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儀,張 煜
(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52)
?
依托巴渝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
張萬儀,張煜
(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52)
摘要:巴渝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地處巴渝地區(qū)的高??梢猿浞掷玫鼐墐?yōu)勢,依托巴渝文化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擴充大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文化資源;巴渝文化
文化資源是指人類生存發(fā)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產品和精神現(xiàn)象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資源一樣,文化資源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需要的重要資源。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成熟的地域文化,必定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著名民俗學專家陳勤建說:“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盵1]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土壤,是大學人文學科課程建設的重要素材,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巴渝文化就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地處巴渝地區(qū)的高校如何利用地緣優(yōu)勢,依托巴渝文化資源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巴渝文化對大學生愛國情操的陶冶
巴渝地區(qū)就是現(xiàn)今的重慶地區(qū)。早在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內勞動、生息和繁衍;幾千年前,嘉陵江、烏江及長江三峽一帶的巴渝先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巴國文明;近代以來,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抗戰(zhàn)時期,巴渝文化又被注入新質,重慶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世紀之交,重慶直轄,新時代之巴渝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巴渝地區(qū)寶貴的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已經成為重慶彌足珍貴的“軟實力”資源。
巴渝歷史上孕育出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民主主義的時代精神,無數(shù)俊才英烈、仁人志士譜寫了一系列光輝篇章。戰(zhàn)國時期巴國將軍蔓子許諾以三城酬謝楚國為條件,借楚之力平息內亂,最終將自己之頭給予楚國而保全了巴國三城。巴蔓子大義凜然的忠烈行為蘊含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深受人們敬仰。在國勢衰弱的南宋末期,橫行歐亞無敵手的蒙古鐵騎在重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合川釣魚城軍民經歷大小戰(zhàn)斗200多次,堅守釣魚城36年,擊斃蒙哥大汗及其總帥汪德臣,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這一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奇跡,以“蒙哥大汗戰(zhàn)死釣魚城下,蒙古不得不從歐亞戰(zhàn)場撤軍”的史實而聞名世界,并由此改寫了中國及世界歷史。1891年3月,重慶開埠,成為西方列強通向四川乃至西南的“門戶”,也成為“點燃辛亥革命之火”的四川保路運動的重鎮(zhèn)。1911年11月23日,重慶宣告獨立,脫離清朝,成立“蜀軍政府”。近代重慶孕育了眾多愛國志士和革命先驅:鄒容、楊滄白、夏之時(重慶蜀軍政府領導人)、劉伯承、聶榮臻、鄧小平、趙世炎、楊闇公等??箲?zhàn)時期,隨著國家機關、工礦企業(yè)、文化機構、金融機構的紛紛內遷,重慶成為戰(zhàn)時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中心。重慶與民族盛衰相依,與天下興亡相系,上演了一部曠日持久、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史詩。在為期五年半的“重慶大轟炸”中,重慶以其錚錚鐵骨,歷經轟炸而固若金湯、巍然聳峙。與此同時,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南方局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孕育并實踐了紅巖精神。紅巖精神體現(xiàn)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堅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氣。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xiāng)開始的”“家鄉(xiāng)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xiāng)”。重慶歷史文化中所包孕的愛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和英雄本色,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使其深深地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
二、巴渝文化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道德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楊叔子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首先要教會做人,立德樹人,并使人全面發(fā)展。這就是說,我們應該教育人,即以文化開發(fā)出與發(fā)展好那天賦的人性與靈性,教會受教育者既會做人、有德,又會做事、有才?!盵2]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包含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等內容。講氣節(jié)、重人格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塑造完善的人格一直是古代先哲和現(xiàn)代教育所致力的重要目標。巴渝文化中同樣蘊藏著許多如何做人的教育資源。
險惡艱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大山大江的磅礴氣勢孕育了巴渝人剛勇堅毅、不屈不撓的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頻繁的征戰(zhàn)和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中得到發(fā)展。商朝末年,巴人參加武王伐紂的正義之師,是役“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在重慶歷史上,視死如歸的勇士不乏其人:除前面提及的巴蔓子外,還有三國時的巴郡守將嚴顏,南宋釣魚城名將王堅之子王安節(jié),釣魚城守將、后來守衛(wèi)重慶被俘后不屈自盡的張玨,兩宋之際愛國狀元馮時行,以及楊闇公、邱少云等。這些人除了有敢于獻身的“大勇”之外,還有堅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勇于犧牲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巴渝文化中傳承至今的剛勇堅毅、不屈不撓的品格。
巴渝人熱情豪爽,重義守信。據古史記載,重慶府“民勤而力穡”,“地廣民淳,俗尚儉樸,務農桑,重節(jié)義”,“其俗尚鬼信巫,銳氣善舞”,“其人豪,其俗信鬼,其稅易征,其民不偷,多勁勇,少文學,女不織,民淳,訟稀”,“州人淳實土風拙樸”。巴渝傳統(tǒng)中深明大義的傳說有“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至江州(今重慶市),遇涂山氏女嬌,結為夫妻,當所生子啟還“呱呱而泣”時,禹以天下為重,毅然離家治水,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公而忘私,敢當天下大任,為天下蒼生百折不撓的品格,為巴渝人的性格形成抹上了厚重的底色。秦代寡婦巴清,為了國家安危,將積蓄的幾萬兩白銀捐給朝廷作為修筑長城的費用。明末戰(zhàn)功卓著的巾幗英雄秦良玉,戎馬一生,率領所部白桿兵平定叛亂,安撫地方,遠征冀遼,保衛(wèi)京城,征程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云貴高原、四川州郡。滿洲軍入侵,秦良玉數(shù)度舉兵北上抗擊,在明王朝大勢已去后,她仍退守老家石柱,以70歲高齡而堅持囤糧練兵,在一系列征戰(zhàn)中,她雖失去了丈夫和兄長,卻義無反顧,無悔無畏,彰顯出巴渝人的豪邁性格。重慶人十分重“義”。近代民主革命者鄒容與章炳麟結為忘年交,互以革命相激勵,后章炳麟因《蘇報》刊載鄒容的《革命軍》被捕入獄,鄒容得知,奮起投獄,與章炳麟共患難??箲?zhàn)期間,國民政府西遷,成千上萬的難民涌進重慶,使重慶人口由20萬猛增到100萬,重慶經受了空前的歷史考驗。這座城市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的悲壯,將各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士團結在一致抗日的旗幟下,彰顯了“外御其侮”的民族大義。
深入挖掘巴渝文化資源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剛勇堅毅、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熱情豪爽、重義守信、團結協(xié)作的品格,有利于大學生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等,從而塑造崇高的道德品格。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經驗具有相關性,學生熟悉的鄉(xiāng)土知識在其認知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人格發(fā)展來看,作為人格核心的自我概念的發(fā)展,不僅包含著他對個體的認同,而且包含著他對自己所屬群體文化的認同。一個人出生在某地區(qū),屬于某宗教或社會習俗的群體,群體的特征是其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發(fā)展的基礎。文化的認同不僅確立自我同一性,同時也確立自己歸屬的群體。由于確認自己與一群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會形成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有利于個體人格的健康發(fā)展。[3]因此,應充分認識地域文化對人的影響和教化作用,發(fā)掘其人文精神的內涵。對于重慶高校而言,就是堅持不懈地培育大學生“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并加以弘揚。
三、巴渝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周易》?!兑住べS·彖辭》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根據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陰陽寒暑、風霜雨雪等天氣、節(jié)候的變化;依托人文,可以改變人性氣質、風俗環(huán)境等社會環(huán)境,從而使整個社會趨于良善。人文區(qū)別于自然,有人倫之意;區(qū)別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qū)別于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區(qū)別于戰(zhàn)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義?!叭宋摹睆囊环N“化成天下”的禮教文化逐漸演變成人類創(chuàng)造一切文化的總和,是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知識,以及由這些知識系統(tǒng)反映出來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綜合體現(xiàn),包括人文知識修養(yǎng)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促進其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每一種典型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是一個地區(qū)文化積淀的總和,涉及自然、人文、科學等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思想、藝術、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依托地域文化發(fā)展博雅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可以更新博雅教育的內容,開創(chuàng)新的博雅教育方式。
首先,巴渝文化內涵豐富,是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也是進行博雅教育的重要切入點。重慶具有獨特的文化個性,有著光榮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民主主義傳統(tǒng),是一座在歷史上承擔過重要使命的城市。204萬年前,這里的巫山人是亞洲人類的老祖母。唐宋時代,這里的文化藝術氛圍成就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其中的大足石刻成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標志。到宋元易代之際,重慶人的品格和意志的力量在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中譜寫了輝煌??箲?zhàn)時期,重慶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指揮中心,成為抗戰(zhàn)大后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交匯點,為二戰(zhàn)的勝利和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過歷史性貢獻。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可讓大學生認識重慶過去的歷史。大學生在歷史文化的漫游中,將會產生良好的認知效果。巴渝文化不僅能激起大學生強烈的自豪感,而且會豐富他們的歷史文化知識,促使他們自覺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社會理想。
其次,豐富多彩的巴渝文化拓寬了博雅教育的范圍。巴渝文化涵蓋廣泛,包括巴渝的歷史進程、自然山水、歷史遺跡、文化遺存、民情風俗、名勝古跡、仁人英杰、思想文化、文學藝術,以及建筑、交通、教育、傳播等等,大學生在接受巴渝文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有效鞏固和完善專業(yè)知識,而且能夠廣泛涉獵人類文化學、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建筑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學科知識,從而融會貫通各類知識與技能,達到文理兼修的效果,實現(xiàn)博雅精神中所倡導的道技并進的目標。
再次,地域文化還為博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地緣優(yōu)勢。博雅教育資源貼近學生生活環(huán)境,實踐性和操作性強。面對既熟悉而又從未深究的地方文化,學生可去觀察、考察、調查、體驗、訪問,操作起來既經濟又簡便易行。比如,大學生可以行走巴山渝水之間,欣賞楊炯、沈佺期、陳子昂、孟浩然、張九齡、岑參、高適、王昌齡、王維、張說、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司馬光、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十朋、范成大、陸游、楊慎、王士禎、張問陶等眾多文化名人留下的數(shù)量眾多的三峽詩篇。通過吟誦李白的三峽詩、杜甫的夔州詩、白居易的忠州詩、劉禹錫的竹枝詞等,大學生們可以體驗詩人們怎樣將自己的理想以及懷古、憂時的情懷寄托于三峽的山川景物中,品味詩歌的博雅內容,陶冶自己的情懷,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重慶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如參觀考察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不僅能讓大學生在石窟藝術群雕前受到藝術陶冶,還能在了解這一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過程中,認識大足石刻表現(xiàn)的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現(xiàn)象,以及宗教與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重慶吊腳樓民居建筑風格獨特、屋宇重疊、柱腳下吊、廊臺上挑,具有山地建筑特有的空間層次感。大學生身臨這些建筑,在老師的引導下,領悟建筑具有的雙重性,它既是物質的財富,又是精神的產品,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一種文化的表達與傳遞。另外,巴渝文化中的民間歌舞、民俗活動及傳統(tǒng)手工藝等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讓大學生參與其中,以培養(yǎng)他們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氣質。
博雅教育與當代大學提倡的素質教育一脈相承。博雅教育符合大學教授高深學問、追求新鮮知識的教育任務,[5]貼近大學素質教育要求的培養(yǎng)具有高遠人生理想、博大人生胸懷、堅定人生信念、勇敢人生實踐的人的教育標準。[6]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是共性與個性相統(tǒng)一的教育。共性即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國外優(yōu)秀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科學方法;個性則指中國的區(qū)域文化、少數(shù)民族文化。唯有融合區(qū)域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做到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人文素質教育才會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充滿生機和活力。[7]10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開發(fā)利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國外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也應充分認識、開發(fā)、利用區(qū)域文化資源。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說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而對
人類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資源的認識與利用,要后發(fā)和膚淺得多。因此,對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理論的開發(fā)和實踐進行探討,就顯得十分必要[7]31。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是一種凝聚力,它能夠形成一個地區(qū)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塑造一個地區(qū)的人的精神素質。巴渝文化內涵豐厚,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教育價值。依托巴渝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加深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促進各種文化的交流互動,更好地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勤建.20世紀中日民俗學學術傾向及前瞻[J].民俗研究,2001(1).
[2]張金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53.
[3]羅薇.鄉(xiāng)土文化與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芻議[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10).
[4]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1991:81.
[5]陳界.中世紀博雅教育初探[J].貴州社會科學,2012(10):42-45.
[6]沈明明.大學生哲學素質教育初探[J].九江學院學報,2006(4).
[7][8]何向東.中國西部人文:文化資源與素質教育——點燃西部的陽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文川]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by NIU Yun-xia, HUANG Qing, ZHENG Chang, ZHAO De-su p.111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us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investigate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ior one and two) from Guiyang city’s 5 general high schools, and conducted the t test and dummy variable regression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der, subjects, ethnic and other factor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related to family may affect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father also have influence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ed to father’s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mographic variabl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fluence
基金項目:2014年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資助項目(SCWYGJ14-12)
收稿日期:2014-10-1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5)01-0105-03
作者簡介:張萬儀(1950-),女,重慶市人,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巴渝文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張煜(1986-),男,重慶市人,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管理、軟件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