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吟艷
駁公開傳播行為認定的“新公眾”標準
俞吟艷
歐盟法院在關于公開傳播權的案件中多次適用“新公眾”標準,對我國學術界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靶鹿姟睒藴蕦е隆皺嗬帽M原則”適用于公開傳播權,這是與版權法的理論相違背的。且這一標準的適用將嚴重損害作品權利人的合法利益。故“新公眾”標準是錯誤的,不能用于解決任何關于公開傳播權的問題。
新公眾;公開傳播權;權利用盡
[作者]俞吟艷,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chǎn)權學院碩士研究生。
所謂的“新公眾”標準是指,對作品的再次傳播必須面向與首次傳播不同的公眾,否則不構成公開傳播。該標準最初被歐盟法院用來解決廣播權的問題,在后續(xù)的案件中逐漸擴展適用于整個公開傳播權。在備受關注的Svensson案①See Nils Svensson,Sten Sj?gren,Madelaine Sahlman,Pia Gaddv.Retriever Sverige AB,13 February 2014,CJEU(Fourth Chamber),Case C-466/12。中,歐盟法院再次適用“新公眾”標準,試圖解決爭議已久的網(wǎng)絡鏈接問題,引起了各國學者對這一標準的關注和爭論。有學者認為,“新公眾”標準是對國際版權條約的歪曲和誤讀,不符合版權法理論;②See Dr.Mihály J.Ficsor,Svensson:honest attempt at establishing due balance concerning the use of hyperlinks- spoiled by the erroneous“new public”theory,Copyright See-saw,http://www.copyrightseesaw.net/,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1月25日。也有學者認為“新公眾”標準是進步的,但仍需進一步完善。③SeeAlan BakerSolicitor,EUCopyrightDirective:can a hyperlink be a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C.T.L.R.2014,20(4),100-103。
我國著作權法的立法與歐盟比較接近,故“新公眾”標準也得到了不少國內(nèi)學者的關注。不少學者對該標準的含義和正確性并不十分明確,表示仍需觀望。④陳銘:《從“Svensson”案看網(wǎng)絡鏈接的著作權性質(zhì)》,《電子知識產(chǎn)權》,2014年10期;龍井瑢:《探析鏈接版權法律責任在歐盟和英國的新發(fā)展——兼評中國相關版權司法實踐》,《法學雜志》,2014年第12期?!靶鹿姟睒藴示烤故侨绾涡纬傻??作為公開傳播權的條件,這一標準又是否符合版權法的理論?筆者認為,“新公眾”標準涉及公開傳播權的理論基礎,實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新公眾”標準首次出現(xiàn)在歐盟法院對SGAE案⑤Sociedad General de Autores y Editores de Espa?a(SGAE)v.Rafael Hoteles SA,7 December 2006,CJEU(Third Chamber),Case C-306/5。的判決中。該案的被告是一家賓館的老板,將合法接收到的電視節(jié)目信號通過內(nèi)部線路傳輸至各個客房和賓館的大廳、餐廳等公共場所。歐盟法院稱:“……上述行為構成由原廣播組織之外的其他組織完成的傳播。因此,這樣的傳播所針對的受眾應不同于首次傳播行為面向的公眾,也就是說應面向‘新的公眾’?!雹轎d。這是歐盟法院第一次在廣播權上適用“新公眾”標準。在之后的案件中⑦SeeOrganismos Sillogikis Diakhirisis Dimiourgon Theatrikon kai Optikoakoustikon Ergon v Divani Acropolis Hotel and Tourism AE,18 March 2010,CJEU(Seventh Chamber),Case C-136/09;Football Association Premier League and Others,4 October 2011,CJEU(Grand Chamber),Case C-403/08;Airfield NV and Canal Digitaal BV v Belgische Vereniging van Auteurs,Componisten en Uitgevers CVBA,Agicoa BelgiumBVBA(Sabam),13 October 2011,CJEU(Third Chamber),Case C-431/09。,歐盟法院進一步完善了該標準,并形成了固定的表達,“只有當做品的廣播向‘新公眾’傳輸時,即作品權利人授權首次傳播時沒有預見到的公眾,才構成‘向公眾傳播’”。⑧Football Association Premier League and Others,4 October 2011,CJEU(Grand Chamber),Case C-403/08,para 197。此時,“新公眾”標準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廣播權,而是發(fā)展到了整個公開傳播權,認為“沒有‘新的公眾’,傳播行為就無須獲得版權人的授權”⑨Supra note 1,para 28。。
根據(jù)歐盟法院在相關案件中的陳述,筆者總結出了“新公眾”標準的特點。根據(jù)歐盟法院的觀點,“新公眾”標準的適用有兩個前提:其一,該標準針對的是基于在先的公開傳播行為實施的傳播行為,如轉(zhuǎn)播;其二,在后傳播采用的技術手段與在先傳播相同,若在先傳播是廣播,在后傳播是網(wǎng)絡傳播,則不適用該標準。⑩Supra note 9。在符合上述前提的情況下,在后傳播必須面向“新的公眾”,即作者授權在先傳播時沒有預見的公眾,才構成受權利人專有權利控制的公開傳播行為。
公開傳播指的是以不轉(zhuǎn)移作品有形載體所有權或占有的方式向公眾傳播作品,使公眾得以欣賞或使用作品內(nèi)容的行為。①公開傳播權并非單獨的權利,而是一類權利的總稱,在我國的《著作權法》中包括廣播權、表演權、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等。根據(jù)公開傳播的定義,筆者認為該行為有以下特點:第一,不發(fā)生作品有形載體的轉(zhuǎn)移;第二,傳播必須面向公眾。第一項特點使得公開傳播行為與發(fā)行、出租的行為劃清界限。
然而,傳統(tǒng)版權法中規(guī)定的“權利用盡原則”是針對發(fā)行權而言的,故又稱“發(fā)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其含義為:合法取得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所有權的人,有權不經(jīng)版權人同意將其銷售或以其他方式處分。②See Melvile B.Nimmer & David Nimmer,Nimmer on Copyright,New York,Matthew Bender & Company,Inc.,[2003],§8.11[A]。也就是說,版權人對特定作品原件或復制件的發(fā)行權在該特定原件或復制件首次被合法向公眾銷售或贈予后及“窮竭”或“用盡”了。③參見前注13,第143頁。正如上文所述,公開傳播權不涉及作品原件或復制件的轉(zhuǎn)移,故傳統(tǒng)版權法規(guī)定的“權利用盡原則”并不能適用于公開傳播權。
但是,并不能據(jù)此定論公開傳播權不可能用盡,著作權法的精神在于利益平衡④王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著作權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01頁。,仍有必要探究,是否能夠?qū)ⅰ皺嗬帽M原則”的適用延伸至公開傳播權。
版權法最初創(chuàng)設發(fā)行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他人出售作品的非法復制件,所以在作品的原件和復制件已經(jīng)權利人授權合法出售后,再允許權利人控制作品有形載體的再次流轉(zhuǎn),就違反了發(fā)行權的設立本意。⑤參見前注13,第144頁?!皺嗬帽M原則”其實并非給發(fā)行權規(guī)定限制,而是為了澄清發(fā)行權的權利范圍⑥參見前注16,第106頁。,以免版權不合理地阻礙了物權人利益的實現(xiàn)。就作品的一份復制件而言,發(fā)行獲得的經(jīng)濟利益是單次的、不可重復的。⑦陳紹玲:《公開傳播權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與發(fā)行權相比,公開傳播權并不涉及物權人的利益,也沒有其他人的利益與之沖突。每一次的公開傳播行為都有新的利益產(chǎn)生,都應該受到權利人的控制。那么是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行為人實施了公開傳播作品的行為,在不滿足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的情況下,無須獲得版權人授權,也不會影響其利益?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以表演權為例,即使一部作品已經(jīng)作者授權公開表演了,再次表演相同的作品同樣會給觀眾帶來聽覺或視覺上的享受,行為人能因此獲利。若版權人的權利因首次授權而用盡了,在后的所有表演行為都無須獲得版權人授權,那么公開表演權就形同虛設。因為對于表演者來說,與其付出高昂的代價獲得首次表演的權利,不如等待首次表演過后再來免費表演來得合算。對于觀眾來說,既然獲得的精神享受是相同的,又何必花費更多的錢去欣賞首次的表演。觀眾不愿欣賞,表演者沒有獲得授權的動力,作者的利益將受到嚴重的損害。因此筆者認為就一份作品的復制件而言,公開傳播權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利益是多次、可重復的,⑧陳紹玲:《公開傳播權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也是不可能用盡的。一旦公開傳播權能夠用盡,將嚴重損害版權人的利益。
根據(jù)“新公眾”標準,一旦版權人授權向一定范圍內(nèi)的公眾傳播其作品,那么向同一批公眾再次傳播相同作品的行為將不再受到版權人專有權利的控制。
以轉(zhuǎn)播行為為例,若版權人許可某一廣播組織以無線廣播的形式傳播其作品,另一廣播組織未經(jīng)許可擅自截取了該無線廣播信號,并同樣通過無線廣播的形式,面向與首次廣播相同的公眾范圍轉(zhuǎn)播。在上述情形中,轉(zhuǎn)播行為系基于首次廣播行為實施的,采用與首次廣播相同的技術手段——無線廣播,且面向與首次廣播相同的公眾群體,根據(jù)“新公眾”標準,這種轉(zhuǎn)播行為是不受版權人專有權利控制的。也就是說,對于同一批公眾而言,版權人的廣播權只能行使一次,一旦經(jīng)過了這一次,版權人面向該批公眾的廣播權就用盡了。
然而在上述情況下,實施轉(zhuǎn)播行為的廣播組織依然能夠通過這一轉(zhuǎn)播行為獲得聽眾或觀眾的關注,繼而獲取利益。轉(zhuǎn)播者因作品而獲利,作品的作者卻無法因此得到應有的報酬,如此結果是有違公正的,也將大大打擊作者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且這一轉(zhuǎn)播行為與在先的廣播行為在面對同一范圍的公眾時發(fā)生了競爭關系,而前者為了廣播作品而向作者支付了許可費,后者卻無須支付任何費用。這樣極度不公平的現(xiàn)象會使得廣播組織不愿再付費實施首次廣播,作品版權人的利益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損害。
正如上文所述,公開傳播權不適用“權利用盡原則”,而“新公眾”標準的適用卻導致了版權人部分公開傳播權的用盡,不合理地損害了版權人的利益。因此筆者認為,“新公眾”標準不符合版權法理論,是錯誤的標準。
上文的一系列分析證明了,“新公眾”標準有違版權法理論的錯誤標準。然而歐盟法院卻在一些案件中認為國際公約中存在“新公眾”標準。那么,與版權相關的國際公約中是否真的規(guī)定了“新公眾”標準呢?
如上所述,歐盟法院認為《伯爾尼公約》第十一條之二第1款第2項的規(guī)定包含了“新公眾”標準。該項規(guī)定的是版權人播放權的第2種類型“授權由原廣播機構以外的另一機構通過有線傳播或轉(zhuǎn)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①Article 11bis(1)(ii)of the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9 September 1886,amended on July 24,1971.《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年7月24日于巴黎修訂)全文(作準譯本),第十一條之二。。然而筆者認為,該款項的意思非常明確,即受版權人控制的再次傳播行為必須由“原廣播機構以外的另一機構”做出,這是唯一的條件。條文中并沒有任何文字提到“新公眾”,只要再次傳播行為由“新的傳播組織做出”,無論其面向的是“新的公眾”還是與首次傳播相同的公眾,都必須獲得作品版權人的授權。歐盟法院的解釋系誤讀了《伯爾尼公約》的本意。
除此之外,《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版權條約》(WCT)第8條的規(guī)定也與公開傳播權相關,該條是對《伯爾尼公約》相應條款的補充,規(guī)定了以有線或無線方式進行的公開傳播行為:“……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專有權,以授權將其作品以任何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②參見WCT第8條。可見,該條款對公開傳播行為規(guī)定的唯一條件就是“向公眾傳播”??紤]到制定這一條款的目的是為了授予作者通過向公眾傳播的方式使用其作品,因此對“公眾”的解釋就不應該損害作者的使用權。③Jorg Reinbothe,Silke von Lewinski,The WIPO Treatys 1996:The WIPO Copyright Treaty and the 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Reed Elsevier(UK)2002.約格·萊因伯特、西爾克·馮·萊溫斯基(著),萬勇、相靖(譯):《WIPO因特網(wǎng)條約評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也就是說,根據(jù)WCT,傳播行為只要滿足面向“私人圈子”之外的“公眾”就構成公開傳播行為,應受到作品權利人的控制,任何損害作者權利的其他限制都是不允許的。由此可見,WCT中也不存在有關“新公眾”標準的規(guī)定,甚至對這一標準是排斥的。
據(jù)此,筆者認為,國際公約中并沒有規(guī)定“新公眾”標準,法院的觀點系對國際公約的誤讀。
歐盟法院在其判決的案件中多次適用“新公眾”標準來解決涉及公開傳播權的問題。然而正如上文所述,筆者認為公開傳播權認定的“新公眾”標準是錯誤的。
首先,根據(jù)版權法理論,公開傳播權不適用權利用盡。因為公開傳播權不同于發(fā)行權,就一份作品的復制件來說,發(fā)行權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利益是單次、不可重復的,而公開傳播權產(chǎn)生的利益是多次、可重復的。若公開傳播權適用“權利用盡原則”,將嚴重損害作品版權人的利益。此外,版權相關的國際公約中并沒有規(guī)定“新公眾”標準,歐盟法院總結出的“新公眾”標準源于對公約的誤讀。
綜上所述,歐盟法院針對公開傳播權提出的“新公眾”標準有違版權法的目標,不合理地縮小了權利人專有權的范圍,是錯誤的標準。適用該標準,無法解決任何有關公開傳播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