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南開大學 日本研究院,天津 300071)
?
近世日本商人的生活哲學
李卓
(南開大學 日本研究院,天津 300071)
摘要][內(nèi)容 近世日本,幕藩體制在客觀上促進了商人勢力的成長,身份制度造就了商人對工商業(yè)的壟斷,使社會地位最低的商人成為經(jīng)濟生活中最具勢力的階層。商人身居這種矛盾的社會之中,其消極的處世哲學和積極的儉約觀得以形成。
[關(guān)鍵詞]近世日本;幕藩體制;商人;處世哲學;儉約
近世日本,幕藩體制在客觀上促進了商人勢力的成長,身份制度造就了商人對工商業(yè)的壟斷,使社會地位最低的商人成為經(jīng)濟生活中最具勢力的階層。身居這種矛盾的社會之中,商人無力挑戰(zhàn)社會體制,唯有面對現(xiàn)實,服從命運,其消極的處世哲學和積極的儉約觀得以形成。
一、幕藩體制下商人勢力的成長
近世日本商人勢力的崛起及其在經(jīng)濟生活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某種意義上說是幕藩體制及身份制度的副產(chǎn)物。
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后,總結(jié)了數(shù)百年來武家社會秩序混亂、主從關(guān)系松弛的教訓,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建立了以幕藩體制為中心的嚴格的統(tǒng)治體制。在中世社會曾經(jīng)由武士、天皇、公家、寺社等分別所有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變成“由武士以排他的形式承擔”[1]。但在作為統(tǒng)治階層的武家社會內(nèi)部,德川幕府雖然在軍事、經(jīng)濟上無人能敵,卻無法徹底清除各地大名的割據(jù)勢力?;谶@一現(xiàn)實,德川幕府依據(jù)大名與德川幕府將軍關(guān)系的親疏,把近270個藩分為親藩、譜代、外樣三種類型,等級嚴明,不得僭越。這種由幕府支配全國大名,大名坐鎮(zhèn)地方的“幕藩體制”,表面上是由大名的“藩”作為幕藩的屏障,但實際上是削弱地方而強大中央的手段。在德川幕府前期,幕府幾乎所有施政方針都集中在削弱地方大名的勢力上。如1615年,“大阪夏陣”結(jié)束,消滅豐臣秀賴后不久,幕府針對全國各地大名城堡林立的情況,發(fā)布“一國一城令”,戰(zhàn)國時代3 000多座城池被一舉拆除,只保留170座。從此,對大多數(shù)藩來說僅保留了唯一的城堡,武士們集中居住在當時以藩都為中心形成的城下町中。為了滿足武士們在城下町的各種消費需求,大批工商業(yè)者前來掘金,商人階層迅速壯大。對商人勢力的發(fā)展最有效地促進就是“參覲交代”制度。這一制度始于1615年,貫穿于整個江戶時代,大名們不得不往返于江戶和領地之間,并在江戶和本藩維持兩套機構(gòu),路上花費以及在江戶生活的開銷巨大。對于商人而言,參覲交代之路就是商路,以江戶為中心的道路網(wǎng)得以形成,以五街道①日本橋為起點向外延伸的東海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最為有名,沿途驛站后來都發(fā)展成為重要商業(yè)城市。由于參覲交代的實施,各地人員涌進江戶,使江戶的人口大幅增加,1724年,人口已經(jīng)達到100萬,遠遠超過倫敦、巴黎等歐洲的大城市[2]。如此眾多的城市人口對商人的依賴可想而知,如近世儒學者荻生徂徠所言:“這些武士在衣食住各方面的用品,哪怕是一根筷子,都要花錢來買”,“他們殫精竭慮、奉公敬上得來的俸祿全都讓住在江戶城的商人得了利益”[3]。為了滿足參覲交代期間在江戶的消費需要,各藩不得不將大量生活物資運到江戶,或?qū)⒄魇諄淼哪曦暶子么\到大阪等地出售以換取貨幣,從而促進了海上航路及金融和商業(yè)組織的發(fā)達。當初為了抑制大名勢力的參覲交代制度帶來的直接結(jié)果是讓大名武士苦不堪言,卻養(yǎng)肥了為他們服務的商人。
身份制度造就了商人對工商業(yè)的壟斷。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繼承了豐臣秀吉的兵農(nóng)分離政策,在前三代將軍(家康、秀忠、家光)時期已經(jīng)確立了嚴格的“士農(nóng)工商”世襲身份制度。武士作為“三民之長”,凌駕于農(nóng)、工、商上;農(nóng)民身份地位僅次于武士,為武士的生活和城市建設提供夫役和技能的手工業(yè)者位列第三;商人販賣供領主與武士消費的商品等,由于不事生產(chǎn),被認為無益于社會,位列最末。這種身份加職業(yè)的分工客觀上對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在經(jīng)濟領域,農(nóng)民從此專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手工業(yè)者和商人組成的町人專門從事工商業(yè)。商人不事農(nóng)桑,也沒有當官入仕的預期,只能服從身份制度的安排,在他們專屬的領域?qū)で笞陨戆l(fā)展。身份制度下各種身份不能互轉(zhuǎn),這在客觀上為商人排除了競爭對手,使商人得以專心致力于本業(yè)。這種浸透了身份制度的職業(yè)體系與日本人的家制度及家業(yè)永續(xù)觀念結(jié)合在一起,刺激了人們發(fā)家致富的積極性,豪商巨賈應運而生。商人們既沒有中國“耕讀傳家”那樣的價值觀,也不羨慕徒有名利的武士,而是以自己的職業(yè)為滿足。如戰(zhàn)國末期豪商島井宗室就不把武士放在眼里,當豐臣秀吉在一次茶會上問他“你認為武士與商人,哪一種人好?”的時候,島井宗室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骸安幌矚g武士!”[4]33在商人積累了財富,尤其是成為武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后,更是感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如商人學者西川如見1719年在其所著《商人囊》中說:“以往商人位于百姓之下,然不知何時變成通用金銀之世,天下金銀財寶盡歸商人所有,于是時常出現(xiàn)于貴人面前,其品級不知不覺已在百姓之上。何況百年以來,天下成靜謐之世,故儒者、醫(yī)生、歌道者、茶道風流諸藝者,大多出自商人之中。水在萬物之下而滋潤養(yǎng)育萬物,商人位于四民之下,而作用于上五等人倫。生逢此世,生于此品,實乃此身之大幸也。”[5]88西川如見還表示出對武士的不屑:“若生于武士之家,會很麻煩。一生小心翼翼侍奉主君,心力交瘁,以名利為第一,炫目于人前,總是一本正經(jīng)。與武士相比,唯有商人才真正快活?!盵5]115可見,商人的發(fā)達正是拜幕藩體制與身份制度所賜,商人的自信來源于他們沒有與幕藩的主從關(guān)系束縛。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商人并非這樣輕松與瀟灑。置身于身份制度之下,他們所有的自信都是有限的,相對的。商人是幕藩體制下身份制度及重農(nóng)抑商政策與無法阻擋的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矛盾體制的產(chǎn)物。在日益卷入商品貨幣經(jīng)濟的情況下,沒有土地、不事勞作的武士在生活上已經(jīng)離不開商人。眼見商人的財富日漸增加,只剩下羨慕和嫉恨。他們依仗手中的權(quán)力,時常侵害商人的權(quán)益。最常使用的手段是向商人借錢不還。當時,“諸侯不論大小,皆俯首向町人借錢,依賴江戶、京都、大阪及各地富商之援助度日”[6],不少趨利的商人經(jīng)營向大名融資稱“大名貸”。“大名貸”風險巨大,往往有賴賬不還者或因為窮困而無法償還者。為了維護武士的利益,幕府也常以“德政”為名一筆勾銷大名、武士的欠債,對商人所受損失置之不顧。1719年,幕府針對日益增多的借貸糾紛,頒布“相對濟令”,宣布幕府不再受理因借貸糾紛引起的訴訟,而是轉(zhuǎn)為在當事者之間自行解決。這個法令雖不否認債權(quán),但陷無權(quán)之商人于不利地位,為武士賴賬開辟了方便之門。在商人三井高房1728年所作的《商人考見錄》里記載的京都、大阪等地46家敗落的商人中,因“大名貸”破產(chǎn)的就有30家。后來,幕府在寬政改革中,為救濟貧困的旗本、御家人,于1789年還曾發(fā)布“棄捐令”,強令廢除六年以上的武士債務,對五年以內(nèi)的借款也勒令將利息下調(diào)至6%,僅這一次被廢除的武士債務就高達118萬兩[7],使商人蒙受重大打擊。
也有些商人隨著財富的增加開始忘乎所以,尤其是在經(jīng)濟繁榮的元祿時代(1688-1704),社會盛行奢侈之風,有的建造豪宅,有的追求著裝華美,有的出入花街柳巷。當時曾流行著木材商人奈良屋茂左衛(wèi)門與紀伊國屋文左衛(wèi)門這“一對豪男”斗富的段子:奈良屋茂左衛(wèi)門以一夜千金的價格包下吉原(東京著名的妓院)賞雪,紀伊國屋文左衛(wèi)門則在吉原的庭院中向雪中拋金如豆,引來人們哄搶。富商一擲千金的豪奢,使作為統(tǒng)治者的武士受到強烈的心理沖擊。幕府試圖遏制豪商們的奢華之風,不斷發(fā)布禁止奢侈令。在江戶時代不到270年里,共發(fā)布禁止奢侈令258次,最多的是在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期,在任29年中竟然發(fā)布了59次[8]。面對作為統(tǒng)治者的武士與幕藩的壓力,以及不少暴富商人因奢敗家或受到處罰的教訓,商人們開始對自身定位進行反思,消極的處世哲學和積極的儉約觀得以形成。
二、消極的處世哲學
商人雖然擁有財富,但是在幕藩體制及身份制度下是無力的個體,甚至商人發(fā)財與他們的顧客及債務人——武士有著密切關(guān)系,所以,商人深知其中的利害,更不能與體制正面抗爭,只能對武家和幕府表示恭順,謹慎行事,嚴守身份秩序。江戶前期大阪有一豪商淀屋家,靠木材、米谷交易和對大名放貸獲得暴利,成為大阪首富,到第五代辰五郎的時候,有家產(chǎn)金12萬兩,白銀12.5萬貫,向大名貸款1億貫[9]。淀屋家生活奢華,排場堪比大名。他公然違抗幕府多次發(fā)布的禁止奢侈令,身穿印有醒目家紋標志的名貴白絹衣服招搖過市。1705年,幕府對富可敵國、敢于藐視武士的淀屋辰五郎以“僭越商人身份”、“生活過于奢侈”、“違反儉約令”等罪名進行懲處,沒收淀屋家所有財產(chǎn),并一筆勾銷其面向大名的貸款,淀屋辰五郎本人也遭流放。如此嚴重的懲罰,顯然“生活過于奢侈”、“違反儉約令”是借口。真實原因是淀屋家實力強大到能操控米市,對幕府與大名都是威脅,尤其那1億貫“大名貸”對大名是巨大壓力,而其高調(diào)、奢華的生活正為幕府提供了“僭越商人身份”的把柄。淀屋家的悲劇是對商人的嚴厲警告,促使他們服從幕府權(quán)威,牢記自己身份。不少近世商人家訓把遵守幕府及各藩的法度放在第一條或重要位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如近江商人市田的《市田家家則》第一條就是“嚴守各種公儀法度,不可對町內(nèi)管理者無禮”[4]90;久留米商人林田家(手津屋)規(guī)定:“家中諸人需嚴守幕府法令;將軍為日本國之主君,需敬仰之;藩之主君亦與現(xiàn)人神無異,決不可做違背政道之事”[10]。
當然,也有精明的商人能審時度勢,利用向幕府示好,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如赫赫有名的豪商三井家家訓要求族人“幕府每次頒布的法令,當主(家長)應當將其精神迅速傳達至手代(伙計)以下的使用人,并嚴格遵守。”[11]238尤其是“不可馬虎應付幕府,應認識到服務于幕府和家業(yè)經(jīng)營好比車之兩輪,切記荒廢任何一方都將產(chǎn)生不利影響”。事實上,在三井發(fā)達的過程中,從一介紀州商人把業(yè)務擴展至全國,獲得幕府支持至關(guān)重要。三井家在江戶開設越后屋不久,利用偶然機緣結(jié)交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側(cè)用人牧野成貞,向其提供和服產(chǎn)品,逐步獲其信任。后經(jīng)牧野成貞向?qū)④娡扑],遂委任三井家為吳服御用商人,專供幕府所需。在幕府支持下,三井名聲遠播,很快便躋身少數(shù)大吳服商行列。三井還利用與幕府的關(guān)系發(fā)展金融業(yè)務并大獲成功,從此奠定了在全國商界的地位。
對幕府如此,對藩主也是同理。在商人所在的各藩,遵守各藩的法規(guī)也是非常重要的。近世早期的博多商人島井宗室就囑咐家人對藩主家應隨時攜新鮮鮑魚、鯛魚等奉上,對藩中的家老也要偶爾前往拜訪之。其目的無非是借此拉近與藩主的關(guān)系,表示恭順之心,以在經(jīng)營中得到關(guān)照,至少不被找麻煩。加賀藩御用商人錢屋五兵衛(wèi)特別強調(diào)“對藩之法令,需嚴加遵守,不可忘卻”[12]。三井家的出身地是紀州藩,三井家特別強調(diào)“紀州藩德川氏是我家領主,無論何時皆應尊重”,“須定額向紀州藩上繳貢金”,“對待紀州藩官吏,不可疏忽大意,應盡量服侍周到,結(jié)其歡心”[11]266。殷勤忠順使紀州藩對三井家頗為優(yōu)待,特別在其創(chuàng)業(yè)初期,給予種種便利,加上自身經(jīng)營實力,使三井很快成為藩內(nèi)有力商人。
由于1705年幕府對大阪豪商淀屋家的處罰影響巨大,商人們普遍把“戒奢”作為商人的本分,嚴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違商人身份。如町人學者西川如見在《町人囊》中提醒商人:“如果町人裝束打扮超過身份,便可稱之為驕奢。卑賤的商人穿華麗的服飾游山,或可被劫財,以低下之身效仿武士領主的排場,會招致災禍”[5]90。大阪商人鴻池家一直秉承家訓中的規(guī)定:“當今之世,要按身份而行,萬事不可嘩眾取寵”,“婚喪嫁娶等,須按禮儀進行。席間所用菜肴,應與身份相當”[13],鴻池家在江戶時代一直發(fā)展順利與其不忘本分,謹慎經(jīng)營應有密切關(guān)系。攝于幕府的威嚴,加上町人的嚴格自律,自淀屋辰五郎之后很少再有商人受到相同的懲罰。
處于士農(nóng)工商末流的境遇,培養(yǎng)了商人隱忍的性格。商人們很清楚,唯有小心謹慎,奉公守法,才有其家業(yè)存在及獲利的可能。這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中得出的教訓。石門心學者脅坂義堂在《忍德教》中是這樣強調(diào)忍耐之重要性的:
忍為德,夫大矣哉??梢孕奚?可以治國。可以昌家,可以興國。學以之成,業(yè)以之盛。功以之立,名以之著[14]42。
在商人家訓中,也可以看到如“治家以忍耐為第一”(《矢谷家家訓》)[14]42、“儉勤與忍耐乃貨殖之道”(《安田多七家家訓》)[14]45、“勿多言,言多敗多;勿多事,事多患多”(向井家《家內(nèi)諭示記》)[14]54之類的教訓。作為商人,必須忍耐身份制度帶來的在社會地位上的不公平;為了自家的生存,必須忍耐各色各樣挑剔的顧客;為了家的利益,必須抑制個人的種種私欲。這些訓誡明顯體現(xiàn)出處于身份制度下的商人因無法與作為統(tǒng)治者的幕府與武士抗衡,只能安于現(xiàn)狀,以求家業(yè)穩(wěn)定的心理。消極的忍耐反映出商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具體反映在家業(yè)的經(jīng)營上,就是形成墨守祖業(yè)、小心守成、力求安穩(wěn)的心態(tài),規(guī)避風險重于開拓創(chuàng)新。如《伊藤松坂屋家憲》要求“守祖?zhèn)髦覙I(yè),決不許從事投機事業(yè)”[15]395;《若尾家家憲》規(guī)定“專一于家業(yè),勿起徒銜虛名之念”[15]362。如果要從事新的經(jīng)營,也要謹慎小心,“欲在家傳之商賣之外新增業(yè)務時,須店中一統(tǒng)協(xié)議后方可實施”(《市田家家則》)[4]93。這雖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和實現(xiàn)了家業(yè)的穩(wěn)定,但過分強調(diào)遵守先規(guī)先例,實際上是固步自封的表現(xiàn)。正因如此,在幕末和明治初期的變革之際,許多老店由于長期固守陳舊的業(yè)種和經(jīng)營方式而趨于沒落,只有那些敢于冒險的商人發(fā)展起來,如攝津國川邊郡鴻池村以釀造清酒起家的鴻池家不僅將經(jīng)營范圍擴展至大阪,經(jīng)營業(yè)種也擴展至農(nóng)業(yè)、海運業(yè)和金融業(yè)。“日本之富七分在大阪,大阪之富八分在今橋”(今橋即鴻池兩替店所在)之說表現(xiàn)了鴻池家“日本第一富豪”的地位。
三、積極的儉約哲學
近世日本,社會地位最低的商人成為經(jīng)濟生活中最具勢力的階層。面對幕府的打壓,武士的嫉恨,艱難生存的商人們只能律己,并完成了由奢入儉的轉(zhuǎn)變。他們或著書立說,或撰寫家訓,闡述自己的儉約主張。以下簡介其中若干作品,從中得見商人的積極的儉約理念。
(一)井原西鶴的《日本永代藏》與“長者丸”
井原西鶴(1642-1693)是著名町人文學家,俳諧詩人,出生于大阪商人家庭。其創(chuàng)作活動主要在經(jīng)濟繁榮、社會崇尚享樂之風的元祿時代。他的系列“好色物”小說,描寫了商人在積累了財富后如何追求享樂及奢侈頹唐的城市生活。而其反映町人生活的作品《日本永代藏——大福新長者教》(1688年刊行),因強調(diào)“始末、才覺、算用”等積極的經(jīng)營倫理而廣泛流傳,被譽為“元祿時代紀念碑式的作品”[4]258。熟知町人生活甘苦的井原西鶴在作品中強調(diào)商人的價值:“與貴人高人、一切文藝人全然不同,普通町人惟有靠擁有金錢才能揚名世上?!盵16]185“俗姓、門第皆無妨,惟金銀是町人之系圖也?!盵16]122在此之上,他鼓吹金錢至上,“世上惟有金錢最有價值”,有了錢,“既能有成佛之心,又能為后世造福,令萬人羨慕”[16]91,可以說西鶴的儉約觀是建立在金錢本位的價值觀之上的。既然金錢如此重要,那么作為商人自然應把致富作為目標,即成為積累資產(chǎn)1 000貫以上的“長者”(富翁)。如何才能成為富翁?西鶴在《日本永代藏》中以幽默的筆調(diào),開了一付“長者丸”(意味致富藥方):“早起5兩,家業(yè)20兩,夜作8兩,始末10兩,健康7兩。將此50兩細細研磨,準確計量,仔細配方,早晚服用,定能成為富翁。”[4]260“始末”即儉約,在“節(jié)儉”之意外,也包含在經(jīng)濟活動中對計劃的一貫堅持,預算和決算要平衡,避免無用耗費[4]15。這味“藥方”里儉約的分量僅次于家業(yè),甚至超過了健康,說明在井原西鶴心目中儉約的重要。
但是,僅僅服了“長者丸”是不夠的,為了使“長者丸”有“療效”,井原西鶴進而提出必須遠離以下涉“毒”行為:“貪美食、淫樂、穿著絹織服裝;女眷坐轎出門,讓女兒撫琴玩和歌骨牌,男子沉迷樂器;涉足蹴鞠、射箭、香道之會,耽于連歌;熱衷宴請、茶道、賞花、舟游、白日入??;喜好夜間游樂、賭博、以町人之身練習劍術(shù)與兵法;參詣神社佛閣,寄托來世;充當糾紛調(diào)解人、保證人;開發(fā)新田、礦山;飲酒、抽煙,無目的的上京;出資主辦相撲比賽為神社佛閣化緣;嗜好與家業(yè)毫無關(guān)系的手藝活,與藝人交際,出入妓院;借高利貸?!盵4]261西鶴認為這些是比砒霜還要可怕的毒藥,想要發(fā)家致富的人一定要極力避免。這是井原西鶴從許許多多因奢敗家的現(xiàn)實中總結(jié)出來的教訓?!度毡居来亍纷鳛榫鼹Q代表性“町人物”小說,一反此前“好色物”小說特點,積極的町人倫理滲透其間,在當時及后世都作為商人的教訓書而具有廣泛影響和現(xiàn)實教育作用,其“藥方”式的教訓也被許多商人家訓采用。在江戶時代,“始末”始終被置于“商人三法”(即始末、才覺、算用)的首要位置。
(二)三井高房《町人考見錄》中商人的衰敗教訓
三井家是伊勢商人的典型代表。三井家起源于17世紀初年,到第三代當主三井高房(1684-1748)時期,三井家已經(jīng)在京都、大阪和江戶擁有了十幾家分店,成為當時的強勢豪商。作為掌門人,三井高房經(jīng)歷了元祿、享保時代,耳聞目睹不少商家一代創(chuàng)業(yè)、二代享受、三代敗家的現(xiàn)實,深有感觸,于1728作《町人考見錄》。該書記載了以京都為主的46家商人的興衰史,并加以評說,作為三井家家訓教訓子孫。
三井高房在《町人考見錄》的序文中說:“京都、江戶、大阪的商人之先祖或來自鄉(xiāng)下,或經(jīng)過給別人幫傭才擴大了買賣,將財富傳于子孫”?!岸切┥倘说淖訉O,生于富貴之家而不知生計艱難、金銀珍貴。受不良世風影響,驕傲自大,不事家職,度日漫不經(jīng)心”。其結(jié)果,“京師有名商人,多有二三代即敗家者”[5]176。雖然這些商人衰敗的原因大部分是向大名放貸無法回籠資金(共有30家),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因奢敗家。例如越前國米商出身的系屋十右衛(wèi)門,發(fā)了財后便講究華麗排場,耗資千枚大判(橢圓形金幣)購買名貴茶器,為了付錢大白天用車拉著錢幣招搖過市。系屋家還建立禪院,安置佛像的幃幔都用金箔絲緞制成,如此燒錢導致不到第三代就耗盡家財。三井高房評價系屋十右衛(wèi)門是“以町人之身,與公卿交際,忘卻本分,終至破產(chǎn)”[5]181。曾經(jīng)是京都兩替業(yè)巨頭的兩替善六家本來生意興隆,但到第二代時沉迷游藝,經(jīng)常出入茶道樂舞等場所,揮金如土,再加上向大名放貸無法回收,結(jié)果連房屋都賣掉抵債[5]182。三井高房在總結(jié)這些因奢破產(chǎn)的商人的教訓時指出,“天下之奢有兩種,即身之奢與心之奢。很多情況下是因心生奢念,才追求外表華美”。系屋十右衛(wèi)門等人正是由于奢從心生,才有那樣危險的舉止。三井高房告誡族人:“為政者因奢失國,庶民因奢喪身。先祖艱難創(chuàng)業(yè),殫精竭慮積累資財,即使不能增益產(chǎn)業(yè)也應常思前人蔭佑,守住家業(yè)。然極盡驕奢,家業(yè)終將敗盡”[5]181。
三井高房所處的時代,正是三井家事業(yè)發(fā)達的時期,其祖三井高利、其父三井高平奠定了三井家繁榮的基礎。他出于強烈的危機意識作《町人考見錄》,提醒家人吸取教訓,避免三井家重蹈二、三代而亡的覆轍。此后三井家經(jīng)過二百多年而不輟,與族人秉承《町人考見錄》中的教訓不無關(guān)系?!额丝家婁洝冯m然是為教訓子孫所作,但由于其教育意義深遠而超出了家訓的范圍,在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
(三)石田梅巖《儉約齊家論》的儉約道德化
石田梅巖(1685-1744)是把“儉約”這一理念闡述得最為詳盡的庶民思想家。與前述井原西鶴、三井高利都是商人出身不同的是,石田梅巖生于農(nóng)家,有著很長時間的從商經(jīng)歷——在商家從學徒做到管家。或許因為他不是純粹的商人,僅僅是商家的“打工者”,所以他具有超越商人的更廣闊的視野。石田梅巖一生經(jīng)歷了元祿時代的繁榮、幕府以厲行儉約為重要內(nèi)容的“享保改革”,晚年又遭遇“享保大饑饉”,這一切都對他的經(jīng)濟思想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針對當時社會對商人專事投機、道德低下的詬病,提出作為商人應該具有“正直”、“儉約”的德行,由此構(gòu)成其商人倫理的核心。石田梅巖晚年寫作的《儉約齊家論》于其去世前四個月刊行。書中從道德的層面論述儉約的意義,其影響遠遠超出此前商人的節(jié)儉之訓。
相對于此前井原西鶴、三井高房等有識之商人對勤儉持家、禁止奢侈的提倡,石田梅巖賦予儉約更深的內(nèi)涵?!笆篱g對儉約之事多誤解為吝嗇,其實非也。儉約乃節(jié)用財寶,合乎身份,不過分無不及,不浪費不亂棄用,因時隨法,則所做之事可成”[17]24。在石田梅巖看來,儉約是一種合理利用財產(chǎn),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并且吃穿用度的標準,要合乎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儉約不等于吝嗇,梅巖認為吝嗇是出于一己貪欲,貪欲是有害于社會的。而商人厲行儉約是有利于社會的高尚行為,是出自天理,應當提倡。他視儉約為商人的“齊家之本”,強調(diào)“須知當今儉約乃治家之本,其本立,則奢止,家可齊”[17]13。
石田梅巖還把儉約提到更高的層次,即儉約不僅可以齊家,而且可以治國?!爸问乐?儉約為本”[17]24。這里的“世”,除了庶民家庭,還包括上自幕府,下至四民的各個社會階層。他在《儉約齊家論》中說,“余云儉約,非僅在于服裝財器之事,而志在教化民眾存正直之心”?!笆哭r(nóng)工商職分有異,而道理相通,士之道與農(nóng)工商相通,農(nóng)工商之道亦與士相似。四民之儉約無須分別論述,所謂儉約并非他儀,乃是復歸與生俱來的正直而已?!盵17]26他強調(diào)作為統(tǒng)治者的武士要與作為庶民的農(nóng)工商同樣遵守儉約的原則。“治國者應節(jié)用愛民。節(jié)約財寶的行為也蘊含愛民之理。欲愛人若無財用則不能。故而儉約乃治國之本”[17]23。
從儉約齊家,到儉約治國,石田梅巖看的更高更深。幕藩社會,身份等級森嚴,而儉約是四民相通的美德。在石田梅巖的學說里,儉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修身的方式,不僅是為一己之私利,更是為天下之公益。因此,儉約不僅能夠齊小家,而且有益于治天下。對于儉約的對立面——奢侈,梅巖引用《論語》中的“禮,與其奢,寧儉”,指出奢侈不只是導致敗家的原因,還是不仁的表現(xiàn),即“奢為不仁之本”[17]24?!叭省笔侨鍖W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仁,就是不愛人,這是從道德上對奢侈進行譴責??傊?無論儉約還是奢侈,在梅巖這里都不僅是作為生活方式而存在,而是被賦予了道德含義,使其成為“商人道”的核心,從而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其儉約齊家思想被許多商人發(fā)揚光大,并寫進家訓世代相傳。儉約的生活方式由此受到商人社會普遍提倡[18]。
[參 考 文 獻]
[1] 笠谷和比古.近世武家社會的政治構(gòu)造[M]. 東京:吉川弘文館,1994:序論1.
[2] 北島正元.江戶時代[M].東京:巖波新書,1966:108.
[3] 荻生徂徠.政談[M].龔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41-42.
[4] 吉田豐.商家的家訓[M].東京:德間書店,1973.
[5] 中村幸彥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59 近世町人思想[M].東京:巖波書店,1975.
[6] 太宰春臺.經(jīng)濟錄[C]//笹山晴生,等編.詳說日本史史料集.東京:山川出版社,1989:212.
[7] 大石慎三郎,津田秀夫,等.日本經(jīng)濟史論[M].東京:御茶水書房,1967:154.
[8] 藏并省自.日本近世史[M].京都:三和書房,1976:265.
[9] 宮本又郎,等.日本經(jīng)營史 從江戶時代到21世紀[M].東京:有斐閣,1995:16.
[10] 足利政男,等編.商賣繁盛大鑒:日本企業(yè)的經(jīng)營理念(第3卷)[M].京都:同朋舍,1984:244-245.
[11] 足利政男,等編.商賣繁盛大鑒:日本企業(yè)的經(jīng)營理念(第5卷)[M].京都:同朋舍,1984.
[12] 足利政男,等編.商賣繁盛大鑒:日本企業(yè)的經(jīng)營理念(第1卷)[M].京都:同朋舍,1984:256.
[13] 足利政男,等編.商賣繁盛大鑒:日本企業(yè)的經(jīng)營理念(第4卷)[M].京都:同朋舍,1985:30-31.
[14] 京都府編集兼發(fā)行.老鋪與家訓[M].京都:京都府,1969.
[15] 北原種忠.家憲正鑒[M].東京:家憲制定會,1920.
[16] 野間光辰校注.日本思想大系48西鶴集[M].東京:巖波書店,1971.
[17] 柴田實校注.日本思想大系42石門心學[M].東京:巖波書店,1971.
[18] 李卓.從家訓看日本人的節(jié)儉傳統(tǒng)[J].日本學刊,2006(4).
[責任編輯:郭冬梅]
Living Philosophy of Modern Japanese Merchants
LI Zhuo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
Abstract:In modern Japan,the Baku-han system facilitated the growth of merchants and the identity system enabled the merchants to monopoly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se two factors made the merchants,that traditionally trapped in the lowest social position,to grow into most powerful social class. Living in such paradoxical social condition,a relatively pessimistic living philosophy and activeness for austerity were shaped.
Key words:modern Japan;Baku-han system;merchants;living philosophy;austerity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01(2015)02-0003-06
[中圖分類號]K313.36
[作者簡介]李卓(1954-),女,遼寧阜新人,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 “中日古代社會結(jié)構(gòu)比較研究”(編號:12BSS01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編日本史”(編號:13&ZD106)。
[收稿日期]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