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娟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心游萬仞,情寄八荒
——論孫綽《游天臺山賦》的虛境
楊志娟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游天臺山賦》是早期山水賦的代表。賦中,孫綽首先虛構(gòu)了天臺山的仙山地位,其次于虛寫之中添加常識性景觀,以增加虛構(gòu)內(nèi)容的真實感。東晉偏安江南,明秀的山水充實了文士的精神生活。這次登山是孫綽思維的游覽,他虛覽山水,登山求仙,闡發(fā)玄言,表達對超然之境的追求。
孫綽;《游天臺山賦》;虛境;求仙
兩晉之際,文士大量創(chuàng)作游覽賦,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學氣象。這時期的辭賦,一類反映社會生活,如盧湛的《登鄴臺賦》、郭璞的《登百尺樓賦》等;另一類則專門描述游覽帶來的愉悅之感,如曹毗的《觀濤賦》、郭璞的《江賦》、孫綽的《望海賦》和《游天臺山賦》等。文士們借游覽的愉悅慰藉心靈,表達對山水的熱愛,對自由超然狀態(tài)的追求。作為游覽賦,孫綽的《游天臺山賦》則顯得更為特殊。雖然它是虛構(gòu)的游覽過程,但其形象性和逼真性卻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队翁炫_山賦》作于晉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這年孫綽42歲,轉(zhuǎn)永嘉太守。游覽賦表達山水之愛不足為奇,但孫綽這篇憑借想象創(chuàng)作的登山賦,卻有獨特的寄寓。
《游天臺山賦》是虛構(gòu)的游覽作品。孫綽通過登山擺脫煩惱,修養(yǎng)心性,尋找仙人。與徐霞客筆下真切的天臺山不同,孫綽虛構(gòu)的登山求仙過程超然浪漫,充滿奇幻色彩。
在孫綽筆下,天臺山被籠罩上了神秘的面紗,充滿了浪漫色彩。孫綽將天臺山定位為仙山,《游天臺山賦》序說天臺山“蓋山岳之神秀者也”[1]493。它的神奇和秀麗表現(xiàn)在該山是“玄圣”和“靈仙”休憩駐足之地。盡管沒有被世人熟知的典籍記載,但是作為神奇之山它被標記在“奇記”中,亦足以顯現(xiàn)它的非凡。圣人和靈仙駐足于天臺山也是有原因的:“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盵1]493-494這里山峰的高峻嘉祥之態(tài)、物產(chǎn)的富饒之狀,窮盡了人、神世界的美好。在賦中,孫綽渲染了天臺山的高峻挺拔,認為它“實神明之所扶持”[1]495,無形之中,天臺山的魅力被提高。以同樣筆法渲染山岳神奇的還有郭璞的《巫咸山賦》:“蓋巫咸者,實以鴻術(shù),為帝堯醫(y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豈封山而因以名之乎?”[2]以神話故事作鋪墊,渲染游覽之山的與眾不同。面對神奇的仙山,作為游覽者的孫綽,怎會舍得不去登攀?渲染天臺山的神奇,是為下文不畏艱險登山尋仙做鋪墊。
既然是“仙山”,對凡人而言自然難以企及,孫綽在賦中極力夸大攀登過程的艱難。孫綽此次攀登的目的是“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1]496。眾所周知,神仙來去縹緲,長生不老,神仙居住的地方又怎會容易到達?且看孫綽如何登山。
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棒之蒙籠,陟峭崿之崢嶸。濟梄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珩妨畱翼悖R萬丈之絕冥。[1]496-497
身披毛褐,手拿金手杖,走在陰森的山林里,寂靜的山中只有手杖觸地的聲響。經(jīng)過荒蕪的叢林,跨過河川,斜穿五縣交界的地方,然后經(jīng)過曲折的石橋,沿著懸崖的邊緣繼續(xù)前行。攀登過程中危險時有,隨時有跌入萬丈深淵的可能,但孫綽仍抱著堅定的決心:“雖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于幽昧,履重險而逾平?!盵1]497他把生命置之度外,不畏懼艱難,虔誠地攀登。孫綽在賦序中寫道,通往天臺山需要“始經(jīng)魑魅之涂,卒踐無人之境”[1]494。這里樹木“森森”、手杖“鈴鈴”、荒木“蒙籠”、峭壁“崢嶸”,雙聲和疊韻的詞語更形象地展現(xiàn)了山的荒寂陡峭以及攀登的步履維艱。
對仙都生活的描繪,也是表現(xiàn)天臺山神奇的濃墨重彩一筆。天臺山“邈彼絕域,幽邃窈窕”[1]495,所處之地悠遠深奧。能夠吸引孫綽不畏懼困難,并將生命置之度外去攀登,是因為登上了山頂就來到了神仙所處之地。這里云霧繚繞,眾仙群集。孫綽這樣描述仙都的生活:“法鼓瑯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盵1]499敲起鼓,焚上香,召集眾仙,覲見天宗,神仙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雅致。神仙居于山的頂端,棄絕世間一切冗雜之念,斟取的是像墨玉一樣的膏脂,飲用的是華池里的甘泉。膏脂和甘泉,是飲食上仙境與人世的區(qū)別。
天臺山被孫綽賦予神奇色彩。為讓這份神奇更真實,孫綽不惜筆墨,大肆渲染登山過程中的艱難,并形象地刻畫出神仙生活的狀態(tài)。這份虛構(gòu)的神奇是孫綽登山求仙的基礎(chǔ)。
天臺山是孫綽心馳神往的地方,他晝思夜想,盼望登上此山?!队翁炫_山賦》是虛構(gòu)的登山之作,為了達到以虛亂實的效果,孫綽盡量在虛寫之中兼顧到天臺山客觀真實的一面。
首先,虛寫之中兼顧天臺山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天臺山位于今浙江省天臺縣城北,西南連著仙霞嶺,東北接舟山群島,正如孫綽所述:“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嶺。始經(jīng)魑魅之途,卒踐無人之境。”[1]494千余年后,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對天臺山進行過考證,他對天臺山的記述為“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中,路荒且長”[3]1。深山荒蕪寂靜,山里沒有可以通行的路。孫綽筆下的天臺山“結(jié)根彌于華岱,直指高于九疑”[1]495。徐霞客對高聳的山峰也有記錄:“仰視石梁飛添,忽在天際?!盵3]2兩山之間的石梁好像掛在天的邊緣,山峰的頂端更是淹沒在云層中間。攀登過程中,孫綽“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1]497。踩著長滿青苔的光滑石頭,攀著橋上的石壁,抓住樛木的藤條,小心翼翼,緩緩前行?!拜Α薄盎薄按淦痢薄伴L蘿”“飛莖 ”這些景物在登山過程中司空見慣,尤其是描述荒蕪之狀時,這些帶有原始痕跡的景物更是必不可少。千余年后徐霞客再次經(jīng)過,也得“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3]2才能得以前行。
其次,虛寫之中突出天臺山的標志性景觀。瀑布和赤城,是天臺山惹人注目的特色景觀。孫綽筆下,“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1]496。赤城如紅色的云霞,白色瀑布飛流,將山分為兩部分。而徐霞客目睹的瀑布是這樣一番景象:
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zhuǎn)三曲。上層為晰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zhuǎn)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閩,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shù)丈,各極神奇,但級而下,宛轉(zhuǎn)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里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3]2
徐霞客的游覽日記細致地記錄了瀑布的源頭、層級和氣勢,真切翔實。孫綽的描述雖沒有移步換景,但也點明了天臺山的標志性景觀。徐霞客真真切切告知“赤城”名字的由來:“赤城山頂圓璧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3]4孫綽也提到了“赤城”是天臺山的標志性景觀。赤城是通往天臺山的南大門,是天臺山的重要門徑。孫綽筆下同樣亦神亦幻的還有山頂?shù)摹碍偦ā焙汀坝駱洹?,“琪樹璀璨而垂珠”用視覺和觸覺效果凸顯身臨其境。而實地考察者徐霞客,則將琪花如何形成闡釋得很清楚,告知這是因山峰高寒所致,“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jié)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3]2。
另外,孫綽也不斷渲染游覽山水的普遍性感受。登山抑或觀海,面對高大的山峰、無垠的大海,人們普遍會感受到世界的神奇、自我的渺小,山林的清新會帶來心理的愉悅,進而擺脫日常生活的煩惱。經(jīng)過艱難的跋涉,雜念逐步放空,孫綽的感受是:“于是游覽既周,體靜心閑。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無全牛。凝思幽巖,朗詠長川?!盵1]499感受神仙之境的閑靜舒適,享受雜念放空后思維的超脫和純凈,這并不是虛寫,經(jīng)歷任何攀登過程,攀登者心中普遍會存在這種感受。孫綽在虛境中覓得真實的感受,這是真切的情感體驗;同時,攀登過程中休息的地方——“幽巖”和“長川”也是登山途中的常見景觀。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常識性的地理位置、特色景觀和游覽帶給人們的普遍感受,讓孫綽這場虛構(gòu)的游覽實現(xiàn)了以虛亂實的效果。孫綽正是有效地抓住了這些常識意象,才使得這場虛游更為真實可信,更為虛實難分。
《游天臺山賦》收錄在梁朝蕭統(tǒng)的《文選》“游覽”類中,這類賦還有王粲的《登樓賦》和鮑照的《蕪城賦》,其共同點在于均為登高抒發(fā)情感之作。王粲登上當陽縣城樓抒發(fā)羈旅之思和濃濃的鄉(xiāng)愁,鮑照登上廣陵故城感慨家國興亡,而孫綽則虛構(gòu)了登臨天臺山的經(jīng)歷和感受。作為東晉山水賦的代表,《游天臺山賦》不僅表達了登山帶來的愉悅之感,而且濃墨重彩地刻畫了神仙之境。最為獨特的是,這場游覽是虛構(gòu)的。
借山水闡發(fā)玄言是《游天臺山賦》的顯著特點。孫綽《遂初賦·敘》云:“余慕老莊之道,仰慕風流久矣,卻感于陵賢妻之言,悵然悟之,乃經(jīng)始東山,建五畝之宅,帶長皋,倚茂林,孰與坐華慕擊鐘鼓者同年而語其樂哉!”[4]孫綽甚愛老莊之學,老莊之學與山林又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在孫綽的賦中不乏淡然世外的追求。在攀登天臺山的過程中,孫綽“散以象外之說”,不斷體悟“道”的真諦。到達超然之境后,“忽即有而得玄”,消除有無之分,獲得玄妙之理。孫綽之賦與孫綽之詩一樣,不忘闡發(fā)玄言。玄學與山水的結(jié)合體現(xiàn)在《游天臺山賦》里,既表達出孫綽的山水愛戀,又深化了他對超然之境的追求。
求仙思想也是《游天臺山賦》的重要主題。湯用彤先生講:“而亂世禍福……人民常存僥幸之心,占卜之術(shù),易于動聽?!盵5]兩晉之際,禍亂無常,人們找不到生活的依靠,佛教宣揚“三世”觀念和“因果報應(yīng)”之說,拓展了人們靈魂的長度,給人們帶來了精神寄托?!队翁炫_山賦》“尋不死之福庭”,追求生命長度的拓展、佛教的“輪回”,正填補了這份空白。這里不得不引出魏晉時期士人的一種重要思想意識——生命意識。錢志熙先生講,“兩晉之際莊學生死觀的流行”[6]影響著文士的行為狀態(tài)。兩晉政權(quán)更迭,文士有著生存的緊迫感,他們困惑于如何安放生命。東晉偏安的政局,文士的生活狀態(tài)相對放松,他們將身體安放在山林,將靈魂寄情于神仙。山林高遠僻靜,云霧繚繞,遠離世俗,正符合仙境的外在條件。高處不勝寒,欲達到這里需要艱難的登攀,登山的成就感和疲憊的身軀,會讓攀登者放空雜念,更深入地頓悟玄理和佛理,在山林之中,將玄佛與自然完美融合。歸宿山林、寄情山水和三世觀念,淡釋了生命的緊迫感,佛學的三世觀念拓展了精神世界的長度。
虛構(gòu)游覽是孫綽對游記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開拓。孫綽這場虛構(gòu)的游覽經(jīng)歷,真切自然,既體現(xiàn)了游覽的逼真,又寄寓了獨特的情懷。張方在《虛實掩映之間》中講道:“山水詩中超乎物外和返樸歸真的精神境界,文學理論中的‘深思’范疇,都是在把審美目光向深處和虛處延伸,這跟玄學家們對世界背后那無跡可尋的‘道’或‘無’的冥思苦想未嘗不可以說是同氣相求?!盵7]虛實之境與山水審美相結(jié)合,更能夠加深對精神世界的探求。同時,孫綽生活在永嘉南渡后的江南,偏安的政局、興盛的佛學與明秀的山水交織在一起,不斷地改變著這時期文士的心態(tài)。羅宗強先生曾講道:“這樣的局面有利于追求安寧、追求平靜,于是走向內(nèi)心,去尋求另一個廣闊天地,去尋找精神的慰藉??v江左百年,未離這種境界。”[8]獨特的地域風景,慰藉了偏安文士的審美情趣,他們寄情山野,借山水以悟道,安放靈魂,以求超然。同樣也寫天臺山,也富于夢幻效果的,是晚于孫綽400年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該詩不僅承繼了孫綽將天臺山比作仙山的做法,而且創(chuàng)作也用虛構(gòu)的筆法,借夢游表達對世事的不滿和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其夢游讓讀者如臨其境。如果說李白借夢境表達了懷才不遇的苦悲,那么孫綽的目的則相對簡單,他用“神游”表達出對神仙生活的向往。虛構(gòu)游覽這一獨創(chuàng)被李白吸收,可見孫綽虛構(gòu)游覽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虛構(gòu)的游覽經(jīng)歷中,孫綽縱情山水闡發(fā)玄言,體會神仙之境的奇妙與超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孫綽無法得到這些。在虛構(gòu)的登山之旅中,孫綽慰藉了心靈,獲得超然之境,正說明現(xiàn)實中,他得不到這份寧靜。
綜上所述,《游天臺山賦》是以天臺山作為描寫對象的虛構(gòu)游覽賦。賦體文學的鋪陳、夸張等特點,讓孫綽筆下的天臺山神奇,讓這場虛構(gòu)的游覽經(jīng)歷逼真。這場游覽慰藉了孫綽的心靈,讓他擺脫煩惱,暢達神仙之境。為了表現(xiàn)出虛游的真實性,孫綽不惜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常識性的景觀大肆描繪。在虛構(gòu)的登山尋仙途中,孫綽不畏艱難,不斷摒棄雜念,終于到達到仙都,游覽結(jié)束后“與自然同體”,收獲神仙之境。這種虛幻的登山過程,折射了東晉偏安局勢下士人游山求仙、闡發(fā)玄理、追求仙境的心理。孫綽虛構(gòu)神仙生活,表達了他對神仙縹緲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與追求。
[1]李善.文選(第1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24.
[3]徐弘祖.徐霞客游記[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
[4]姜曉麗.孫綽集校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40.
[5]孫尚揚.湯用彤選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4.
[6]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304.
[7]張方.虛實掩映之間[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15.
[8]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129.
【責任編輯 郭慶林】
2015-03-09
楊志娟(1992—),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魏六朝文學。
I206
A
2095-7726(2015)10-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