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啟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海淀 100872)
中興四大家是指活躍于南宋孝宗時代的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四位著名詩人,除了尤袤以外,其他三位皆可以毫無愧色地在宋代詩壇上與蘇軾、黃庭堅、劉克莊并為巨擘。歷來對中興四大家的研究就是宋代文學研究的一大熱點,發(fā)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著不勝枚舉,無論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要想再有所突破似乎已經(jīng)很難了。而楊理論先生的這部《中興四大家詩學研究》將四大家的詩學思想作為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來切入四大家研究,顯示出別樣的學術眼光。四大家創(chuàng)造力驚人,現(xiàn)存的作品非常豐富,研究他們不僅要研讀卷帙浩繁的各體文學作品,更要面對浩如煙海、紛繁復雜的相關記載和研究成果,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精準的眼光,更需要左右逢源、上下兼顧、推陳出新。該書在宏觀的視野之下富有微觀的洞見、綜合的方法之上多有獨到的創(chuàng)新,不失為宋代文學研究的新成果。
該書緒論部分總結了四大家說法的提出以及成員演變,把焦點落在了尤袤和蕭德藻身上,辨析了蕭德藻最終出局的原因在其詩歌風格奇險雕琢、社會地位不高、文化影響不足。其余分八章,第一章為“中興四大家的生平與相互交游”,以文壇盟主楊萬里為中心考證四人交游的親疏,得出了四大家雖不成流派卻是一個松散的詩人群體的結論,為將四人看成一個研究整體奠定了基礎。第二章為“南宋前期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與中興四大家的思想”,探究四大家在和與戰(zhàn)、道學與反道學黨爭中的立場,以及儒釋道思想對他們的影響,明晰了四大家詩學的文化根源。第三章為“中興四大家出入江西的歷程”,考察了他們與江西詩派的關系,雖然都受到“江西習氣”或多或少的熏染,但也都對江西末流有所不滿。第四章為“突破江西的詩學選擇”,從四大家對唐前《詩經(jīng)》、楚辭、陶淵明,唐代李杜、元白、韓孟等,北宋蘇軾、梅堯臣、王安石等的廣泛借鑒與師法來看待他們拓寬江西末流僅僅師法杜甫、黃庭堅、陳師道的褊狹門徑。第五章為“治心養(yǎng)氣:四大家論文氣涵養(yǎng)”,辨析四家在品行修養(yǎng)、文學批評上的養(yǎng)氣觀念與實踐。第六章為“江山之助:四大家論詩材取向與詩思觸發(fā)”,闡明“中興四大家注重自然景物的摹寫和社會生活的再現(xiàn),是典型的外向型詩學”。第七章為“反對雕琢:四大家對苦吟的態(tài)度”,探討了他們在懷抱自然渾成詩學理想的同時又無法擺脫苦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第八章為“中興四大家詩學與南宋中后期詩歌走向”,橫向考察了周必大、朱熹等四大家周圍詩學取向類似的中興詩人,縱向考察了四大家對之后蔚為宗派的姜夔、四靈、戴復古、劉克莊等江湖詩人的影響。結語部分簡析了四大家未能成為流派的原因,簡括了四大家詩學最精華的三個方面,一為轉益多師、注重唐音,二為走向自然、轉向現(xiàn)實,三為追求天成、不棄法度。全書各部分邏輯嚴密、體例嚴謹,以師法江西與突破江西的中心線索統(tǒng)貫全書,渾然一體、層次井然。
具體而言,該書有以下特點:
一、在綜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作者的綜合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對研究對象即四大家詩學的綜合,二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第一章的交游部分考述是將四家聯(lián)系起來的基礎。作者以文壇盟主楊萬里作為四人交游的中心,再通過統(tǒng)計楊萬里與諸人的詩文往還確定相互親疏關系,非常符合研究的實際。而聯(lián)接四大家詩學的最緊密的紐帶則是四人同處于江西詩派盛行、江西末流弊端重重的時代,同是最終突破江西并卓然名家的詩人。作者在三、四兩章以占全書三分之一的比重論述了他們與江西詩派的詩學關聯(lián),構成了全書的核心部分。最后四章盡管不再圍繞江西詩派展開,但還是一直作為參照系不斷在行文中閃現(xiàn),有力地回應與補充了三、四兩章的內容。每一章又分節(jié)對每個人進行分析,再比較異同,把綜合建立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結構之上。由于研究四大家的成果非常豐碩,作者在論證中經(jīng)常引用前人已有的成果,或是參考、借鑒,或是補充、修正,具有鮮明的學術繼承和對話的意識。如第六章第二節(jié)“陸游:‘正在山程水驛中’”,在闡述陸游“詩家三昧”詩學命題時引用了朱東潤、游國恩、顧易生、莫礪鋒、姚大勇諸位先生的觀點,認為“陸游的‘詩家三昧’,指的是廣闊的現(xiàn)實生活,豐富的人生體驗。陸游所言‘三昧’,僅僅是借用佛教術語來表達他心目中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所在而已,非是莫先生所言的風格追求,而是姚大勇所論的詩材上的向生活尋詩,但卻沒有包括姚氏所說的詩藝詩境上的追求……總的來說我們基本贊同朱東潤等先生的看法”。而在其他方面作者卻非常信服莫先生的觀點,多有引證。正是在綜合和對話的平臺上,作者時有創(chuàng)見。如在分別挖掘了四家對苦吟欲罷不能的矛盾心態(tài)時,歸納了四個原因:一為渾成與苦吟的對立互補,二為江西師法的影響,三為接引后學的需要,四為作詩太多,這些見解是非常精辟的。
二、宏闊視野中的精細論證,使宏觀和微觀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作者開篇即將四大家置于黨爭激烈、儒釋道融合、江西末流橫流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又在最后一章將四大家置于橫向、縱向的比較中觀察他們的詩學史地位,同時在探討四大家突破江西門徑時涵蓋了他們上至《詩經(jīng)》、《楚辭》,下至晚唐、北宋的取法范圍,眼光是相當開闊的。而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卻能細致入微地論述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以及相互之間的和而不同之處,如在四大家的晚唐觀上楊萬里與陸游針鋒相對,前者倡導“異味”說,后者則主張淺薄論,四大家對苦吟的態(tài)度上一方面反對雕琢、一方面不免苦吟,這些矛盾的發(fā)現(xiàn)和辨析都非常精準且富有典型性。作者還繪制出同一詩人在不同階段的動態(tài)發(fā)展曲線,如每家出入江西的心路歷程。正是依靠許許多多有代表性的詩學論題的深入剖析,作者支撐起了全書頗為宏大的架構。詩學觀念往往與人生觀、價值觀等哲學觀念糾纏在一塊,未必有十分明顯直接的因果關系,而往往是暗通或者說間接相關,這中間有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動因。比如在第五章論四大家的治心養(yǎng)氣時,作者通過分析指出,陸游對養(yǎng)氣最重視,由道德品行上的養(yǎng)氣擴展到詩文上面,形成了“悲憤”詩觀和“悲健”風格,是為宋詩學養(yǎng)氣觀念的高潮。而尤、楊受理學影響將養(yǎng)氣局限于論文,未能延伸到詩學領域。至于范成大,則僅限于人格修養(yǎng),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像葛兆光先生在其《勾勒出一個時代的風貌——讀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一文中所說“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對于文學的影響,并不在于他直接地使文學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而在于它使社會生活形成了什么樣的風貌,而這種社會風貌又在人們的四周構筑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這種文化氛圍又如何影響了人們的心理、觀念,使他們的審美趣味、情感特征、價值標準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了文學的變化。也許這聽起來很玄,但恰恰是這種影響才是最深刻、最普遍的”,養(yǎng)氣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人格理論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宋代這樣尊孟的時代,文人士大夫鮮有不受其影響者,盡管尤、楊、范沒有提出明確的養(yǎng)氣的詩學觀念,但養(yǎng)氣不可能不滲透到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書中論述此類深刻而普遍的影響之處尚有不少,這也體現(xiàn)了作者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理念。
三、注重對人物心態(tài)的把握。文學歸根到底是人學,文學研究往往離不開心理研究,作者在研究對象的心態(tài)把握上是非常到位的。比如談到四大家與儒釋道的關系時,特別提到陸游因為家學淵源的關系,特別推崇道教,主要是道教的求仙思想,陸游記載自己的高祖曾經(jīng)尸解仙去、父親曾遇異人,他自己為了返老還童衣道袍、煉丹藥,堅信神仙可學。又提到范成大自幼體弱多病、父母早喪,為了安慰脆弱的心靈,很早就接觸佛教,晚年也一度耽溺佛教思想,因此他的詩歌中大量涉及佛教題材。在談到四大家出入江西的歷程時,提到楊萬里對黃、陳詩法終身服膺,陸游親炙江西后勁曾幾、對呂本中及其“活法”說十分推崇,他們要反對的并不是江西詩派而是走進死胡同的江西詩派末流。作者拈出這些鮮活的事例是為了還原出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真,沒有刻意拔高研究對象,而是知人論世。
四、使用典型案例以點促面,為研究打開了一個個窗口。作者在論述具體問題時,會挖掘出某些極有價值的案例,不僅使得闡發(fā)議論更有依據(jù),而且提供了很好的觀察視角和研究窗口。在論楊萬里對李白的學習時,列舉了《誠齋集》中大量詠月題材的詩歌,并引用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夫子自道“自謂仿佛李太白”的話來,其典型性不言而喻。在論范成大青睞孟郊險怪詩風時,舉了他仿效孟郊、賡和其《峽哀》詩的例子,并通過對兩詩中“峽”字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強化說明他對孟郊的刻意模仿。在論陸游貶斥晚唐時,認為他往往將晚唐視為總體的概念加以批判,而很少針對某一具體作家,反而對一些中小作家如趙嘏、許渾鐘愛有加,這一有趣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也是極有意味的。
五、語言生動、優(yōu)美,可讀性強。作為概括性、理論性極強的詩學研究,作者不僅思路縝密、例證豐富,把紛繁復雜的詩學現(xiàn)象梳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讓人易于接受。比如描述四大家生平的文字就非常生動,用簡潔流暢的筆觸將人物形象刻畫得形神畢肖,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事能力。在論述自然山水對范成大詩思觸發(fā)的作用時,作者寫道:“草色山光,春水春云,一輪圓月,一場秋雨,是造化的精心創(chuàng)制的杰作,也是上天賜予詩人的糗糧。面對自然,詩人應該以敏捷的眼光去觀察她,以細密的心靈去感受她,以清麗的詩篇去報答她。范成大登臨送目,徜徉山水之時,也希冀與造化自然建立一種嫡親的母子關系……,自然景物雖不如楊萬里筆下那樣天真活潑,但也一樣具有了靈動的人性,撩動詩思,觸撥詩情,促迫詩人收拾江山入懷袖,揮毫題詩謝風光?!边@樣詩情畫意的文字在書中還有很多處,讀者在細細品讀過程當中很自然地就會走進作者的詩學世界中。面對著四大家那些閃耀著湖光山色的靈動詩歌,作者也不禁在花催蝶喚中表達對自然渾成詩學的熱愛。
該書的優(yōu)點很多,擇其要者列述如上。當然該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缺點,比如四大家中的尤袤,所存作品非常少,對他的論述往往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如在論取法蘇軾時,作者說:“至于尤袤,雖資料闕如,但時代風氣所在,不難想見其對蘇軾及其詩文的態(tài)度?!闭摽嘁鲿r,作者說:“至于尤袤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無苦吟現(xiàn)象,雖限于資料匱乏而無從知曉,但可以推知,或多或少應該是存在的。因此,即景會心和雕琢苦吟的現(xiàn)象也對立統(tǒng)一在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既然資料闕如,也許就不需要再去評價,因為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擇汰,四大家中的尤袤無疑已經(jīng)成為一個湊數(shù)的陪襯品。瑕不掩瑜,楊理論先生的這部《中興四大家詩學研究》是一部優(yōu)秀的宋代詩學研究著作,頗值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