿足了大學生對社會交往的需求,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學歷層次高、活動能力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外交往的訴求。面對空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積極拓展自身的交際范圍和朋友圈,豐富自己的人脈資源,將為今后就業(yè)贏得更多籌碼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普遍共識[4]。社交網絡正契合了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有助于他們社會交往面的拓寬。其次,有助于創(chuàng)造更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由于絕大部分社交網絡都采用的是實名注冊與認證,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網絡詐騙、垃圾信息等互聯網絡負面影響的出現,方便大學生有的放矢地選擇性學習,避免不良信息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對網絡環(huán)境的凈化,降低交友的成本和風險。再次,社交網絡為大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全新平臺,它可以方便地展示個體在學習、生活中的所思、所悟,也可以萃取并轉載網絡上有價值的相關信息與資源,通過“說說”、“評論”等形式展現在社交圈的朋友面前,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影音作品展現出來,一次不經意的“秀”或許能成就一個網絡紅人。
(二)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群體負面影響的方面:一是網絡成癮。面對內容豐富、信息量巨大的社交網絡,一些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的學生往往會沉湎于社交網絡無法自拔。一項調查顯示:社交網站的主要訪問對象為16至35歲的年輕人,而這其中,大學生群體約占85%的比例,每天在社交網絡上的時間達到了2-4小時,研究認為,達到或超過4小時即可認為是網絡成癮,對自身學習和身體健康都將造成負面影響。二是忽視了現實生活中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社交網絡很精彩,但是網絡不能替代現實,當前“低頭族”、“手機控”正成為大學生群體的標簽,他們樂此不疲地沉迷于社交網絡,而忽視了和父母、親屬之間的溝通,導致情親、友情的疏遠。三是缺乏有力的信息安全保護措施。盡管社交網絡在我國發(fā)展迅速,但是如何保護廣大網絡參與者的隱私、信息安全,還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保障。某些人將社交網絡當成宣泄個人不滿和情緒的場所,甚至有的人在不斷宣揚消極的、非主流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樣的不良信息將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容易淡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將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引導管理,做大做強正面宣傳,管好導向、管好陣地、管好隊伍,堅決抵御敵對勢力滲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話語權,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處于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社交網絡媒體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在這樣一個繁雜喧囂、多元思想共存的網絡時代,面對社交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諸多影響,高校輔導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了解和掌握社交網絡的輿論動態(tài),把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輔導員要注意對社交網絡的輿論動態(tài)分析,一般而言,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通常會以發(fā)狀態(tài)、說說、日志或者轉發(fā)他人的狀態(tài)、日志等形式傳播和討論當下熱點問題。在社會熱點問題或校園熱門話題發(fā)生后,發(fā)表看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社交網絡輿論。因此,輔導員要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準確地把握社交網絡輿論,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群體性思維和群體輿論導向,并及時給予疏導和幫助,為正確引導社交網絡輿論打下基礎。從社交網絡的個體表達特征看,社交網絡為深度輔導提供了新工具。大學生在網絡中社交的過程是一個自我發(fā)現、尋找共識的過程,借助社交網絡,輔導員更能夠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進行個性化的梳理輔導。
(二)進一步加強對社會輿論、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課堂教學互動是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主要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高校教師把課堂當成情緒發(fā)泄的平臺。大學老師是特殊的職業(yè)身份,老師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大學老師不能是在公園的人群中隨意褒貶時事的那個人,更不能是在虛擬的互聯網上灌水拍磚的那個人。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紅耳熱的談資,也比不得信手轉發(fā)的一條微信。高校教師研究當下的中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未來的中國,在講臺上散發(fā)著學識和修養(yǎng)的魅力,也在匡正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由此可見,高校教師必須加強對社會輿論的關注、引導,成為“中國夢”和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三)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意見領袖”。社交網站對青年學生的影響較大,很大程度上因為社交網站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較強烈的文化共鳴,換言之,它的文化特征與青年文化的特征相契合。大學生群體使用社交網絡不僅是獲取信息、娛樂休閑的過程,還是建構自己的“亞文化”和社交圈子的過程。社交網站中有一些分析問題深刻、有獨特見解、能引起一定范圍影響的活躍分子作為“意見領袖”,他們在與其他大學生的互動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圈子里的其他參與者。怎樣引導“亞文化”向著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方向靠攏,意見領袖常常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培養(yǎng)一批學生骨干充當“意見領袖”,樹立網絡威信,控制輿論方向和引導話題尤為重要,特別是出現敏感話題和不實言論時,“意見領袖”可以及時給予疏導和澄清,避免負面新聞的擴散和傳播帶來的影響。
(四)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信息觀與價值觀。社交網絡中的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尤其是在危機事件發(fā)生的最初階段,由于官方權威聲音的缺乏和部分網民社會責任感不強,夸張甚至不實言論得以在網絡上甚囂塵上,導致網絡謠言愈傳愈烈。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引導青年學生對海量信息進行選擇性閱讀,指導其獲得解讀和分析網絡的技巧,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和篩選能力,著力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青年學生判斷時保持理智,通過社交網絡媒介獲取有益信息,以更成熟的心態(tài)、更理性的思維認識自我、看待社會,實現自我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五)教育學生在社交網絡背景下加強對個人信息、隱私的保護。社交網絡背景下,人與人間的隱私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從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角度看,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看似毫不相關的信息“片段”,通過技術手段往往能得到比較全面、真實的有效信息。正因如此,網絡上常常被提及的“人肉搜索”往往給當事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意在進一步保護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和秩序。
社交網絡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人際關系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它所帶來的變革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的思考。有效地利用社交網絡,使之成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是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全新課題[5]。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時刻關注并掌握社交網絡的最新發(fā)展動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
[1]紀振強.社交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7).
[2]百度百科.“社交網絡”互聯網概念名詞詞條釋義.
[3]紀振強.社交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5).
[4]王玫.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M].圖書與情報,2000(3).
[5]陳志兵.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0).
本文系作者參與的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地方工科院校校園網絡文化培育中的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提升研究”(項目批準號:2014SJB7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