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初探
霍曉磊 (河北省平鄉(xiāng)縣第二中學 054500)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大都是灌輸,缺少必要的交流,這種狀況對學生學習英語極為不利。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這種沉悶的局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
初中英語 有效性 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英語課程改革后,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但是,在一些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面無表情地看著,唯唯諾諾地舉手的局面。這種狀況對學生學習英語極為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局面,提升課堂實效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幾種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既有教師的教也有學生的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將會對教學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jù)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親師性”,很多學生會因喜歡任課教師而喜歡上某一學科,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按時完成,而且在課下也有不少學習上的疑問去請教該教師,學習成績迅速提升。對于英語課堂教學而言,課堂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樣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為了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需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用流利、純正、地道的口語,得體大方的儀表、儀態(tài),飽滿的精神,整潔、規(guī)范的板書,做到動與靜的結合,游戲、玩樂與學習的結合,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比如,依據(jù)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英語講一個小故事或者一則小笑話,讓學生根據(jù)各自的理解對其含義進行猜測,也可以讓全班學生合唱一首簡短的英文歌曲,這樣做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課的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
初中英語初始階段應狠抓學生的基本功,唯有如此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書寫關。書寫關要求教師在一開始就對學生的書寫進行嚴格要求,人手一本英語字帖,每天進行臨摹。對于書寫不規(guī)范的學生,教師需當面指出其錯誤并耐心地進行指導;對于作業(yè)書寫不認真的學生,教師要進行適度的懲罰,如重新書寫或者作業(yè)翻倍,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其次是語音關。在教學伊始,教師就要給學生講解48個音素、元音字母與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規(guī)則,讓學生學會根據(jù)音標拼讀單詞。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尤其是在進行看、聽訓練時,要讓學生反復進行模仿,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掌握地道的語音、語調。
無論何種語言,形成口語能力都需要大量有效的語言材料積累及語言輸入、輸出。在中國,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qū),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才能接觸到英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還是漢語。因此,不少學生都是“啞巴英語”,他們很難找到英語語言材料輸入的機會,而課堂上聽說訓練的時間有限,課上學習的知識只能在晨讀課上進行復習與鞏固,如此一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復習與鞏固,最終導致學生根本不會讀課文,甚至有的學生單詞也不會讀。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大大減少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與進一步發(fā)展。作為英語教師,我們需要選擇適合中國學生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盡量讓學生在接觸英語的初始階段加強朗讀與背誦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與背誦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樣,即使到了初二、初三階段,學生仍然會主動進行朗讀與背誦,進而提高英語口語水平與成績。
我們的教學,很大程度上仍沒有跳出“應試”范圍,依然習慣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而課堂作為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采取激勵原則,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變換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愉快,嘗試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深深地吸引住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從過去的“主體”轉變成現(xiàn)在的“主導”,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指導者,把課堂交給學生,即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尋求知識,獲得知識的習慣。比如,每篇英語課文都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只有全身心投入,自主閱讀,和作者親密接觸與交流,用心去感受和欣賞,才會領略其美妙意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放下自己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教師必須能夠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質疑、解疑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地發(fā)散思維。例如,在講解問路、指路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模擬問路、指路的場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分角色模擬訓練問路、指路的各種句型。同時,教師還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交流,或者讓學生用所教的知識自由地編寫新的內容。
[1]吳衛(wèi)華.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四個關注”[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
[2]周智忠.新課程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0(3).
[3]張軍.淺談初中英語的教學策略[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S1).
[4]楊澤歡.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2).
[5]盧振穎.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4).
[6]周智忠.新課程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0(3).
(責編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