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驚天下》作為首部描寫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孛衿鹆x的文學作品,真實再現(xiàn)了清初順治年間發(fā)生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米喇印、丁國棟起義的悲壯史實,描寫了一個被清政府殘酷鎮(zhèn)壓、迫害、屠殺的龐大的回回民族,集中呈現(xiàn)了回族為尊嚴、信仰和生存而頑強反抗、英勇戰(zhàn)斗,以及追求自強不息、仁愛和平、愛國主義的精神。該作品語言簡潔凝練,敘事宏大磅礴,戰(zhàn)爭殘酷激烈,人物栩栩如生,感情真摯充沛,是一部具有著強烈的古典主義悲劇色彩和傳奇色彩的史詩性歷史小說和戰(zhàn)爭小說,在增進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69(2015)04-0060-05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簡介:韓愛強(1987—),男,甘肅會寧人,《回族文學》雜志社,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回驚天下》是甘肅作家陳自仁傾心傾力創(chuàng)作的全面反映清代我國西北三次大規(guī)?;孛衿鹆x的系列長篇歷史小說《天傾西北》三部曲的第一部。該作品書寫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孛衿鹆x,清初順治年間的米喇印、丁國棟起義,為我們集中呈現(xiàn)了一個被清政府殘酷鎮(zhèn)壓、迫害和殺戮的回回民族,以及他們?yōu)榱俗约旱淖饑?、信仰和生存英勇反抗、浴血奮戰(zhàn)的悲壯史實。作品得到了國內(nèi)知名回族穆斯林學者的高度評價,“真乃一部回族生死競存的絕唱,一曲回族多舛命運的悲歌,一部清王朝血腥統(tǒng)治中華民族的血淚史” [1],“這是一部佳作,為回族歷史題材的小說填補了空白,寫得有聲有色” [2],“作為第一部描寫清代我國西北第一次回民起義的歷史畫卷,同時也填補了我國文學寶庫中歷史鏡像的一個空白”。 [3]
一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意義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通過對人的描述,展示的是人與自我之間、人與他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人是生活的主體,也是文學藝術的主體。人創(chuàng)造了生活,從而成為生活的主人。文學藝術反映生活,歸根結底是反映人的生活,反映人的命運、思想感情和言談舉止。離開了表現(xiàn)人這個主體,文藝創(chuàng)作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4]所謂“文學即人學”,意味著文學的關注點終究是人。所以,塑造人物形象成為文學作品的重中之重——在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尤其如此,也是決定小說成敗的關鍵?!痘伢@天下》作為一部脫胎于歷史真實的小說作品,無論是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情節(jié)敘述,還是具體充分的環(huán)境描寫,都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作者先后塑造了六十余血肉豐滿、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首先是米喇印,身為甘州回軍都督、起義軍統(tǒng)帥的他,忠厚無私、胸襟寬廣、有勇有謀、膽識兼?zhèn)洹⒂鍪鲁练€(wěn)、辦事謹慎。起義反清一事,他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誓死反抗,為民族、信仰、尊嚴和生存而戰(zhàn)。其次是蘇爾曼大阿訇,一個深受數(shù)十萬河西穆斯林愛戴的伊瑪目,被尊稱“甘州太爺”,一生傳教愛民,潔身自好,痛恨天下戰(zhàn)亂,處處替他人著想,主動替他人承擔苦難,一生渴望為真主和教門獻身的德高望重的穆斯林老人。綜觀整部作品,米喇印和蘇爾曼大阿訇,無疑是最具象征性意義的人物,他們共同構成了回族精神的一個縮影。其中,米喇印代表了回族不畏強權、勇于抗爭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蘇爾曼大阿訇則代表了回族追求和平、崇尚仁愛和愛國主義的精神。
此外,還有虛懷若谷、寵辱不驚、有勇有謀的甘州回軍參將、起義軍副統(tǒng)帥丁國棟;倔強剛烈、敢愛敢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蘇海娜和劉瑩;深諳“逆境中蟄伏、順境中翻身”之道的陜西三邊總督、鎮(zhèn)壓起義軍的劊子手孟喬芳;“當面笑臉恭維,背后拔刀絕殺”的甘肅巡撫張文衡;詭計多端、陰險毒辣、殺人不眨眼的甘肅鎮(zhèn)總兵官劉良臣;陰險狡詐、英勇善戰(zhàn)、殺人如麻的“獨腳將軍”張勇;打仗賣力、屢立戰(zhàn)功、忠于朝廷、屠殺同族的回族將領馬寧;還有,武藝高超、行俠仗義、活潑有趣的,體現(xiàn)民族間友好團結的小團體“涼州刀客”,回回沙里狐、蒙古人藍答兒、漢人快刀李;英勇善戰(zhàn)、視死如歸的義軍;殘忍嗜殺、以人頭記功的清軍;以及長期受政府盤剝和壓迫、為吃為喝投入義軍的百姓,等等。
在情節(jié)設置方面,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銜接緊密,巧妙得當;在情節(jié)敘述方面,采取前后呼應、對照、交錯的手法,使故事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傳奇色彩和濃郁、沉重的悲劇色彩。這種反差,表現(xiàn)最為強烈的莫過于開篇和尾聲的反差。開篇寫道,春天初至,微風和煦,樹綠花開,一群綿羊在歡快地啃食著吃草,兩個回回兵丁帶著春乏懶洋洋地看著羊群吃草,完全是一幅春意盎然、靜謐安詳、沉醉幸福的生活畫面。緊接著,作者寫道,“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再看尾聲,是丁國棟和黑承印被清政府處以凌遲之極刑的慘烈畫面。再看時間,“順治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正值寒冬。一詞“突然”,使故事迅速掉頭,急轉而下。初春和深冬,安詳和慘烈,美好的一切被徹底打碎了,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
又如,寫張文衡要處斬蘇爾曼大阿訇,數(shù)萬回回穆斯林身穿白色長袍、頭纏戴斯達爾共同舉意祈禱的巨大場面,無疑是對穆斯林仁愛、寬恕思想的一個具象體現(xiàn)。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是,清政府的殘暴統(tǒng)治使他們不得不荷負本不該荷負的重擔,使他們不得不起來進行殊死抗爭。再如,對形形色色的投軍百姓進行辛苦、無奈、啼笑皆非的編營過程的描寫。老百姓對大營和主將的挑挑揀揀,讀來覺得可愛、可憐、可悲、可嘆,充分體現(xiàn)了老百姓悲慘的生活現(xiàn)狀和無著落的生命存在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清政府的殘暴統(tǒng)治。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強烈反差,不僅表現(xiàn)在首尾之間,更充盈在整部作品中間,老百姓的悲慘生活、清政府的殘暴統(tǒng)治、伊斯蘭教的寬恕思想,三者之間形成著持續(xù)而緊張的反差。
在環(huán)境描寫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西北自然地理和歷史知識的熟稔程度。在注重自然、地理環(huán)境描寫的同時,也注重歷史和時代環(huán)境的描寫。無論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還是故事情節(jié)敘述方面,都將其放在廣闊的歷史大背景之下進行,而不是將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敘述與歷史的、時代的、社會的大環(huán)境脫離開來,這使得故事具有傳奇色彩和悲劇色彩的同時,又不缺乏歷史的真實性,說明了正是當時的社會歷史大環(huán)境造成了回回民族慘遭屠殺的大悲劇。同時,通過作品也可以看出,這不單純是一次回民起義,而是由回族為中堅力量,漢族和其他各民族百姓踴躍參加的,為尊嚴和生存而發(fā)動的一次范圍闊大、影響深廣的反清起義,是我國歷史上反清起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后來的反清起義斗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僅需要在藝術上精雕細琢,更需要思想上的深刻挖掘?!痘伢@天下》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在藝術方面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其中凸顯出的深刻思想更是不容忽視。通過對作品的細讀和剖析,我們可以對其中蘊藏的思想內(nèi)涵和作者的苦心營造窺個究竟。
首先,作者明確了這次起義的本質(zhì),對其進行了準確的定位:這次起義是清政府統(tǒng)治者殘酷鎮(zhèn)壓各地此伏彼起的反抗斗爭,加之不尊重回族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強制推行“剃發(fā)雅政”等誘因合力導致的,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官逼民反”的自衛(wèi)戰(zhàn)。如管衛(wèi)中所言:“任何有血性的民族,只要被歧視、被侮辱、被壓迫、被傷害,他具有反抗權利,為爭取生存權、信仰自由權而戰(zhàn)。這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反應?!?[5]這次起義作為清初全國各地所有“反清復明”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的“反清復明”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米喇印、丁國棟雖然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這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之下做出的特殊決定,有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回族從未想過奪皇位、坐天下,他們只為尊嚴、信仰和生存而戰(zhàn),他們只想求得一個安寧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滿洲貴族的入關打破了這一切。
其次,這次起義的發(fā)動,跟回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也有著緊密的關系。回族生活在華夏土地上之后,就和當?shù)氐臐h族及其他各民族和睦相處,長期接受著伊斯蘭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尤其是漢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深厚的兄弟民族情誼,也視華夏大地為自己的家園,向來擁護統(tǒng)治者的地位,不稱王稱霸、分疆裂土、另立朝廷,只求一個和平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回族逐漸形成了民族認同和信仰認同,身體里流淌的信仰真主的精神血液,使得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大的凝聚力。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虔誠的信仰之下,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民族性格和價值觀:追求和平、安寧的生活,崇尚仁愛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不畏強權、勇于抗爭和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但是,滿洲貴族的入關,游牧文化對農(nóng)耕文化的意欲強行取代,對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強制推行,導致了回族和其他民族民眾的不滿,所以,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片土地而戰(zhàn)。
再次,這次起義對于回族的命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場持續(xù)一年零八個月的起義,悲壯地結束了,但也遠遠沒有結束?;刈逶谟星逡淮拿\,從此一落千丈,歷盡滄桑。正如陳自仁所言:“在清代,沒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像回族這樣歷經(jīng)苦難,慘遭殺戮,仍然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梢哉f,清王朝統(tǒng)治中國二百六十年的歷史,對回族來說,就是一部血淚史,是一部飽受歧視、凌辱和迫害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抗爭史,是被迫害者反抗迫害的歷史?!?[6]而回族在清代的命運,跟米喇印、丁國棟起義,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斑@次反清起義,是回回反清的發(fā)端,也是回回命運的轉折點,還是回回兩百多年噩夢的開始。這次反清起義,也為后來的回回反清,埋下了驚人的伏筆。” [7]“此次起義前,清朝統(tǒng)治者已把回族打入了史冊;此次起義后,回族幾乎成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8]
可以說,作者傾注筆墨描寫這場血戰(zhàn),實則是寫人,寫民族英雄,通過民族英雄的氣節(jié)展現(xiàn)民族的精神。通過清政府的血腥統(tǒng)治、戰(zhàn)爭的激烈殘酷,和義軍視死如歸的英勇反抗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強烈地反襯出以米喇印、丁國棟為代表的自強不息、勇于抗爭、視死如歸的精神,和以蘇爾曼大阿訇為代表的追求不畏強權、仁愛和平、愛國主義的回回民族的精神,它們才是回族真正的民族精神。此外,作品還強調(diào)了一種精神——懺悔的精神,也是不容忽視的。無論對于個人、民族還是國家,這種精神都是不能缺少的。起義之初,他們先向真主舉意、懺悔,并祈求襄助,求主指引正路,說明了起義的迫不得已和反抗的決心。起義失敗,米喇印心生懺悔,“是我把甘州回軍領上了反清之路。如今看來,這是一條死亡之路。我給朵斯提帶來了災難,我對不起朵斯提,對不起河西的穆斯林” [9],并祈求真主饒恕。
總的來說,在思想方面,這部作品清晰地還原了這次起義的背景和經(jīng)過,描寫了清政府的殘酷統(tǒng)治和義軍的英勇抗爭,進行了起義是“自衛(wèi)抗爭”的準確定位;闡述了回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員的史實,強調(diào)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性,明確了此次起義在“反清復明”斗爭中的重要貢獻。尤其是,作品開篇以蘇爾曼大阿訇的遭受陷害作為鋪墊,說明了仁愛和平精神面臨的危難,作者如此為之,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是極具思想深度的,是寄寓著一片苦衷和善良情感的。作者成功地描寫了慘烈的戰(zhàn)爭場面,塑造了米喇印、丁國棟等民族英雄,強調(diào)了回回民族自強不息、仁愛和平、愛國主義等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當然,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最終,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共同主題:和平才是大道。
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在歷史上,每個民族在歷朝歷代都遭受過這樣或那樣的苦難。在清代,回族無疑是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民族。但是,回族在遭受到鎮(zhèn)壓和迫害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的英勇反抗精神,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傲钊诉z憾的是,回族的悲壯歷史,在文學作品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反映。以致回族的歷史,幾乎被普通百姓淡忘了,甚至連一些回族群眾,都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失去了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可怕的是,回族的一些歷史斷面,被人為地誤解了;回族對祖國的杰出貢獻,被人為地忽視了。即使今天,對回族的歷史和生活習俗,還有很多錯誤的解讀,對生活在今天的回族同胞,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10]
因有清一代,回族遭受到的巨大苦痛,在內(nèi)心深處留下了沉重的陰影,導致了部分回族同胞性格比較敏感,容易沖動,在有關他們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起義的歷史方面,反應尤其強烈。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就會觸碰到他們的痛處,帶來非常消極的后果,甚至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使得大部分作家不敢涉足這一領域,也包括一些回族作家。所以,選擇表達這樣復雜和敏感的主題,不能不說是承擔著巨大的困難和風險的。目前,描寫清代回民起義的文學作品,主要有朱剛的《河湟傳》(1985)、張承志的《心靈史》(1991)、白志明的《血的啟示》(2007)、鄭征的《東望長安》(2008)和陳自仁的《回驚天下》(2014)等,而《回驚天下》也是首部描寫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孛衿鹆x的文學作品。
面對這樣一個涉及民族、宗教、歷史和文學的綜合題材,不僅僅需要在這些學科方面專業(yè)和淵博的知識,更需要非凡的膽識和驚人的魄力,尤其是需要作為一個學者和作家面對社會、面對歷史、面對讀者的責任感、正義感和使命感。陳自仁作為一位漢族作家,要描寫回族和回族的歷史,其中的風險和困難可想而知。寫作《回驚天下》之前,陳自仁給自己定下了“三個滿意”的目標,“讓回族朋友滿意,讓各級政府滿意,讓廣大讀者滿意” [11],“不僅是希望人們通過閱讀作品,認識回族的歷史,了解回族經(jīng)受的苦難,更重要的是想表現(xiàn)回族反抗清王朝殘暴統(tǒng)治的悲壯歷程,通過典型人物和特定的情節(jié),展示回族先輩為民族的生存和信仰自由而浴血奮戰(zhàn)的精神風貌,同時引導人們更加珍惜和平環(huán)境的來之不易,呵護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 [12]
可以看出,作者并沒有像當下的大部分作家所宣稱的“只為自己和內(nèi)心寫作”,而是明確地秉持著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寫作。為了《回驚天下》的寫作,陳自仁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先后搜集和查閱了數(shù)以千萬字的史料,其中包括地方文獻和宮廷檔案。對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歷史、基本教義,也進行了深入學習。對起義發(fā)生地和重要的古戰(zhàn)場,進行了多次考察。對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的歷史、習俗、禮儀、禁忌和民族心理,作了深入了解。對諸如穆斯林常用經(jīng)名、回族姓名的歷史演變、穆斯林常用口語、回族族內(nèi)婚姻制度、穆斯林喪葬知識等等,也作了專題探討?!?[13]初稿完成后,他又和出版社邀請了數(shù)十位國內(nèi)知名回族穆斯林學者,如喇敏智、馬通、馬煜東、張維真、孔德軍等對書稿進行了審讀,并根據(jù)他們提出的意見進行了反復、認真的修改。
難能可貴的是,在創(chuàng)作中,作者立場堅定,始終站在“被凌辱、被迫害、被屠戮的人民一邊”,努力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歷史邏輯與藝術邏輯的統(tǒng)一,生活邏輯與性格邏輯的統(tǒng)一”, [14]還原了長期以來被誤解和歪曲的回族歷史和回族形象,提供了一個客觀真實的歷史面目。我們也可以從他引《淮南子·天文訓》的話作為這部書的題詞,看出他寫作這部書的深刻寓意:“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15]他將“回族比作西北的天柱之一”,用清朝回族起義作為佐證,無疑是有著深刻寓意的。實際上,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民族都是天柱之一,折斷其中任何一根,天地都會傾斜,日月星辰都會移位。
相信通過陳自仁的這部作品,以及這位漢族作家對于寫作回族百姓和歷史所持的真誠態(tài)度和付出的辛苦努力,大家能夠更好地重觀歷史、反思歷史、關注現(xiàn)實、反思現(xiàn)實;相信回族同胞能夠重新豐富對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重新把握本民族和平仁愛、自強不息和愛國主義精神,重新增強民族自信心,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而不懈奮斗;相信其他民族的讀者能夠重新認識這段英勇反抗的、自強不息的悲壯歷史,重新認識這個偉大的民族和偉大的回族精神,相信肆意歪曲、污蔑回族形象的無知錯誤再也不會重犯了。由此可見,該作品在增進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當前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改善和促進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引導大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宗教觀、民族觀、國家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嘗試,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結語
這里,我想談一下,我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時常遭遇到的一個問題:混淆歷史和小說的界限。這是歷史,分明又是小說;這是小說,無疑又是歷史。想到小說時,我會稍感輕松一些;然而又馬上意識到這是赤裸裸的、不可抹殺的、殘酷的歷史,心情便不由得隨之沉重起來。綜觀整部作品,給人最深的閱讀體現(xiàn)是強烈的畫面感:歷史場景宏大廣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戰(zhàn)爭場面殘酷激烈,民族英雄肝膽相照,愛恨情仇糾結于心,生離死別催人淚下??傊@是一部運用現(xiàn)實主義筆法和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的,具有古典主義悲劇色彩和傳奇色彩的史詩性歷史小說和戰(zhàn)爭小說,作品充滿著對弱者的同情和關懷,對人性的洞察和探索,對歷史的反思和訓問,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批判,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思維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