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漂泊在古都的夢里的追尋與反思
——馬華作家林幸謙詩歌創(chuàng)作論
張蕊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林幸謙,馬華文學的代表人物。海外華人的身份,使得林幸謙的詩歌中充滿了對中華文化的眷戀。他以位于邊緣的文化身份對中國進行著追尋與反思,并展現(xiàn)出漂泊的詩學風格。
林幸謙;詩歌;漂泊;尋根;反思
林幸謙,祖籍福建永春,1963年生于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鎮(zhèn)。祖輩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起便移居馬來西亞。作為移居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人,林幸謙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逐步成為馬華文學的中堅力量。長久以來,馬來西亞的華裔一直都有著熱愛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與馬華文學有著濃厚的血緣關(guān)系的林幸謙,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作為馬華文學“六字輩”①的代表,林幸謙初涉文壇,便堅持用漢語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1990年后,林幸謙開始用漢語大量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在馬來西亞,既不西化也不本土的漢語,無疑是邊緣地帶的尷尬存在。在海外的認知里,漢詩作為漢語詩歌的縮寫極具強烈的文化尋根意識?!斑x擇現(xiàn)代漢詩寫作,選擇了一種文字與文化似乎就注定了在精神背景裹著上了一幅無家可歸的圖景。被選擇的中文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既載錄了精神上的流亡,同自身也經(jīng)驗了漂泊?!保?]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幸謙的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便帶有自覺的“尋根”意味。
一
如果說潮濕的熱帶雨林養(yǎng)育了林幸謙的體魄,那么,毫無疑問,中國的文化則更多賦予了林幸謙精氣。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社會使得林幸謙有機會接觸中華文化。作為海外華人的第三代,林幸謙對祖輩記憶里的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深厚的孺慕之情。林幸謙像萬千海外華人一般,身居海外,卻心系中華。未曾忘記先祖遺訓的林幸謙,渴求有朝一日,踏上追尋中國的征程,尋找自己的“文化母體”。
在《溯河魚的傳統(tǒng)》中,林幸謙就以鮭魚溯河回歸陸地來比喻自己的尋鄉(xiāng)之路。在林幸謙看來,自己血液中,也像溯河的鮭魚般有著一個特定的生物鐘,提醒自己回歸,哪怕一路上艱難重重,也要逆流而上,追溯孕育自己生命的源頭。鐘怡文在《從追尋到偽裝——馬華散文的中國圖像》一文中,曾經(jīng)這樣描述:“相對于曾經(jīng)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祖父或父親輩,馬來西亞第二代、第三代華人最直接的中國經(jīng)驗,就是到中國大陸去旅行或探親?!痹谶@種情感的驅(qū)動下,終于在1988年,年輕的林幸謙在取得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學位后,前往臺灣政治大學修讀碩士,踏上了溯河尋根的征途。臺灣之行讓他有更多機會充實自己,學習中國文化,在臺灣的四年多時間里,林幸謙對“中國想象”有了實體的帶入。此時的林幸謙就像一尾溯河的魚,開始對自己文化鄉(xiāng)愁上的“中國想象”進行回溯式的構(gòu)建。
初到臺灣,林幸謙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臺灣的一切,驚喜之情,溢于言表:
劈下靈魂
需要瘋狂的瘋狂,痛哭的痛哭
母親,你終于找到生死與存亡的真理
百萬太陽
聚集在你受傷的胸口
萬千星球系億萬生靈群
母親的愛恨只有一種
——《生命啟示錄》
在這首《生命啟示錄》里,林幸謙描述了自己作為漂泊多年的游子,與“中國母親”的意外重逢的欣喜。詩人在茫茫宇宙中漂泊追尋,對母親蹤跡的意外拾尋,使得詩人多年的漂泊有了???,壓抑的思念與痛苦瞬間有了傾瀉的出口,“瘋狂的瘋狂,痛哭的痛哭”,這悲愴的呼號,足見詩人感情之真。
令人悲傷的是,迅速西化的臺灣早已不是林幸謙魂牽夢縈的“故國”,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使林幸謙感到失望。正如白先勇在《邊陲人的自白》中所寫,“在90年代的臺灣,從海外歸來,懷著文化尋根熱情的華僑子弟,恐怕不可避免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幻滅”。林幸謙純真的追尋,在臺灣文化認同的變異中被破壞得淋漓盡致。在變異的褻瀆中,林幸謙的注意力被干擾,神圣的“母親”不再成為詩歌的焦點,取而代之的是暴力的“父親”:
我和父親的肉體
在冬天的歲暮接觸
雙重的猥褻
在集體禁忌的告示牌下
尋歡作樂,暫忘
自我顛覆的靈魂
——《男體二章·父親的肉體》
這首詩里,“亂倫”被賦予了別具內(nèi)涵的象征意味——象征包容的母親形象開始隱匿,昭示著原有的中華文化秩序的被破壞,“母親”逐漸被象征父權(quán)的“父親”所代替,失掉“母親”庇佑的“我”也難逃被玩弄摧毀的命運。同樣,在另一首《男體二章——父親的肉體》中,詩人這樣寫到:
我學習父親
找尋肉體的春天
四海散播我理想崇高的精子
變態(tài)的父親向我純真的肉體
施展千古不變的,愛情諾言
庸俗的歲月在體內(nèi)震蕩
放蕩的話語
反復(fù)玩弄我
政治與父親之間的愛情
——《男體二章——父親的肉體》
更甚者,在這可恥的亂倫里,“我”開始向變態(tài)的父親學習與靠攏。這樣的轉(zhuǎn)變,令人毛骨悚然,卻又無可奈何。當無情的歷史摧毀原有社會的傳統(tǒng)時,“我”被“父親”的魔爪禁錮與同化,這是“母親”這一寬容庇護主體消盡后的必然。
臺灣的經(jīng)歷,對林幸謙的打擊不可謂不深,以致在他詩歌中總有種熱情冷卻后的哀愁:
遠離中心的夜晚
邊界更加的遙遠
相思在異國的星空累積
過度發(fā)酵的鄉(xiāng)愁,和老來的愛
在文化追思中卷來
卷來的潮水
倦去的軀體
只換來,淡化的靈魂
——《邊界》
這首《邊界》訴說了林幸謙無法追逐與觸摸的企望。滿懷希望地歸來,黯然神傷地離去成了他臺灣之行的寫照。在臺北生活的四年多時間里,他目睹的是臺灣后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的蕪雜和混亂,傳統(tǒng)文化被邊緣化。夢想幻滅,使得林幸謙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份的曖昧。他感慨海外華人身份上的尷尬:海外華人在國外,理所當然被認為是外國人,但當他們歷盡艱難,回到中華這一母體時,故鄉(xiāng)已變得物是人非,更叫他心痛的是,在故土中,他們依然被視為“異鄉(xiāng)人”,他們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漂泊者,徹底失去了家園。
二
海外詩評家痖弦曾經(jīng)援引詹姆斯·喬也斯“流亡是我的美學”來定義林幸謙漂泊的詩學風格。作為一只漂泊鳥,流亡是他的宿命,命運注定了林幸謙只能再次漂泊與遠離。然而倔強的林幸謙沒有放棄,尋親之旅并沒有就此圓滿結(jié)束,臺灣之行的失敗,使他將尋親的目光投向香港。幾經(jīng)輾轉(zhuǎn),他由臺灣取道香港,到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繼續(xù)自己的“溯河之旅”。很快,林幸謙便失望了,因為對他而言,香港,不過是另一個臺灣:
離開一座孤島
被我偽裝成,故鄉(xiāng)的異國
離我遠去
美麗的歷史已經(jīng)顛覆
消失的他者
也是一種鄉(xiāng)愁
一種偽裝的回歸
——《離開民國》
這首詩收錄在《詩集的儀式:香港之幻》中。在詩人眼中,香港,這個“偽裝成故鄉(xiāng)異國”的城池,也僅僅是在地理位置上比臺灣更接近“中國”。但是,香港就是香港,即便更近,卻仍然不是故鄉(xiāng)。對于中國故土,詩人自始至終都是隔海相望。林幸謙開始明白,自己所追逐的故國,也許不過是接受祖父那一輩的遷徙帶來的中國神話,只是一場易碎的綺夢。
林幸謙詩歌里,總是伴隨著文化上的孤凄與失意。從臺北向香港的漂泊棲留更擁有一種哲學意味上的思考。從多元文化的意義思考,林幸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人”: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他,擁有馬來西亞的國籍,自然隸屬于馬來西亞;但炎黃子孫的種族的意義又確定了他與中國的血緣關(guān)系。漢語詩歌的寫作使他成為了生活在馬來西亞本土文化與西方殖民文化夾縫中的“他者詩人”。但是,對于林幸謙這樣土生土長的南洋作家詩人來說,他們身上流有無法斬斷的中國血統(tǒng),血液中的中華母體情節(jié)迫使他流亡與漂泊,追尋自己的根。對他們來說,中國或許可以作為他們文化上的母親,但在政治與地理的意義上,他們永遠無法回歸,畢竟他們不屬于中國。林幸謙似乎也意識到了這點,他的漂泊追尋之旅止于香港,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tǒng)失傳后
淋漓盡致的分裂
再度降臨
神話再度毀滅
神話破無可破
——《故國的神話》
此中國非彼中國,故國神話的破碎,使詩人清楚地認識到,伴隨著華族文化秩序的被破壞,詩人身份認同的理想更是遙遙無期,原本殘破的文化心理遭受二次打擊,使詩人更加孤苦,無依無靠,徹底淪為“孤獨的流亡者”。
馬來西亞、臺灣、香港,這三個地方移換的空間歷練,使林幸謙獲得了反思的契機。在詩歌里真誠的自白式的告別里,林幸謙熱烈的追尋與擁護之情逐漸冷卻。在掙扎過后,他不得不說服自己,釋懷自己的失望與痛苦。他在《漂泊的諸神》里寫到:“在追尋中,我發(fā)現(xiàn)人類原本就沒有家鄉(xiāng),鄉(xiāng)國只是一種無可理喻的幻影;人生原就注定了漂泊,本體論的流放就是這樣一種無法逃離的宿命。每個人原是一座孤島,我們注定無家可歸?!痹谶@里,生命開始超越漂泊本身的意義,林幸謙徹底擺脫了漂泊的迷思,將被動放逐的無可奈何轉(zhuǎn)為主動的放逐。
三
林幸謙在《過客的命運》中自述:“來到臺北,正好給了我一個反思的機會,在文化鄉(xiāng)愁中意外地解構(gòu)了漂泊與回歸的迷思?!逼瓷牡呐霰?,使他對羈旅主題的完整放逐主題有了新的想法和認識。不同于早期馬華作家們對于中華母體的無條件擁抱,林幸謙更多是在追尋族群文化認同的同時,用拒絕的姿態(tài),重新構(gòu)建自我的位置,并逐漸將其演化成顛覆的書寫和解構(gòu)主題。在散文《狂歡與破碎——原鄉(xiāng)神話、我及其他》中,林幸謙這樣寫到:“在老去的海外人心中,人生大概別有自己的滋味;所謂故國,亦另有意義。對老去的人而言,祖國故鄉(xiāng)可能是記憶中一個破碎的國度,就算完好如初,恐怕也已經(jīng)失落;取代的是一種理想化的原鄉(xiāng)神話?!袊鳛樵l(xiāng)的母體,原有的意義也已經(jīng)喪失殆盡。種種隱喻也在喪失的預(yù)言中一一浮現(xiàn)?!毙鸟Y神往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原鄉(xiāng)”,中國這一古老意蘊的代名詞也不再意味著執(zhí)著。海外華裔所追逐的“原鄉(xiāng)中國”,只不過是“中國圖像”的變體。當民族的意象已經(jīng)損毀,其所象征的意義也已殘破不堪時,林幸謙的追尋,也自然而然從民族轉(zhuǎn)向了生命本體。在《女人的雨》一詩中,林幸謙這樣說道:
遠離失序
完整的都宣告破裂
寥寥數(shù)語的,肢體語言
把糟蹋的心情畫出
淋漓盡致中
說不出的滋味
弄痛我,在身份復(fù)雜的雨中
——《女人的雨》
在這里,個人已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作為后現(xiàn)代化的個體,人們沒有身份,沒有理解,沒有認同,有的只是懲罰般將自我“弄痛”的“雨”。當人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基本資格時,也就意味著,人們無法將自己的存在與所處時空的歷史與未來相對接,更遑論尋求自己的“根”了。尋根主體的破碎造成了尋根之旅的失敗。這種失敗是人自我異變的必然。林幸謙的超越意義在于以勇敢者的姿態(tài)超越無家可歸的孤獨,剖析自己那破碎的魂靈,忍受現(xiàn)實世界那種不卑不亢的精神顛簸。
在《中國崇拜》中,林幸謙這樣描述“我”與“中國”“傳統(tǒng)”:
在圖騰宴上
忍著淚
把吞下的傳統(tǒng)回吐
我吐出我的中國
自己變回蛇體
鉆入黑暗的地獄
冬眠
現(xiàn)世中國
純屬個人的私事
夢中沒有故鄉(xiāng)
傳統(tǒng)都在變體
獨嘗夢的空虛
…………
冬眠后的春天
我再度崇拜宇宙
——《中國崇拜》
林幸謙既然已知現(xiàn)實的中國,并非自己真正追尋的所在,卻仍然甘于以一個漂泊者的姿態(tài),無怨無悔地追逐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國。正如,林春美所說:“林幸謙身上的中國情結(jié)是一個極端的死結(jié),他選擇走上了無望的回歸之路,以致他的作品不時陷入濃郁自憐自傷的痛苦之中。”[2]這也是林幸謙詩歌的可貴之處。
在林幸謙的意識里,漂泊中追求自己的根性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力。在西方社會的沖擊下,馬來西亞,臺北與香港的后現(xiàn)代色彩日益壓抑著林幸謙回歸的渴求,他的走進與走出,成為了詩人在文化失落的家園里流浪掙扎,抵御現(xiàn)代社會孤獨與悵惘的鮮明旗幟。林幸謙的獨特之處在于用漂泊的靈魂書寫了人生文化孤獨的生命體驗,再現(xiàn)了一種海外華人想象中曖昧模糊的中國圖景,并給人以無限的啟思。
注釋:
①字輩斷代法是當代馬華文學的一大特色。自文選《黃色潛水艇》(1983)以“六字輩人物”(指1960—1969年間出生的創(chuàng)作者,相當于中國大陸的“60后”)為主題后,“字輩”就逐漸成為劃分文學世代的鮮明指標,沿用迄今。
[1]黃錦樹.詞的流亡:論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M]//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企業(yè)股份公司,1998:235.
[2]林春美.近十年來馬華文學的中國情結(jié)[J].國文天地,1997 (8):74.
責任編輯:莊亞華
I206
A
1673-0887(2015)02-0016-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5.02.004
2015-03-11
張蕊(1990—),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