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欣,高 策
(山西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回望人類技術歷程,由漫長實踐靜態(tài)累積而成的手工藝,與驅動近代化的機器工業(yè),處于技術演進的兩個階段.這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多呈現為一對勢力失衡的矛盾,手工藝被來自工業(yè)化的強勁外力取代,或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徑自凋滅.盡管近代歐洲技術歷史表明,“工業(yè)化的第一階段,還不是以自覺的新發(fā)明或科學研究的直接應用為特點,它表現在對現存方法的全面細微的改進上.”[1]74“現存方法”即工業(yè)化階段之前、生成于農耕時代的手工藝(《百科全書》稱“機械藝術”),對其改進在于更新傳統(tǒng)手工藝以敷工業(yè)化初級階段之效用;而能夠從哲學、知識與社會批判層面,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系統(tǒng)整理與理性反思,且這個整理與反思發(fā)生在其所處社會工業(yè)化前夕,歷史上并非易見.在此意義上,圍繞農耕時代傳統(tǒng)工藝與近代理性知識、工業(yè)化的關系問題,法國啟蒙運動中丹尼·狄德羅(1713-1784),及其與達朗貝(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主編的《百科全書》(1751-1777),從觀念與學理層面,為傳統(tǒng)工藝架起進入理性知識體系與現代世界的文化津梁.
梳理狄德羅與《百科全書》研究學術史,狄德羅研究已從哲學、美學、辯證法、文學、傳記(A.比利,1929)、思想和著作(亨利·勒費弗爾,1949)等方向展開;《百科全書》研究多圍繞啟蒙運動、對異邦的闡釋(如中國)、知識體系與學科創(chuàng)建等論題,近年譯介的物質文化新史學研究中,《百科全書》出版史精細呈現了18世紀法國圍繞《百科全書》出版的觀念與社會生活(羅伯特·達恩頓,2005).
從手工藝與科學視角關注狄德羅與《百科全書》,始于1984年狄德羅逝世二百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這年命名為“狄德羅年”,強調《百科全書》在革命性的哲學與政治內容之外的手工藝價值,指出:“《百科全書》12卷圖版用精準細節(jié)展現了18世紀法國手工藝全貌,出版之后歷經不同時期,這些圖版以不同形式被持續(xù)再利用.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我們時代對于《百科全書》記載的18世紀手工藝信息具有持久的興趣與價值.”[2]同時法國文化部舉辦的“活態(tài)《百科全書》特展”持續(xù)到1987年,通過真實呈現18世紀以法國為代表的科學與手工藝成就,旨在從近代史源頭建立科學與技藝之間對等的關系,喚起世人對狄德羅這一重要成就的全方位認知,借此銘記《百科全書》影響西方文明與全人類的持久生命力.1991年,梁從誡(1932-2010)先生將《百科全書》英文選譯本漢譯并出版,在中國提出“《百科全書》收錄大量工業(yè)生產技術條目值得注意”.[3]9-10
關于傳統(tǒng)手工藝在工業(yè)化前夕至工業(yè)化初期的社會境遇與角色轉換問題,“工藝”在知識與學理體系中的角色問題,有待透過傳統(tǒng)工藝常識,重做深入探討.狄德羅與《百科全書》圍繞手工藝與技術啟蒙的思與行,不失為進入上述論題的一條路徑.
1751年《百科全書》首卷在巴黎出版,全稱《一個文人團體編纂的科學、藝術和工藝的理性詳解辭典》.“工藝”(Métiers)與“科學”、“藝術”并列主題,因其共同緣自人的努力或生產活動施于自然物、所得人類知識與經驗之總和,包含對手工操作、供給實用的“機械藝術”的關注.《百科全書》“藝術”(Art)詞條依古希臘傳統(tǒng),①《百科全書》“藝術”詞條著意恢復機械技藝的地位,分類沿用古希臘傳統(tǒng),以顯示手藝所受偏見之久遠.古希臘把從事藝術或技術活動者稱作“手藝人”或“匠人”,社會地位卑微.亞里士多德將包括職業(yè)技術在內的一切制作視為藝術,詩歌、繪畫、雕刻、音樂藝術稱作“模仿”(Mimesis),并肯定“模仿”真實世界的藝術的真實性.藝術家知曉自己從事之物的所以然,較“只知其然”的工匠更明智.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74.將藝術分為“自由藝術”(Liberal art)、“機械藝術”(Mechanical art)兩類.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施于自然物以生產活動或努力,實現目標的規(guī)則與技術手段總和,稱作“藝術”,它是自然歷史的一部分;“用腦多于用手”的藝術活動,稱作“自由藝術”,如繪畫、雕刻;“用手多于用腦”稱作“機械藝術”,如紡織、制造等生產性技術.[3]140機械藝術作為重復勞作、匠不識藝之因果的被動藝術(“手藝”[craft]詞條),蓄自古希臘的積久偏見使其陷入被貶黜的境地,②1790年,康德(1724-1804)在《判斷力批判》中辨析“藝術”與“手藝”的差異,分別稱作“自由的藝術”、“雇傭的藝術”.“我們把前者看作好像它只能作為游戲,即一種本身就使人快適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結果(做成功);而后者卻作為勞動,即一種本身并不快適(很辛苦)、只是通過它的結果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強制性地加之于人.”[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7.遮蔽了工匠與技藝的真正價值.究其實,“機械藝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最直接的成果,法國啟蒙運動領袖狄德羅預見他所處的時代,自然史的范圍以與國家史相同的比例在蓄勢增長(“文人”詞條),前方是“人戰(zhàn)勝物”的新時代,只有“手”才能助人運用理性開啟自然.[4]69“藝術”詞條旨在恢復“機械藝術”的地位,“機械藝術”因其認識并利用自然的本質,成為《百科全書》開啟現代技術社會而著力鉤沉與詮釋的主題.
17世紀末歐洲興起的百科全書編纂風氣,間有涉及工藝技術主題,③1675年,路易十四時代財政大臣柯爾伯(Colbert,1619-1683)請求法蘭西科學院對當時所有實用機械編寫一部《機械論文集》;1694年,托馬斯·柯尼爾(T.Corneille)編《藝術和工藝詞典》出版;1704年,約翰·哈里斯(J.Harris)編《技術詞典,或藝術與科學綜合詞典》出版;1728年,英國錢伯斯(Ephraim Chambers)編《藝術與科學綜合詞典》出版;1697年,培爾(Pierre Bayle)編《歷史和批判詞典》出版,“百科全書派”從中汲取懷疑精神與批判方法,在資料、論點和策略方面亦得借鑒.[3]39-40該主題在哲學思想上源于弗·培根(1561-1626)開創(chuàng)的綜合知識體系與實驗主義哲學.在經驗論歸納法基礎上,培根提出綜合性人類知識體系的理論構想(《知識的進步》,1623),各種實用科學和手工藝,與形而上學、自然哲學、數學等抽象學科,同被納入新知識體系范疇.④17世紀晚期,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構想基于精確邏輯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希望創(chuàng)制一套新的字母和語言,為建構“百科全書式的世界知識”提供必要的知性工具.狄德羅效仿培根的綜合知識分類法編纂《百科全書》,匯集科學、實業(yè)、工藝和藝術領域一切人類知識.在其知識之樹分類體系中,真理崇高至上,真理腳下是神學(沐浴真理灑下的光芒);真理的一側是理性和哲學(揭示真理),歷史書寫記憶的編年;下為幾何、天文、物理學;光學、植物學、化學、農業(yè);最下是源于利用自然與科學的技藝和職業(yè);真理的另一側是源于想象的詩歌、模仿性藝術(音樂、繪畫、雕塑).人類憑借理性(哲學與科學)、記憶(歷史)、想象(詩歌)三種途徑通向知識與真理.自然、世俗、宗教構成歷史的層級,與自然交往為人之始基,自然的統(tǒng)一性與特殊性由科學揭示,對自然的利用由藝術、工藝與制造來實現.[5]347圍繞真理-自然之樞軸,利用自然的工藝、揭示自然的科學與哲學,實質處于同一知識脈絡的不同層級,功能各異,求致真理則異曲同工.當時代累積的技術需求由新生資產階級與封建改良者提出時,工藝從經驗向理性知識升華已完成理論上的準備,編纂科學、藝術和手工藝百科全書應運而生.
同18世紀中期啟蒙運動哲人一樣,狄德羅思考宇宙的基點,從17世紀形而上學思辨的內在世界轉向實在的世界.他認為過往的哲學研究,抽象科學占據“最優(yōu)秀的心靈”時間太長而結果太少,有益實效的確實知識未被研究.忽視理性認識與事實認識的關系,導致“文字是無窮無盡地增加了,對事物的知識卻仍舊那樣落后”的結果.[6]72改變這種狀況,在科學世界,實驗物理學和自然歷史需取代數學獨尊的地位,“科學將實現一次偉大的革命”[6]55;在現實社會,須運用理性重整手工勞作的工藝技術;經驗與實在構成這兩個方向發(fā)生轉變的交集.
狄德羅承認觀察與實驗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若認識在人們感覺范圍內的對象,感覺則是知識的來源,憑借觀察與實驗,感覺得以延伸,二者位于兩個不同的認識階段,無限豐富的實在是它們共同的對象.人與生具備感官和需要,直接運用官能創(chuàng)造工具、儀器或發(fā)明,以滿足需要;官能還賦予生人秩序、關系、條理、比例、統(tǒng)一等經驗性概念.人運用智力官能與操作官能來滿足自身需要,并在悟性中自覺地勾畫出有關秩序、關系、條理、比例等概念.人處在實體包圍之中,歷時累積的發(fā)明與技藝持續(xù)喚起人們對相關概念的感覺,這些感覺到的概念進入悟性,形成關于物與概念的自覺的認識.悟性須借助感官去察覺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實關系,[7]22-24感覺的可靠程度還取決于輔助感官的工具或儀器.停留在理智中的事物只是一種意見或概念,存在真、假、認同、反對等可能性,只有和外界聯系起來,得到事實檢驗的意見或概念才得到可靠的結論.造成這種聯系的或是實驗,或是推理(觀察-實驗),或是穿插實驗的推理鎖鏈.[6]58
狄德羅思想的唯物基點,發(fā)自改變17世紀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性卻無力引導對部分實踐中事實的認識,笛卡兒基于數學思辨建立的理性體系有必要糾偏,鑒于此他將理性的功能性置于思辨性之上,理性被充分置于笛卡兒建構理性體系所忽視的實踐活動、實際現象與關系中,重視社會、歷史中的實在之物與人的能動性,即在數學分析理性有效的數、量界限之外,發(fā)現“有用的”理性.在狄德羅看來,哲學理性的生長,在于把搜集新事實納入哲學家的工作,而不僅是哲學家對無償占有他人搜集的事實進行比較分析.《百科全書》“觀察”詞條強調:“事實,不論是什么事實,才是哲學家和觀察主體的真正財富.”[6]64觀察、思考和實驗是認識自然的三種方法.[6]62
狄德羅認為,哲學研究的真正方式,“過去和將來都是應用理智于理智;應用理智及實驗于感覺;應用感覺于自然;應用自然于工具的探求;應用工具于技術的研究及完善化.這些技術將被擲給人民,好教人民尊敬哲學.”[6]63-64這里的自然實在,一端指向感覺-實驗-理性,另一端連著工具-技術,如果說一端是哲學家的事業(yè),另一端則緊貼民眾的實踐,技術應用將哲學與民眾聯系起來.他用新的哲學眼光審視,既往存在兩類哲學家,一類有很多儀器而很少觀念(實驗技術操作者),一類有很多觀念而根本無儀器(思辨哲學家).向自然實在尋求真理,則需要思想者與行動者組成“哲學的聯盟”,這個聯盟為行動者提供思想目標而免于盲動,共同應對自然的阻力.[6]53這種超越學術研究自固畛域而走向聯合的自然哲學綱領,預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百科全書》編纂正是狄德羅自然哲學思想通過科學、工藝和技術深入經驗世界,進行批判性認識與全面整理的一次“模擬自然”的實踐.
狄德羅之前的百科全書,因工藝技術內容零星、簡略或缺失,“百科全書”之名難副人類知識統(tǒng)一之實.英國錢伯斯編《藝術與科學綜合詞典》盡管名重一時,卻未及工藝技術,未見手藝人,作坊里存在值得學習的東西終究未識,兩卷篇幅甚至遠未容納有關藝術與科學的知識譜系.法國《百科全書》認為,工藝缺失違背了百科全書知識體系完整性,遠在對整部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影響之上,為此《百科全書》為工藝與工匠辟出充足空間,將知識統(tǒng)一的哲學意義化作《百科全書》的第一實踐.
朗格爾刀剪匠家族后裔狄德羅,與達朗貝(1758年退出)主編《百科全書》的同時,獨擔當時仍受法國文士普遍看輕的“機械藝術”類詞條編撰,編纂宗旨之一即揭示工藝、科學與藝術諸門類在理論與實際、原則與細目方面的完善的知識.[3]55手工藝的真正價值與公正認同被歷史地低估,恰是亟待自由平等、批判理性、人文主義等啟蒙精神燭照之地.《百科全書》主要從知識平等、工藝經驗理性化、傳統(tǒng)工藝的社會境遇批判等三個層次,為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構通往現代的理性之路.
相較于分類百科全書,《百科全書》真正實現了最大限度的知識綜合,大量分散的知識被納入“百科全書體”,組織知識習用的學科分類隱入獨立的知識元(詞條)中.《百科全書》在體例上采用獨立的詞條形式呈現知識與經驗的基本概念,按詞條首字母音序排列集成;將一切科學、藝術與技術編成“系統(tǒng)樹”,明確一種知識的分支與其他知識關聯的整體性,特別強調各種知識的起源,每個詞條闡釋不只限于內容方面,起源、歷史、現狀所至、問題所在皆須闡明.每個詞條內容包含所涉學科門類與知識關聯,這種“交叉參見法”(“百科全書”詞條)用于工藝和科學條目,意在揭示日常經驗與科學理性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合乎科學的研究范圍.這里不見任何學科或學派的界閾,把各種知識平等而無偏見地交給讀者,讀者依自身需要或理解自由組合,以激發(fā)基于新知識譜系的再創(chuàng)造,改變固化的思維模式.①弗·培根創(chuàng)立統(tǒng)一的人類知識體系理想,提防學派類系對知識整體性的干擾.他認為認識領域的錯誤與偏見源于一種“凝固的主觀”,即人心中可能存在的四種“偶像”,鏟除四種“偶像”是消除認識錯誤與偏見之本.族類偶像,指歷史累積的習俗與觀念;洞穴偶像,指環(huán)境限制的行為與觀念;市場偶像,指群聚關系所致語言與名稱之游移的混淆的聯想;劇院偶像,指各派學說把其對象編造于自擬的類系中,好像編戲,讀者如同觀眾而自然入戲,為學派類系所編.他主張必須把一切學說及其編造的類系都視作一出戲,看戲而不把戲當作實事,我們則不受類系門戶之欺,獲得獨立、自由、公正的認識.狄德羅《百科全書》運用“權稱單體”詞條獨立命名、自然排序法,是對培根知識統(tǒng)一理念的實踐與增進.楊家駱.狄岱麓百科全書[J].新中華.1946,3(3):80-83.例如“藝術”詞條,注明(百科全書、方法論、理解、記憶、自然史、應用藝術史)6種關聯命題;“冶金術”詞條開列的參閱條目,涉及礦石、金屬、物質、工具、化學工藝等各類問題22種.“百科全書體”避開門類差等、體系窠臼與主觀蔽障,在整體結構中實現一切知識自由平等,通過這套整體知識脈絡,從一門藝術或科學的基本原理出發(fā),可以通往其最深遠的結果;或從某種結果上溯基本原理;或溝通學科際聯系.[3]103工藝則與它曾無涉的各種知識建立起內在平等與實質關聯.至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形成完備的編纂體例.
了解到問題的根源,我決定來一招釜底抽薪——我把孩子在校的情況如實向家長匯報,并建議家長不要再給孩子零花錢,這樣可以從源頭上對孩子進行控制。我們還商定對小胡進行“無縫”監(jiān)管,每天由家長親自送孩子進校門,放學及時到校門來接孩子,不給他的任性留時間。隨后的一個星期,除了正常上課,小胡必須時時跟在我身邊。歷時一個多星期的持久“捆綁”戰(zhàn),終于祛除了他身上的戾氣,他看我的目光也開始帶著敬畏。
法蘭西科學院與手工業(yè)工匠間矛盾所致工藝世界理性缺失,《百科全書》超越科學院、大學等官方學術機構,在科學方法與工藝世界間建構理性的橋梁.18世紀中葉,法蘭西古老的農業(yè)與手工業(yè)體系供養(yǎng)著歐洲人口最多的帝國.法蘭西科學院注意到實用技藝的生利價值,卻在科學院學者團體與工匠間橫起隔膜.1699年《法蘭西科學院章程》第31條規(guī)定,科學院考察“是否一切機器都應該從國王陛下那里得到特許.科學院將確證它們是否是新的和有益的,并且作品得到認可的發(fā)明家,將有責任為科學院留下一個其發(fā)明的模型.”工匠一方并不認同自己的技藝價值由科學院仲裁、發(fā)明創(chuàng)制被科學院褫奪,君主專制與精英意識強烈的科學院激起法國工匠一致反對,工藝技術獲得理性支持的途徑亦被阻隔.
將手藝的慣常經驗提煉為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理性知識,是一項積久待發(fā)的全新事業(yè),創(chuàng)作小說、政論與數學演繹的頭腦,必須面對工匠默會經驗如何激發(fā)并充分表達的挑戰(zhàn).法國各行業(yè)最優(yōu)工匠和作坊成為狄德羅采擷的“自然”對象與實驗室,深入觀察,采訪記錄,親自操作復雜工藝;將所得第一手資料分析編纂成圖文;再就既成圖文回訪提供資料的作坊與工匠,討論修正,甄別異說.專門的繪圖員進入作坊精確繪制機器、工具與工藝流程圖像,制成總圖、詳圖、部件關系圖,描述技藝廣及農業(yè)耕作、運河御水、礬礦加工、刀剪制作、磨面、制糖、造紙、印刷、絲綢織造諸類600余幅精美圖版,遠較錢伯斯《藝術與科學綜合詞典》30幅圖解詳確,配合文字解釋使傳統(tǒng)工藝的技術敘事嚴謹詳明.看重狄德羅《百科全書》技術價值的論者指出:“《百科全書》的偉大之處在于其圖解的木版印刷的特點,這些木版是對技術活動的理性認知與手工藝的贊詞.”(Simindon,1969)經由科學方法整理的傳統(tǒng)工藝,化作適于技術傳播與交流的圖文語言,漸補工匠之手與學者之思長期隔離的鴻溝,傳統(tǒng)技藝隨之導入“發(fā)現問題-反思-改進-提高”的現代技術路徑,推動既有工藝超越凝滯故態(tài).
《百科全書》通過專家獨立編纂、沙龍自由論辯的整體組織方式,將工藝編纂置于專業(yè)與志趣驅動、自由批評的開放空間.狄德羅確定《百科全書》的非官方性質,以保證獨立見解,他相信這項持久的事業(yè)需要個人基于興趣與專長的長期性,而非政令強制之短時興起.堅定辟開官方主導的另一面,則是資金緊張、出版審查等與《百科全書》如影隨形的困厄.《百科全書》作者群即邀集各業(yè)專家形成松散的民間團體,定期參加沙龍交流,如弗若蘭夫人沙龍、羅雅爾街沙龍,聚集狄德羅、達朗貝、盧梭、杜爾哥、布豐等啟蒙哲人,玻璃制造、礦物學、冶金化學、地質、礦業(yè)、農業(yè),與宗教、政治、倫理同為關注的議題.《百科全書》每卷出版后,沙龍聚會為其指摘錯誤,供再版修正.狄德羅謔稱羅雅爾街沙龍為“猶太會堂”,寄意“不斷集會、永恒爭論”的理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明工藝擔荷的意義:“工藝學會把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類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暴露出來,因此也會把人類社會生活關系,及由此生出的思想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暴露出來.”[8]410此前一百年,狄德羅深入工藝世界,已探及這條基本脈絡下的工藝內涵.狄德羅眼中的工藝,作為知識,實用性經驗知識與抽象知識平等;作為人,創(chuàng)造經驗知識的工匠與構造思想世界的文人平等,各具相通互補之短長.啟蒙就是要為造福一切人類社會的手工藝確立與其使用價值、隱性價值之和相當的知識尊嚴,及其與傳統(tǒng)知識門類等價的社會尊嚴.他內心充滿扭轉手藝不公境遇的激情與理性:“我們的一切日用必需品都離不開各種手藝,一切實用性都是人類智慧的最好證明.如果沒有這些成為人們冷酷的諷刺對象的手藝人,那么,那些詩人、哲學家、演說家、大臣、戰(zhàn)士和英雄們,就會全都赤身露體,也吃不上面包了.”[3]175
啟蒙思想的批判性直指手工業(yè)自身與社會加諸它的既定傳統(tǒng).狄德羅認識到18世紀法國手工業(yè)的困境,①18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總體結構仍以農業(yè)為主,農業(yè)生產占比80%,手工業(yè)生產占比20%(其中紡織業(yè)48%、冶金業(yè)15%).手工業(yè)形成新舊兩種類型,以羊毛、絲織、棉紡織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居主流,冶金、煉鋼、煤礦為新興工業(yè).[法]丹尼爾·羅什.啟蒙運動中的法國[M].楊亞平,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14-515.一是由于學者與工匠相隔,導致匠藝遠離知識,學者不問藝事,從勞作中發(fā)現或解決問題的機會虛擲,工匠自身缺陷極易轉為他所加工事物的本質缺陷而生抱怨,卻無付諸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百科全書》實地調查作坊時,為謀生憑本能干活的工匠們,能明白工具者百不擇一,更不乏勞作40年對所操作機器一無所知者;二是手藝與工匠受社會偏見蔑視,加劇了手藝缺乏公開交流與社會隔離的行風,造成一個封閉、自足、停滯的手藝“孤島”.18世紀法國社會與經濟改革的目標,迫切要求制造高質量的產品,獲得與外國產品競爭的優(yōu)勢.路易十四時代財政大臣柯爾伯(Colbert)曾預見,民族產業(yè)和制造業(yè)的建立,是王國的真正財富所在(“藝術”詞條).
為此,狄德羅提出變革傳統(tǒng)技術運作方式的三點主張.其一,將一向保守在行會或私家的技術秘密毫無例外地公之于世.封閉的社會通過隱瞞有用的技藝使行業(yè)立足,有一己之利,無普惠人類的公共利益,狄德羅認為,“隱瞞一宗有用的秘密,就等于犯下了侵占社會財產罪”,技術進步因封閉而停滯.公開交流將打通工匠出力、學者出知識建議、財力出資生產之間的聯絡,建立有效的社會溝通,促工匠走出“手藝已盡善盡美”的狹隘.通過取消技術秘密與行會禁忌,公開化的技術信息將賦予獲得者一種普遍性力量,社會從技術解放中獲得一種新的推動力(D.Roche,1993).其二,同業(yè)生產者的規(guī)?;〈稚⒌乃郊抑谱?,聚集產生的技術競爭可以使工藝和風格得到改進,保證工藝效率與產品最優(yōu).當時法國著名的里昂織造,難被外國同類產品超越,差異不在類同的行業(yè)、材料與方法,而是里昂有3萬工人用同樣的材料分工織造,其中不乏創(chuàng)新的頭腦會設法節(jié)約材料、優(yōu)化工藝、縮短工時,從而帶動工藝環(huán)節(jié)整體更新,保證產品質量常優(yōu).其三,法蘭西科學院的學者應進入工場作坊,收集各種工藝情形,研究解釋,發(fā)于著述,意在吸引手藝人來讀、哲人來思,還要吸引當權者為振興實業(yè)有效地運用權威與獎賞(“藝術”詞條).為人們提供一切必需與益處的手工藝,本應是一項全社會助力的事業(yè).工藝詞條的撰寫從“讀者對此毫無了解”的預設出發(fā),寫出真正可供常人使用的參考書,所傳達的技術啟蒙思想,期望開示工匠“從未想到過的見解,或一些若非干活多年便不會觀察到的事情”.
工藝理性知識與工藝啟蒙思想隨著《百科全書》全面出版②1777年,狄德羅堅持26年的《百科全書》全部出版,共33卷(正編28卷、補編5卷),包括文字21卷、圖冊12卷(收圖3112幅,說明923頁),科學和工藝(場景、流程、設備、機器、工具)詳盡的機械圖解與說明構成圖冊的全部.1781至1832年間,法國書商德韋里亞、龐庫克先后對《百科全書》改編擴充,根據知識主題分類分卷,出版《方法百科全書》約102分冊337編.而超越手工作坊與狄德羅的有限空間,漸入法國以至歐洲公共領域,《百科全書》的法國讀者圈首先成為可能獲取工藝新知或選擇向外傳播的中心.然而,狄德羅的工藝理想,是需要工、學、官、資各盡其力的社會事業(yè),工匠與新興資產者業(yè)主尤其作為技術主體,則是亟待接受工藝理性與啟蒙思想的主角.《百科全書》工藝內容目標受眾與真實讀者間出現的偏差,③據達恩頓教授對《百科全書》四開本在法國銷售對象的實證研究,讀者職業(yè)分布規(guī)律為:律師、行政官員和牧師類職業(yè)群體居首;最高法院法官、軍官類特權階層次之;在商業(yè)和制造業(yè)主中銷路不好,里昂、馬賽例外;小商人、工匠等普通民眾僅可能通過文學圖書室或借閱接觸該書.《百科全書》讀者的絕大多數為法國舊制度下的傳統(tǒng)精英與資產階級上層,工業(yè)和商業(yè)資產者少得不成比例.[美]羅伯特·達恩頓.啟蒙運動的生意[M].葉桐,顧杭,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290.使《百科全書》在全部出版前后五十年間,喚起知識階層對技術主題的興趣,且為部分傳統(tǒng)工藝改良輸入有效的方法.
18世紀60、70年代,農業(yè)、技工、醫(yī)學、藥劑學等新型專業(yè)技術協會開始在法國各地出現,工藝協會(Societe des Arts)、自由仿效協會 (Societe Libre d`Emulation)致力改進制造業(yè),[9]178再度成為法蘭西科學院設法控制的對象(T.Hankins,1986).法國革命期間,技術創(chuàng)新與面向全體公民的公共教育成為無爭議的主題.根據國民會議法令,1794年創(chuàng)立國家工藝博物館和綜合技術學校(又名百科工藝學校,écol Polytechnique),自上而下形成以技術為中心的綜合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作為歐洲第一所科學和技術博物館,國家工藝博物館循著《百科全書》工藝思路,收藏各種機械、工具、圖紙和科學儀器(如拉瓦錫用過的化學儀器).例如一臺舊式絲織機藏品,是改良為雅卡多提花織機(Jacquard Loom)的母機,兩件機器見證里昂絲織業(yè)興盛的技術源流.博物館有三名演示員和一名制圖員,開設免費公共演講,不時增加新課程,技術普及的實行為其贏得“工業(yè)神學院”稱譽.[10]20
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國人之哲學”詞條中指出,法國僅從受人稱道的生產方面認識中國文明未免褊狹,歐洲現有不少關于中國工藝的叢書,各方卻因爭執(zhí)于譯文正確性而無實作.無論對于中國工藝,抑或文藝、制度、哲學等方面,法國需要全面了解中國,事實卻是在片面中暗自摸索.[11]《百科全書》把工藝主題與異域中國、當時法國文化界某種癥結聯成一個緊要問題——激活中國工藝對于法國的技術價值——并呈示讀者,逐漸吸引素遠工藝的法國人文學者用心技術譯介.革命風潮過后,1830至1840年間,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將沉寂于法國近二百年的明末中國手工業(yè)類書《天工開物》擇要譯述,植桑、養(yǎng)蠶、竹草造紙、銀朱提煉、銅合金、制墨、蓼藍染料提取等獨特的工藝技法和科學思想,在《化學年鑒》、《科學院院報》等重要科學刊物發(fā)表,部分中國工藝使一些陷于瓶頸的法國和歐洲工藝重獲生機,例如昂貴的麻布造紙轉向竹、樹皮、茅草等新原料,黃銅、白銅欠佳的品質受中國銅合金原料配方與比例選擇法的啟發(fā)而得到改進.[12]597中國工藝成為啟蒙運動時期流行的中國元素,進入歐洲和美國科學家、農學家服務實用的研究視野.
《百科全書》出版后在法國傳統(tǒng)精英與資產階級上層形成的讀者圈,相當長時期并不能使工匠與新興資產者直接獲得工藝新知.當時“有不少關于科學的書,但涉及人文學科的卻不多,有關技術工藝的幾乎沒有”,有鑒于此《百科全書》以啟蒙工匠為主角填補的工藝空白,卻無緣真實的技術階層,對于為謀生憑本能干活的工匠,“困難而細致的使頭腦開竅的作用”止于狄德羅訴諸圖文的理想.[3]106-107在工藝呈小規(guī)??梢苑稚⒂谧鞣换騻€人手中的最后時代,工藝自下生長的本質與官方欲自上而下統(tǒng)馭技術的深層矛盾貫穿18世紀法國,而由啟蒙技術階層彌合這一矛盾的可能變得渺茫,知識階層的技術情態(tài)部分影響著技術階層與機器的改進問題及其更新程度.
《百科全書》建構的工藝學緣,處在法國傳統(tǒng)工藝向機器工業(yè)的轉折點上,呈現了日常經驗理性化、著重歷史與批判傳統(tǒng)的工藝圖景,以及對待工藝世界那種矯枉、啟智的人文情態(tài),特別是以啟蒙思想獨有的普世價值適用于既存技術認知與傳承的觀念和方法.這既從一種全新且面向現代的學術文化方面保存了傳統(tǒng)工藝,使其即將身處機器工業(yè)洪流而可能免于質隨形逝的“必然”命運,也就保存了法國由工業(yè)革命前傳統(tǒng)工藝到現代技術的連貫文脈.處在工業(yè)化前夕成熟穩(wěn)定最后狀態(tài)的傳統(tǒng)工藝,能夠經啟蒙思想實現具體而微的批判與整理,在世界其他文明近代化歷程中絕無僅有.翻開《百科全書》可以查找傳統(tǒng)工藝可分析、復制的精準范例,欣賞雕版畫表現的工藝理性與技術美學,傳統(tǒng)工藝與工藝精神的延續(xù)由此獲得信實的依據.手工業(yè)之于機器時代仍獨具其價值,可以增進人們的工藝興趣,發(fā)揮智巧,制作機器所不能制作的物品,創(chuàng)造出比機器所能生產更大更美的財富;猶如機器工業(yè)之腦,為機器工業(yè)制作模型,提高機制品的品質.[13]可見,近在19世紀20年代開始的法國工業(yè)革命中,手工制作奢侈品行業(yè)仍保持活力;鞍具制作傳統(tǒng)工藝一成不變地沿襲至今.[14]134臻于極致的手工工藝傳統(tǒng)更成為融入法國現代工業(yè)的一種尖端智慧.嚴復將《百科全書》視作“學術左右世運之功”的一個力證,它所呈示的工藝學緣,隨著啟蒙運動在歐洲的擴展,為法國乃至歐洲深厚的工藝經驗傳統(tǒng)注入文化價值.
回到工藝學緣實踐的狄德羅自然哲學,他在《對自然的解釋》結尾預見,前方社會發(fā)展將以“有關人類自身福利的研究”為追求,現實中人卻“對于一些最普遍的物質的屬性都還不能確定.對于所患疾病、樹木修整、犁的形式的知識,地球似乎還只是昨天才有人住的.”[6]121-122《百科全書》工藝部分,這個“《百科全書》最重要部分,即讀者最愛讀,也是最難完成的部分”(“緒論”),專門對人類認識自身生存世界的基本問題給予啟蒙引導,并將其哲學唯物主義的基石與“愛真理和道德,恨謊言和罪惡”的信念植根最普遍的工藝世界.出于對17世紀深受“一個上帝,一個國王,一種唯理主義”禁錮的法國社會傳統(tǒng)的反動,狄德羅自然哲學自覺地將始于培根的統(tǒng)一知識理念歸結為一種實踐方式,離群思辨的哲學由此被重新拉回搜集事實而非僅僅占有(分析與比較)事實、尋求效用而非僅僅理性評判的世俗世界,把理性思辨置于源起經驗的基礎之上,有必要正確認識帶給每個人實在用益的事物和實踐,以救贖那些被“有用的東西所弄糊涂的”哲學家的理智.[6]122
狄德羅對于自己預見的前方社會和沖破世俗的問題保持著清醒的洞察——獻身自身福利研究的明智的人們,“最早將在一千年以后”或“將永遠不愿”回答這些現實中仍不知其所以然的“最普遍的物質的屬性問題”.這個手工藝(最普遍的物質的屬性與行動)哲學問題,正是我們重識技術類型演進意義的根本問題,“唯物主義者”盛名之下的狄德羅,其實對“物”的關懷內涵更豐富的意義結構.
[1](德)F.拉普:技術哲學導論[M].劉武,等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UNESCO.Announcements:Commemoration of the Bicentenary of the Death of Denis Diderot(1784-1984)[C]//Stud.Hist.Phil.Sci.,1984,(15)3:261-264.Great Britain.Pergamon Press.
[3](美)斯·堅吉爾.狄德羅的《百科全書》[M].梁從誡,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4](法)安德烈·比利:狄德羅傳[M].張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5](英)弗·培根:新工具[M].許寶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對自然的解釋[A].狄德羅哲學選集[C].江天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7]論美[A].狄德羅美學論文選[C].張冠堯,桂裕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8]資本論[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美)托馬斯·漢金斯,科學與啟蒙運動[M].任定成,張愛珍,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10](英)亞·沃爾夫.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M]上冊.周昌忠,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1](法)保羅·歐西尼.狄德羅與百科全書[J].劉葆寰,譯.中法文化月刊,1945,1(5):11.
[12]潘吉星.宋應星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3](英)N.Wymer.手工業(yè)復興是戰(zhàn)禍的一個收獲[J].手工藝,1944,(1):5-7.
[14](英)愛德華·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藝史[M].朱淳,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