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海
淺析記敘文的選材指導
◎夏多海
記敘文寫作是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雖然學生最初就開始寫記敘文,但是真正能將記敘文好的卻不多,有的學生認為,記敘文就是將事件都記錄下來,這樣整篇文章只是平鋪直敘式的將自己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文章,更多像是活動記錄,而不能算是真正的作文,同時這與《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是格格不入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學生不會寫記敘文,不知道該寫什么,其實要讓學生寫出好的作文,選材是關鍵,如何來為記敘文選擇合適的材料呢?
一般學生選擇材料都是依據(jù)題目,然后來確定材料,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看到題目也只是從書面意義進行理解,很少深入下去理解題目的內涵,這就很難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即便是學生經歷過典型性的事件,也會因為缺乏對生活的感悟而將其忽視,或者學生只是熟視無睹,經歷了也沒有什么感受,而引導學生關注典型性事件,喚起他們的回憶,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相似性的內容再現(xiàn)出來,通過相似的場景讓學生再一次經歷,并且再現(xiàn)時,教師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注意,而要再現(xiàn)故事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老師通過講與題目相關的故事之后,再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學生的興趣就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再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把故事說完整的同時說清楚細節(jié),說完之后再讓其他學生來評一評,這樣選擇的范圍一下就變大了。但是在學生談論自己經歷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把握寫作主題,切不可由著學生漫無目的的高談闊論,這樣反而讓學生不知道如何來選擇合適的材料。
對于一些作文題目,學生有許多可選的內容,例如以《我的母親》為題目的作文,可以選擇的材料是很多的,但是學生卻很難寫出新意,這就是因為學生在選擇材料時沒有考慮到材料的獨特性,學生的感觸也較淺,對于一些內容,雖然是很小的一個細節(jié),卻反映出了很深刻的主題,例如一個學生在寫《我的母親》時寫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他下午放學回家之后母親已經把飯做好了,還特意做了“我”最愛吃的排骨,吃飯時母親每次都是將排骨上的肉給我剝下來放到我的碗里,因為這幾天我的牙疼,可是我又是一個嘴饞的人。雖然這個細節(jié)反映出來的事情并不大,但是卻將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體現(xiàn)了出來。因此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比較,從小處入手,抓住最感動自己的內容,從中選擇最優(yōu)的,因為學生只有有了感觸,才會注意事情的發(fā)展,也才會在寫作時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
學生生活是作文素材巨大的資源庫,學生每天都會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但是由于這些事情都比較小,因此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但是學生每天所經歷的這些小事如果通過累積,則可以體現(xiàn)出比較大的主題,例如一個同學偶然幫助一次別人并沒有什么,如果長年累月去幫助別人,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再者,學生的經歷不同,對于相同事件的切入點不同,帶給他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寫作時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從而選擇一個最合適的角度。例如一個學生這樣寫自己母親的勞作:我的母親每天都要去買菜,大包小包的菜總共有十多斤,那么一個月就用五百多斤,從家到菜市場的距離一個來回接近1公里,那么一個月就要走30公里。我們家有五個人,每個人用一個碗,一雙筷子,做五個菜,洗的碗、盤子、筷子每月就是450副,如果每一副用時2分鐘,也就是說近乎有15個小時的時間母親在洗鍋碗。學生將母親常規(guī)的家務這樣一累積,就很容易突出母親一天的辛勞,同時這也為學生寫作選取了很好的角度。
在引導學生選擇材料時,教師可以事先將作文主題提示出來,讓學生圍繞著主題事說出相關的事情,例如讓學生寫“自己身邊的變化”為主題的作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寫所觀察到的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變化,學生可以隨意來說,教師將學生所講的內容以框圖或者是“事件樹”的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出來,然后學生在再將自己需要的內容確定下來,由于在“頭腦風暴”學生講述了各個方面的變化,內容相對來說是比較全的,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擇優(yōu)選用”,這樣學生選擇材料的范圍相對就擴大,也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總之,在引導學生進行選材時,一要從題目要求出發(fā),二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讓學生去思考、多觀察、多感悟、從不同角度來選擇材料,最終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確定材料,這樣學生才能找到合適的材料,也才能寫出好作文。
(夏多海 甘肅省張掖市南豐鄉(xiāng)中心學校 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