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想象的政治與政治的想象
——“詩性政治”的幾個重要問題

2015-03-17 15:26:25張秀寧
關鍵詞:公共性詩性話語

張秀寧

(南京郵電大學期刊社,江蘇南京210042)

想象的政治與政治的想象
——“詩性政治”的幾個重要問題

張秀寧

(南京郵電大學期刊社,江蘇南京210042)

“詩性政治”意味著排除物理層面的暴力斗爭,以想象的方式尤其是詩思、哲思的方式,在話語中表達政治立場、踐行政治理想,其中涉及藝術與政治、藝術哲學(美學)與政治錯綜復雜的關系。詩性政治普遍地存在于人類的話語系統(tǒng)之中,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其特征為政治上的想象性和藝術、藝術哲學上的公共性;其表現(xiàn)則是以藝術、美學批判的方式干涉、影響現(xiàn)實政治,以藝術想象、美學思辨的方式營造、構(gòu)建理想政治。

詩性政治;意識形態(tài);公共性

藝術之存在首先是一種實踐,并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被賦予意義,這意味著藝術以及相關的審美活動不可能被孤立出來、并按單純的技藝標準加以考量。相應地,關于藝術和審美的話語,自然也就或隱或顯地傳達出政治軌跡和權力意志。由此,通過藝術與政治的兩相觀照,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以政治之眼觀藝術,藝術之中滲透了權力關系,不妨謂之曰想象的政治;以藝術之眼觀政治,政治之中滲透了技藝問題,不妨謂之曰實踐的藝術。

由此,所謂“詩性政治”即意味著排除物理層面的暴力斗爭,以想象的方式尤其是以詩思、哲思的方式,在話語中表達政治立場、踐行政治理想,其中涉及藝術與政治、藝術哲學(美學)與政治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它既是藝術行動、美學行動、政治行動彼此互動的結(jié)果,也是藝術話語、美學話語、政治話語彼此互動的結(jié)果,其特征一般表現(xiàn)為政治上的想象性和藝術、藝術哲學上的公共性。詩性政治的表現(xiàn)則是以藝術、美學批判的方式,干涉、影響現(xiàn)實政治;以藝術想象、美學思辨的方式,營造、構(gòu)建理想政治。

一、審美作為一種想象的政治

詩性政治普遍存在于話語系統(tǒng)之中,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或者說人就是在政治性實踐中的藝術性想象和藝術性想象中的政治性實踐中生存的。在審美活動中,與審美主體所發(fā)生的關聯(lián)并非直接顯現(xiàn)的權力關系,正如席勒所說“人們擁有這種主宰權,也僅限于假象的世界,僅限于想象力的無實體的王國,僅限于這樣的情況,他在理論上認真地抑制自己不去肯定想象就是實際存在,在實踐中也不借助想象來施舍實際存在?!保?]現(xiàn)實世界中的權力配額,無疑限制了審美活動中的政治可行性,藝術創(chuàng)作者更多是借助于藝術品的想象性、符號性、隱喻性投射其政治理想。由此導致原本在現(xiàn)實世界中集中的權力意志遭藝術世界耗散的可能,即原本純粹的權力訴求被拆解、重塑并因此而具有了釋義上的復雜性。這種意義的耗散和畸變,賦予了藝術作品多重而含混的價值,而對藝術介質(zhì)與符號的杰出運用,則成就了其藝術性。

但是,正如福柯所言——“我們不應該再從消極方面來描述權力的影響,如把它說成是‘排斥’、‘壓制’、‘審查’、‘分離’、‘掩飾’、‘隱瞞’的。實際上,權力能夠生產(chǎn)。它生產(chǎn)現(xiàn)實,生產(chǎn)對象的領域和真理的儀式?!保?]權力訴求在藝術作品中的存在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它潛伏在隱喻中、隱沒在修辭里、藏匿于敘事內(nèi),而所謂審美,其對象也往往是上述三者。

各種各樣的話語、符號系統(tǒng)和意指實踐,從電影與電視到小說和自然科學語言,都產(chǎn)生種種效果,并塑造各種形式的意識和無意識,而這些則與我們種種現(xiàn)存權力系統(tǒng)的維持或改造緊密相聯(lián)。他們因此也與作為一個人的意義是什么這一問題緊密相聯(lián)。[3]212

一般來看,伴隨著藝術水平的提高,其政治訴求隱匿的深度也會相應提高,藝術作品呈現(xiàn)出復調(diào)傾向。由此相伴而來的是一整套闡釋的話語和闡釋的技藝。這一闡釋系統(tǒng)的建立,意味著藝術品內(nèi)部的多重意義呈現(xiàn)出眾聲喧嘩的姿態(tài),而不再存在同一甚至共鳴的可能。這樣一來,就須仰賴于藝術作品之外的話語,才能使其內(nèi)在意義得到凸顯,而其政治表達與權力訴求也往往通過審美和闡釋得以呈現(xiàn),甚至于審美和闡釋合二為一。但是,這套起支撐作用的話語與藝術品之間的關系卻不是永遠和諧的,相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張力。所謂“誤讀”,從來都與藝術伴生。因此,很難說藝術作品中的政治訴求,經(jīng)過“審美—闡釋”過程會得到完整的彰顯,相反,隨著審美和闡釋行為的疊加,所產(chǎn)生的后果卻往往是意義的不斷增殖。一如有論者在文學研究領域中指出的——

文學是一個曖昧不清的話語場域:一方面,它可能意味著某種意識形態(tài)總體性規(guī)范的載體,另一方面,作為能指的文學敘事,在其美學形式的離心作用下,又蘊含著顛覆意識形態(tài)獨白體系的可能性。這樣,當政治權力入侵到文學這一符號象征體系的時候,就呈現(xiàn)出一種異常復雜的圖景。[4]105-106

在整個審美和闡釋過程中,“想象”發(fā)揮了非同一般的作用,想象就是藝術品及其衍生話語之間的黏合劑,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藝術作品與藝術闡釋之間的空白地帶,同時也促成了話語與意義的不斷增殖。藝術何以同政治接壤?想象的作用功不可沒。只有當想象作為一種推動性力量灌注于話語、符號和形象之中時,藝術和審美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審美的后果也并非僅僅是闡釋,正如話語的后果決不限于話語。無數(shù)卓有影響的作品和它們所處的時代捆綁在一起,被看成是時代的號角、傳聲筒、炸彈、匕首、投槍,甚至某些擁有巨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也被看作是藝術品的直接后果,正如德意志的青年們穿著維特的服裝舉槍自殺、就像有人認為狄爾泰和盧梭摧毀了路易十六的法國。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行為本身并非邏輯的、理性的,而實際上是浪漫的、詩性的,在藝術建構(gòu)與現(xiàn)實行動之間所存在的其實是一種隱喻關系——某些時候,藝術是現(xiàn)實的喻體;某些時候,現(xiàn)實是藝術的喻體,而無論這種關系是順序還是逆序,想象的存在以及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罢螜嗔π枰膶W的聲音來灌輸符合自己利益的、與宗教啟示的真理、哲學思辨的真理、歷史訓示的真理甚至自然科學真理不同的另一種真理,即使用語言形象來敘事的真理。”[4]112值得注意的是,審美與政治的關聯(lián)顯然不能僅僅用一種線性的因果邏輯來概括,政治并非審美的直接后果,就像藝術品不是政治的直接后果一樣。在審美與政治、藝術與權力之間,交織著實踐與實踐、話語同話語、實踐與話語之間的相互激蕩、摹仿、博弈、利用,正如人無法憑借其有限的頭腦去徹底理解世界、他人和社會一樣,在更寬泛的意義上,“政治”、“審美”不過是輔助人類理解世界的一個標簽,它們同實踐的距離就如“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距離一樣遠。而標簽與標簽之間的差別,其實并沒有人們通常所理解和想象的那樣大,就像審美與政治之間的差別一樣。

二、審美與公共性

審美先天就是一種交往行為,借助審美活動進入詩性政治——現(xiàn)實政治之間的緩沖區(qū)域,進而導致其先鋒性。文學藝術作品作為一種符碼與媒介,從社會范圍內(nèi)信息流動的角度看,不僅僅擁有傳播和宣揚意識形態(tài)信息的功能,同時也作為信息流動過程中的一環(huán),接受整個話語場的信息反饋。從更為宏闊的角度考察,藝術作品中蘊含了復雜的話語博弈與權力關系,“在建立交往理性的過程中,文學話語作為一種獨立的話語體系,始終處于在場狀態(tài)”[5]114。

眾所周知,一切審美活動必然涉及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隨之而來的審美判斷與審美闡釋,與審美主體隔離的審美客體是不存在的。如果沒有審美主體的話語闡釋、激蕩,審美活動就無從談起。而另一方面,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本身是一種社會性存在,雖然審美判斷、審美闡釋等話語貌似出自單獨個體之口,但實際上都是社會的造物,是人類歷史的延續(xù),是諸多話語彼此激蕩的后果。因此,審美活動往往具有一種公共性,而藝術品也往往具有一種公共品格。

“公共”一詞本身就意味著向社會大眾的充分敞開,在古代希臘城邦,公民面對面地對公共事務發(fā)表意見,展開辯論就是所謂“公共性”的最初萌芽?!逗神R史詩》中對“野蠻的庫克洛普斯們”的形容是“他們沒有議事的集會,也沒有法律。他們居住在挺拔險峻的山峰之巔,或者陰森幽暗的山洞,各人管束自己的妻子兒女,不關心他人的事情”[6],從中可以看到一種鮮明的價值判斷——沒有公共生活,離群索居,本身就是野蠻。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在本質(zhì)上是隸屬于城邦的,只有動物和神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之外。當時的戲劇表演、公民大會、體育競技活動以及宗教節(jié)日,共同構(gòu)成了城邦政治的基本面目。反過來說,這種公共領域的存在和繁榮,也是民主政治出現(xiàn)和興盛的重要標志,無公共領域的民主政治是不可想象的?!肮差I域是城邦的第二特征,而且我們甚至可以說,只有當一個公共領域出現(xiàn)時,城邦才能存在。”[7]到了18世紀,這一公共領域伴隨著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而重獲興盛,尤其表現(xiàn)在自由城市中的“文學公共領域”:

在與“宮廷”的文化政治對立之中,城市里最突出的是一種文學公共領域,其體制體現(xiàn)為咖啡館、沙龍以及宴會等。在與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相遇過程中,那種充滿人文色彩的貴族社交遺產(chǎn)通過很快就會發(fā)展成為公開批評的愉快交談而成為沒落的宮廷公共領域向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過渡的橋梁。[8]

論及公共性,必然涉及權力問題。實際上,所謂公共性的存在,勢必以權力的分散為前提——這即意味著個人權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公共性”的產(chǎn)生本身就存在多重意義,一方面,它意味著一種權力碎片化的社會圖景,專制權力不存在或者說遭到了較為嚴重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意味著話語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博弈的關系,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權力訴求的話語,都在同一個時空坐標系中得到呈現(xiàn)。此外,公共性還暗示著言說主體在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了獲得一定的自主性,這樣,其言說的權利才能生成。在哈貝馬斯看來——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對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gòu)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yè)或?qū)I(yè)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gòu)的法律規(guī)章的規(guī)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guī)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9]125

可見,所謂“公共性”、“公共領域”、“公共空間”,都是不能脫離碎片化的權力圖景、富含主體性的群體結(jié)構(gòu)、充分的話語媒介這三者而單獨成立的。

只有當符號尋找到合適的空間時,“詩性”與“政治”的結(jié)合才能變得天衣無縫;只有在公共領域產(chǎn)生影響時,詩性政治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力。在漫長的時間里,封建的、世俗的、職業(yè)的權力,逐漸內(nèi)部化、私人化,這些擺脫了強制的主體們重新構(gòu)建了公共領域,即公共領域本身就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布與結(jié)構(gòu)。

劇院、博物館、音樂廳,以及咖啡館、茶室、沙龍等等對娛樂和對話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這些早期的公共領域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并且在話題方面也越來越無所不包:聚焦點由藝術和文藝轉(zhuǎn)到了政治。這種聯(lián)系和交往網(wǎng)絡最終成了處于市場經(jīng)濟和行政國家“之間”或“之外”、但與兩者“相關”的某種市民社會的基本要素。[10]

而公共領域形成之后,唯一的強權就只剩下了國家權力,此時權力斗爭的主要對象也只能是國家權力。

富含主體性的群體結(jié)構(gòu)(也即“公眾”)的出現(xiàn),與人們政治、經(jīng)濟、心靈世界的重構(gòu)有著緊密關聯(lián),簡單地講,“公眾”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人類逐漸“脫縛”的過程:歐洲的城市居民持續(xù)不斷地向貴族贖買政治權利,商品的自由交換逐漸由可能變?yōu)楣沧R,人逐漸能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神——這實際上都是人逐漸擺脫外在束縛,建立政治、經(jīng)濟、信仰的自主性過程。反過來,政治、經(jīng)濟、信仰上的自主性,又保障和塑造了與其先輩完全不同的人。

充分的話語媒介可以說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哈貝馬斯認為“創(chuàng)辦政治報刊是爭取自由和公共意見的努力,因而也是為公共性(公共領域)原則而進行的斗爭。只是隨著資產(chǎn)階級憲法國家的建立,知識分子報刊才從意識形態(tài)觀點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從事理性的公共運用。”[9]130話語媒介的逐漸豐富以及功能重心的轉(zhuǎn)移自有其歷史過程,但總的趨勢是媒介日漸豐富、發(fā)達和重要,甚至于在形式上逐漸與審美對象融合為一,話語、被廣泛傳播的話語、精雕細琢而藝術化的話語——成為建構(gòu)現(xiàn)代景觀、現(xiàn)代想象乃至現(xiàn)實的重要因素。

回到審美領域來看,公共性意味著審美行為可以依托于一個公共空間,使平行于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個審美世界得到舒展。文學公共領域“是公開批判的練習場所,這種公開批判基本上還集中在自己的內(nèi)部——這是一個私人對新的私人性的天生經(jīng)驗的自我啟蒙過程”[11]34。藝術作品本身具有制造平行世界的能力,通過審美之途,個體在欣賞藝術品的同時得以超越現(xiàn)世的種種偏狹、局促、痛苦,進入藝術的世界。當然,這種審美感受及其結(jié)果的個體意味較強,公共性尚不十分明確。其另辟空間雖然也內(nèi)在地具有權力訴求或一定的政治性,但與社會性、公共性的訴求仍不可同日而語。審美行為本身就是人類主體性的表征、隱喻和組成部分。

審美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具有想象性的審美圖景是人類自我拯救的重要通道。但是這種個體化的審美顯然缺乏外在權力訴求的可能性,相對于個體對藝術作品的接受而言,具有公共意味的審美接受更為激進地擴大了審美行為先天的政治訴求,并且更加直接地將審美世界中的政治想象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政治爭取聯(lián)結(jié)了起來,而且由于更多個體糅合而成的社會性、廣泛性參與,使得藝術接受這一過程充分地公共化,進而導致一切審美后果、一切審美闡釋均無法逃離地進入公共話語、成為權力博弈的鏡像甚至是權力博弈本身的宿命。正因為如此,“政治公共領域是從文學公共領域中產(chǎn)生出來的”[11]35,而詩性政治亦由此而生發(fā)。

三、審美與政治的博弈

當審美問題與政治權力問題被納入同一視域時,審美問題往往與政治問題呈現(xiàn)出重合與疊加的狀態(tài),話語的權力與權力的話語彼此交織,形成復雜的博弈景觀。

一方面,滿腔熱情的讀者重溫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私人關系;他們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來充實虛構(gòu)的私人空間,并且用虛構(gòu)的私人空間來檢驗實際經(jīng)驗。另一方面,最初靠文學傳達的私人空間,亦即具有文學表現(xiàn)能力的主體性事實上已經(jīng)變成了擁有廣泛讀者的文學;同時,組成公眾的私人就所讀內(nèi)容一同展開討論,把它帶進共同推動向前的啟蒙過程當中。[9]157

基于不同經(jīng)濟、政治、倫理、文化的訴求,不同的話語在公共領域內(nèi)彼此爭勝,同時,在公共性日益得到彰顯的情形之下,審美領域由于遭遇了日漸豐富和強大的傳播媒介,導致其博弈的密度與烈度益加提高,審美博弈也逐漸成為更加重要的問題。

審美取向在某些情況下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權力斗爭存在著幾乎是直接的對應關系,對某種審美觀念的贊許,往往同時意味著對某種現(xiàn)實政治訴求的認同。這樣,審美取向與權力斗爭呈現(xiàn)出鏡像式的對應關系,而權力在其間則往往起著主導作用。正如生活在權力秩序之中的人一樣,“生物的存在第一次在歷史上反映于政治的存在中,生存的事實不再是一個只是間或出現(xiàn)的不可接近的實體,被死亡的隨意性和致命性所包圍,它的一部分已受知識的控制和權力的干預?!保?1]于是,審美取向與審美闡釋之間的差異和斗爭,就平行于政治權力之間的差異和斗爭,審美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幾乎是同構(gòu)的?!叭藗円苍S可以得出一個有效的普遍規(guī)律:文學生產(chǎn)者們總是傾向于服從外部權力的約束(無論是國家、政黨、經(jīng)濟權力,還是今天的新聞業(yè)),并運用從外部獲得的資源來調(diào)節(jié)內(nèi)部的沖突”[4]129,由此可以看出藝術活動與現(xiàn)實行為之間的對應性,在此,審美符號又深切地楔入現(xiàn)實生活——

文化文本實際上被作為整個社會的寓言模式,包括社會的表征和組成因素,如文學“人物”,在其他層面上被解作組成因素的“典型化”,尤其是作為形形色色的社會階級和階級團體的比喻。但是,在其他種類的分析中——如對哲學立場或法律措施的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分析”,或從階級的角度對國家的結(jié)構(gòu)加以非神秘化——也發(fā)生了寓言的解碼運動,其中,階級利益的觀念為上層建筑癥候或范疇與它在基礎的“終極決定”的現(xiàn)實之間提供了一種功能性聯(lián)系。[13]

審美博弈不僅同現(xiàn)實世界的權力斗爭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在其塑造的平行世界中,不同的審美取向也內(nèi)在地存在激烈的爭斗。其斗爭的根源往往更加復雜,既不乏藝術場域內(nèi)不同主體斂聚符號資本的話語之爭,也不乏追求話語權力的媒介之爭。借用布迪厄“文學場”的說法,審美領域也可以視為一個“藝術場”,在這一場域之中,審美被具象化為符號、話語、意識形態(tài),而在符號與符號、話語同話語、意識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博弈更為復雜隱秘。寬泛的、整體性的人類藝術被分疆裂土,劃定為不同的藝術疆域。同時利用一系列的標志性話語如“雅—俗”、“宮廷—市民”、“精英—大眾”等來確立藝術場域內(nèi)的界標,進而塑造藝術場域中的區(qū)隔與聯(lián)結(jié)、聚合與離散,這實際上是符號權力的表征,而其內(nèi)部的合縱連橫則是審美博弈的具體顯現(xiàn)。圍繞著定義權、闡釋權等話語權力,在“藝術場”內(nèi)部也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和激烈的競爭。話語權力本身是建構(gòu)符號帝國的權力,藝術家、批評家、史家對這一權力的追求從來都樂此不疲。

已經(jīng)獲得經(jīng)典地位的保守派作家通常忘記了他們成名之前曾經(jīng)持有的激進立場,他們傾向于凍結(jié)時間的運動,把一切現(xiàn)在鎖定在歷史的偉大倒影之中,并以傳統(tǒng)的神圣性的名義譴責那些膽大妄為、浮躁冒進、淺薄無知的文學越軌者;另一方面,新生代作家則以尖銳的嘲笑聲宣布了新的區(qū)隔規(guī)則,他們以追溯文學本原的名義,借助于無數(shù)的標簽以制造差異、通常是最有刺激性的定義,并把自己和經(jīng)典作家區(qū)隔開來。[4]141-142

審美博弈的重要后果是使藝術塑造出來的平行世界充滿了激蕩與變遷,藝術的歷史與審美的歷史同樣是權力斗爭的歷史。正如伊格爾頓所說“并非簡單地指人們所特有的那些非常牢固的、經(jīng)常是不自覺的信念;我指的主要是那些感覺、評價、認識和信仰模式,它們與社會權力的維持和再生產(chǎn)有某種關系”[3]14,“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文學和藝術當作現(xiàn)代社會變遷的一種工具,而應當把它們看作是現(xiàn)代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看作是現(xiàn)代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5]114。藝術世界內(nèi)部充滿矛盾與張力,幾乎所有的偶像、理論、體系、法則都是由此建構(gòu)起來的,這就預設了其不得不面臨的解構(gòu)之未來。一切符號秩序與話語權力都必須面對一次次后來者的挑戰(zhàn)、并很少幸免于坍塌崩潰的命運,這也構(gòu)成了審美世界運動的基本法則。

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不承認藝術與政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也很少有人不承認審美與權力之間錯綜復雜的糾纏。審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非孤立的存在,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方方面面交織在一起,從而獲得了更加豐富和全面的闡發(fā)。從政治角度來看,審美行為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就藝術審美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實踐的符號性、想象性表達。大凡藝術實踐,很難剝離其權力指向與政治表達,但藝術實踐通常也僅限于權力指向和政治表達,往往止步于藝術所指,罕有完全涉入政治博弈。詩性政治的存在、藝術與政治之間的復雜扭結(jié),也正是通過其符號性、想象性、公共性而得以達成的。

[1]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

[2]米歇爾·??拢?guī)訓與懲罰[M].劉北城,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218.

[3]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朱國華.文學與權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曹衛(wèi)東.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6]荷馬.奧德賽[M].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74.

[7]韋爾南.希臘思想的起源[M].秦海鷹,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38.

[8]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M].曹衛(wèi)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9]哈貝馬斯.公共領域[M]∥汪暉,譯.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0]哈貝馬斯.關于公共領域問題的答問[J].梁光嚴,譯.社會學研究,1999(3):35-36.

[11]??疲允罚跰].張廷琛,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37.

[12]王逢振.詹姆遜文集:第2卷[M].陳永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8.

[責任編輯:鄭小枚]

Politics of Imagination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 O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f“Poetic Politics”

ZHANG Xiu-ning

(The Periodical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42,China)

While excluding the violent struggle at the physical level,“poetic politics”means to express the political standpoints and practice the political ideals in the discourse by means of imagination,particularly poetic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which involv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art philosophy(aesthetics)and politics.Poetic politics generally exists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human being,which is a way of being for the mankind.Featuring the imagination of politics and the publicity of art and aesthetics,poetic politics,in its performance,interferes in and affects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by means of artistic and aesthetic criticism,as well as creates and builds the politics of ideal by means of artistic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speculation.

poetic politics;ideology;publicity

I 022

A

1004-1710(2015)04-0064-06

2015-03-25

南京郵電大學人才引進項目(AK8722011)

張秀寧(1978-),女,山東萊州人,南京郵電大學期刊社編輯,博士,主要從事西方美學與文學批評研究。

猜你喜歡
公共性詩性話語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形與影的詩性糾結(jié)——莊曉明的詩與詩評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詩性敘事與超現(xiàn)實敘事——論《塵埃落定》對于《百年孤獨》的超越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51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沖突下的詩性反思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45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咸阳市| 和田市| 岱山县| 抚顺县| 松原市| 体育| 子洲县| 宁化县| 大荔县| 福鼎市| 马龙县| 滦平县| 兴安县| 旬阳县| 龙江县| 武冈市| 章丘市| 广汉市| 保靖县| 修水县| 安义县| 海盐县| 收藏| 南召县| 卓资县| 楚雄市| 许昌县| 循化| 三穗县| 宾阳县| 沁源县| 海丰县| 柘荣县| 石屏县| 杭锦旗| 柳州市| 健康| 隆化县| 浮山县| 赤峰市|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