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雋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論全球媒介倫理的現(xiàn)實性及發(fā)展路徑
吳雋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球媒體在技術和資本控制上也不斷融合,這就提出了一個非?,F(xiàn)實而迫切的問題:媒介理論是否可以跨越國家和民族的藩籬而實現(xiàn)全球化?在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關系的主要行為體的當下,東西方、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媒介倫理一定會有很多碰撞和沖突。本文試圖從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和維度來回答媒介倫理的全球化究竟是一個美麗的烏托邦還是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倫理概念,探討了具體實施的操作路徑。
媒介倫理;全球化;現(xiàn)實性;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引發(fā)的媒介革命的到來,有兩大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各種媒介在形態(tài)、功能、傳播手段等方面的融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tǒng)媒體和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融合;二是媒介組織的全球范圍的融合,迪斯尼、新聞集團和時代華納等實力強大的傳媒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的收購、并購活動讓媒介資本和組織越來越集中。這兩大趨勢造成的直接結果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現(xiàn)實”被強大的、無處不在的全球性媒體定義的時代。我們每天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全球性議題,如環(huán)境惡化、國際反恐、人權保護、糧食危機和國際貿易等。這些全球性媒體的影響已經(jīng)跨越了傳統(tǒng)國界的藩籬,或可引發(fā)遙遠的國度的騷亂,也可聯(lián)合全球力量應對天災和人禍。
媒介發(fā)展的這兩大趨勢引發(fā)了對于媒介倫理的新思考:媒介倫理是否可以像信息、技術和資本一樣跨越主權國家,實現(xiàn)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呢?特別是在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語境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越來越頻繁,能否建立起一套全人類共同遵守的媒介倫理準則。對于這一疑問,學術界已有諸多討論和爭論。一個基本結論是:新的虛擬空間技術不需要新的倫理規(guī)范,但是一般德行的倫理議題,如非暴力、真相和人類尊嚴必須被采納。
認為全球媒介倫理不過是烏托邦式理想的人士認為:全球媒介倫理這一命題本身不僅在概念上是錯誤的,而且在技術層面也不具可操作性。其主要觀點如下。
1.1全球媒介倫理不具有技術操作性
持此觀點的學者們認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媒體都以盈利為首要目的,媒介倫理根本不是它們日程表上的核心議題。因此,在全球范圍內試圖建立普適的媒介倫理受到的反應冷淡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些媒體看來,非倫理因素才是決定新聞內容和運作方式的決定性因素,如經(jīng)濟因素、政治因素和組織架構因素。
1.2全球媒介倫理和現(xiàn)有媒介實際不相符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要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統(tǒng)一的媒介倫理會遭遇到巨大的媒介規(guī)范層面和文化層面的雙重阻力。不同國家的媒介運作模式和媒介文化大相徑庭,要讓這些媒體從業(yè)者在媒介倫理方面達成一致,非常不具現(xiàn)實性。一些媒體的行為甚至背叛了媒介倫理和公共道德,如2011年7月爆出的《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雖然竊聽丑聞引起了眾怒,直接導致了百年老報的關閉,但這并未標志著新聞行業(yè)的媒介倫理從此走上了真善美之路。相反,類似的道德背叛事件在全球各地每天都在上演。并且,要跨越孤立的媒介倫理去抽象出一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總倫理難度非常大。
1.3普遍主義在世界上沒有市場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普遍主義在概念上本身就是錯誤的。首先,倫理原則根本不具普適性,至少在媒介倫理上是如此。其次,全球媒介倫理的真正內涵迄今仍未達成普遍共識。普遍主義之所以沒有市場,是因為其包含了太多的抽象原理,規(guī)定過于嚴苛,對于社會差異和語境差異缺乏敏感捕捉。而且,很多人會搬出麥克布萊德的《一個世界,多種聲音》報告。
1.4全球媒介倫理會淪為新干涉主義
所謂新干涉主義是指人道主義干涉,即在捍衛(wèi)人權、民主等價值觀的掩蓋下對他國內政和外交的干涉。信息透過“新干涉主義”的幌子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流動。西方國家會把他們的所謂言論自由和傳播權力等概念強加給發(fā)展中國家。
1.5西方某些媒體的雙重標準有悖于全球媒介倫理
西方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對內報道和對外報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雙重標準。一方面,在對內新聞報道時秉承其引以為豪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獨立性。譬如,“水門事件”導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下臺正是基于新聞的客觀性和獨立性精神的堅守。但是,在涉及到對外報道時,西方的大多數(shù)媒體則會自覺地向一個陣營靠攏,集體批判發(fā)展中國家的人權、環(huán)境、腐敗以及民主等問題,經(jīng)常捏造事實和夸大事實,背叛了所謂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譬如,丹麥《日德蘭郵報》2005年向本國25名畫家約稿,請他們描繪出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的形象并在當年9月份刊載了其中的12幅,其中有一副穆罕穆德戴著一條像炸彈一樣的頭巾。這個丑化伊斯蘭先知形象的事件激起了全球伊斯蘭世界的極大憤怒,演變成了一起國際范圍內的重大政治事件。2015年1月7日,蒙面槍手襲擊了法國漫畫雜志《查理周刊》的總部,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漫畫家。此次遭襲的原因據(jù)說是因為該雜志多年來一直發(fā)表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畫。這兩個例子生動說明了全球媒介倫理在西方某些媒體那里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口頭的美好愿景。
2.1非倫理因素優(yōu)先原則值得商榷
非倫理因素對于媒介和倫理的論調并無任何新意,仍然因循著記者的偏見和新聞機構獲取消息“不惜一切代價”的老路數(shù)。這種論調認為非倫理因素永遠是媒介內容和生產(chǎn)方式的首要決定者。然而這些人根本沒有提到這樣一個事實:單單就美國和加拿大兩國而言,就有幾十家大的新聞機構合作遵守一系列的倫理準則,如紐約時報、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和多倫多星報等。早在20世紀初,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新聞工作者就自發(fā)組成了同業(yè)協(xié)會,并編制了第一部新聞倫理規(guī)約。這項運動也促成了新聞界最早的倫理原則,如客觀性、真實性和社論獨立等原則,對新聞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這些早期的媒介倫理的成功建立是非倫理因素優(yōu)先原則論者從概念上無法解釋的。他們沒有看到社會文化的巨大力量會對非倫理因素施加巨大的反向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非倫理因素優(yōu)先原則過于簡單化,未能提供一個較具說服力的理論框架。
2.2普適主義并不否認文化相對論
全球媒介倫理所提出的普適主義其實對于有限度的普適主義和無限度的普適主義都表達了濃厚的興趣。一方面,它歸納出了適用于所有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原則,譬如新聞真實性原則、社論獨立和透明原則以及促進民主原則。這些適用于新聞業(yè)的有限度的普適主義原則可以用全球倫理的廣泛普適主義來解釋。換句話說,這里說的普適主義是一種“原規(guī)范”(protonorms),不一定能超越時間,但是一定能夠超越空間。這個“原規(guī)范”是基于對人類生命的敬畏的,包含的倫理準則有尊嚴、告知真相和非暴力等原則。
文化相對論除了在概念上有瑕疵之外,在經(jīng)驗和認識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從經(jīng)驗上說,已有很多研究證明了在不同社會文化和媒介文化中存在相當多的共同價值。此外,文化相對論認為倫理價值的差異和變化駁斥了普適主義,這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倫理普適主義者認為不同國家的倫理差異存在是事實,但他們堅持認為普適的倫理價值依然是存在的。普適論主義者認為不同國家的倫理價值差異被夸大了,并且這種差異不是最終結果,也并非不可彌合。因此,實際上很多所謂的顯著的個體媒介倫理的差異都可以抽象出普遍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的媒介倫理信仰不過是對一個共同媒介倫理原則的不同詮釋和表達罷了。
全球媒介倫理應幫助全球媒體從業(yè)人員決定他們對全球受眾履行的義務,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全球事務。全球媒介倫理應促進人權、全球正義以及避免過度的愛國主義、民粹主義和對外國人的仇恨。那么全球媒介倫理的實施路徑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下面筆者擬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3.1把全球媒介倫理理念引入公共話語體系
要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和發(fā)展普遍意義的媒介倫理,就必須向公眾大力推介這一理念,并要說明非全球媒介倫理的不足之處。要改變新聞工作者和媒介研究者對于全球媒介倫理的態(tài)度,全球主義者、媒介倫理研究機構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把這一理念納入學術研討、廣播電視行業(yè)發(fā)展討論日程。此外,還應發(fā)表相當數(shù)量的文章并出版相關專著,在傳媒和新聞學院設置全球媒介倫理課程。應促使傳媒機構從全球視角開展傳媒工作。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改變大眾對全球媒介倫理的態(tài)度,也才能使之在媒介文化和媒介倫理中占據(jù)一席重要位置。
3.2制定全球媒介倫理原則
對于全球媒介倫理的討論、辯論和實驗會導致“重合共識”(Rawls[1972]1992)。對于全球媒介倫理的廣泛討論會促進眾多理念、目標和原則的融合。與此同時,當代媒介倫理的其他重要領域也同時出現(xiàn)了內容融合,譬如線上和線下的媒介在內容融合方面已經(jīng)做出很多嘗試。
這樣一種媒介融合會引發(fā)大家對于全球媒介倫理指導原則的大討論。這種討論首先是由國際新聞機構和各媒體協(xié)會發(fā)起的,這些指導性綱領和規(guī)則很有希望成為國際傳媒機構在媒介倫理方面效仿的模板。如果我們寄望所有的傳媒機構采用一模一樣的倫理準則,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然而,媒體從業(yè)人員必須要意識到全球媒介倫理的重要性,并要把握其核心原則。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具體原則的解讀和運用時難免存在差異。譬如,東西方媒體對于什么是社會責任型媒體的定義仍有不同表述,但這并不妨礙全球媒介倫理的推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預見全球媒介倫理將成為媒介倫理領域的主導范式。倫理的具體內容將有一套清晰的模式,并將獲得普遍支持。
3.3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全球媒介倫理這一理想不僅要有很強的理論基礎,更要有必不可少的實踐支持,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即便全球媒介倫理有很強的哲學基礎,它也要得到媒介行業(yè)的集體認可。要從理論上發(fā)展倫理內容,全球主義者首先要建立一套哲學架構,以規(guī)定媒體應推動的全球社會價值和政治價值。這一點我們可以回顧20世紀70和80年代為推動新的世界信息和傳播秩序所做出的努力。這種哲學架構的最終原則不是新聞原則,譬如對于新聞真實的報道。其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全球范圍內普遍適用的倫理準則,特別是全球倫理。其次,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全球性的概念,我們就應該對于媒介規(guī)范重新進行訂制,賦予其新的、全球性的涵義。然后,對于既有新聞工作的原則進行全球性的闡釋,如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及民主促進原則。再次,當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全球媒介價值并重新闡釋了媒介規(guī)范之后,必須告訴公眾對于這種媒介價值的認同如何能夠改變傳媒業(yè)的媒介倫理實踐,這可以透過案例研究和其他手段讓公眾有更多了解。在Ward(2010)的著作中,他就明確指出采用全球媒介倫理的理念可以讓新聞記者明顯改變對愛國主義的看法,也會大大改變他們對于戰(zhàn)爭的報道。這樣一來,全球媒介倫理概念的上層結構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
當前,學術界和業(yè)界對于全球媒介倫理范式的合理性和現(xiàn)實操作性的質疑之聲仍然不絕于耳,我們也不能百分百地預測它的長遠成功,也許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這一范式的真正意義。暫時的挫折或局部的成功對于關注全球媒介責任的從業(yè)人員來說意義都是巨大的。對于那些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來說,他們應該記住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新思想和先驅運動的巨大力量,任何微小的思想火花明天都可能結出燦爛的、影響深遠的文明果實。
[1]Clifford Christians & Michael Traber.Communication Ethics and Universal Values [M].Sage, 1997.
[2]徐鵬程,吳燕.全球化語境下新聞倫理的困境[J].今傳媒,2012(12).
[3]陳世華.媒介倫理、普世準則及其走向——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教授[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0).
吳雋然(1980-),安徽蕪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全球傳播,與媒介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