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市外國語學校(2265000) 丁冬梅
淺談說明文中語用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
——以《埃及的金字塔》教學為例
江蘇如皋市外國語學校(2265000) 丁冬梅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不論何種體裁的課文,都要注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說明文語用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析:初讀課文,感知表達方法;細讀課文,品味運用語言;總結文本,學習語言運用。
說明文 課堂教學 語用目標 落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边@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依據(jù)文本教材中的語言表達規(guī)律和學生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學生構建一個基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用實踐中,提升語用能力。本文主要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課為例談談在說明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語用這一教學目標。
在基于語用的說明文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教師就可以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提問,讓學生思考:在這篇說明文中,作者是如何圍繞說明內容來具體表達的?如此一來,本課中所運用的一些說明方法等內容也會在學生的探究下浮出水面,加深學生對課文表達方式的理解。
本文主要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把埃及金字塔的樣子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把學生的關注目標轉移到表達上來,讓學生思考:為了使讀者了解金字塔,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找出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為了使學生對這些說明方法有足夠的認識,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這些說明方法的句子來,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這樣一來,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從列數(shù)字的運用中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真切地感受到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運用,為落實語用教學奠定了基礎。
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總會有一些亮點值得人們去駐足、停留、品味、欣賞。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極力挖掘文本語言中的一些精彩之處,讓學生反復朗讀,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初步感受到了說明文用詞準確等特點。在第二環(huán)節(jié),要把教學的目光轉向品詞析句上。如對“怎樣把這么多巨大的石塊壘起來?據(jù)說……”這句話,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味的:“在這兒,‘據(jù)說’一詞可以去掉嗎?為什么?”“不能去掉?!畵?jù)說’不能確定事實是不是這樣,如果去掉就表示真是這樣了?!薄坝纱丝梢?,說明文的用詞是比較準確的,課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形式,你能找出來嗎?”“這座金字塔高146多米,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薄袄@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p>
練習:
1.這個游泳館非常大,(有8個足球場那么大)。
2.繞學校一圈,(要走2千米的路程)。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精心選擇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品味、咀嚼,了解說明文在用詞上的特點,在這個目標達成以后,再通過具體的練習來落實。
對學生的言語能力來說,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的特點,每節(jié)課都安排適量的訓練,每節(jié)課都有所突破,日積月累,學生的語用能力定會得到提升。
在這一課的開始階段,教師就向學生滲透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并使學生認識到這樣描寫的好處,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把關注語用的目標落到實處。在總結全文以后,針對課文特點,我設計了一個跟本課說明方法相關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了黃山。來到山腳下,看到巍峨的黃山,我情不自禁地說:‘這山可真高?。。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袛?shù)字)。爸爸贊同地說:‘__________?!ㄗ鞅容^)??吹竭@種情況,我感慨道:‘我國的名山可真不少啊,它們各有特點,_____________?!ㄅe例子)我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生在補充說明填空中,既學會了一些說明方法,又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通過填空練習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模仿運用,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學以致用中使語用的目標得到落實,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說明文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常見體裁,為我們打開了大千世界的另一片美麗的天空,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也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必要媒介。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課文特點,找準語用教學的切入點,使語用教學在說明文課堂中大放光彩。
(責編 莫彩鳳)
G623.2
A
1007-9068(2015)2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