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靜 陳偲勤
摘要:Seminar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是當前國外流行的大學課堂教育模式,它們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形式,采取了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強調教學雙方互動的教學形式。針對傳統(tǒng)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的弊端,探討了如何把這兩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在該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Seminar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程序設計課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8017001
1 Seminar和案例教學法簡介
Seminar起源于德國,是一種“教學與研究相統(tǒng)一的”討論式教學方法,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不同的課題結成小組,進行團隊式地調查研究并和教師進行自由的學術討論。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Seminar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滿堂灌”的培養(yǎng)模式,采用了雙向的交流方式,學生和教師都可以自由地提問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它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安排教學內(nèi)容,側重在讓學生通過主動的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來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討論并解決問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知識形態(tài)向深層次的飛躍。另外,它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和科研的和諧統(tǒng)一,充分地發(fā)掘了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學理潛能,促使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學理探究,使“教”和“研”這兩方面找到最佳的契合點,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受益。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由于案例都來源于生活操作實踐,遠遠比單純的理論知識貼近實際,因此該教學方法避免了傳統(tǒng)的空洞的說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 兩種教學法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Seminar教學法
程序設計類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相當緊密的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教師上課講知識點、布置作業(yè),學生上機比葫蘆畫瓢地按照老師提示的思路練習,整個過程中學生是被動的。而Seminar教學法的特點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點,它強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授基本知識點只是一個引導入門的過程,教學過程的重點在于之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思考問題,由此可以弱化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和服從心理,使得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過程中自己不理解難掌握的部分,并在之后的討論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的提出問題,與老師探討交流,這樣解決問題的效率會大大提高。所以,加入Seminar這種教學形式就很好地避免了程序設計教學中常出現(xiàn)的“學生能聽懂看懂程序但是不會自己動手編寫程序”的主要弊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案例教學法
對于程序設計這類課程而言,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方式為“提出概念-解釋概念-例題講解-習題”。雖然整個教學過程為由易到難,但是由于知識點比較細碎、分布較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并且很難把前后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邏輯性的程序設計思想。而案例教學法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點:一來通過設計和學習案例,可以把復雜的知識點嵌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在由易到難的分析過程中逐步把新知識融入原來的知識體系中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二來程序設計類課程的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高級編程語言的知識,鍛煉學生邏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點就在于通過整體案例的完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來大學生是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關鍵在于如何激發(fā)他們的潛能。案例教學法的特點符合學生認識發(fā)展的一般過程,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通過在實際情境中問題的分析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必然需要獨立地查找資料,獲取新的信息,自己試著動手編寫算法程序,排除解決問題,從而極大地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同時也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編程的興趣,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
3 兩種方法綜合運用的模式構建
3.1 案例的選擇
高質量的案例選擇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選取案例要注意一要緊扣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對基本理論知識點有針對性;二要從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情境出發(fā)設計案例,由此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在縱向上要有可擴展性,可以從最基本的結構逐漸擴充加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層次性地進步。
比如在C程序設計課程中有一個比較經(jīng)典的項目“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首先它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其次該案例涵蓋了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如程序結構、數(shù)據(jù)類型、操作符、數(shù)組、字符串、函數(shù)等,每個知識點可對應一個子案例。當學生和教師一起完成了所有的案例之后,所有的知識點就被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學生從微觀到宏觀都掌握了教學內(nèi)容。
3.2 通過案例講解知識點
在教學初級階段,可以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演示、講授和分析,將案例與所講授的課程知識點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地課程內(nèi)容體系。之后,教師再選擇其他的相似案例作為Seminar課題布置給學生,如“圖書館書籍管理系統(tǒng)”、“公司人事管理系統(tǒng)”等。5-8個學生作為一個小組解決一個題目,根據(jù)分組情況,教師對要討論的主題進行介紹,并提出相關要求。
3.3 學生自主學習過程
學生根據(jù)分配的課題進行組內(nèi)分工,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課堂知識點的復習鞏固及查閱資料,設計編寫程序來理解掌握對應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要及時總結記錄出現(xiàn)的問題,撰寫發(fā)言報告,制作ppt,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討論交流做充分地準備。
3.4 課堂報告及討論
在接下來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對本組的工作做報告,包括任務分配、查閱的資料、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采用的測試數(shù)據(jù)、程序運行情況及得到的結論。
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報告反映的情況,引導性的提出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以自由提問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是否可以采用其他的數(shù)據(jù)結構或算法,會對程序執(zhí)行效率有何影響等。問答雙方甚至可以以辯論的形式進行,不同的思想火花盡情地碰撞,每個人的思維都受到了極大地啟發(fā),很好地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開拓了發(fā)散思維。
討論結束后由教師作總結。教師對報告作出點評,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進行分析,指導學生對此進行進一步相關研究。
4 教學效果
將“案例結合Seminar教學模式”綜合運用于程序設計類課程中在我系尚處于試驗教學階段,但是已經(jīng)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它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學生也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降低了知識的理解難度,更符合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繼續(xù)使用推廣“案例結合Seminar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對我系甚至全校的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步登輝.案例教學法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9,(2):148149.
[3]徐凱.項目驅動式案例教學法在“C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171172.
[4]王書全.淺談多媒體“Seminar-案例教學法”及其課堂教學模型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