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熹“時習”教學思想及其啟示

2015-03-19 09:12:58彭燕凌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教學思想朱熹

彭燕凌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400065)

朱熹“時習”教學思想及其啟示

彭燕凌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400065)

摘要:朱熹是我國宋代儒學之集大成者,也是宋代教育改革之里程碑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他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系列改革之法,將教學過程發(fā)展為立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七環(huán)節(jié),本文就其中的“時習”教學思想進行詳細闡述,以期對于當今教育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朱熹;時習;教學思想

收稿日期:2014-11-23

作者簡介:彭燕凌(1982-),女,四川隆昌人,教育學碩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史、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識碼:A

文章編號:編號:1008-6390(2015)03-0109-03

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集宋代理學之大成者。他學問淵博,著作宏富,通過建書院、廣講學、收弟子的教育實踐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朱熹治學,綜合兼分析并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學說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想,對后世教育發(fā)展影響深遠。[1]朱熹在孔子教學論及《中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教學過程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將教學過程發(fā)展為:立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本文擬就其中的“時習”教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于當今的教育教學有所啟示。

一、“時習”來源與核心要義

朱熹所處的南宋時期,已是佛、道大行其道,科舉制度開始腐敗,官學出現(xiàn)衰落之際。作為一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教育家,朱熹深為教育現(xiàn)狀而憂慮,針對官學、科舉之弊病,傾其一生于教育改革,提出教學過程的七段論,“時習”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朱熹的“時習”思想受《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啟發(fā),“時”有及時、反復之意,“習”有練習、復習之意,合在一起則指反復復習。朱熹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時習”,提出知識的鞏固應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溫故知新”的思想。近代資產(chǎn)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斯也提出:“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適當?shù)姆磸团c練習,教育便不能達到徹底的境界”[2]??梢姡皶r習”教學思想貫穿于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學過程之中。

對于“時習”,朱熹解釋道:“習,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边@段話將“時時”與“習”聯(lián)系起來,指出初學飛的鳥,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將飛行技藝掌握。其“時習”教學思想核心要義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習者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反復、及時地練習,并且盡量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練習,方能加深學習者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進一步掌握,提高學習效率。

二、“時習”要素解析

生活在12世紀的朱熹,限于時代科學水平的發(fā)展,雖不能對提高記憶能力和效率做出心理學解釋,但是他將自己多年教學實踐得出的教學思想——“習與智長,化與心誠”,[3]作為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和效率的方法,具有時代進步性。朱熹關于“時習”的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要素。

(一)確立目標

“某舊時讀書,專要揀好處看,到平平泛泛處,多闊略,后多記不得,自覺也是一個病。今有一般人,看文字卻只摸得些渣滓,到有深意好處,卻全不識?!边@段話是官學中“死記硬背”的寫照,意為學習者沒有確立自己的記憶或復習目標。單憑興趣讀書且對所學內(nèi)容不加分析,對平平泛泛處不能通過表象而深究其內(nèi)涵,是難以理解所學知識的,自然也難達到鞏固的目的。朱熹批判這種學習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學習者沒有確立目標,囫圇吞棗,缺乏積極思考與理解,機械記憶,難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因此,朱熹提出“時習”的第一要素是確立目標。他指出教學實踐中教學者要幫助學生設置明確的復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理解所學知識;強調復習時要分清閱讀材料中的精華和糟粕,不能為復習而復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指出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記憶效率的提升。朱熹在教學中踐行著這一教學方法,他提倡學導式教學,將開發(fā)學生心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啟發(fā)誘導學生在學習中明確目標,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演繹的思維方式,理解所學并加深鞏固。朱熹說:“讀書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jié),看一段反復,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別段,始得?!彼€說:大凡看書,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會,仍參諸解、傳,說教通透,使道理與自家心相肯,方得。由此可看出,朱熹提倡復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者是主體,書籍與知識乃為客體,學習者須確立目標,積極思考,把握其本質特征,才能將客體的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專心致志

“今日學者不長進,只是心不在焉。嘗記少年時在同安,夜聞鐘鼓聲,聽其一聲未絕,而此心已自走作,因此警惕,乃知為學須是專心致志?!边@是朱熹通過唐代書法家張旭的例子,提出“為學須是專心”的觀點,與孟子、荀子的“君子結于一”、莊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一脈相承的。朱熹認為在“時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否達到注意力集中、精神專一,是其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能否確立的標志。專心致志不僅僅是復習過程中要避免短時間的分心,更是要求學習者鍛煉注意的堅韌性,養(yǎng)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習慣。

朱熹指出,知識的鞏固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而專心致志才能培養(yǎng)學習者主動的注意,才能達到“時習”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教導學生做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時復習、勤于練習,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知識,并且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掌握合理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朱熹用張旭練習書法的例子,指出“時習”不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記憶,而是要專心致志觸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達到“濯去舊聞,以來新見”之目的。“先生語過以為學須要專一用功,不可雜亂,因舉異教數(shù)語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凝為凝聚、集中之意,凝神,即聚精會神之意;“用功不可雜亂”,即學貴專精之意,也是“時習”過程中提供記憶力的方法。朱熹還提出反面例子:“人做功課若不專一,東看西看,則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專一”是相對于“分心”而言,這是朱熹告誡其弟子“時習”時要警惕“分心”,情緒波動、注意力分散會影響復習效果,降低記憶效率。朱熹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提倡“人心用之愈明”,十分注意引導學生“時習”時“專心致志”“精神專一”;注重“眼到、口到、心到”的協(xié)同記憶法,“一件子得一件”的分段學習記憶法,以及“置之一處,無事不辦”的集中記憶法。[4]由此可見,注重記憶的方法是達到“時習”目的之關鍵,而“專心致志”則是掌握記憶方法的前提。

(三)虛靜涵泳

朱熹在老子的“靜觀玄覽”,莊子的“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以及荀子的“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的基礎上,提出在“時習”過程中,學習者要“虛靜涵泳”才能達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才能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

朱熹的“虛靜”觀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同時吸收了道家虛實觀中有價值的觀點?!独献印肥紫忍岢觥爸绿摌O、守靜篤”的觀點,指心境空明寧靜,不帶成見,不受物欲干擾。南宋范應元在《老子道德古本集注》中說:“致虛,守靜,非謂絕物離人也。萬物無足以擾吾本心者,此真所謂虛極、靜篤也?!钡兰业摹爸绿撌仂o”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境界,深蓄能量,才能觀察入微境界,學習者就能“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使人心如“天地之覽”“萬物之鏡”。朱熹在此基礎上,提出“心虛理明,便識好物事”的觀點,其“虛靜”指的是“時習”過程中學習者的精神狀態(tài),內(nèi)心安靜、寧靜,排除物欲之干擾,控制情緒波動,才能洞穿百象、明鑒照物;記憶的知識才能空谷納流、積流成海;“虛靜”是“時習”過程中學習者獨立思考、理解問題所需的心境,吸收了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的觀點。

朱熹在孟子的“自得、養(yǎng)氣”與程頤的“涵泳須是靜”的基礎上,提出在“時習”過程中,要使心“湛然虛明”,就要涵泳本原,消化所學。“從容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于操存涵養(yǎng)之實。”“涵泳”指學習者積極思維,經(jīng)過獨立思考,將間接與直接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理解所學。朱熹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教師教的出發(fā)點,學生是認識、修養(yǎng)的主體,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賴于學生的學。他提出“無涵泳則無主宰”,意為“時習”過程中學生缺乏“涵泳”便不能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朱熹在教學實踐中倡導學導式教學法,“涵泳”論是其中做法之一,即道德修養(yǎng)、消化知識的方法。他認為學習者通過“涵泳”才能在學習中重視自我意識與自我教育,確立主體地位,養(yǎng)成嚴肅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進而控制自己的道德行為,提升自信心,自覺主動思考。

(四)勤于實踐

朱熹受《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的影響,強調“勤于實踐”是“時習”過程中的落腳點。[5]他認為,“時習”不能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束之高閣,是為了達到學以致用、“周于世用”之目的;“時習”中必須做到努力思索、全神貫注,然后為練習與實踐奠定基礎,并且提出“時習”過程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同時進行。他提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理解所學基礎上勤于實踐以加強知識的積累。朱熹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學習“僧人行腳”的方式,即告誡學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鼓勵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基礎上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檢驗真知。他提出“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跡”,而“不是塊然守定這物事在一室,關門獨坐便了”。因此,練習、訓練、應用與實踐就是避免“心死”的重要方法,亦是加深記憶、積累知識、探究新知的重要途徑。朱熹強調“既學而又時時習之”,落腳點應在實踐運用上。

朱熹強調將學習的動機與效果統(tǒng)一起來看待學習,他尤其重視“時習”過程中勤于實踐和溫故知新的問題,反對道家、佛家與程門后學偏主觀靜虛的觀點。[6]“敬則自是聰明,人之所以不聰不明,止緣身心惰慢,便昏塞了,敬則虛靜,自然通達?!敝祆涮岢逃菫榱伺囵B(yǎng)真才實學、對社會有用之人,必須重視實踐運用的環(huán)節(jié)。他反對恩蔭制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讓沒經(jīng)過嚴格訓練、缺乏實踐經(jīng)驗的貴族子弟從政,必然使朝政退化,官風與世風日下,滋生腐敗。朱熹還總結出實踐與學習知識遷移的直接關系,實踐越多越能促進知識的掌握和遷移的增加,所謂“格物致知”正是如此。

三、總結與啟示

受孔子“學而時習之”的啟發(fā),朱熹提出“人心之靈,用之則愈明”,反對死記硬背,將“時習”與立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結合起來,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論。朱熹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鞏固應該貫徹始終,因而提出“時習”的教學思想。筆者從確立目標、專心致志、虛靜涵泳、勤于實踐等方面詳細闡釋了朱熹的“時習”教學思想,分析了朱熹關于“時習”與“立志”、“博學”、“慎思”、“明辨”等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間的關系。[7]本文重點探討了朱熹“時習”教學思想中“理解與記憶”、“知與未知”、“知識與實踐”等問題的辯證關系。從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習、記憶與遺忘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沒有學習自然不會獲得知識的積累進而產(chǎn)生記憶,沒有對知識的記憶自然無法判斷學習掌握情況,可見記憶是學習的表征之一。同時,學習過程中遺忘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采用“時習”方式,復習鞏固所教,學生才能牢固掌握知識。

雖然囿于時代發(fā)展,朱熹不可能通過嚴謹?shù)膶嶒灧▉眚炞C記憶效率提升的科學方法,但是他通過長年的教學實踐提出教學過程中采用“時習”以提升學生知識的鞏固與掌握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在當時具有深刻影響,對當今的教育教學也有著重大意義與啟示。當代教師應繼承朱熹“時習”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將新知與學生舊知聯(lián)系起來,以便于學生將新知內(nèi)化。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擴展知識面。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勤于實踐所學知識,領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道理。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浩浩其志通千秋——對朱熹教育思想的認識[J].消費導刊,2008(3):205.

[2]汪雁.略論朱熹教育思想及其意義[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2):29-31.

[3]魏燕明.朱熹的教育思想與意義評析[J].蘭臺世界,2012(5):56-57.

[4]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75-479.

[5]陳正夫,何植靖.朱熹評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29-131.

[6][7]韓鐘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415.423.

[責任編輯石悅]

ZHU Xi’s teaching thought of “reviewing constantly” and its enlightenmentby PENG Yan-ling p.109

ZHU Xi was a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He also was a milestone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with broad and profound thoughts. According to his own teaching practice, 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and developed the teaching process into seven links: establishing ambition, studying extensively, enquiring accurately, reflecting carefully, discriminating clearly, reviewing constantly, and practicing earnest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viewing constantly” teaching idea in detail,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education.

Key words: ZHU Xi; “reviewing constantly”; teaching thought

猜你喜歡
教學思想朱熹
從習總書記考察朱熹園說起
中華詩詞(2021年5期)2021-12-31 08:27:00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基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思想的優(yōu)化探析
“建構主義”視域下高??鞓敷w育教學特征的解讀
淺論小學語文教學思想的革新
考試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0:50:43
論朱熹詩歌的沖雅之風
中職機械制圖中三視圖的教學對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1期)2016-05-10 18:24:25
試論實現(xiàn)英語教學“學習增值”的策略
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18:55:33
宁安市| 蓝田县| 连南| 德清县| 二连浩特市| 天峻县| 大悟县| 龙口市| 鄂伦春自治旗| 吴旗县| 闽侯县| 慈利县| 庆城县| 三江| 柳林县| 陵川县| 车险| 吴忠市| 祥云县| 称多县| 泾源县| 新邵县| 新巴尔虎左旗| 顺平县| 大竹县| 南汇区| 库尔勒市| 营山县| 辉南县| 丽江市| 锡林浩特市| 博客| 寿光市| 沁水县| 北碚区| 临漳县| 三明市| 资源县| 黄石市| 七台河市|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