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李叔同的《送別》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文從審美意象角度和哲理層面來闡釋其多重意蘊:一是別離之感傷,二是缺憾之美好,三是世事之無常。
關鍵詞:《送別》 意蘊 意象 哲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崩钍逋摹端蛣e》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詩化的歌詞,歷百年而傳唱不衰。這首歌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作者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使得大家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本文將從審美意象角度和哲理層面來闡釋《送別》的多重意蘊。
一.別離之感傷
意象是中國詩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將意象作為文學概念提出當屬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1](p295)什么是意象?簡言之,意象就是主觀情志和客觀物象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意想中之形象,是‘意與‘象透過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結合?!盵2](p19)《送別》選用了一系列的傳統(tǒng)詩詞意象,形成意象群來表達惜別之感傷。
1.長亭意象
從秦代開始,官方在城外大道上每隔五里設置一個短亭,十里設置一個長亭,為驛站信使提高食宿服務,供旅行人休息。靠近城鎮(zhèn)的長亭常常是送別之所。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道:“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倍拍痢额}齊安城樓》:“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睂戦L亭之多,嘆故鄉(xiāng)遙遠,望而難及。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卑淼拈L亭,蟬在哀鳴,驟雨初停,渲染了離別的苦情。王實甫《西廂記》專設“長亭送別”一場戲,“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卑哑嗫嗟碾x情別意推向極致。長亭作為離別的典型意象,具有濃重的傷感氛圍,成為送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送別》開篇就使用了這個意象,為全篇定下了淡淡哀傷的情感基調。
2.古道意象
古道,即古老的道路,它穿越歷史時空而綿延,是一條印滿了行路人足跡和浩嘆的道路。中國古代文化是農耕文化,鄉(xiāng)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古人“安土重遷”的意識十分濃重,離開家鄉(xiāng)而遠行是很容易觸發(fā)感傷的。杜甫《田舍》詩:“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彼f的田舍是指杜甫在成都西郊的客居之處,杜甫的家鄉(xiāng)在河南鞏義,為躲避戰(zhàn)亂而流落到他鄉(xiāng),他說柴門鄰近古道,就把游子的流落感傷含蓄地表述出來。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取用古道意象,寫出游子的流離之悲。高濂《玉簪記·追別》:“夕陽古道催行晚,聽江聲淚染心寒?!币彩侨∮霉诺酪庀髮懗鲂新啡说目嗲???芍肮诺馈笔潜磉_離情的重要意象。《送別》取用這個意象扣住了離別的主題。
3.芳草意象
《楚詞·招隱士》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庇纱耍安荨迸c離別、思念之情結緣。王維《送別》:“山中相送罷,寂寞掩柴扉。芳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本褪怯眠@個“芳草”意象來寫離情之濃重和不可泯滅。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叔同寫“芳草碧連天”,不但使用了這個意象,而且借用了白居易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寫芳草之茂盛,渲染離愁之濃重。
4.柳意象
柳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苯钘盍酪赖淖藨B(tài)寫征夫離開家鄉(xiāng)時的依戀之情,由此形成了折柳送別的習俗,借“柳”與“留”的諧音關系,表達挽留之意。白居易《憶江柳》表現了這個習俗:“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柳”作為表達送別之情的審美意象在詩詞中頻繁出現,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北闶前选傲迸c“傷別”有機地聯系起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绷馈队炅剽彙罚骸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使用這個意象,表達對友人的留戀之情。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庇昧帯⒘?、柳條來渲染客中送別的復雜情感,將柳這個意象用到了極致。李叔同《送別》中的“晚風拂柳”也是這種用意。
5.笛聲意象
除了長亭、古道、柳、夕陽等視覺意象,《送別》還選用了聽覺意象“殘笛”。晉人向秀的朋友嵇康被殺害,有一次,向秀經過嵇康的故居,聽到鄰居吹起悲哀的笛聲,于是他寫了《思舊賦并序》[3],從此“笛聲”就被賦予懷人、思舊的內涵,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玉笛吹奏《折楊柳》的樂曲,幽怨的笛聲使他油然想起離鄉(xiāng)時友人折柳送別的情景,從而生發(fā)出懷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就是用“笛”意象表達他對永貞革新的領袖王叔文的懷念。《送別》的“笛聲”著一“殘”字,表達笛聲將盡,友人將分離時的幾多留戀和不舍。
《送別》第一段將長亭、古道、芳草、柳、笛聲等美學意象融合起來,渲染出一幅夕陽西下在長亭依依送別的畫面,幽幽的笛聲平添了幾分感傷。
二.缺憾之美好
《送別》中“夕陽山外山”來自龔自珍《己亥雜詩·漁溝道中題壁一首》:“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未濟”是《周易》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意為沒有達到目標。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所謂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天道忌滿,人道忌全”。季羨林說:“每一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崩钍逋谬徸哉洹跋﹃柹酵馍健钡囊庀?,用意也在表達離別是人生的缺憾,是不圓滿,可是離別也記錄了人生中的美好。好比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也是一種缺憾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夕陽常常賦予我們一種人生短暫,時不我待的焦灼感。但夕陽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溫暖和慰藉,如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碑斕K軾剛剛從風雨寒冷中經過,忽然一抬頭,看到了夕陽,心中馬上升起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跋﹃柹酵馍健鳖A示著離別后友人可能要到遙遠的地方,有重重高山的阻隔,加重了別離的憂傷。盡管憂傷,作者還是要“一瓢濁酒盡余歡”,即將分別,眼前的相聚雖然短暫,但相聚仍是美好的,快樂的,與其傷悲,不如珍惜,不如盡歡。李商隱《春日寄懷》:“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所以在有酒有人的時刻,要暢飲一杯盡余歡。
夕陽將落,笛聲將盡,友人將要分離,這些景和事,都是有缺憾的,但是仍有其各自的美好。《送別》在表達感傷的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對短暫的美好的珍重。
三.世事之無常
“一個詞家,不但應是‘情種同時還應是哲人,不但應追求感情的濃度,還應追求哲理的深度,使歌詞既燃燒著炙熱的感情之焰,又閃耀著睿智的哲理之光?!盵4]李叔同《送別》中還包含著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哲思。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比艘簧苡袔字海斎赵洑g聚一堂,而今大家遠隔天涯海角,且僅有的知交漸次零落,不禁生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今日一別,不知是否還有再見的機會,以至于感到“今宵別夢寒”。夢本無所謂冷暖,但因做夢之人的心境不同,便有了冷暖之分。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中主人公的夢一定是暖夢,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主人公的夢當是冷夢。李叔同在《送別》中表達了淡淡的哀傷,個人在無常世事中的無助、無奈,也隱約流露出作為豁達者雖超世而不忘于淑世的悲憫情懷。
“歌詞不能寫得太滿,沒有空間就會窒息?!碑敶~作家吳善翎說?!端蛣e》沒有確指誰送別,或者送別誰,甚至連時間和地點都不確定,這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所以這首歌詞傳達的不是某個人的感受,而是一個民族甚至人類離別時刻的共同感受。
《送別》不僅僅傳達出人類離別時刻的黯然神傷,也表達了作者對于缺憾美的珍重,對于世事無常的感慨。這多重意蘊是《送別》的內在生命力,是其傳唱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
注 釋
[1]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蕭統(tǒng).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許自強.歌詞創(chuàng)作美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介紹:張東艷,蘇州大學文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鄭州成功財經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