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燕 劉明慧 段熙明 徐芳芳 李青青
(1濟寧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2濟寧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2009級學生,濟寧 272067)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求職行為的關系研究*
趙維燕1劉明慧2段熙明1徐芳芳1李青青1
(1濟寧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2濟寧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2009級學生,濟寧 272067)
目的 調查高校畢業(yè)生求職行為的特點,探討社會支持對其求職行為的影響。方法 采用問卷法對320名高校應屆畢業(yè)生進行了調查。結果 畢業(yè)生的求職行為處于中等水平之上(總均分為3.47);學生所在院校、性別及有無打工經(jīng)歷影響其在求職行為上的差異性(P<0.05,P<0.001);除自主求職和關系求職外,社會支持各維度與求職行為各維度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P<0.05,P<0.001);逐步回歸分析顯示: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對求職強度、短期-長期求職和求職總分有預測作用(β在0.17~0.22之間),預測量為3%~13%。結論 社會支持系統(tǒng),特別是學生感受到的主觀支持更有利于學生的求職行為。
求職行為;社會支持;高校畢業(yè)生;
近年來,如何提升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成為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都非常關注的話題。以往研究表明,求職行為是就業(yè)成功的重要預測變量。Kanfer在其理論中,將求職行為的預測變量為6類[1],其中社會支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本文選擇醫(yī)學生和職業(yè)院校學生為被試,從社會支持變量著手,開展高校畢業(yè)生的求職行為研究,探討他們在求職中的態(tài)度及行為,尋找改善畢業(yè)生求職行為的突破口,希望能對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有一些現(xiàn)實指導作用。
1.1 對象
選取濟寧市2所高校的應屆畢業(yè)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350份,最終有效問卷320份,有效回收率為91.4%。其中醫(yī)學院校被試201人,職業(yè)院校119人;男生120人,女生200人;有打工經(jīng)歷的200人,無打工經(jīng)歷的120人;被試平均年齡23歲。
1.2 方法
1.2.1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2]采用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有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信效度指標良好。根據(jù)研究群體的實際情況,對量表中的個別詞匯進行了稍加修改。
1.2.2 大學生求職行為量表[3]該量表共24個題目,由王同軍、司繼偉等編制,量表劃分為短期-長期、求職強度、求職頻率、關系求職、自主求職5個維度,該量表的總信度為0.83。量表采用5點評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求職行為越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由調查者通過集體施測的方式進行,對回收的數(shù)據(jù)進行篩查,剔出無效問卷后,錄入SPSS,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大學生求職行為的特點
對320名有效被試的求職行為各維度及總均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求職行為總均分為3.47。由此可見,被試的求職水平在中等以上。五個維度的得分在2.7~4.00之間,其中,求職頻率的得分最低(均分2.78),短期-長期求職得分最高(均分4.00)。見表1。
由表1可知,醫(yī)學院校的學生和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在求職的短期-長期、自主求職、關系求職及求職行為總均分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P<0.01),男女生只在求職的短期-長期和自主求職維度上有差異(P<0.05,P<0.01),具體表現(xiàn)為女生在短期-長期求職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自主求職得分高于女生,有打工經(jīng)歷的被試在短期-長期求職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無打工經(jīng)歷者(P<0.05)。
表1 不同院校、性別及有無打工經(jīng)歷的求職行為比較
2.2 社會支持與求職行為的相關分析
社會支持變量和求職行為各維度及總分的相關分析,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除客觀支持外,社會支持總分及其他2個維度與求職行為總分均正相關顯著(P<0.05),具體到求職的各維度,除自主求職與關系求職2個維度與社會支持各維度不相關外,其他維度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2.3 社會支持對求職行為的逐步回歸分析
為了控制性別、院校、打工經(jīng)歷等變量的影響,回歸之前,首先對這些變量進行了控制。見表3。
由表3可知,只有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分別進入了回歸方程,對于求職強度、短期-長期求職及求職總分有預測作用,主觀支持可解釋3%的求職強度的變異,社會支持總分分別可以解釋13%和7%的短期-長期求職及求職總分的變異。
表2 社會支持與求職行為的相關分析
表3 社會支持各維度對求職行為維度及總分的逐步回歸分析
社會支持與就業(yè)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失業(yè)人群中[4],如時勘(2001)等[5]的研究。按照社會支持的相關理論,當一個人擁有越強大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時,那么應對環(huán)境刺激的能力就越好,也就更容易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6-7]。近年來,由于大學生群體就業(yè)的壓力不斷增加,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就業(y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被試的求職行為處于中等以上水平。醫(yī)學畢業(yè)生在短期-長期維度、關系求職維度及求職總均分上都高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而自主求職的得分則顯著的低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在求職行為量表中,短期-長期維度測的是被試在求職行為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所發(fā)生的變化,關系求職和自主求職則分別測的是被試利用社會關系謀得工作職位還是利用正式的組織機構來為自己謀職。因此,針對上述結果,我們可知,一方面,醫(yī)學生在求職中付出的努力是長期的,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社會關系對醫(yī)學生求職的影響。
男女生在求職行為中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短期-長期維度及自主求職維度上,結果顯示:女生會比男生付出更多、更長期的求職行為,其自主求職低于男生,這也許和眾所周知的女生的求職阻力大于男生有關。
打工經(jīng)歷對學生求職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求職的努力性上,有打工經(jīng)歷的學生比沒有打工經(jīng)歷的學生顯示出更多地努力,這可能和學生打工的切身體會有關,打工經(jīng)歷使其對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傾向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中,社會支持與求職行為存在正相關關系,這和已有研究結果相一致[8-10],但是我們只發(fā)現(xiàn)了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對求職行為的預測作用,這和馮彩玲等[11]的研究相吻合,結果表明,學生在求職中所獲得的主觀支持和幫助越大,越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職動機,付出更多的努力,表現(xiàn)出更高的求職強度,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地需要心理上的情感支持而非物質上的支持,因此,這也提醒我們老師和家長,在學生求職過程中應該多給予他們一些鼓勵和精神援助,鼓舞其士氣。
總之,本文顯示了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求職行為的預測作用,對于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具有實際的意義,當然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預測的層面,未來的研究中,應該對其影響的機制開展研究,社會支持到底將如何通過其他變量來影響求職行為,值得我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去研究。
[1] Kanfer R,Wanberg C R,Kantrowitz T M.Job search and employment: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5):837-855.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32-136.
[3] 王同軍.大學生的職業(yè)歸因風格、職業(yè)價值觀、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4] 周汝.大學畢業(yè)生社會支持對求取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作用機制[D].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5] 時勘,宋照禮,張宏云.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心理行為及輔導模式研究[J].人類工效學,2001,7 (4):1-6.
[6] Slebarska K.Re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relation to job search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43 (3):696.
[7] 薛剛.提高醫(yī)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途徑[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4,37(1):72-74.
[8] 樊立三.高校畢業(yè)生求職行為、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就業(yè)關系的追蹤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6):144-146.
[9] 張淑華,鄭久華,時勘.失業(yè)人員求職行為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基于沈陽市的一項研究[J].心理學報,2008,40(5):604-610.
[10] Wanberg C R,Watt J D,Rumsey D J.Individuals without jobs:an empirical study of job-seeking behavior and reemployment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1):76-87.
[11] 馮彩玲,時勘,張麗華.高校畢業(yè)生求職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心理科學,2011,34(1):181-184.
Study on social support and job search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ZHAOWeiyan,LIUMinghui,DUANXiming,XUFangfang,LIQingqing
(School of Mental Health,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27206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graduates' job search behavior,and explore th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job search behavior.MethodsB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320 college graduate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College graduates' job search behavior is the medium level and total average score was 3.47.The students’institutions,gender,and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nfluenced the differences of job search behavior(P<0.05,P<0.001). Except self-job search and relation-job search,dimens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job search behavior had a different degree of correlation (P<0.05;P<0.01).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could predict strength of employment,short-term or long-term job search and job scores (β between 0.17~0.22),and the amount of prediction was 3%~13%.ConclusionSocial support especially subjective support wa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students' job search behavior.
Job search behavior;Social support;College graduates
* [基金項目]2014年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編號:14AJY130);2013年濟寧醫(yī)學院科研計劃項目(編號:JY2013RW017)
10.3969/j.issn.1000-9760.2015.06.011
B844.2
A
1000-9760(2015)12-421-03
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