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
在字典上,“將就”最簡單的解釋是:“雖然不滿意,但勉強接受?!比绻覀儗Ψ彩露加幸欢ǖ臉藴?,將就的心情應(yīng)該會不時出現(xiàn)在生活里。
在泰國七年,我常常想起這個詞。因為從泰國人面對生活的許多表情里,我有時會懷疑他們的世界究竟有沒有“將就”這個想法?
那些被我們稱為“不滿意”而“勉強接受”的狀況,他們似乎是用了另一種心情與眼光,所以也就扭轉(zhuǎn)了眼前所有的感受。
1996年,定居曼谷后的幾個星期,我?guī)蓚€孩子去看湄南河。湄南河的泰文名是昭披耶河,是我認識泰國的開始。當(dāng)我第一次旅行泰國,抵達曼谷時,是搭東方飯店派來的船沿湄南河進入市區(qū)的。在這條河的兩岸,有許多大飯店、大使館和著名的餐廳;當(dāng)中穿插著殘屋破戶的水上人家。
雨季剛過,河水漲得很高,從上游大量沖刷而下的泥沙與雜物枝葉,讓滾滾而過的水流看起來很臟。高腳屋的地板如果在正常的日子里,還能懸在水面之上保持干燥;河水漲起后,地板就全部泡在水里了。
我們站在河岸看著屋里的大人小孩,他們對那泛濫在屋里的水,似乎一點都沒有“成災(zāi)”的感覺。婦女閑閑適適地照樣燒飯洗衣,孩子們只要從屋里出來就可以直接走入大河里游泳,連跳水都不必。
我看到一個圍著紗籠的女人在屋里的流水地板走動。她從一處窗臺抱起一個缺口大碗的盆栽,細細整理之后,移放到另一處窗臺。那種愉快憐惜的表情,讓我覺得像被雷擊中一般。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個人在淹水的屋子里還能保有如此從容、如此愛美的心。就從那一刻起,我相信命運安排我來泰國,是要我學(xué)習(xí)不管在任何條件下都要盡情生活的功課。
1999年,有一次泰北大停電。某一天《曼谷郵報》的頭版刊著一張照片。四周全暗的背景里,一家人圍坐著吃晚餐,只有一支燭光照映著他們席地而坐的身影。這張照片讓我又一次感動。因為我發(fā)現(xiàn)即使在那種被我們視為災(zāi)難的情況下,即使食物非常簡單,泰國人吃飯還是維持著一貫的用盤托碗的小小講究。
住沙通路那年,我在巷子里發(fā)現(xiàn)一個小面攤,賣的是潮州式的面食,一碗大約臺幣十塊錢,比外面的價錢少一半。食物很簡單,但是我好愛去,吸引我的是那煮面人的精致。無論有多少客人在等,每一碗面如果不是擺到最美,她是不會放手的。在那低價的食物中,完全顯示出精致對制作者的意義。
2002年,決定搬往新加坡時,我把兩套一樣的藤沙發(fā)賣掉一套,準備另一套送回臺灣。賣掉的那套加上臺燈,原本說好我們搬家那天才會送往買方,但在前十天,那位南非的買家因為朋友遠道來訪,希望我提前把沙發(fā)給她,所以我們的客廳有一角全搬空了。
我原本想,空著也沒關(guān)系,反正家里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坐,十天“將就”一下就過了。沒想到帶著技工來幫忙搬沙發(fā)的大樓經(jīng)理一看,立刻跟我說:“翁太太,你們家一向很漂亮,現(xiàn)在沒有沙發(fā)了不好看!”我說十天轉(zhuǎn)眼就會過去,但她仍然覺得這樣不好,很客氣地再問:“大樓的家具雖然沒有你們的那么好看,但是如果你不介意,我馬上讓工人去倉庫搬一套來借你用?!本瓦@樣,我們家客廳的完整與美麗,一天也不曾將就過。
我為那套白椅墊的沙發(fā)搬來餐廳的臺燈,再插上一瓶黃色的玫瑰花。我知道,這里是曼谷,人人都有講究的心情,這里不時興“將就”。
《我的工作是母親》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