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靜
宋小靜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明末清初的天然函昰禪師為我們留下了大型的組詩——梅花詩,這些梅花詩是嚴(yán)格按照格律來寫的,他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藝術(shù)資源,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精神方面的慰藉。它的空靈蘊藉,它的充滿哲理,它所象征的那種孤傲,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食糧。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梅花詩來窺探天然的內(nèi)心世界。
天然函昰;梅花詩;亦儒亦禪;空靈
金代杰出詩人元好問在《贈嵩山雋侍者學(xué)詩》里曾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保?]16這是將詩和禪結(jié)合起來的精妙總結(jié)。詩歌為參禪提供了很好的形式,讓禪能夠以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禪也逐漸融入詩歌之中,充實了詩歌的內(nèi)容。在佛門中有不少文筆很好的僧人,他們能將詩和禪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天然函昰就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顆明珠。
天然禪師(1608-1685),名函昰,字麗中,別字天然,號丹霞老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廣州番禺人。崇禎六年應(yīng)父命赴鄉(xiāng)試,中舉人。崇禎十三年上京應(yīng)試途中削發(fā)為僧,法名天然禪師。本是儒生出身,固酷愛寫詩,生前編有《似詩》《天然老人梅花詩》《丹霞天然老人雪詩》,這些詩后來被其弟子整理成《瞎堂詩集》,《瞎堂詩集》共20卷,收詩1719首,在總數(shù)萬余首的清初嶺南僧詩中,蔚然一大家。他的大型組詩梅花詩給我們后人留下的豐富的文學(xué)資源和精神慰藉。
中國古代寫梅花的詩很多,人們總是贊嘆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的心志,或是借梅花表達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像天然這樣的大型組詩并不是很多,天然的120首梅花詩是嚴(yán)格按照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四體去寫的,每體30首,用平聲韻30部逐部去寫,我們可以懷疑這可能是天然的練筆之作,也可以猜測為是天然想給他的門人留下寫作的范本。但不管出于怎樣的目的,天然的這些詩歌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我現(xiàn)在擬從天然的梅花詩窺探天然的內(nèi)心世界。
空靈是一種美學(xué)的范疇,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多有涉及。所謂“羚羊掛角,無處可求”就是對空靈的一個比較準(zhǔn)確的把握,它是指文學(xué)作品中那些只能感受,不能追尋的東西。在禪宗中,這種空靈更是被廣泛提及,這一方面是詩歌固有的特點,另一方面和禪宗的空觀思想也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宗白華在《美議》里指出:“美感的養(yǎng)成在于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2]145這里的“不沾不滯”也和禪宗的空觀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在天然的梅花詩里,“空”字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的高,有二三十處,如“人去水流空”“目空煙暝色”“空谷此情疏”等等。這些詩句能讓人明顯感受到一種空靈蘊藉之美,讀罷能讓人的靈魂得以滌蕩和洗禮,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空觀思想。的確,由于天然是以儒生身份出家的,固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詩文來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情懷,而這些梅花詩就是他充分表達心志的一種載體。他通過這些梅花詩來表現(xiàn)他的那種空靈的人生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階段,即“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這三境界中都有一個“空”字,其實,這正是對這種空靈之境的詩化描繪和典型提煉。而天然的詩由于寫作時期不同,境界也不盡相同,所以禪宗的三重境界在其詩中都有所體現(xiàn)。
第一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描寫的是一種漸入禪關(guān)而尋禪未得的情境,里面的“尋”字表明了修禪之人正在苦苦的尋覓。如第七十七首:“覓花花不見,雨雪空蕭蕭。認(rèn)得枝頭穩(wěn),何須待雪消?!保?]219尋花卻不見花,因為雨雪將花掩蓋,但是無論怎樣掩蓋,花還是存在的,只要認(rèn)準(zhǔn)枝頭,又何須等到雨雪消散呢。存在的就是有的,無論如何不被遮蔽。人的佛性也是如此,人人本具有佛性,只是被外在的東西迷失了雙眼,掩蓋了我們的佛性,但是內(nèi)在的佛性是一種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無需向外尋找,一切就在我們心中。這首詩和宋朝某尼的悟道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那首詩是這樣說的:“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4]209梅花是一個存在的實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只要內(nèi)心存在這種美,這種美是會呈現(xiàn)的。人們總是苦苦的向外尋找,殊不知美就在自己的身邊,佛性就在自己的心中。
第二境為“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里可以對應(yīng)禪宗的“無”的境界。水流花開,鳥飛葉落,本身都是無意識、無目的、無思慮的,也就是說都是無心的,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時人已經(jīng)破除了執(zhí)著,與自然融為一體,能夠感受到自然的“水流花開”。這在天然的詩中第一首梅花詩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鞍谆ㄝp一放,萬壑盡春風(fēng)。蜀客相逢處,何郎寡和中。煙荒村路斷,人去水流空。卻憶霜零后,云山望欲窮。”[3]210在春風(fēng)滿壑的山中,一樹樹白色的梅花靜靜地開放著,他們的存在不是來吸引人們的注意的,只是為了綻放自己的精彩,他們不求世人的欣賞,只為自己的存在,而作者面對此景,并沒有表現(xiàn)的很通透,很灑脫,相反能從這詩中發(fā)現(xiàn)作者淡淡的孤獨感。他鄉(xiāng)遇故知,但是知音已不復(fù),不能夠盡情的暢談,相反卻是“寡和中”,只能在荒村中“人去水流空”,其中淡淡的哀愁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詩人轉(zhuǎn)瞬之間就從這種孤獨中走出來了,開始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自己所在的這種環(huán)境中,開始觀望群山了。其第十八首中:“孤山空自放,豈問歲寒交。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滿梢。葉凋深見月,鳥過不棲巢。最是幽人意,誰當(dāng)共結(jié)茅。”[3]212梅花不畏嚴(yán)寒在空曠的山谷中盡情的開放,只為自己開放,不在乎滿稍的露珠,只要能夠散發(fā)出自己的香味就心滿意足了。雖然寂靜,但生命仍在悄無聲息的運行,花謝花開,葉綠葉凋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但沒有達到一種寂滅的境界。而詩人還在尋找可以和自己共同隱居的志同道合之人,這種尋找,其實是一種執(zhí)著,是一種召喚,詩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體會到這種寂靜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境是“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何謂“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逼鋵嵾@是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空”,另一層則是說“有”。在時間的軌道上,是什么都留不住的,什么都是空的,但是在自然狀態(tài),這些東西又是存在的。正如楊慎在《臨江仙》中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保?]450浪花會淘盡英雄,是非成敗則會在茫茫的時間軌道上最終成“空”。但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又是“空”中的“有”。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把心里的一切障礙,一切煩惱加以消除,達到這個,就可以成為空,然后依據(jù)自己的本然天性,自在的生活,好好的實現(xiàn)自我,那就是“有”。達到這種境界就好像李澤厚所說的“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現(xiàn)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這當(dāng)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與對象世界完全合為一體,凝成永恒的存在”[6]218。如梅花詩第三十四首:“孤芳無地足棲遲,木落溪寒又一時。瘦骨且隨巖壑老,素香不使水云知。蒙蒙太古幾忘歲,寂寂空林欲待誰。倚石自憐霜雪意,百年春色正相期。”[3]214在這里花、葉、溪、香、水、時空、宇宙整個境界非常的混融?!盎ㄏ悴皇顾浦保ㄏ阋呀?jīng)不需要認(rèn)同,只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就像人吃飯穿衣喝茶一樣,達到了一種混融和諧的精神狀態(tài)?!懊擅商艓淄鼩q。寂寂空林欲待誰”,整個都給人一種寂滅的感覺,沒有了時間,沒有了空間,以至于連人都沒有了,這才是禪宗的最高境界。禪學(xué)大師比爾·波特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空'是everything notnothing”。的確,“空”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擁有的時候卻不知道擁有。這首詩就是這樣的,“萬古長空”即為真“空”。
天然禪師雖然是在明亡前出的家,出家時或許并不是為了避世,但是在明亡以后他的禪者身份,確實使他免除了很多災(zāi)難。其實他骨子里還是對明朝有很深的感情的,他在佛門中,依然關(guān)心著時事,廣泛地結(jié)交各方豪杰,甚至借廟宇來為一些反清復(fù)明的人提供一些庇護。汪宗衍《天然和尚年譜》中說到:“以文人慧業(yè),深入真際,有扣則鳴,道聲由是遠播,故天然雖在方外,仍以忠孝廉節(jié)垂示及門,故未幾國變,文人學(xué)士,縉紳遺老,多皈依受具。每于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締信”[7]1。雖處方外,但依然關(guān)心著時事,與自己的國家,與整個時代緊密的聯(lián)系著,可見他并沒有真正的完全的出世,而是亦儒亦禪。張維屏在《天然和尚像贊》中說:“函昰是明遺老,是名孝廉。是二是一,亦儒亦禪。六祖五派,其一曹洞。師闡宗風(fēng),法徒最眾。師貌在像,師心在詩。欲見詩乎?于詩見之?!保?](前言插圖)“師貌在像,師心在詩”,所以我們很容易地從他的詩歌中去窺探他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天然異于其他詩人的明顯表征是很少應(yīng)酬制作,而絕大多數(shù)為抒寫性靈?!保?]因此我們對于天然可以用文如其人來形容。在他的詩文中,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他的這種儒禪結(jié)合的狀態(tài)。
天然曾有報國之志,在他的很多詩中都有體現(xiàn),如《瞎堂集》卷五《莫嫌貧》詩云:“弱冠不知道,報志志四方。讀書慕先賢,設(shè)心追上皇。蒿目切時堅,夙夜失濟匡?!保?]42少年讀書時的志向就是為國出力,報效朝廷,希望能匡正時弊。再如《雜詩七首》其五云:“少年慕勛名,挾策向京都。朝辭萊子衣,日暮等公車。萬里謁君門,所志在攘除?!保?]22志向是多么的遠大,要攘除奸兇,報效朝廷,為國出力??墒亲约旱男膮s又皈依了佛門,但是在佛門又不能完全的不顧世間之事。畢竟曾為儒生,畢竟曾懷報國之志,畢竟是漢人,在滿族的鐵蹄踏遍中原的時候,他也不能做到無動于衷,任憑世事變化,只做一個念經(jīng)的和尚,這不是天然,若果真是這樣,那么他在青史上不一定能夠留名。所以在他的梅花詩中,我們能頻頻看到他對朋友的期盼,能時時感受到他的孤獨之感,也能時時感受到他的故國之思。
梅花詩第五首寫到:“倚空寒夜月,林靜鳥聲稀。一自逢人少,方知與世違。云煙籠不住,泉石好相依。香入初風(fēng)醉,臨崖悲采薇?!保?]210前面的環(huán)境描寫讓人感覺很靜謐,很空靈,在寒月之夜,安靜的樹林里鳥聲非常的稀少。但是接著就寫到因為自己看到的人少了,然后感覺自己與整個世界相違背。而且尾句用了“臨崖悲采薇”,“采薇”本是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終餓死的的故事,作者在這里難道是表達故國之思?
再如第十七首:“寒盡花初發(fā),相逢慰寂寥。遙知日照處,不與雪俱消。閉戶來春色,隨鞭過楚橋。古今情未已,江國正蕭蕭?!保?]212在寒冷的冬天,梅花剛剛開放,和梅花的相遇可以慰藉自己寂寞的心靈。清楚地明白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梅花也不會和雪一樣消失,雪會融化,可梅花依然在,前面的意境很是開闊,但作者在結(jié)尾卻來了句;“古今情未已,江國正蕭蕭?!北瘺鲋蓄D時顯現(xiàn),好像也有種對故國的懷念之感。這些詩在天然的梅花詩中是很常見的,好多都是開頭時意境很空寂,或者是很開闊,但到結(jié)尾一轉(zhuǎn)而悲,可見他的這種亦儒亦禪的思想對其詩作創(chuàng)作的影響。
再如第二十七首:“舉世渾如夜,何人問素襟。空山曾有夢,秀色自成林。已辦窮年計,寧愁曉露深。夕陽流水處,古韻日沉沉?!保?]213“空山曾有夢”說明了作者曾經(jīng)是有報國之志的,只是因為“舉世混如夜”,所以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只能“秀色自成林”,過上禪門生活,頗有不與黑暗世事同流合污的感覺。
可以這么說,天然函昰和尚的一生,就其自況來言,可以從其題寫于室中左右壁《可以終隱二章》的格言來概括?!翱梢越K隱,哀我后人??梢越K默,誰迪先民。毋尚孤潔,任其愛嗔。四眾之式,不淄不磷。深心堅忍,盡未來身。(小字:題室中左壁)”[3]1“可以終隱,哀我后人。可以終默,誰迪先民?!边@兩句可以明顯的看出天然的這種矛盾之感,自己隱者的身份和遺民的身份讓天然在佛門中關(guān)注著時事,成為了亦儒亦禪之人。
其弟子澹歸的朋友王庭寫的《詠梅詩序言》里說到:“老人之微旨取之梅”,還說到:“老人之詠梅未嘗非說禪?!保?]590的確,翻開天然的梅花詩,濃濃的禪意禪趣撲面而來,讓我們從他的詩中能稍稍的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諦。人們因詩頓悟的例子不少,難道天然是想通過這些詩歌讓人學(xué)到什么,亦或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此悟?《瞎堂詩集前言》說:“以禪意揉入景語,既顯平易,又見清雅。”[3]5其弟子今亙陸世楷為天然雪詩作《雪詩敘》,以梅譬函昰:“余謂天壤間最高潔者惟梅與雪,蓋其性厭塵凡,境耽孤寂,與深山老衲似有夙因。故其形之詠嘆,不啻現(xiàn)身而說法也。”[9]600是的,現(xiàn)身說法,天然禪師總是在無意處向人們講述著一些禪理。
第六十一首:“葉盡花自發(fā)。正當(dāng)寒山中。山寒人見少?;òl(fā)年年同?!保?]217在寒冷的山中,梅花獨自承受這嚴(yán)寒,默默的綻放自己的生命,因山間寒冷,很少有人過來欣賞梅花的姿色,更少有人能嗅到梅花的芳香,頗有“寂寞開無主”的感覺,可是即使這樣,梅花也依然年年的開放,絲毫沒有因為是否有觀眾而影響到自己,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我們?nèi)艘矐?yīng)該有這種境界,只為綻放自己的生命,無需別人的眼光,無需別人的贊同,讓自己的生命呈現(xiàn)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始終堅持自性的主導(dǎo)作用,讓外在一切事物都成為隨我而轉(zhuǎn)的對象,達到一種不為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第七十首:“游人欲多折。要傍小瓶開。不知香在手。更覓一枝來。”[3]218游人想要折些梅花放進小瓶里,但是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花香本來就在我們手里,為何還要去尋找呢?有很多東西就是這樣,我們擁有時卻感覺不到,還在向外界苦苦的尋找。就好比人的佛性一樣,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可是我們卻一直在向外界尋找。
第七十一首:“花香花不覺。都付賞花人。人散香同歲。泠然太古春?!保?]218梅花自己散發(fā)著香味,自己卻不知道,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自己擁有著高貴的品質(zhì)而自己卻不知道,把這一切的香都給予了賞花人,就好像用自己的美好品質(zhì)去給予別人,而自己卻并不知曉自己是多么的偉大一樣。游人散去,而香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付出,也不求回報,只為伊人飄香,直到自己香消玉殞。這一切不是源于意識,源于高貴的品質(zhì),而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就好像人的吃飯穿衣一樣,是一種自然本性。
第一百一十七首:“四望江山共一林,百年春色雪中深。勸君莫向枝頭覓,風(fēng)起隋堤何處尋?!保?]222這首詩的意境和上面第七十首非常相似。梅雪融為一體,可是我們無需尋覓,因為風(fēng)起的時候,梅花的香味到處都是。就好像我們無需尋佛,無需刻意去追求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安靜的存在著。
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說到:“了悟以后,禪可不著言說,詩必托諸文字。”[10]10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對大自然的觀賞中來獲得對佛性的體認(rèn),這是禪宗的主要的證悟途徑。天然自己對禪有一定的感悟,通過文字寫成詩篇,警醒世人。這些說理的詩明白曉暢而又意境深遠,讓人讀之不能不想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天然函昰禪師以亦儒亦禪的身份寫作的大型組詩梅花詩。給我們留下了很寶貴的精神食糧,我們反過來也能從他的詩中看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天然在《似詩自序》里提到對詩的看法:“姑取詩以示人,為其今人也。何近乎?情近也,境近也,悲歡離合與人同情,草木鳥獸與人同境,同人者善人,人則親,親則信,信則漸,易而不覺?!保?]11是的,因為情近境近,所以天然的詩并不是枯燥的禪理,而是融入了情,無論是表達空靈,孤寂或是內(nèi)心的矛盾,我們都能從他的詩中發(fā)現(xiàn)他內(nèi)心情感的波動,他并沒有達到禪宗的那種寂滅的境界,因為他的詩中充滿了情,處處都有他自己的身影。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37)[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0.
[2]宗白華.美議[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3][清]天然和尚.瞎堂詩集[M].李福標(biāo),仇江,點校.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孫雪霄,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辜正坤,胡雙寶.中國古代名詩三百首[M].北京:北京出版,2000.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7]汪宗衍.天然和尚年譜[M].香港:香港夢梅館,2007.
[8]鐘東.清初丹霞山別傳寺詩僧簡述[J].嶺南文史,2004(1).
[9]藍吉富.禪宗全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10]季羨林.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zé)任編輯:周錦鶴)
TheAnalysesof Tianranhanshi's Plum Blossom Poems
SONGXiao-jing
(Literature College,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nxi710119)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Tianranhanshi Jackson left a large group of poems--plum blossom poems for us,the plum blossom poems are in strictaccordance with the versification,he left very precious art resources to us,but also brought spiritual com fort to us.Its charm,it's full of philosophy,the pride that it represents,are our precious spiritual food.We can come to see the poet inner world through these poems of plum blossom.
Tianranhanshi;plum blossom poems;the confucian and zen;empty spirit
I207.22
A
1673-1883(2015)02-0024-04
2015-03-31
宋小靜(199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