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有為 肖濤 于志浩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由英國黑人導演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執(zhí)導的電影《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斬獲2014 年第71 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隨后又勇奪第86 屆奧斯片金像獎的最佳影片獎、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獎三項大獎。這部電影以個體為視角展現(xiàn)了一段最骯臟的歷史,一段最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如余華所言,往往在最黑暗的深處,你會看見人性的美最耀眼地閃亮著。在強權(quán)政治重壓下,依然有著為了自由和愛情永不放棄的斗士,散發(fā)出偉大的人性之光。電影的結(jié)局是主人公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得回家,意味深長。錢鐘書先生曾言,每逢思辯得到結(jié)論,心靈的追求達到目的,常以“回家”作為比喻。回是歷程,家是對象,歷程是回復以求安息[1]。家是生而為人的最終歸宿,這部電影所表達的顯然不僅是生命個體的回歸,還有社會秩序和人性本真的回歸。
《為奴十二年》中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北部各州先后廢除黑人奴隸制,但當時南部諸州由于棉花種植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實行種植園農(nóng)奴制的社會制度。該電影通過描述一個名為Solomon 的黑人的十二年生活,展示了在獨特歷史背景下的個體命運。該電影側(cè)重點放在描述Solomon 為自由而奮斗的過程通過主人公的所見所聞,來揭示農(nóng)奴制的罪惡和殘忍。這樣,觀眾可以通過小人物的歷史記憶去了解美國黑奴制時期的生存真相。其表達方式可謂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陽的光輝。
在強權(quán)政治的大背景下,出身和身份成為衡量善惡是非的標準,農(nóng)奴制下膚色決定著貴賤,身份挾持著是非,出身和身份變成了他們抹不掉的原罪。Solomon 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和思想,但無法改變他的膚色,黑皮膚終究給了他黑暗的十二年。Solomon 再才華橫溢也改變不了“黑鬼”的悲劇命運。諷刺的是,知識和才華在強權(quán)面前不僅不會保護你免受厄運,反而讓你處境更危險。
這部作品的歷史背景的表達采用冰山一角的方式,通過個體的悲歡離合來折射難以平復的時代之殤。通過呈現(xiàn)銀幕上很小的部分,由觀眾自己去想象埋藏在冰下的宏大的歷史背景和真實的社會狀態(tài)。
1.關(guān)于書信
鴻雁傳書具有兩大基本功能:一為傳情,二為傳遞信息。這部影視作品對書信多次進行特寫鏡頭,用意良苦。在《為奴十二年》中,信件是Solomon 獲得解救、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希望,是關(guān)乎自己逃亡命運的關(guān)鍵利器。同時,書信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不斷發(fā)展,和主人公的生死命運緊密相連,使得整個故事跌宕起伏。Solomon 曾經(jīng)誤信了一個名叫Armsby 的白人,哀求他幫忙寄信給家鄉(xiāng)的人,結(jié)果這封信差點要了Solomon 的命;第二次寫信,Solomon 認識了一個名叫Bass 的加拿大木工,這個好心的白人為他鋌而走險,并成功把他救了出來??梢哉f主人公的命運轉(zhuǎn)折依賴于這封信,是運氣的象征。在這里,書信是代表希望和命運的符號,有著強烈的敘事功能。
2.關(guān)于名字
名字在影片中都具有符號化的意義。在美國歷史上,早期黑奴的名字是白人奴隸主給的。白人奴隸主為新買來的黑人奴隸命名,這樣做不僅可以對奴隸進行識別,也是為了貶低奴隸的地位,建立白人奴隸主的絕對權(quán)威[2]。在電影《為奴十二年》最后,飽受折磨的Solomon 終于等來了他的救兵,在這位治安官面前,Solomon 說出自己以及妻兒的名字,證明了自己的身份。伴隨著他的名字回歸的,還有他的自由人身份。名字對黑人來說,意味著身份,意味著與祖先的連接,擁有自己的名字,意味著擁有自由之身。
3.關(guān)于女人、鮮血和傷口
這部影片多次呈現(xiàn)鮮血和傷口的特寫鏡頭,而且都使用女人來控訴時代。為什么要選擇女性作為訴求載體來表現(xiàn)生命個體與社會秩序的沖突與抗爭,因為美麗的容顏更容易喚起人們的同情,更能強化作品的批判力量。
電影中最讓人心疼的角色莫過于黑人小女奴Patsey,她心靈手巧,每天采的棉花和男人一樣多。Patsey 的形象反映出西方文化性別平等的觀念:男女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擁有同等的生存權(quán)、發(fā)展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在電影《為奴十二年》中有一段最恐怖、最血腥的鏡頭:主人Epps 先讓Solomon 抽打小女奴Patsey;后來是喪心病狂的Epps 更兇狠的鞭刑,只見女奴黝黑的裸背上,皮肉如同樹皮開裂,肉色外翻這個特寫鏡頭,讓人極度壓抑,無法直視,生命的絕望和出離的憤怒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后,一塊潔白的肥皂從小女奴的手心滑落。僅僅因為一塊小小的肥皂而遭受非人的鞭刑,是一種多么可笑、可怕、變態(tài)的占有。銀幕上持續(xù)的殘忍行為猛烈地沖擊著觀眾的神經(jīng),那已經(jīng)被抽爛的赤裸的身體成為控訴奴隸制罪行最強有力的罪證。此刻,整部電影對于奴隸制的批判也達到了高潮。
這部影視作品運用極為精致的視覺語言,通過女人身上的鮮血和傷口,講述了弱者在強權(quán)政治壓迫下的慘痛經(jīng)歷,也向人們昭示著西方野蠻社會肌體上難以愈合的傷疤。
4.關(guān)于音樂和舞蹈
音樂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影片《為奴十二年》中一個黑奴因采棉勞累致死,眾人在他墓前合唱Roll Jordan Roll。Jordan 是約旦河,在《圣經(jīng)》中,約旦河是數(shù)次神跡發(fā)生的地點,是“圣河”,因此這首歌宗教味很濃。歌曲里唱著“roll,Joran,roll;my soul will rise in the heaven,Lord…”。奴隸們在緬懷逝去同伴的同時,也在心里吶喊處境的不公,對未來滿懷希望和憧憬。對于美國這樣一個宗教大國,基督教音樂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無國界,這首基督教歌曲,足以引起人們的共鳴[3]。
電影中,回家的動機多次體現(xiàn)出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決絕,“I don’t wanna survive. I wanna live”。通過和女奴Eliza 的對話,“I will survive. I will not fall into despair.I will keep myself hardy till freedom is opportune.”可以看出Solomon 的回家之旅源自對個體自由的渴望,視自由為終極目標。動機的背后反映出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是社會和家庭的主人,在個人與家庭的關(guān)系上,個人的愿望占主導因素。尤其美國,更注重個體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天賦人權(quán),生命可貴,個體的自由都是不可剝奪的。一言蔽之,西方社會的根基在個體的自由。
回家的結(jié)果:歷經(jīng)十二載,Solomon 終于活著回到了久違的家,迎接他的是親愛的妻子和一對兒女,甚至還有了外孫,以苦盡甘來的大團圓作為結(jié)局。新生命的誕生給人以希望,希望寄托于黑人新一代。
回家的象征意義:農(nóng)奴制體制下的“黑鬼”由奴役回歸自由,回歸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像驢、馬這樣的勞動力。個體從顛沛流離到平安還鄉(xiāng),家庭從無序回歸有序,從社會的畸形狀態(tài)歷經(jīng)政治的暴風雨之后,歸為平靜的正常生活。
這部電影運用曲折的回家的故事,投射出強權(quán)政治的罪惡。回歸家庭的奮斗模式,本是最平常不過的人倫,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卻如此艱辛。有家不能歸,冰山下面是強權(quán)政治的罪惡。
回家是一種結(jié)束,也是另一種開始。
主人公Solomon 回家后,勇敢的選擇繼續(xù)斗爭。影末字幕介紹他積極參與廢奴運動,在美國東北部廣泛舉行廢奴演講,并通過地下鐵道組織幫助逃亡的奴隸,余生都致力于解放運動。這個舉動是可以理解的,雖然他幸運地恢復了自由,但這十二年的傷痛,一生都無法抹除和遺忘,他的心已不可能如同十二年前那般自由。他選擇一生為廢除奴隸制而拼搏奮斗,因為他擁有了比自身的自由更偉大的追求——為了全體黑人的自由。
這部電影表現(xiàn)出西方文化中那種舍棄小情小愛,轉(zhuǎn)而對人類的博愛,因而更具有國際視野,彰顯出美國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為奴十二年》非常國際化,符合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它的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主人公回家后的生存方式,也折射出西方抗爭型文化的影子:西方文化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強調(diào)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zhàn)、大膽追求的精神,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剛硬的文化品格[4]。
總之,從這部影視作品的歷史背景、內(nèi)容、主題,還有結(jié)局,都采用了“冰山理論”,點到為止,含而不露,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了“個人悲劇”與“罪惡時代”的關(guān)聯(lián),滲透出時代的傷痕。它以個體為鏡,照出一段讓人不堪的人類歷史,讓觀眾真真切切看到痛苦和撕裂。電影對“冰山理論”的運用徹底而巧妙。
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本是人類歷史的悲劇。當強權(quán)作為時代的是非標準,唯有人性可以擺脫階級、政治、制度等固有文化思維模式的羈絆,在強權(quán)的壓迫下勇敢地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輝。這部影視作品用最深刻的傷痕,喚起人性美好的回歸。它就像是西方的一片表示風向的樹葉,唱著人性的贊歌,時而沙沙作響,時而倩影婆娑,昭示著強權(quán)終究要湮滅在時間的汪洋里,奴隸制度終究都會被踩成一道歷史的車轍,化為孤帆遠影離我們遠去。這部電影凸顯出在西方,尤其是美國,注重個體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
[1]錢鐘書. 錢鐘書作品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7.54-55.
[2]史衛(wèi)東.美國黑人更名史的文化解讀[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6) :125.
[3]孟金艷.淺析《為奴十二年》中的美國基督文化[J].黑龍江史志,2014,(11) :245.
[4]陳超.中西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比較與啟示[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6)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