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210044) 朱慧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揭示了疑、思、學三者之間的關系。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善于用問答的方式激勵學生自己去尋求正確的答案,被譽為“智慧的化身”。這些都證明了設問的重要性。然而,很多課堂教學呈現(xiàn)的卻是“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膚淺的“滿堂問”現(xiàn)象。其根源就在于有效提問的缺失,導致“滿堂問”的泛濫,使教學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出現(xiàn)了種種不良設問。
即引領文本學習的設問過于瑣碎,沒有綱領性的問題。或者是教師不停地問,學生不停地答,到最后,學生云里霧里,不知道一節(jié)課學了什么?;蛘呔褪墙處熖岢鲆粋€問題,學生的回答達不到教師的要求,教師就繼續(xù)追問,越來越瑣碎。
教學中,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看似開放,能讓學生有空間去思考、去回答。但這類設問因為教師思考不周,有時并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有序組織,也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激發(fā),更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能夠集體回答,追求課堂氣氛,忽略了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理性思考的權利,結(jié)果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反而不清楚。抑或教師提出的問題范圍過大,體現(xiàn)了教師的能力,這樣的問題只有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才能得到鍛煉,大部分學生的思考權利反被剝奪。
有的教師已經(jīng)形成了單一的課堂設問模式,對人物形象的探討就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對借事喻理的探討就問“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試想,若每一篇課文都提雷同的問題,學生能提起興趣嗎?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增強設問的有效性呢?
每一個文本都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整體。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設計引領性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主線,深入思考。如根據(jù)主題思想設問,根據(jù)結(jié)構設問,還可依據(jù)情感來設問。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一課。我聚焦文章的最后一小節(jié):“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比缓笠I學生進行了如下設問:為什么說哈爾威船長是一位英雄?哈爾威船長遇到了什么情況?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讀懂了什么?
這四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無疑是引領性問題,它統(tǒng)領著接下來的三個問。因為有第一個問題,學生的學習目的很明確:探尋哈爾威作為英雄的原因。學生目光開始聚焦在英雄所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危難時刻的所作所為、與船共存亡時人們的看法上。學生一直帶著第一個問題前行,隨著學習的深入,最后完全撥開云霧,獲得了答案。
課堂上的提問是由一個個有邏輯關系的設問構成的。想完成課時目標,就應抓住文本的關鍵細節(jié),定出指向性明確,有利于課堂教學有序進行,有利于學生積極性激發(fā)的可操作性的設問。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第三自然段,可進行設問(1)接著,作者又重點向我們介紹了什么?(2)這一小節(jié)是按什么結(jié)構、什么順序?qū)懙???)四人為一小組,每人領一句描寫花的形態(tài)的句子,進行分析交流。這里的設問,教者明確了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了解這一小節(jié)的寫作結(jié)構,感受廣玉蘭的四種形態(tài),最后落腳點在“生生不息的大家庭”上。
設問(1)從整體入手,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這一段的內(nèi)容。設問(2)解決文章的結(jié)構。設問(3)針對教學目標,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每人選擇一句適合自己的句子,進行思考、分析。學生的任務變少了,注意力就會集中在一點上,思考就會變得有廣度、有深度,也有溫度。尤其是匯報時,選擇同一句的學生一起匯報。這樣,設問就形成一人主講,多人相助的模式。學生在這樣的設問引領下,積極性大大提高,思維加活躍,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師的設問應該有層次性,要針對學生不同程度的水平設計相應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注意了問題的層次性,就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掌握與其能力相對應的知識、技能,使得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墨梅》,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你見過梅花有哪些顏色?(2)為什么作者用淡淡的墨色來畫梅?(3)古詩文中“只留(流)清氣滿乾坤”,兩個“流、留”,你覺得哪個恰當?說說理由。(也可以聯(lián)系王冕的生平談談)(4)你還記得哪些詩詞中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個有梯度的問題著眼于能力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首先讓學生借助生活,明確梅花有“紅、白、粉、綠”等顏色,就是沒有墨色。這個問題較簡單,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接著,深一層次的問題出現(xiàn)了:“作者為什么用淡淡的墨色來畫梅?”學生在第一個“兩難境地”中,就已經(jīng)明白,作者之所以用墨畫梅,就是因為“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心意,用看似單調(diào)的墨色,就是為了讓別人只關注梅花的香,而作者又以墨香來寫梅花香,都是淡淡的,卻都有清冷孤傲的氣概。再深一層設問就是引導學生對文字的鑒賞了?!傲簟⒘鳌眱蓚€字在不同版本的書上都有出現(xiàn),對“留、流”的推敲,就是引導學生對文字的鑒賞。推敲的過程就是言意兼得的過程;推敲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辨的過程。推敲的過程就是學生相互對話的過程。推敲的過程就是文本、師、生心靈碰撞的過程。既有和諧的討論,愉悅的交流,也有心照不宣的接納。最后,我建議學生將“梅”與王冕的生平聯(lián)系起來,托物言志,教學難點不僅水到渠成地解決了,還讓學生在祖國古典文學中暢游了一番,學生的收獲也更具層次性了。
課堂設問要新穎,不可機械死板。因為靈活多樣、新穎別致的問題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攜著文本,踏著生活,實實在在地感受,明明白白地表達。如學生初讀課文時可進行疏導性設問,品讀時可進行探究性設問,精讀時可進行鑒賞性設問。碰到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還可以借助其生活經(jīng)驗,引領學生突破難點。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假設你在現(xiàn)場,能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至親好友們設計離別贈言嗎?”此問針對學生缺少家仇國恨的體驗,無法真正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也不能突破“師生情”這一難點而問。而“離別贈言”以其新穎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借助于生活,理解了文本并走進了人物內(nèi)心,切身體會到了肖邦與前來送別的人們的那種不舍、難過之情,體會到了濃濃的師生情。
關注蘇教版教材,不僅僅應該關注每一課的知識點、訓練點、生成點,還應關注單元內(nèi)的教材編排,合理地安排教學目標,同時還要關注教材中各個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每一篇文本的核心價值,提出有效性問題。
教師只有了解學情,才能正確確定教學重難點,準確把握課時目標,提高課堂實效。
課堂上的“小問”有著大學問,值得我們思考、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