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筠[山西大學文學院, 太原 030006]
作 者:燕筠,山西大學文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
“蚩尤戲”是以中華民族古老的神話傳說“黃帝戰(zhàn)蚩尤”為題材原型延伸而來的戲劇類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能找到“蚩尤”故事內容的民間戲劇?!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雹佟肮偶约街?,主要指今之山西?!雹谠诜俏镔|文化遺產(chǎn)普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因“黃帝戰(zhàn)蚩尤”故事源起于山西,山西的“蚩尤戲”是全國遺留最多的地區(qū)之一。本文試圖考察山西“蚩尤戲”的產(chǎn)生、表演內容以及特點。
蚩尤是最早進入中國戲劇表演的人物形象?!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雹壅f明至少在漢朝“,黃帝戰(zhàn)蚩尤”的表演已經(jīng)產(chǎn)生。任《述異記》卷上也記載“: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④蚩尤氏的圖騰是牛,冀州蚩尤戲的牛形裝扮是蚩尤氏圖騰扮飾的遺留,最初的蚩尤戲或許就是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模擬表演。任根據(jù)秦漢間關于蚩尤的神話和當時冀州民間蚩尤戲的表演民俗立論,追溯到了角抵戲與“蚩尤戲”的淵源關系。角抵戲是繼承“蚩尤戲”的假形扮飾和兩兩相對的表演而來,是中國戲劇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先秦時期“,角抵”只是軍中的一種武備訓練游戲,強調雙方對立搏斗,還不具備演繹故事的能力,而當角抵之游戲與“蚩尤戲”假形扮飾結合時,一種以比武為主要內容的小戲——角抵戲出現(xiàn)了。葛洪《西京雜記》記載了角抵戲的典型劇目《東海黃公》:“有東海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fā),立興云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嬴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現(xiàn)于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雹葸@種表演以假形扮飾的兩個角色相互撲斗比較力量為故事內容,情節(jié)朝預定方向發(fā)展,其演出滿足了戲劇成型的基本要素??梢哉f“蚩尤戲”對于戲劇形成有孕育之功。
至今,山西的許多地方還能發(fā)現(xiàn)“蚩尤戲”的遺存。
元雜劇中,有無名氏《關云長大破蚩尤》,講蚩尤被黃帝殺后,尸身葬于鹽池,蚩尤作祟,作惡一方,鹽池產(chǎn)鹽量下跌,宋徽宗派張?zhí)鞄熣垇碛袢缴耢`關羽,關羽率領陰兵戰(zhàn)敗蚩尤,恢復了鹽池。在這部作品中,蚩尤被設定為是使“民間百姓無鹽食之苦”,“冰雹亂下,損壞田苗”,給當?shù)匕傩諑砦:Φ摹把鳖惾宋镄蜗螅P羽則是與蚩尤大戰(zhàn)的正義一方,是保護家鄉(xiāng)百姓之神靈。對“蚩尤戲”的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與元雜劇《關云長大破蚩尤》同一系列的戲劇表演流傳于山西各地。在山西臨猗的鑼鼓雜戲里,有一個神話劇目《關公戰(zhàn)蚩尤》,其表演形態(tài)已經(jīng)遺失,僅有劇目而沒有劇本,其故事內容怎樣,無從確知。我們注意到了在晉南運城地區(qū)流傳的蚩尤傳說:蚩尤當年被黃帝殺死,變成了刺牛怪,依然興風作浪,危害一方。每遇天旱狂風,群眾就知道是刺牛怪在作亂,制造旱情。運城鹽池一帶,是著名產(chǎn)鹽區(qū),淡水寶貴,最怕天旱。于是,百姓寄希望于神靈。關羽是運城人,死后逐漸被神化,成為晉南人最崇拜的神靈,百姓相信關羽能為他們解除災難,于是為關羽修廟,并祭拜他。還有一則傳說是關于“啞姑泉”的:在中條山地區(qū),久旱無雨,一位叫甜姑的姑娘夢到一個神仙告訴她,在鹽池附近挖泉,能解百姓旱災之苦。中條山山洞里,住著一頭久占鹽池的刺牛怪,它聽說甜姑挖泉的消息后,就出來阻撓。甜姑與刺牛怪搏斗,在鄉(xiāng)親們的協(xié)助下,終于挖出甜泉。但甜姑卻被泉中首先噴出的惡水刺瞎了眼睛,并變成了啞巴。她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她,稱此泉為啞姑泉。從第一則傳說中蚩尤變成“刺牛怪”,到第二則傳說中甜姑與之斗爭的“刺牛怪”,形象設定均指向以牛為圖騰的“蚩尤氏”,而且兩者都是“妖怪”。鑼鼓雜戲《關公戰(zhàn)蚩尤》戲劇內容應受到元雜劇《關云長大破蚩尤》和當?shù)厣裨拏髡f的影響,故設定蚩尤為“妖”。山西雁北民間有“賽戲”民俗,在應縣,每逢祈雨必演賽戲,因而又有“水賽”之稱。賽戲與晉南的鑼鼓雜戲在劇目、劇作和演出形式上大體相同,也有《關公斬蚩尤》劇目,蚩尤形象設定也應當為妖。晉東南上黨地區(qū)的迎神賽社活動中,隊戲是一種重要的戲劇表演。在社火祭儺活動中,隊戲與院本、雜劇名目統(tǒng)稱“神戲”,而以隊戲為祀神的正統(tǒng)戲。隊戲的傳統(tǒng)劇目中即有《關大王大破蚩尤》。從《關云長大破蚩尤》到《關公戰(zhàn)蚩尤》或《關公斬蚩尤》《關大王大破蚩尤》,雖然只有元雜劇《關云長大破蚩尤》有劇本可查,搬演的內容或有差異,但對蚩尤為“妖”的形象設定,在幾種“蚩尤戲”表演中應該是一致的。
在以黃帝為中心的中國古史主流體系中,蚩尤一直是一個“惡”的形象?!渡袝ぶ軙涡獭吩唬骸膀坑任┦甲鱽y,延及平民。”⑥《史記·五帝本紀》說:“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雹呤堋俺赏鯏】堋彼枷氲挠绊懀谥性貐^(qū)的民間傳說和戲劇中,蚩尤被定為了“惡”的化身,山西自古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儒家正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蚩尤在民間戲劇中被“妖魔化”,正是該地域歷史記憶的反映。
山西壽陽的“愛社”儺舞戲,也是一種獨特的“蚩尤戲”,當?shù)厝罕姺Q之為“鬧鬼”,每年陰歷七月十三要到北神山軒轅廟進行祭祀表演?!皭凵纭钡摹包S帝戰(zhàn)蚩尤”故事別具特色:黃帝為戰(zhàn)勝人頭獸身、鋼頭鐵額的蚩尤,命將士扮成二十四家“魂頭鬼”,攻進鬼門關,打敗了蚩尤。“愛社”表演的“黃帝戰(zhàn)蚩尤”沒有神話古籍中的應龍蓄水、旱魃止雨、蚩尤作霧等內容,而出現(xiàn)了“魂頭鬼”戰(zhàn)敗蚩尤的故事內容?!盎觐^鬼”戰(zhàn)蚩尤,除壽陽一地,在其他地區(qū)的傳說故事以及表演中都不曾發(fā)現(xiàn)。由此,“愛社”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裝扮而成的“鬼相”——以“鬼臉”為扮相的“儺面具”?!皭凵纭北硌葜?,為首的六個大鬼分別戴著畫有紅、紫、粉、綠、黑、藍六種顏色鬼臉的頭盔,身靠扎有十五根彩色綠條的背架,手使兩尾繡魚,驅使十八名小鬼各持一面小鑼,排列各種陣勢。而這些小鬼也帶有藍、綠、黃的小鬼面具裝扮,他們先以武勢基本動作“推門臉”“提腿猴”“下蹲”“騎馬勢”表現(xiàn)戰(zhàn)前演練,接著用“倒上墻”(擺陣對壘)、“直墻”(隊形變蛇蛻皮)、“過關”(脫靴偷襲)和“對奕”(掠城奪旗)、“耍桌”(攻城勝利,百姓沿街犒賞)等場面表現(xiàn)黃帝大敗蚩尤的情形。儺戲本來更強調驅邪逐疫之功用,而“愛社”則注重喜慶納吉的場面表現(xiàn),其場面壯觀,側重武技,更像是祈豐年慶豐收的“社祭”,因而其兼有儺祭與社祭的雙重性。“愛社”表演中的又一特點是,戲舞只表現(xiàn)黃帝的將士因佩戴鬼飾面具而作戰(zhàn)獲勝,卻缺失對立面蚩尤一方。儺舞戲中“驅鬼重武技”,黃帝的將士們假扮的是“魂頭鬼”,因而盡管蚩尤形象沒有出現(xiàn),但在百姓的想象中,蚩尤的形象就是“鬼”。饒有趣味的是,“愛社”中的“鬼”形扮飾是龍的造型,其面具以龍頭為模具,頭長龍角,耳戴龍環(huán),可以說鬼是形式,龍是內在,以“鬼”的形象體現(xiàn)出“龍”的精神,這正是軒轅崇拜的反映。
近年來,隨著蚩尤研究的深入,在湘鄂渝黔邊鄰苗族居住地區(qū)的古老祭祀儀式戲劇——蚩尤戲被發(fā)掘。蚩尤被苗民認為是自己的祖先,是一位叱咤風云的戰(zhàn)神。苗民的“蚩尤戲”滿含緬懷之情唱誦蚩尤的功績。在苗民的儺戲里,蚩尤是為民驅邪的儺神,是苗民道德行為的楷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使苗民緊密團結在他周圍。此種“蚩尤戲”尊崇蚩尤,是完全不同于山西“蚩尤戲”的另一類型。貴州仡佬族儺戲《收蚩尤》,則站在人性化立場,肯定蚩尤為部族爭奪生存領地,同情其被滅殺的遭遇。其他地區(qū)的“蚩尤戲”不一而足,尚未發(fā)現(xiàn)還有不同類型者。曲六乙先生說:“山西可能是(也許還有河北西部)在民間戲曲劇種里把蚩尤妖魔化的唯一省份?!雹噙@應該是山西較之其他地區(qū)“蚩尤戲”最大的不同。
山西“蚩尤戲”除壽陽“愛社”的儺舞戲戴面具外,鑼鼓雜戲、賽戲、上黨隊戲中雖僅存劇目,但從其他劇目推斷,應都不是面具戲,而其他地方的“蚩尤戲”則普遍作為“儺戲”出現(xiàn)。蚩尤“銅頭鐵額”及至《龍魚河圖》所謂“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都說明蚩尤面貌兇悍,很可能是他在戰(zhàn)爭中使用面具的效果。此后,面具進入儺儀式而使方相氏驅鬼逐疫。儺儀式進入戲劇而為儺戲,儺面具是儺戲最重要的標志。今日留存的“蚩尤戲”,湘鄂渝黔各地大都戴面具而為儺戲;山西“蚩尤戲”則是戲劇進一步發(fā)展,化妝手段豐富后,面具逐步退化而以臉譜代之的古代民間戲劇。
總之,山西“蚩尤戲”是孕育戲劇成型的母體。在山西“蚩尤戲”中,“蚩尤”形象被定性為“妖”,呈現(xiàn)出不同于他地的戲劇特點。今天,隨著研究的深入,蚩尤與黃帝、炎帝一樣是中華民族祖先的觀點已成為學界共識。在這個意義上觀察山西“蚩尤戲”,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古史主流價值觀念中的“成王敗寇”思想在山西民間的深重烙印。
① 方滔譯注:《山海經(jīng)》,中華書局2011年版。
② 牛貴琥:《蚩尤與逐鹿之戰(zhàn)》,《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③⑦ (漢)司馬遷著,金源編譯:《史記·五帝本紀》,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⑤ 廖奔:《中國戲曲發(fā)展簡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⑥ 《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周書·呂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⑧ 曲六乙:《蚩尤與蚩尤戲劇文化》,《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第3期,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