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長江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重慶 408100)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級著名文化遺產(chǎn),備受世界關(guān)注。在白鶴梁題刻中,沉積著多種文化,如水文文化、科技文化、藝術(shù)文化、政治文化、官制文化、思想文化等?!兑捉?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寶典”,凝聚著中國古人的智慧,被譽為“大道之源”?!兑捉?jīng)》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中,易學文化即為其一。故這里主要考察白鶴梁題刻所沉積的易學文化。主要包括:易卦、易爻、易理的運用、易學人士的題名、易道的闡發(fā)等。
易卦即《易》的卦象。在周易中,按其卦象的不同,共有64卦。在白鶴梁題刻中,也有易卦卦名的出現(xiàn)和存在。具體地說,就是《周易》第六十一卦《中孚卦》。
“中孚”的卦名,在白鶴梁題刻中,主要出現(xiàn)在《張楫題詩》《羅克昌題詩》之中。
《張楫題詩》,明正德庚午年(1510年)涪陵人張楫所作,全詩是:“江石有雙鱗,沉浮驗?zāi)隁q。隱微宜自規(guī),兇樂正相系。古人形此鐫,覽者發(fā)長喟。勿謂仰無闕,順理終有瀉?!边@里并沒有“易卦”卦名“中孚”??墒牵瑩?jù)黃節(jié)厚《烏江古代詩詞譯注》,該詩后二句是:“魚格符《易》占,中孚自有濟?!泵鞔_提到“中孚”之卦名。
《羅克昌題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涪州刺史珠胡羅克昌題詩所作,是白鶴梁題刻中最長的詩作。全詩是:“古涪江心臥石梁,梁上鑿魚魚徜徉。豈是王余留半面,非同沙內(nèi)曳紅裳。三十六鱗形質(zhì)全,聞?wù)f在昔唐人鐫。鐫石成魚魚賴水,胡為失水偏有年。嗚呼噫嘻知之矣。紀聞紀見俱至理。白魚入舟周載祥,圣嗣鐘靈獨夢鯉。講堂鸛雀集三鳣,公卿象服說非俚。太人占之曰維豐,比事更與瑞鱗通。獨繭苣鉤強不起,石文潛現(xiàn)悉天工。我來涪陵魚常出,歲歲倉箱盈百室。今茲休暇復(fù)往觀,魚高水面空窟。額手稱慶告農(nóng)夫,及時舉籽莫荒蕪。圣朝仁愛天心見,人事承庥舫舟圖。王伯亞旅勤聠胝,三時不懈凍餒無。純孝裂冰雙鯉躍,類推集祉在中孚。我將去矣無多囑,愿爾群黎共惇篤。作善降祥魚效靈,江石千年兆人足?!逼渲?,提到“中孚”卦名的是“純孝裂冰雙鯉躍,類推集祉在中孚”一句。
按:中孚,《周易》卦名。其卦辭云: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其《彖傳》云:中孚: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袄娲蟠ā保四局厶撘?。中孚以“利貞”,乃應(yīng)乎天也?!秷D解高島易斷》稱:“‘孚’字,從‘爪’,從‘子’,如鳥抱子,不失孕乳之期,是其信也。發(fā)于外者為信,誠存于中為孚,謂之中孚。中孚者,其心虛靈,其行真實之謂也。為卦三四陰柔,合在兩體之內(nèi);二五陽剛,各居一卦之中。柔內(nèi)剛中各得其位,上巽下悅,相輔而行,乘天下之所順,行天下之所悅,故曰:‘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薄耙源素詳M人事,孚者,信也。信見于言,言發(fā)于外也;孚感于心,心存于中也。人心之用,靈則明,明則誠,內(nèi)貴虛靈不昧,外宜真實無妄,是所謂‘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也。由我之所悅,以之而順人,人亦以其悅者,順從夫我,彼此相悅,悅乃孚矣。此不特在人己之間也,即推之于邦家,邦家亦相率而化矣。亦不特在邦之大也,即極之于庶物,庶物亦相感而信矣,是以吉也?!薄耙源素詳M國家,《檀弓》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施信而民信,孚猶后也;未施信而民信,孚在先也。蓋不言而信,有不期其孚而孚者,孚由中出,在民亦不知其何以孚也,是無為而治之休風也。由是而氣機所感,龜亦負圖,魚來獻瑞,此即‘信及魚豚’之兆也。政教所覃,萬邦協(xié)和,四海來同,此即‘孚乃化邦’之象也。乃知圣天子德盛化神,大則蠻夷率服,小則魚鱉咸若。治水而乘橇奏績,濟危而作楫有材,皆由履中居正,道協(xié)于中,德孚于外,是以天人感應(yīng),民物效順,得以成風同道之一隆也哉。”[1]723,724據(jù)此,中孚卦主要強調(diào)的是誠信于民、誠信于政問題。
羅克昌,珠湖(今江西鄱陽)人。一說高郵(州)人。進士。乾隆十四年(1750年)任涪州知州。從羅克昌在涪州的行事與治政來看,羅克昌充分體現(xiàn)了中孚卦所強調(diào)的是誠信于民、誠信于政問題。這里,不妨看看羅克昌在涪州的主要史跡。
第一,建書院。北宋紹圣四年(1097)程頤謫居涪陵,居普凈禪院以講學注易。南宋嘉定十年(1217)涪州知州范仲武創(chuàng)建北巖書院,成為巴蜀易學、中華易學的圣地之一。到清代乾隆年間,知州羅克昌重建書院,更名為鉤深書院。《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學?!吩?“鉤深書院……國朝乾隆九年(1745年)州牧羅公克昌復(fù)建?!边@里“鉤深”即淵源于《周易》?!吨芤住は缔o上》云:“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第二,誠信為學。羅克昌在鉤深書院大書一“誠”字,要求士子們誠信為學。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國朝秩官》云:羅克昌……手書“誠”字于鉤深書院講堂,徑丈,結(jié)體遒勁,今存。《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云:羅克昌,江南高郵進士……書“誠”字于鉤深書院之講堂,字體徑丈,以為學者的焉。
第三,誠信為政。羅克昌在涪州誠信為民,誠信為政,效果顯著?!拔襾砀⒘牯~常出,歲歲倉箱盈百室。今茲休暇復(fù)往觀,魚高水面空窟。額手稱慶告農(nóng)夫,及時舉籽莫荒蕪。圣朝仁愛天心見,人事承庥舫舟圖。王伯亞旅勤聠胝,三時不懈凍餒無。純孝裂冰雙鯉躍,類推集祉在中孚。我將去矣無多囑,愿爾群黎共惇篤。作善降祥魚效靈,江石千年兆人足?!边@里,雖有“自夸”的成分,但《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將其作為“良吏”,當是對羅克昌誠信為政的高度肯定和認可,真可謂“天道酬勤感赤誠,人道思誠言必行。守信謙和心秉正,明辨是非方顯能”。
易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稱為“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稱為“陰爻”。在周易中,每卦共有6爻。在白鶴梁題刻中,也有卦爻、易爻的運用,主要見于《吳革題記》。
《吳革題記》,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涪州牧吳革所作。文云:“易以包無魚為遠民,民故可近不可遠。余牧是邦久矣,今歲魚石呈祥,得以見豐年,知民之不遠也。即塵顯妙,有開必先,余樂斯二者,遂率賓僚為之游?!边@里,與卦爻、易爻密切相關(guān)的是“包無魚”之語。
按:“《易》以包無魚為遠民”,源出《周易》第44卦即“姤”卦,為《周易》天道論八卦的第二卦,是一解析偶然相遇規(guī)律的卦。姤卦九二爻爻辭云:“包有魚,無咎。不利賓?!薄断髠鳌吩?“包有魚?!绷x不及賓也?!秷D解高島易斷》稱:“乾為包,巽為魚。魚陰物,謂初,二包之,故曰‘包有魚’。剝之‘貫魚’,即從姤之一魚所生,能就姤之始而包之,故得無咎。二居內(nèi)卦之中,當剛?cè)嵯嘤鲋?,見其為柔,特以?yōu)容而并包之,不敢以激烈而啟變,亦不至以姑息以養(yǎng)奸,斯誠御陰之善道也?!保?]545又九四爻爻辭云:包無魚,起兇。《象傳》曰:“無魚之兇,遠民也?!薄秷D解高島易斷》稱:“四入乾,復(fù)變而為巽。巽為魚,魚已為二所包,故‘無魚’。蓋天包乎地,陽包乎陰,得所包而‘含宏光大’,并育無害,此二之包所以‘無咎’也。失所包,而魚將吸浪揚波,頓生兇患,小人之施毒以害君子者,其兇由是而起也?!断髠鳌芬浴h民’釋之,魚猶民也,謂魚之不可不包,猶民之不可或遠,不以民為小人而驅(qū)而遠之,必以民為同胞而親而近之,斯民得兼包并育,何致有消陽之患哉!”[1]548可見,姤卦九二、九四爻,以“魚”喻民,主要講陰陽之道、官民關(guān)系。故吳革在這里,主要借助姤卦九四爻表達了“民故可近不可遠”的官民親近思想,借以展示其為官利民之道。
在白鶴梁題刻中,共有石魚18尾。其中水文價值、科技價值最高、民族性最強的是鄭令珪石魚。鄭令珪石魚,刻于唐代廣德年間(763-764),故又稱唐魚或鄭魚。鄭令珪石魚為雌雄鯉魚一對,在每魚的魚身之上鐫刻有36個鱗片。鄭令珪石魚,作溯江翔游狀。一前一后,一銜芝草,稱為芝草魚;一銜蓮花,稱為蓮花魚。唐魚魚眼滬淞高程為137.91m,同涪陵零點水位標尺十分接近,成為白鶴梁18尾石魚中在1000多年中惟一具有“水標”作用的枯水位觀測水標。這是涪陵人民對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不過,唐魚今已不存,現(xiàn)存實物是清代涪州牧蕭星拱所為。
康熙乙丑年(1685年)蕭星拱鑒于唐代鄭令珪所刻石魚“歲久剝落,形質(zhì)模糊,幾不可問,遂命石工刻而新之,俾不至湮沒無傳”。蕭星拱所刻石魚,其位置在原鄭令珪所刻唐代石魚之上,完全系仿刻。蕭星拱所刻石魚簡稱“清魚”或“蕭魚”。現(xiàn)存雙魚,其中前魚為雄魚,即蓮花魚,長100cm,高28cm,有36鱗;后魚為雌魚,即芝草魚,長105cm,高27cm,共37鱗。雙魚一前一后作溯江翔游狀。重刻雙魚圖與原刻唐魚略有不同:其一是形體尺寸增大;其二是后魚因刻工疏忽而多一鱗片;三是魚鱗的變化,原刻雄魚含芝草,變成含蓮花,原刻雌魚含蓮花,變成含芝草。蕭星拱所刻石魚,價值極高,它取代唐魚稱為“石魚水標”。
按:《易》本陰陽。鄭令珪石魚為雌雄雙鯉魚圖。雌雄即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鄭令珪石魚正是借助魚在長江中的浮游狀態(tài),反映水溫的變化、水流的激蕩、水位的推移,進而調(diào)整農(nóng)事安排,根據(jù)氣候的變化,有效地進行農(nóng)事活動,如此就豐年有望,即“石魚出水兆豐年”。一句話,魚之浮游可反映天道陰陽的變化。故張楫題詩稱:“魚格符《易》占?!睂Υ耍腥苏J為鄭令珪石魚與易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這可從四個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天道”變化有規(guī)律,預(yù)測年歲豐歉必須符合“天道”,這是易學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二,“兆豐年”的刻記符號為什么選擇雙魚,可能是受到太極圖的啟發(fā)?第三,天道即人道?!笆~出水兆豐年”本是一種符合“天道”的機緣性偶合,暗含“天道”變數(shù),同時也暗示天道與人道互有聯(lián)系。第四,魚鱗的象數(shù)崇拜。[2]
在白鶴梁題刻中,還有對易數(shù)的運用。鄭令珪所刻雙魚,分別稱為芝草魚和蓮花魚。這與中國古代的祥瑞文化、吉祥文化緊密聯(lián)系。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鯉,脊中鱗一道,每一含芝草,一含蓮花,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薄对~源》載:“相傳堯時有草夾階而生,隨月生死。每月朔日生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后,日落一莢,至月晦而盡。若月小則余一莢,厭而不落,以是占日月之數(shù)。”
鄭令珪石魚圖深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理,由此芝草魚和蓮花魚的鱗片也轉(zhuǎn)化為“易數(shù)”。因之,石魚所鐫之雙魚、36鱗、72鱗也就成為白鶴梁題刻一再描述或詠贊的對象。明正德庚午年(1510)《張楫題詩》云:“江石有雙鱗,沉浮驗?zāi)隁q。”這里,“雙鱗”即“雙魚”,這是對“雙魚”的詠贊。北宋皇祐元年(1049)《劉忠順等唱和詩》云:“七十二鱗波底鐫,一含芝蓂一含蓮?!边@是對“72鱗”的詠贊。清乾隆十六年(1751)《羅克昌題詩》“三十六鱗形質(zhì)全,聞?wù)f在昔唐人鐫”、南宋紹興戊辰年(1148)《何憲、盛辛唱和詩并序》“職課農(nóng)桑表勤惰,信傳三十六鱗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陳廷璠書王士禎詩》“三十六鱗空自在,乘潮不寄一封書”等,則是對“36鱗”的詠贊。
白鶴梁題刻,題名人眾多。一說530余人,一說600多人,一說700多人。在這眾多的白鶴梁題名人之中,其中就有不少是易學家或易學人士。余在《白鶴梁題名人與〈易〉學人士關(guān)系考察》的長文中,考察出與易學相關(guān)的白鶴梁題名人就有鄭令珪、傅耆、馮君錫、王震、高慨、黃君囗、石諒、鄭覬、吳縝、費琦、費伯叔、黃庭堅、楊元永、王蕃、吳革、常彥、李全、曹綰、王拱、張時行、種佚、種法、蔡惇、蔡興宗、邢純、王冠朝、宋艾、劉蘧、李囗囗、張振孫、賈公杰、張仲通、賈思誠、趙子儀、潘無隅、段洵直、馮忠恕、李景嗣、鄧褒、趙子澄、趙公蒙、晁公武、晁公遡、張修、孫仁宅、孫允壽、姚邦孚、張度、楊侃、張寶、任大受、鄧椿、王仲淹、劉師文、勾晦卿、賈清卿、向仲卿、向士價、馮和叔、李拱、胥挺、李衍、曾稷、趙汝廩、劉叔子、劉從龍、蹇材望、李可久、李光錫、李光福、蔣伯禹、古廷輔、古镃、安固、楊煇、聶文煥、馬福、戴良臣、肖鼎、范守正、趙廷周、黃壽、蕭星拱、朱之璉、周御奇、杜同春、王運亨、吳天衡、何謙、高應(yīng)乾、文珂、劉之益、羅克昌、羅元定等數(shù)十人。
在這些與易學相關(guān)的白鶴梁題名人中,不少人雖非以易學名世,但同易學、易文化淵源極深。如:
鄭令珪,唐代廣德年間(763-754)涪州刺史、涪州團練使,是名副其實的白鶴梁題刻之祖,《涪陵市志》《涪陵辭典》均將其列入涪陵歷史發(fā)展的“大事記”。他利用涪陵民間“石魚出水兆豐年”的傳說,在白鶴梁上題刻記事,是白鶴梁今存最早的題刻。《涪陵市志》[3]12云:廣德二年(764)二月,長江水位退至白鶴梁梁上土人所鐫石魚以下四尺。當?shù)毓世蟼餮?“石魚見,即年豐稔?!备⒅荽淌粪嵙瞰曉谑~附近刻石記載此事,后謂“廣德題記”,為涪州白鶴梁題刻之始?!陡⒘贽o典》[4]云:764年(唐廣德二年)二月,長江水位退至白鶴梁梁上土人所鐫石魚以下四尺,涪州刺史鄭令珪在石魚旁刻石記事。為涪州白鶴梁題刻之始。綜合相關(guān)記載,鄭令珪在白鶴梁上作有白鶴梁題刻3則,石魚圖1幅、秤斗圖1幅。
傅耆,字伯成,一字伯壽。進士。官至朝議大夫,知漢州,后入元祐(1086—1093)黨籍。著有《同人卦說》、《長慶集》,今已佚。傅耆系周敦頤的著名弟子,許毓峰稱:“案度正《跋賀傅伯成手謁》曰:‘按《傅氏家集》,濂溪在吾州嘗以《姤說》示之,其后在零陵又寄所改《同人說》,二說當即所謂《易通》者?!锻〞反蟛炕蛳到庳哉?,疑六十四卦均有說?!秺フf》、《同人說》亦必系《通書》之內(nèi)者。其初《通書》之篇數(shù),當亦較多。其所以未傳者,多散佚耳。度正《書晦庵太極圖解后》亦曰:‘今之《通書》本名《易通》,則六十四卦疑皆有其說,今考其書,獨有《乾》、《損》、《益》、《家人》、《睽》、《復(fù)》、《無妄》、《蒙》、《艮》等說,而亦無所謂《始說》、《同人說》者,則其書之散佚亦多矣,可不惜哉?!侔赶壬裨诤现葑娥B(yǎng)心亭說》曰‘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亦與《通書·圣學章》‘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義同。據(jù)此亦可知《通書》之寫作,當始于今年(1057)?!保?]1569~1570周敦頤撰寫《通書》,傅耆是首先得聞其義的學者之一。傅耆,還與易學家程頤有交往。對于傅耆與周敦頤、程頤等的交往,著名易家朱熹、度正、魏了翁多有記載。
石諒,字信道,鹿泉(今河北獲鹿)人。石諒乃石揚休后人。曾任涪州權(quán)判官、江安令。系黃庭堅女婿。著有《鈐經(jīng)》。石諒易學有家族淵源。屬于蜀地何維翰易學派(章詧、范鎮(zhèn)、范百祿、范祖禹、蒲師孟、石揚休等)。石諒本人也是易學家,著有《鈐經(jīng)》。郭金彬、孔國平《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思想史》第五章《宋元時期的數(shù)學思想》第三節(jié)《劉益、蔣周、洞淵與石信道》云:“據(jù)史籍記載,金、元之際已有一批有關(guān)天元術(shù)的著作,如蔣周《益古》、李文一《照膽》、石信道《鈐經(jīng)》、劉汝鍇《如積釋鎖》等?!保?]李勝云:“石諒……撰有《鈐經(jīng)》,是中國版線性代數(shù)天元術(shù)的先驅(qū)?!保?]156石諒易學當為象數(shù)易學。
費琦,字孝琰,四川成都人,與易學家周敦頤、呂陶多有交往。費琦的墓志銘即為呂陶所撰。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治平進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黃庭堅雖然不是易家,但他是范(鎮(zhèn))呂(公著)諸儒學派(范呂學派)的著名弟子,也是華陽學派(范祖禹)、濂溪學派(周敦頤)的著名弟子,更是蘇學(蘇氏蜀學)的著名弟子。黃庭堅本人對易學有相當?shù)牧私狻!斗捷泟儆[》卷61載:“鉤深堂在北巖。紹圣丁丑(1097),伊川(程頤)謫居北巖,即普凈院辟堂,傳《易》。……會太史黃公(庭堅)自涪移戎(今四川宜賓),過其堂,因榜曰‘鉤深’?!薄锻沃匦薷⒅葜尽肪矶遁浀刂尽す袍E》云:“鉤深堂,程伊川(頤)謫涪,即舊普凈院辟堂,黃山谷為題‘鉤深堂’三字。宋嘉定年(1208—1224)間(涪州)州守范仲武塑像祀之?!薄锻沃匦薷⒅葜尽肪砣督ㄖ弥尽W?!吩?“鉤深書院,在州治大江北岸,即伊川(程頤)注易處,因(黃)山谷題‘鉤深堂’以名。”黃庭堅為易學家程頤所題“鉤深堂”即源出《周易》。同時,黃庭堅和當時的易家多有往來。這些易學家包括:范鎮(zhèn)、呂公著、周敦頤、程頤、蘇軾、張耒、晁補之、秦觀、代淵、龍昌期、韓復(fù)、蒲遠猶、陳摶、石諒、司馬光、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
楊元永,字剛中,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曾任右通直郎知費縣、涪州知州、淮安教授。楊元永與呂陶多有交往。呂陶《凈德集》卷九就有《楊元永故母高陽郡君張氏可贈譙郡太君制》《右通直郎楊元永故父任給事中充天章閣待制佐可贈右正議大夫制》。
吳革,宣和四年(1122)朝奉郎,權(quán)知涪州軍州事。他借助姤卦九四爻表達了“民故可近不可遠”的官民親近思想,借以展示其為官利民之道。
種佚,字慎思,豹林人。種法,字與種佚同族。種佚、種法有易文化淵源,其先人種放為著名易學家。有《種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二卷,已佚?!端问贰肪硭奈迤哂袀?。
蔡惇,字元道,一作符道,東萊(今山東東萊)人。在涪州為太平散吏。官至直龍圖閣。著有《祖宗官制舊典》。還著有《夔州直筆》。蔡惇卒葬涪州,程頤高足尹焞題其墓。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六云:(蔡惇)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嘗題其墓。蔡惇著《祖宗官制舊典》,易學家朱熹有評述。
蔡興宗,字伯世,東萊(今山東東萊)人。曾官右朝奉郎。宋代著名杜詩研究專家。還是著名詩詞評論家、刻書家。蔡興宗與當時的一些易學家多有淵源。其父蔡惇卒于涪陵,尹焞嘗題其墓。蔡興宗曾刊刻朱熹的《朱子語錄》一書。與著名易學家馮時行有詩詞唱和。
邢純,武信(今四川遂寧)人。紹興四年(1134)監(jiān)涪陵酒稅。紹興十年(1140)為浙東撫屬。后官至安撫使。邢純?yōu)橐鼰l之女婿,也是尹焞學派的重要人物。曾為尹焞求程頤《易傳》得其全本。尹焞紹興二年(1132)《書易傳后序》稱:“焞至閬中,求《易傳》,得上十卦于呂稽中,實余門生也。后至武信,婿邢純多方求獲全本,以所收紙,借筆吏成其書,為生日之禮,殆與世俗相祝者異矣。敬而受之,乃言曰:‘誓畢此生,當竭吾才,不負吾夫子傳道之意?!勺悠咴露迦?,門人尹焞書?!保?]邢純與尹焞著名弟子呂稽中、呂堅中、虞仲琳、祁寬等有交往。
馮忠恕,字貫通,汝陽(今河南汝陽)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第3甲22名。曾為黔州節(jié)度判官、知梁山軍、左朝請郎、知巴州,提點成都府路刑獄公事等。著有《涪陵紀善錄》。馮忠恕與程氏易學淵源極深。中國著名易學家程頤是其師祖。尹焞為馮忠恕之父馮理同門友,亦為馮忠恕本人師傅。涪陵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譙定于馮忠恕本人為師伯或師叔。
晁公武,字子止,世號昭德先生。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進士。對于易文化來說,昭德晁氏家族可謂有家學淵源。晁補之是著名文學家、易學家。晁補之繼承了蘇氏易學,晁補之論《易》時流露出的融會老、莊的思想,與蘇氏易學較為一致。他賦詩說:“教兒讀《易》不應(yīng)舉,幽人一爻吾得尚?!保?]“學不到忘言,崇朝守韋編。使我能解化,此物為蛇蟬?!保?0]晁補之還將《易》與五行、支干、納音等混而論之,著為《五行說》,顯示出他對象數(shù)的愛好。晁說之,宋代著名易學家。從司馬光學《太玄》之學;以邵雍弟子楊賢寶傳其先天之學,以窮三《易》之旨;于泰山孫復(fù)之門,從姜至講《洪范》;在關(guān)中留心張載之學。創(chuàng)景迂學派,主要弟子有朱弁、王安中。晁公武著述極多,據(jù)姚覲元的《涪州石魚文字所見錄》,晁公武有《易詁訓傳》18卷,《尚書詁訓傳》46卷,《毛詩詁訓傳》20卷,《中庸大傳》1卷,《春秋詁訓傳》30卷,《稽古后錄》35卷,《昭德堂藁》60卷,《(郡齋)讀書志》20卷,《嵩山樵唱》2卷。據(jù)《清豐縣志》卷9,晁公武有《易詁訓傳》18卷,《尚書傳》46卷,《毛詩傳》20卷,《中庸大傳》1卷,《春秋傳》30卷,《老子通述》2卷、《稽古后錄》35卷,《昭德堂紀》60卷,《(郡齋)讀書志》20卷,《嵩山樵唱》3卷,《通鑒評》10卷。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郡齋讀書志》,因之,成為宋代著名目錄學家。晁公武對易文化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晁公武本身是易學家。在易學研究上,著有《易詁訓傳》18卷。其二是對易學文獻的整理。他在《郡齋讀書志》經(jīng)部中收錄了不少易學著作。主要有[三國·魏]王弼《王弼周易》十卷、[五代·后蜀]孫逢吉《石經(jīng)周易》十卷、[五代·后蜀]孫逢吉《周易指略例》一卷、[唐]孔穎達等《周易正義》十四卷、[南朝·梁]任正一《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東漢]鄭玄注《易乾鑿度》二卷、《坤鑿度》二卷、[東漢]鄭玄注《周易緯稽覽圖》二卷、[東漢]鄭玄注《周易緯是類謀》一卷、[東漢]鄭玄注《周易緯辨終備》一卷、[東漢]鄭玄注《周易緯乾元敘制記》一卷、[東漢]鄭玄注《周易緯坤靈圖》一卷、[東漢]鄭玄注《易通卦驗》二卷、[春期]卜子夏傳《卜子夏易》十卷、[漢]焦贛《焦氏易林》十六卷、《京房易傳》四卷、[北魏]關(guān)朗《關(guān)子明易傳》一卷、[唐]李鼎祚《李氏集解》十卷、[唐]史證《周易口訣義》七卷、[唐]陸希聲《周易微指》三卷、[唐]郭京《周易舉正》三卷、[唐]衛(wèi)元嵩《元命包》十卷、[唐]蘇鶚《周易開玄關(guān)》一卷、[唐]成玄英《周易流演》五卷、[唐]蔡廣成《周易啟源》十卷、[宋]王昭素《易論》三十三卷、[宋]范諤昌《證墜簡》一卷、[宋]胡瑗《胡先生易傳》十卷、[宋]邵古《邵古周易解》五卷、[宋]代淵《代淵易論》二十卷、[宋]皇甫泌《周易述聞》一卷、[宋]皇甫泌《(周易)隱訣》一卷、[宋]皇甫泌《(周易)補解》一卷、[宋]皇甫泌《(周易)精微》三卷、[宋]邵雍《邵康節(jié)皇極經(jīng)世》十二卷、[宋]劉牧《劉長民易》十五卷、[宋]劉牧《鉤隱圖》三卷、[宋]鄭揚庭《鄭揚庭用易傳》十三卷、[宋]徐庸《徐庸易意蘊》一卷、[宋]石介《徂徠先生周易》五卷、[宋]王逢《王逢易傳》十卷、[宋]司馬光《溫公易說》一卷、[宋]鮮于侁《周易圣斷》七卷、[宋]宋咸《宋咸易訓》三卷、[宋]呂大防《周易古經(jīng)》二卷、[宋]蘇軾《東坡易傳》十一卷、[宋]張載《橫渠易說》十卷、[宋]程頤《程氏易》十卷、[宋]呂大臨《呂氏易章句》十卷、[宋]石汝礪《乾生歸一圖》二卷、[宋]王安石《王介甫易義》二十卷、[宋]龔原《龔原注易》二十卷、[宋]耿南仲《鄭耿南仲注易》二十卷、[宋]張弼《張弼易》十卷、[宋]房審權(quán)《周易義?!芬话倬?、[宋]晁說之《晁以道古易》十二卷、[宋]晁說之《晁以道太極傳》六卷、[宋]晁說之《因說》一卷、[宋]晁說之《太極外傳》一卷、[宋]王囗《王□易學》一卷、[宋]牛師德《先天易鈐》、[宋]牛師德《太極寶局》二卷、[宋]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等。
晁公遡,字子西,號嵩山居士,山東巨野人。晁公武之弟。宋代著名文學家。晁公遡與易文化的關(guān)系也較為密切。第一,晁公遡的易文化有家學淵源,叔父晁補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承傳有蘇氏易學;叔父晁說之為易學家,多有易著。其兄晁公武亦為易學家,其《郡齋讀書志》對易文化的承傳貢獻巨大。第二,從師張行成。張行成是著名的易學家,涪陵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學《易》于譙定,“得(譙)定之余意者也”[11]13461。又“學康節(jié)先生《易》幾十年”,“自號觀物先生”,時稱“東西川名士”。他與著名經(jīng)學家、史學家、易學家李燾為好友。李燾著有《周易古經(jīng)》八篇、《易學》五卷、《易大傳雜說》一卷。他還與易學家馮時行有交往。馮時行是涪陵學派重要人物,著有《縉云文集》、《縉云易解》、《易論》等。
鄧椿,字公壽,漢嘉(今四川雅安)人。進士。鄧椿主要為繪畫理論家,但其家族則有易學文化淵源。俞琰據(jù)刪編《周易義?!范傻睦詈狻吨芤琢x海撮要》統(tǒng)計說:“今觀李衡所錄者,王弼、孔穎達、韓康伯、茍爽、九家、馬融、鄭玄、王肅、翟元、何晏、何維翰、干寶、虞翻、子夏、蜀才、范氏、徐氏、陸氏、莊氏、陸希聲、魏徵、薛溫其、崔憬、陳皋、陳文佐、劉牧、劉璩、劉緯、勾微、白勛、李畋、薄洙、龍昌期、侯果、孫復(fù)、孫坦、王昭素、王鏑、王逢、胡旦、胡瑗、鮮于侁、金君卿、石介、阮逸、張簡、代淵、楊繪、盧穆、袁建、鄧至、房融、張橫渠、王介甫、程伊川、蘇東坡、朱漢上、龔原,亦不滿百家。”[12]鄧至的易學以義理為主,重視中位和卦時。而鄧至為鄧椿六代祖。鄧椿還與當時的易家多有交往。如賈公杰、宋代易學世家邵氏家族(邵雍、邵伯溫、邵澤民、邵博)、王冠朝、宋艾、成都范氏家族(范鎮(zhèn)、范百祿)、呂陶等。
劉甲,字師文,其先永靜軍東光人,元佑宰相摯之后。劉甲當亦為易學家。《太平廣記》之異人異僧釋證卷第八十六《異人六》有劉甲。
趙汝廩,父名善集,傳為商王后裔。河南開封人。進士。淳祐九年(1249)任涪陵郡守。在涪陵郡守任內(nèi),“軫念民瘼,歉則貸公,豐則收貯義倉,勸農(nóng)興學,民為立生祠,崇祀名宦祠。”“歲歉則貸公庾,年豐則貯義倉,勸農(nóng)興學,民為立生祠于學宮以配程(程)黃(庭堅)尹(尹焞)譙(定)?!杜f四川通志》崇祀名宦祠。”時稱賢牧,崇祀名宦祠。趙汝廩不僅與易文化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而且與《易》家交往,更重要的是極力推廣易文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興學”一事上。第一,弘揚程朱義理易學。涪陵是程頤講學點易著成《伊川易傳》之地,也是程頤弟子尹焞、譙定講學之地,更是譙定開創(chuàng)的“涪陵學派”的發(fā)軔地,還是涪陵北巖所在地,因此,趙汝廩“興學”主要是弘揚程朱義理易學。第二,延聘易學家陽枋講學。陽枋(1187—1267年),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驥,合州巴川(今四川銅梁東南)人。陽枋居字溪小龍?zhí)吨?,因號字溪。理宗端平元?1234)冠鄉(xiāng)選。淳祐元年(1241),以蜀難免入對,賜同進士出身。淳祐四年(1244),閫帥交辟之,歷監(jiān)昌州酒稅,大寧理掾。五年,改大寧監(jiān)司法參軍。八年,為紹慶府學官。晚以子炎卯貴,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陽枋“尤喜《易》”,“平生于易學用功最深,《乾》、《坤》以下逐卦各有問答”,從度正、淵、徐僑等朱熹門弟子游,得其易學之傳。學者稱大陽先生。有詩詞、講義等十二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字溪集》十二卷。事見本集附錄《紀年錄》、《字溪先生陽公行狀》。枋著有字溪集十二卷,《千頃堂書目》傳于世。趙汝廩不僅與陽枋有交往,而且陽枋還存擔任過涪陵北巖書院山長,主講程朱易學。趙汝廩更攜子趙崇樵習易。“趙汝廩辟鳳山堂,請陽枋日講一卦,命子趙崇樵師事陽氏,并‘相與講明《易》書,答問往還,逐卦各有義疏’”[13]第三,交往合州陽氏家族。陽枋講易在巴蜀聲名極大,“陽枋在遂寧明善堂,與魏了翁門人嚴師夔等人講論易圖象數(shù);在武信,與好友羅東父、宋壽卿,‘偕門人講學于巴岳精舍,究濂溪《易通》、邵子《經(jīng)世》、橫渠《正蒙》、朱子《啟蒙》等書,理與數(shù)咸詣精純,各有義疏’,并與宋壽卿論律呂納甲;又與好友宋東山講明爻象,載諸《易》編;‘與文考功活庵論《易》,有《十二卦網(wǎng)罟書契》及《咸九四屈伸相感》等說’:與度正同門黃應(yīng)鳳,‘每以其同得于師者,相與抉象數(shù)之蘊而發(fā)揮之’:與璧山楊明夫論陰陽消長,與趙子寅論《艮卦》,與魏了翁門人稅與權(quán)論《易學啟蒙小傳》;趙汝廩辟鳳山堂,請陽枋日講一卦,命子趙崇樵師事陽氏,并‘相與講明《易》書,答問往還,逐卦各有義疏’,接受趙氏請求,為《易學啟蒙》作跋;又與侄陽岊、陽昂等人討論易學。陽枋嘗為廣安郡前進士楊甲等人講論先天圖義象數(shù)之學;為侄陽昂訂正《讀易記》,書《未濟》之義;在北巖書院,為李震午、劉叔子講《易》,作三陳九卦等義疏;‘李侯卓率子弟請問,公一本程朱之學,疏為卦義,曰《易學正說》’;誨子侄炎卯、炎巳《周易》下經(jīng)‘終于水火不交’之說等?!保?3]。從趙汝廩“辟鳳山堂,請陽枋日講一卦,命子趙崇樵師事陽氏”看,趙汝廩和合州陽氏家族易學亦有交往。按合州陽氏家族,除陽枋為易學家外,還有陽岊,原名醇,字東翔,徐僑更字曰存子,號存齋、存庵,陽枋侄,陽恪父,學者稱小陽先生。陽岊嘗與陽枋一道從淵游,得其易學之傳,著有《存齋易說》,已佚。朱彝尊稱:“二陽易說,其學本子朱子門人要氏。黃晉卿所謂大陽先生枋,小陽先生岊也。其后裔又有《玉井易說》,而楊用修(慎)志全蜀藝文、曹能始(學儉)記蜀中著作均未及之,何與?”[14]陽枋叔父陽伯高(號斗山)之仲子陽元澤則“治《易》篤學”[15]。陽房,又名南午,字全父,號全庵,亦與陽枋、陽岊一道從度正淵、徐僑等朱熹門弟子游,得其易學之傳。第四,刊刻朱熹《周易啟蒙》作為講學教材?!陡⒘晔兄尽吩?“淳祐十年(1250)知州趙汝廩于涪州主持刊刻《易學啟蒙》一書出版?!薄陡⒘晔兄尽返?345頁云:“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涪州知州趙汝廩主持刻印朱熹編著的《易學啟蒙》一書。”《涪陵辭典》附錄《附錄大事要覽》云:1250年(南宋淳祐十年),涪州知州趙汝廩主持刊刻《易學啟蒙》在涪出版。朱熹著錄的《周易啟蒙》一書,趙汝廩在涪州加以刊刻,這是涪州有史以來官方刊刻的第一部易著,所以《涪陵市志》、《涪陵辭典》作為“大事”加以記載,“可能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易》學普及教材”。不僅如此,趙汝廩還請著名易學家作序以記其事。
劉叔子,字君舉,長寧人。劉叔子在任官涪陵郡守期間,曾與著名易學家陽枋有過較深的交往。陽枋曾“在北巖書院,為李震午、劉叔子講《易》,作三陳九卦等義疏”[13]。陽枋還與劉叔子有詩詞唱和。其著名的詩作是《謝涪陵劉君舉使君見委北巖堂長詩》。
李可久,可久,字如我,明代通州人。自幼好學,知識廣博。他收徒施教,循循善誘,不少名士出于其門。萬歷四十年(1612)秋,與弟李鉉之同到通州貢院參加鄉(xiāng)試,成績優(yōu)秀,同中舉人。初受任完縣(今河北)教諭,升任河南息縣知縣。修治黃河,拒絕囑托,降職衡州府(今湖南衡陽)司膳。任滿歸家,組建文社,以《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等。曾主修《隆慶華州志》。
黃壽(1464—1534年),字純?nèi)?,號松崖,江右南?今江西南城縣)人。明弘治二年(1489)進士。黃壽由黃州判以異政,擢升涪州太守。黃壽治理涪州,號為神官。涪陵人陳計長曾為涪州知州良吏黃壽之黃公祠書寫祀記。黃壽是白鶴梁題名人中與易文化的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的人物之一。白鶴梁題刻《聯(lián)句和黃壽詩記》云:“黃公(壽)博學六經(jīng),尤精術(shù)書。登京榜筮仕判黃州,以異政擢為涪守,尚儉革弊,暮年而六事孔修,庚午元日渡江拜伊川先生(程頤)祠舟次還江心,觀石魚留題。蓋以歲之豐歉不關(guān)術(shù),石魚之出沒惟系術(shù),國用之儉奢,其輔相天道,收束人心之美意,不其茂哉。時(張)瓛等侍行,庸是續(xù)貂,相誓晉用眾宙,崇黃公(壽)之儉德而不敢倡豐亨豫大之說也。/(黃)公名壽,字純?nèi)剩査裳?,江右南城人。朝暮焚香危坐,凡百念慮,動處應(yīng)事,□符應(yīng)世,因號為神官云?!鼻逋巍吨匦薷⒅葜尽肪硭摹吨裙僦尽v代秩官》稱:“黃壽,字純?nèi)?,號松崖,進士,江西南城人,萬歷中由黃州判以異政,擢涪守,尚儉革弊,期年而六事孔修,朝暮焚香危坐,凡百念慮,動處應(yīng)事,皆符應(yīng)世,因號為神官云。”又《黃壽題詩》言:“時乎鸞鳳見,石沒亦是豐。時乎鴟鸮見,石出亦是兇。豐兇良有自,奚關(guān)水石蹤。節(jié)用愛人心,胡為有不同?!睋?jù)此,第一,黃壽博學六經(jīng)。按《六經(jīng)》在中國古代是指《詩》、《書》、《易》、《禮》、《樂》、《春秋》。易經(jīng)即為其一,因此,黃壽熟諳易文化。第二,黃壽尤精術(shù)數(shù)。在中國古代,術(shù)數(shù)主要是對易經(jīng)的研究,黃壽“尤精術(shù)書”、在黃州以“筮仕”臨民有“異政”,在涪州以“術(shù)數(shù)”為政號“神官”,說明黃壽不僅是易學理論家,而且是易學實踐家。第三,程頤是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易學家,對涪陵易文化、中華易文化影響極大。黃壽在任官涪陵期間,還作為涪州牧、作為易學后學到伊川先生祠對程頤進行祭拜。第四,黃壽題詩借助石出(陽)、石沒(陰)表達了“重人道不重天道”的思想,強調(diào)了“節(jié)用愛人”的為政理念。
蕭星拱,江西旴江(今江西南城)人。第進士,或云保舉。蕭星拱任官涪州其間,政績卓異。重修學宮,補修州署,主修康熙《涪州志》、白鶴梁題刻記事。最為難能可貴的就是重鐫雙魚。蕭星拱是否易學家也無法確知,但他仿唐魚而重新鐫刻鄭令珪石魚,則是對白鶴梁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開啟了白鶴梁題刻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先河。
羅克昌,珠湖(今江西鄱陽)人。進士。乾隆十四年(1750)任涪州知州。羅克昌在任官涪州期間,留心教養(yǎng),建書院,課農(nóng)桑,實心為政,被稱為良牧。其治政誠信于民、誠信于政。
易道是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古代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因之,對中國社會影響重大和深遠。當然,在白鶴梁題刻中即有深刻體現(xiàn),除上述所論外,還有不少題刻體現(xiàn)了易道的闡發(fā)。
南宋慶元四年(1198)《徐嘉言題記》云:“郡人每以魚之出,兆年之豐事,既有驗于古,可以卜今歲之稔無疑也?!薄笆~出水兆豐年”,這是白鶴梁題刻的主旋律。在這種主旋律之下,還存在不少的治政臨民觀念,反映出題名人對易道的闡發(fā)。如北宋皇祐元年(1049)《劉忠順等唱和詩》“方客遠書徒自得,牧人嘉夢合相先。前知上瑞宜頻見,帝念民饑刺史賢?!薄把┮虺嗜馉幐呦拢且苑謱m較后先。八使經(jīng)財念康阜,寄詩褒激守臣賢?!蹦纤吻廊?1167)《趙彥球題記》“涪人曰:一旬而三美具,此大有年之兆,而賢太守德化之所感也。”南宋淳熙五年(1178)《向仲卿題記》“蓋取詩人眾維魚矣,實維豐年之義”,南宋淳熙己亥年(1179)《朱永裔題記》“詩人以夢魚為豐年之祥,非比非興,蓋物理有感通者”。南宋寶祐二年(1254)《劉叔子詩并序》“啣尾洋洋石上鐫,或依于藻或依蓮。夢占周室中興日,刻自唐人多歷季。隱見有時非強致,豐兇當歲必開先。太平誰謂真無象,罩罩還歌樂與賢”所體現(xiàn)的“彰賢表政”觀念。北宋崇寧元年(1102)《太守楊公留題》“戲草春波靜,雙鱗樂意徐。不才叨郡寄,燕喜愧蕭踈”所體現(xiàn)的“使命擔當”意識。北宋政和二年(1112)《王蕃詩》“冬旱江成渚,維魚記石棱。滋濡春遂足,狼淚歲將盈”所反映的“民生富足”觀念。北宋宣和四年(1122)《吳革題記》“《易》以‘包無魚’為遠民,民故可近不可遠”所體現(xiàn)的“親民、近民”思想。南宋紹興二年(1132)《種慎思題記》“相率挈舟,載酒游北巖及觀石魚,竟日忘歸,客懷頓釋,殊不知薄官飄零、江山之牢落也”所體現(xiàn)的“親近自然”心態(tài)。南宋紹興丁巳年(1137)《賈思誠題記》“石魚出水面數(shù)尺,傳言之驗將與斯民慶之,是可書也”,南宋紹興乙亥(1155年)《張綰再題》“共喜豐年之兆”,南宋淳熙戊辰年(1178)《馮和叔題記》“以慶有年之兆”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夏敏等題記》“慶豐年之祥”所體現(xiàn)的“與民同樂”觀念。南宋淳熙五年(1178)《向仲卿題記》“時水落魚下三尺,邦人舟楫往來,賞玩不絕,因書以識升平瑞慶云”所體現(xiàn)的“盛世祥和”觀念。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趙汝廩觀石魚詩》“預(yù)喜今禳驗石鱗,未能免俗且怡神。曉行鯨背占前夢,瑞紀龜陵知幾春?拂石已無題字處,觀魚皆是愿豐人。片云不為催詩黑,欲雨知予志在民?!备羁痰伢w現(xiàn)出良吏趙汝廩的“民生觀”。明洪武十七年(1384)《劉沖霄詩并序》“石魚見處便豐年,自我居官亦有緣。愿得從今常獻瑞,四民樂業(yè)永安然”所體現(xiàn)的“民本觀”。明正德庚午年(1510)《黃壽題詩》“時乎鸞鳳見,石沒亦是豐。時乎鴟鸮見,石出亦是兇。豐兇良有自,奚關(guān)水石蹤。節(jié)用愛人心,胡為有不同”所體現(xiàn)的“節(jié)用愛人”思想?!?/p>
總之,在白鶴梁題刻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易學文化,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系統(tǒng)清理和全面闡發(fā)。
[1][日本]高島吞象.圖解高島易斷[M].[清]王治本譯.易簡點校.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蒲國樹.試述涪陵易文化歷史遺存[C]//第二屆易經(jīng)與現(xiàn)代文明學術(shù)會論文集(內(nèi)部).2005.
[3]四川省《涪陵市志》編纂委員會.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涪陵辭典》編纂委員會.涪陵辭典·附錄大事要覽[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5]許毓峰編.宋人年譜叢刊(第3冊)·周濂溪年譜[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6]郭金彬,孔國平.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李勝.涪陵歷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8]尹焞.和靖集卷3·書易傳后序[O].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晁補之.雞肋集卷14·家池雨中二首之二[O].四部叢刊初編本.
[10]晁補之.雞肋集卷·讀易[O].四部叢刊初編本.
[11]脫脫等.宋史卷459·譙定傳[O].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俞琰.讀易舉要卷4[O].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金生揚.宋代巴蜀易學研究[M].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4]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35[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陽枋.字溪集卷12附錄·紀年錄[O].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