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1-015
有人說:“在教育中,想讓學生接受什么,就去誘惑他,想讓學生排斥什么,就去強迫他?!碑斘覀冊诮逃飞细杏X事與愿違時,一定是用錯了方法。所以,如果不想讓學生排斥學習,我想不妨“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作為教育工作者,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不是揠苗助長,這才是正確的教育理念。所以,“無為而治”,為迷惘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南通市將課程改革十年的經(jīng)驗總結為“十二字方針”:“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我覺得,這無疑是對“無為而治”的最好解讀。教師要舍得“退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獲取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組織和調(diào)控的作用。
在實踐中,我不斷地用“十二字方針”來觀照自己的語文課堂,更深切地領悟到這十二字的精髓,并通過自己的實踐,初步領略了“無為而治”的教育最高境界。
一、貌似寡言,實則多益
“限時講授”,具體的操作方式是教師的講授時間不能超過學生學習活動的二分之一。當然,這個時間不是固定的,它會因教師、教材、學生而有所改變。簡言之,就是要控制教師講授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展示。遙想當年我們的課堂,老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唾沫橫飛,而下面的同學早已耐不住性子。的確,老師是很負責,兢兢業(yè)業(yè),恨不得傾其所有,將肚子里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全教給學生。然而實際的效果呢?不要說不太坐得住的學生,就是所謂的好學生,恐怕也早已經(jīng)頭昏腦漲、昏昏欲睡了。所以說,老師講得多并不代表學生學得好。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會嚴格抑制講解欲望,像薛法根老師說的那樣做到“三不講”:學生已懂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在我的課堂上,我說得很少,但凡必須說的都有明確的目的:或帶領學生品味文中的語言文字,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的行文結構,或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教師講得少了,學生讀得好了,發(fā)現(xiàn)得多了,體會得深了,這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向往的嗎?
二、貌似放任,實則規(guī)矩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钡覀兯⒅氐囊?guī)矩似乎更多的是一種禮節(jié)層面的東西。老師、學生始終扮演的都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面對嚴厲一點的老師,學生們神經(jīng)緊繃,甚至有如坐針氈之感。
以前的我也一直信奉這樣的“治學之道”,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很規(guī)矩,課堂紀律很好,但總覺得缺了點生氣?!笆址结槨泵鞔_提出了“合作學習”的要求,這對適應了中規(guī)中矩課堂的教者來說,是需要有個認同過程的。小組合作,是真的在合作嗎?課堂吵吵鬧鬧的,會不會形式大于內(nèi)容呢?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疑惑。但老師的放任自流只是形式,合作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始終要把握、調(diào)控好,從學習內(nèi)容的確定到學習時間的把控,老師都要進行周密的部署和嚴格的規(guī)定。
三、貌似無章,實則有序
其實,我們很多老師在理論層面也深刻地認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總是不能很好地把控課堂,課堂變得雜亂無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十二字方針”的要求傳達下來,那段時間,我恰好在《陶行知文集》中看到陶行知先生對“小先生制”的推崇,這顛覆了我對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認識。因此,我大膽地進行了改革,開始在班上試行“小先生制”。我的學生開始登上講臺,而我坐在下面成了一名學生。當然,開始我也擔心:這樣的課堂,學生喜歡,沒有一點約束,但教學效果會不會盡如人意呢?在這看似無章可循的課堂上,老師將每一步都設計得秩序井然。從課前“小先生”的備課,到一些教具的準備,再到課堂上一些突發(fā)狀況的處置,老師其實都參與其中。只是,老師的身份有時是導師,有時是伙伴,有時又是一個“潛伏”在課堂上的“隱形舵手”,學生樂在其中,渾然不覺。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理解“十二字方針”的內(nèi)涵,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良好的環(huán)境,這是創(chuàng)新的召喚,是時代的召喚。“無為而治”的語文課堂實際大有作為。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