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與建構: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檢視
董靜
摘要情感教育就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關注大學生情感的啟蒙和發(fā)展,將大學生情感、態(tài)度、情緒、意志、信仰的培養(yǎng)與控制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尊重大學生主觀的情感表達,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幫助大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大學生情緒控制能力,塑造大學生人文情感品質,幫助大學生在身心愉悅中體驗教育,在良好教育中培養(yǎng)情感。當下,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建構需從教育認知全面升華、教育內容豐富具體、教育手段改進創(chuàng)新、教育表達多維推進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大學生情感教育缺失建構檢視
文章編號中國圖書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1671-4741(2015)03-0106-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等學校學生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與建構”(2013C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青島濱海學院思政部講師,女)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情感也被運用到了高校教育領域,通過情感內在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塑造大學生優(yōu)雅的人文品質。筆者認為,情感教育就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關注大學生情感的啟蒙和發(fā)展,將大學生情感、態(tài)度、情緒、意志、信仰的培養(yǎng)與控制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尊重大學生主觀的情感表達,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幫助大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大學生情緒控制能力,塑造大學生人文情感品質,幫助大學生在身心愉悅中體驗教育,在良好教育中培養(yǎng)情感。
一、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情感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擴展,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生情感教育深化了傳統(tǒng)情感教育中道德評判、理性選擇、情緒審美的社會化情感,還包括情感的認知、情感的體驗、情感的表達、情感的控制等內容。
(一)情感的認知教育。
大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與內在的情感升華有相互關聯(lián)的內在機理。大學生認知能力的自省、認知水平的發(fā)展都與情感的萌發(fā)、情緒的反應有密切聯(lián)系,而大學生情感的流露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大學生情感教育一旦離開了認知,便會變得模糊不清,而認知能力只有在情感的支配下才會不斷豐富。人在具體生活語境下,情感可以內分為親情、友情、愛情、恩情、真情等,這些情感因素與人的生活相伴相隨,共同匯聚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寬廣的親情,高遠深邃;純真的友情,千金難求;唯美的愛情,超越凡塵;厚重的恩情,情深似海;質樸的真情,通達人心。在紛繁世界,這些多元的情感交錯復雜,演繹百態(tài)人生。
(二)情感的體驗教育。
情感的養(yǎng)成除了先天的性格干預外,后天的直接情緒影響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情緒的波動、情感的生成是隨著實踐和閱歷而不斷改變、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在一定時期內形成基本的個性和道德品質。大學生的情感塑造與道德觀塑造是相互伴隨的,情感認知與價值意旨發(fā)生共鳴,萌生基本的社會認識和廣泛觀念。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規(guī)范是通過情感的體驗實現(xiàn)的,在情感體驗中,通過與人、自然、社會等群體的互動,加深體驗認識,形成普遍的思想認識。因此,大學生情感教育要注重情感的體驗,特別是大學生在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要對其情感培養(yǎng)加強引導,鼓勵其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豐富情感體驗。
(三)情感的表達教育。
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會帶給大學生不同的情感認知,多夢多幻的青春時期增加了大學生的情感感知。在以大學為單位的場域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友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頻繁密切,大學生構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以教師、同學、朋友為表達對象的多維交際模式。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會自然流露出對所交往人,抑或是接觸物的價值表達,如被表揚后的欣喜、被批評后的羞愧等,這些情感都不自覺地在心底蒙生。倘若這些情感不能正確、合理地表達和宣泄,對大學生的身體、心理、行為、精神等都會產生負面干擾。高校情感教育要注重大學生情感的表達、體驗與感受,以分享他人,或取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
(四)情感的控制教育。
情感的控制教育是大學生情感教育的關鍵,是形成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保障。情感的控制教育主要以情緒的自我認知、自我規(guī)約、自我激勵為主要內容。通過科學分析渠道,幫助大學生對自人的性格特征、情感反應有全面、深刻的認知了解,加深自我認識。指導大學生理性看待不同類型的情感反應,特別培養(yǎng)應對現(xiàn)實中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極端遭遇的情感表達,建立情感反應和防御能力。高校情感教育在日常的知識灌輸、行為實踐、組織參與過程中依據大學生自我情感認知有針對性地對其性格和情感加以引導,增強其克服困難、抵御挫折的意識,培養(yǎng)其情緒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的能力,使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揮情感教育的激勵控制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隨著市場經濟的健全與完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殘酷的就業(yè)競爭和沉重的生活壓力,不少大學生情感容易失衡。很多高校對大學生情感教育不夠重視,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與交流,情感教育存在著教育認知的錯位、教育內容的曲解、教育方式的守舊、教育表達的堵塞等諸多不足,造成了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一)教育認知的錯位。
正確的情感教育認知,可以促進大學生對高校情感教育的認同,加深大學生對高校情感教育的體驗,增進大學生與教師教育的互動,實現(xiàn)自我情感價值的認同,從而真正實現(xiàn)大學生個體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體與教師、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和諧共生。市場經濟的宏觀環(huán)境下,大學生在情感教育認知上錯位,呈現(xiàn)出功利化的傾向,一味地追求教育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使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成為文件中的口號,“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也成為了一紙空文。重物質、輕精神意識的教育價值錯位,容易把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引入歧途。
(二)教育內容的曲解。
道德與情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情感是道德形成的基礎和前提,道德是情感塑造的規(guī)范與約束。積極向上的情感氛圍有利于道德社會的建構,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又能制約情感的異化扭曲?,F(xiàn)實中,高校對情感教育的誤解主要體現(xiàn)在將道德與情感混為一談,把情感的養(yǎng)成與道德培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過度宣傳道德的概念、道德意識、道德滲透、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而忽視了道德情感,淡化了情感習慣、情感自覺、情感表露、情感體驗。道德是一種社會價值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道德認識表達內化為情感,由實踐轉化為一種情感認知,通過情感的體驗增加道德的認同,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道德與情感的辯證統(tǒng)一。
(三)教育方式的守舊。
高校情感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全方位的積極主動地配合,才能增加情感認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當下,高校層面的情感教育形式主義嚴重,多數(shù)都只停留在喊口號、貼傳單上,以此應付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忽視了情感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在情感教育方式上更是沿襲了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缺乏與大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情感互動。這種被動式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大學生對學校采取的一系列情感教育舉措產生排斥心理,對教師情感教育的相關課程和內容萌生漠然心理。導致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情感斷裂,引發(fā)學校不愿意管、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的惡性循環(huán)。
(四)教育表達的堵塞。
現(xiàn)在高校大學生普遍出現(xiàn)了低齡化的趨勢,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下長大,長期形成心理依賴。來到大學,大學生遠離了父母,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獨自承擔個人的學習與生活,內心很容易產生落差與不適。因此,情感的表達成為了大學生最重要、最渴望、最期待的訴求,特別是那些從小被父母溺愛、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低齡大學生,他們迫切希望把自己學習、生活的情感體驗向周圍的教師、同學及時表達和傾訴,以獲得心靈的釋放、情感的歸宿。這種情感的表達機制如果順暢,大學生就能在健康、寬松的環(huán)境下成長,如果受阻便容易產生低落、焦躁的情緒?,F(xiàn)階段,高校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表達,多數(shù)以灌輸式宣教方式來疏導大學生心理,而機械的教育引導并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即便有教師意識到大學生強烈的情感表達,也主要著眼于“小情、小愛”,缺乏實質性的情感互動。
三、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建構
情感教育是教育科學化、人文化、特色化的顯著標志,是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促使受教育群體情感認知、習慣、表達、滲透、灌輸、輸出的重要手段。當下,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建構需從教育認知全面升華、教育內容豐富具體、教育手段改進創(chuàng)新、教育表達多維推進等方面進行。
(一)教育認知全面升華。
教育認知的提升是加強情感教育的基礎保障,只有提高情感教育本質的認識,才能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將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提高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實效性、應對性。首先,高校作為教育的直接管理者,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轉變思路,更新觀念,多方并舉,喚醒大學生潛在的情感力量,全面推進大學生情感普及。教師作為情感教育的直接作用者,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將知識傳授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人性的和諧統(tǒng)一。大學生作為情感教育的直接參與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來,認真聆聽教師的教誨,及時將外在的知識灌輸轉化為內在的情感體驗。只有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鼎力協(xié)作,增強情感教育的認知水平,并能在實踐中一以貫之,這樣的教育才具有人性的光輝。
(二)教育內容豐富具體。
教育內容貫穿整個情感教育的始終,教育內容的豐富具體,無疑會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人的情感也是自然性情感與社會性情感的統(tǒng)一體。自然性情感是情感教育的基礎性教育,它主要是人內在生理器官本能反應的感性表達,它對人的行為選擇、心理引導具有直接性的影響。社會性情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支柱,人與動物的重要區(qū)別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情感的維系與連續(xù)。人的社會性情感包括道德、倫理、審美、情趣、修養(yǎng)等,它貫穿于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既要注重自然性情感的流露與引導,又要關切到社會性情感的表達與規(guī)約。
(三)教育手段改進創(chuàng)新。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一方面使得大學生對社會的感官認識豐富具體,另一方面也為現(xiàn)代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技術支持。情感教育雖然是一種感性的灌輸與引導,但如果能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如人人網、QQ、飛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介,通過圖像、文本、語音協(xié)同一體化,既可以滿足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又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感官認知,調動其內在情感。此外,教育方法上可以運用教育學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凸顯情感過程的真實性、生動性、感知性,強化大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豐富情感體驗,以情促知,以知育情,使大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實現(xiàn)情感融入。
(四) 教育表達多維推進。
情感教育不單純依靠基礎知識的傳教,還需要大學生內在感知的體驗與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可以依托多元化的路徑載體,通過具體的實踐,激發(fā)大學生情感,培養(yǎng)價值品質,體會多彩人生。宏觀推進上,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的靈魂所在、精髓所向,是大學生精神塑造、性格培育、心理表達的重要根基。實現(xiàn)情感的表達,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各類活動中來,營造和諧、寬松、自由、融洽的校園氛圍,增強情感體驗的生動感。微觀建構上,黨團、社團組織是大學生情感表達的重要場所。黨團組織是凝聚共識、團結力量、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主導力量,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人生追求、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塑造的價值功能。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黨團組織活動有利于大學生情感的流露、融入和表達。而社團組織開展的系列活動,使大學生感興趣、踴躍參與、身心愉悅,情感也能得以釋放;輔導員是大學生情感表達的重要保證。輔導員要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活、學習中的情感困惑、情感沖突、情感堵塞等問題,適時加以情感梳理、引導和教育,加強與情感受困、受挫、受傷大學生的交流,消解情感障礙。
〔責任編輯:賀朝霞〕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