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耀 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720)
·法治文明與法律發(fā)展·
人治漏洞的法治克服
王 耀 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720)
在人治體制下,會形成基于權力專制的排他空間。也因其制度本性所限,必然會產生上下一體的人治漏洞。漏洞產生后挺回因素扣不住塌陷因素,使得人治體制必然走向自體塌陷。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高位的法治應克服低位的人治。資本主義法治展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底層活躍,引發(fā)上層的相互制約,由此形成治理進化,初步克服了人治漏洞。然而,只有發(fā)展到完善的社會主義階段,才能最終克服人治漏洞。當代中國處于人治慣性的影響之中,在借鑒資本主義法治經驗的同時,正在向真正的社會主義法治不斷過渡。
人治漏洞;治理位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共治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周永康案一審宣判。把周永康案件與令計劃、徐才厚、薄熙來等重要案件結合起來審視,會發(fā)現(xiàn)作為重要的國家前領導人,他們在執(zhí)行職務權力的過程中,往往無視法律甚至破壞法律,最終滑向嚴重犯罪。
重要的不是如何判決,而是判決所處的時代。眾所周知,早在1996年我們黨已經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在提出法治目標20年后的今天,仍然還有無視法治的現(xiàn)象,他們行為的共性就是濫用手中的權力,踐踏黨紀國法。事實表明,在中國現(xiàn)行體制下,依然有人治因素的空間和一些非法治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抑制這些現(xiàn)象,社會矛盾將難以有效解決,法治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將難以預期。不僅如此,人治現(xiàn)象多發(fā)更會損害民眾的法治信心,損及社會對黨的向心力。也正是看到人治空間仍然存在,黨中央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法治范疇相對應的,就是人治。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意味著中國需要徹底走向現(xiàn)代法治。這一基本目標導出一個重大問題,即到底是什么讓人治成為棄項而使法治成為必選項呢?
現(xiàn)代人治是傳統(tǒng)人治慣性與現(xiàn)代經濟基礎結合的產物。所謂的現(xiàn)代人治,是在民主基礎上結合人治決策機制形成的綜合治理狀態(tài)。在該治理體制下,為集中力量建設社會,往往突出某些領袖的意志,由此對社會形成權力引導。但終究因為其制度基礎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人治體制,因而體現(xiàn)出與古代人治不同的特征,如領導人意志雖仍然具有實際決定力,但卻建立在民主選舉形式的基礎上??傮w觀之,現(xiàn)代人治是傳統(tǒng)人治與現(xiàn)代法治之間的過渡狀態(tài)。
因為治理模式類似,其運行機制依然與傳統(tǒng)人治有制度同類性。要想實現(xiàn)從人治到法治的邏輯轉換,視角應該轉回人治的主場,從傳統(tǒng)人治談起。*人治的主體時代就是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相對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人治體制更加成熟且體系化。由此,考察人治體制的主場應該是封建社會的人治。所謂傳統(tǒng)人治,就是指專制體制下最高掌權者個體意志具有最終決定力的治理狀態(tài)。一般來說,“人治,作為一種治國方式,是指以人格化權威為國家的支點,把治理國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權威的圣明與賢能上。它無限夸大圣人明君的作用,把國家的興旺發(fā)達和長治久安完全寄托于執(zhí)掌最高權力的人。當然人治并不排斥法律的作用,而是認為法律必須服從最高統(tǒng)治者的權威,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才是至高無上的?!盵1]其中的要害,“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是所有各項國家權力的起點和歸宿,是國家權力的唯一核心”[2]。這樣“最高掌權者既可憑其個人意志隨心所欲地做出各種決策,也可根據其個人的喜怒哀樂任意處置一切臣民的人身與財產,而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因此,在人治體制下,不僅法律與制度的存廢取決于最高掌權者個人的主觀好惡,而且一切臣民的生死也存乎最高掌權者的一念之間。最高掌權者可完全根據個人的主觀意志為所欲為,擅斷國政?!盵3]上下同理,在人治體制下的各個單位中,最高權力者都對本部門事務擁有最終決定權。按照邏輯推理,較之于法治,人治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進步,其中必定有一個負面機制,使國家陷入不穩(wěn)定和衰落。
盡管人治體制下也可能出現(xiàn)良法善行,但因為其制度基礎是人治體制,此一治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治理漏洞,即人治漏洞。*在CNKI檢測,沒有搜錄到以人治漏洞為主題詞的文章。以人治作為關鍵詞檢索,檢索到核心期刊20余篇,對本課題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文章有8篇。其中,丁士松《論人治》(《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是唯一以人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章。此外,蘇力《認真對待人治》(《華東政法大學學報》1998年創(chuàng)刊號)、袁紅冰《論人治與法治(上篇)》(《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陳建《從人治到法治:理性反思后的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楊處華《理性的法治與人治》(《河北法學》2010年第9期)、何蔚榮《法治、人治、德治關系之探析》(《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對本課題的研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這種人治漏洞是指法律實施沒有托底因素,在最高層也沒有對君主的有效制約機制。在上下因素聯(lián)動后,必然出現(xiàn)內漏式的柱狀法治漏洞。
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制度體系沒有致命漏洞,能夠保持制度均衡和穩(wěn)定,在該制度體系基礎上實現(xiàn)的治理就將持續(xù)下去,實行該制度的國家更不可能就此衰亡?;赜^歷史,實行人治體制的封建國家經常改朝換代。事實表明,人治體制一定會造成制度損害。某種治理模式如果最終危害社會進步,則其內部必定產生了某種塌陷,以至于沒辦法保持該體制的原有平衡。如果這種制度塌陷逐漸深化,就會形成制度漏洞。如果其制度漏洞處于邊緣位置,則不會產生較大危害;如果處于整個體制的核心位置,就會成為“中心漏洞”。一般來說,邊緣漏洞不會引發(fā)中心漏洞,其制度體質會仍然呈現(xiàn)良性。而中心漏洞必然延及邊緣,使整個體制內漏洞普遍化。作為結果,這個制度漏洞不能在體制內得到彌合,反而會因為人治中混入越來越多偏私的獸性因素而被撕裂與擴大。
人治漏洞的形成與擴大,最終取決于塌陷因素與挺回因素的對比。所謂塌陷因素,就是指在人治體制中出現(xiàn)使其塌陷的因素。同時,也有力挺社會結構保持穩(wěn)定存續(xù)的挺回因素。塌陷因素與挺回因素之間的比對與較量,是該體制能否保持穩(wěn)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穩(wěn)定的關鍵所在。在體制內部,如果挺回因素能夠及時克制塌陷因素,就可以催生對人治漏洞的本體回填。但實際上,人治體制因其本性所形成的對良性內力的排除本能,使得挺回因素最終回扣不住獲得體制本性內在支持的塌陷因素。這樣,整個體制內就開始在薄弱地方出現(xiàn)漏洞。
體制內產生的制度漏洞,如果社會基層有力量及時有效地制約,也能夠經由外力壓迫的傳導而受到抑制,促使體制保持敏感性存續(xù)??陀^上,底層社會與上層國家一體共命。一般來說,社會底基會造就與之相應的政治體制,政治體制又往往催生對應的底基護持力。任何政權體制都有其底盤所在,進而形成國家的底點固持機制,即從根基深度使國家穩(wěn)定保持的機制。在人治體制下,因為權力專行內涵的對外排斥所形成的任意空間,權力濫用不能得到底層的及時制約,抵制濫用的受害人反制力難以有效形成。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人治體制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坝捎诟鱾€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lián)系,由于他們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任何的共同關系,形成任何的全國性的聯(lián)系,形成任何一種政治組織,所以他們就沒有形成一個階級。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所以,歸根到底,小農的政治影響表現(xiàn)為行政權力支配社會?!盵4]由此,在形成專制體制的同時,更表明底層的弱勢。
因為受害人的弱勢狀態(tài),社會無法對制度塌陷進行有力修正,進而回填塌陷。這樣,人治體制消弭了自體修正力,權力濫用成為無制約的任性,進而引發(fā)基于普遍模仿的加速蔓延。由于底動力沒有真正形成,所以底點固持機制不能及時發(fā)揮功能,底層制約上層局面難以形成。這樣,人治體制下的底點固持機制,即社會的底點使民眾無法及時做出反應以避免漏洞帶來的權力損害,而只能接受越來越嚴重的被損害,最終造成國家的地基松弛。由此,人治體制下難以產生及時有效的體制內回填和體制外回填。
最終,通過上述人治體制下的源頭性泄露,使其體制就此難以自我保持。人治漏洞一旦形成,必然在整個社會中產生塌陷式蔓延趨勢,由此產生對良性因素的加速反噬,使任何個人都無力挽回。一般來說,人治體制的塌陷主要通過國家政權內的官僚腐敗集中表現(xiàn)出來。在官僚因為體制本性而普遍腐敗的前提下,為數極少的清官,只是必然腐敗的人治體制中的偶然亮色,不能代表整個體制的通盤表現(xiàn)。貪官普遍化必然吞噬整個社會體系的平衡,使漏洞密布體制內,在造成法律規(guī)則軟化的同時讓潛規(guī)則盛行,社會良性日漸枯萎,社會失序后的兩極分化必然導致社會斷裂。
總體而言,人治體制下會形成無法避免的中心漏洞。也就是說,在該特定體制下,幾乎每個領域都因為體制本性而存在類似漏洞。把普遍存在的漏洞進行整體化同態(tài)總結、再平面化觀照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漏洞從底層到上層都存在,呈現(xiàn)上下通透式的柱狀。也就是說,人治體制下必然產生無法自我克服的元點漏洞,即本源性的中心漏洞。由此,該社會必然逐漸處于有法律而無法治的負面狀態(tài),最終危及社會結構的整體均衡?!皬睦嬗^的角度看,個人不可能避免自己利益代表的局限性,如果長期只是由個人管理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傾斜和不平衡就難以避免,那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動蕩也難以避免。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王朝更替、德國等法西斯國家引發(fā)的世界大戰(zhàn)都證明了人治社會這種動蕩和不穩(wěn)定難以避免的規(guī)律?!盵5]
人治體制下的元點漏洞對國家社會的損害,在秦朝建立之后就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經由“商鞅變法”,秦國建立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戰(zhàn)時法治。在該時間段內,契合秦國內外需求的良法得到了國家最高效率的執(zhí)行,唯法是從的穩(wěn)定局面得以形成。按照慣性邏輯來觀照,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起碼也得穩(wěn)定傳承到幾代之后才可能出現(xiàn)衰竭。但事實上,秦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迅速滅亡。其滅亡的原因有很多,諸如統(tǒng)一六國后秦國軍力的迅速攤薄,被吞滅區(qū)域的貴族復辟活動日趨活躍,甚至秦始皇沒有選好接班人等等。但根本原因還在于人治體制下必然產生的制度漏洞。趙高、李斯等人利用制度漏洞,通過陰謀奪權的方式,在秦朝廟堂的中樞地帶實現(xiàn)對政權的利己式謀取。從人治視角來看,秦朝中央恰恰是人治漏洞的頂端,即社會力量沒有現(xiàn)實渠道有效制約的權力地帶。出現(xiàn)不穩(wěn)定之后,篡權者利用排他性權力體系由上到下地推行錯誤政策,對國家產生不可逆轉的體系化損害。
而這種人治漏洞,之所以被趙高利用,還在于秦始皇時期已經把人治的制度容量發(fā)揮到極致。人治效能越大,專權排他空間越大,就越沒有其他有效力量能夠加以制約。以至于在客觀上,人治越發(fā)揮力量,其漏洞空間也就越大,制度衰弱就出現(xiàn)的越快并危害越深遠。質言之,這是人治體制在元點生成因而無法避免的兩極悖論。秦朝產生的人治漏洞,在同樣實行君主專制集權的后世國家中反復出現(xiàn),演繹出前赴后繼的王朝循環(huán)。
由上可知,人治體制下產生的制度漏洞是基于制度本性的內生式的自體漏洞,而并非受外在變量影響的外嵌型的偶然漏洞。必然的漏洞只有通過必然的清理漏洞的法治方式,才能予以彌補。
由上可知,在人治體制下形成制度漏洞的主要原因是底層無動力而上層無制約,以至于制度塌陷不能被挺回因素有效彌補。這種人治漏洞隨著歷史演進和制度變遷,會被法治體制克服。
放眼人類歷史,不同社會制度之間,具有高位制度克制低位制度的基本趨勢。如資本主義制度克制封建主義制度,共產主義制度克制資本主義制度。從歷史進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符合新需要的高位制度,必定以克制已經過時的低位制度的面目而出現(xiàn)。作為社會制度邏輯結果的治理模式,也因此產生趨優(yōu)克制。作為治理克制的集中表現(xiàn),人治被法治克服。
隨著社會制度的發(fā)展,自我削弱型的傳統(tǒng)人治已經不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運轉要求。而社會結構中的法治,與市場經濟的形成本質相關。市場經濟帶來的利益緊迫使法治成為必選項。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緊迫度越來越高,以至于必須實現(xiàn)法治才能真正切實保障各項權利無間隔實現(xiàn)。在現(xiàn)代結構中,社會分工原子爆裂式地加速細化,使對法律的規(guī)則需要必然呈現(xiàn)出指數式的增長趨勢。與之相適應,法律實施必然要求徹底到位的高效推行。這樣,法律及其實施都在現(xiàn)代結構中獲得了持續(xù)存在的穩(wěn)固底盤。由此,傳統(tǒng)人治中存在的柱狀式漏洞也就失去了底層支撐這個存續(xù)基礎,并且不可能得到有效彌合。
不僅如此,基于分工的爆炸式細化,社會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利益集團。不斷多元化的利益集團在其本位利益的形成和擴展中,最終產生相互制衡的非人治狀態(tài),即排斥個人任性的法律統(tǒng)治。也就是說,任何集團在其外向活動中,始終面臨其他集團的擠壓和抵制,由此形成的集團擠壓力,使每個集團都不可能超越其他集團而獨斷專行。相互制衡的集團共存,使引入和推行法律具備了上層基礎。在此基礎上,國家不可能產生獨裁,對最高領導人的制約機制也相應產生。因此,傳統(tǒng)人治漏洞中的上層因素也被消解,最終使法治因為上下聯(lián)動的相互加強而獲得空前的支撐空間進而確切實現(xiàn)。
在法治克服人治的過程中,提示出治理位階這一重要問題。所謂治理位階,是指不同制度基礎上,治理模式之間因治理的基礎、方向、模式和效果各異而呈現(xiàn)出來的治理階梯。在界定人治內涵的過程中,結合時代背景形成的需要,自然引伸出對法治的審視。本質而言,社會治理模式和狀態(tài)是社會制度體系下的邏輯結果。由是觀之,“法治和人治都具有其特定的合理性,而且這種合理性都是歷史和社會構成的,并不具有永恒的、普遍的合理性。相對說來,法治具有更多的普遍的合理性,但是,這也不是法治本身具有普遍的合理性,而是由于社會生活的特點促成的?!盵6]因為其附著的社會制度各有其歷史合理性,所以任何治理模式都有其存續(xù)必然性。故此,不能一開始就唯心地假設某種治理模式一定能存在,或者另外一種治理模式就必然不需要存在。
一般來說,社會制度基礎先進,其治理模式的階層也相對較高。法治與人治是相對立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它們之間的激烈論爭往往出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的轉變關頭?!霸谝欢ǖ臍v史條件下,法治的主張總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人治的主張則總是具有一定的反動性或落后性,兩者是不能結合的。歷史上,有過地主階級的法治、資產階級的法治和社會主義的法治。它們逐步由低級向高級演變,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盵7]這里提示出人治相對于法治而言的低階,社會主義法治相對于資本主義法治的高階。
由此總結,人治體制因為產生從下到上都無法克制的自體漏洞,是低位治理模式。法治,從下到上都存在能夠克服人治漏洞的基本因素,因此是高位治理模式。從制度基礎來看,人治的主體階段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樣的制度,是人類在生產力落后時期的趨優(yōu)選擇。在人治體制下,直接參與國家治理的人很少。也因為社會參與度較低,決定了人治體制下民眾對人治統(tǒng)治的順從大多數是基于沒有更優(yōu)選項的被迫接受。而在法治體制下,參與國家治理的人則要多得多。法治體制下,人民則更多是對體制的主動接受,甚至是制度追求。也恰恰因為法治被民眾的認可,決定了其良性治理狀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與人治不同。一般來說,人治體制本身的應然可持續(xù)性很短。也只是因為身處落后時代,社會矛盾不激烈,再加上地區(qū)聯(lián)系不緊密,以至于治理良好的人治體制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法治體制則因為被民眾接受、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能力而可以長久地持續(xù)。
總體而言,法治實現(xiàn)了治理模式的更新,是高位治理模式,也因此成為現(xiàn)代社會國家改革普遍的追求目標。因為制度相克,與制度相適應的治理模式之間也必然因此而相克。法治就是對人治的克服,呈現(xiàn)出治理位階上對低位模式的高位克服。這種克服主要在于底層控制上層的社會參與度大小,最終使治理效率和效果都呈現(xiàn)良性化趨勢。
因為人治漏洞悖反現(xiàn)代社會運轉的基本要求,因而任何國家要實現(xiàn)社會秩序化,就必須加以克服。按照前述治理位階的邏輯,不同因素的組合往往催生截然不同的克服方式??陀^上就存在模式選擇的可能與必要。對人治漏洞,應該用資本主義法治予以克服,還是通過社會主義法治加以否棄呢?這在客觀上產生不同社會制度基礎上的法治比較。按法治的制度基礎而定,法治分為資本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法治兩大部類。由歷史邏輯審視,資本主義法治生成更早,而社會主義法治在資本主義法治基礎上延伸而來??梢哉f,資本主義法治是對人治漏洞的直接克制。
前已述及法治克制人治的基本機制。需要繼續(xù)總結的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在全社會的基本普及,由此產生的利益緊迫度逼使底層民眾必須直接參與和控制經濟運行。也只有這樣,民眾的生存才能得到保證。因此,底層活力相對于人治體制下取得了質變提升,為塌陷因素的挺回提供可能,為人治漏洞的克服奠定底層基礎。同時,社會利益集團多元化形成的互制,能夠解構人治體制下必然出現(xiàn)的專權排他,也就為在上層克制人治漏洞準備了條件。社會參與度提高,使得人治漏洞得以形成的底層挺回因素加強、力度變大,進而削弱了塌陷因素的力度而能夠及時有效地挺回制度塌陷。上層也產生持續(xù)的被制約結構。這樣,因為發(fā)動點多元分散,穩(wěn)固的法治定力出現(xiàn),人治漏洞才得以填平。在下層基礎和上層條件都逐漸具備之后,資本主義法治現(xiàn)實地克制人治漏洞。但需要強調,資本主義法治是對人治的初步克制,而不是真正克服。因為從人治漏洞本身來說,資本主義法治沒有形成能完全克制漏洞因素的具體機制。
首先,資本主義法治體現(xiàn)為底層參與度較低。在資本主義法治國家體制下,雖然相對于人治狀態(tài)來說,其底層對國家權力的參與力度更大,但是民眾對國家運轉的參與更像表演式的淺度展開。以資本主義法治的政治基礎——選舉制度為例,在選舉時期投票完成之后,底層民眾對上層統(tǒng)治活動就會失去及時有效的制約,而只能交由資產階級內部去協(xié)商并處理相關政務。在資本主義法治體制下,上層統(tǒng)治集團內部如何溝通甚至交易,都不是底層民眾所能及時掌控的事情。因為對國家管理的直接參與度較低,客觀上導致對國家活動的底層弱勢制約。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法治體制下,不可能完全形成克制人治漏洞的底層控制,即底層對上層的制約不能真正無障礙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法治即使完整落實,也會因為其統(tǒng)治集團的階級本能所限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克制和填補人治漏洞。
其次,國家上層公益性較低。從國家產生所要承載的公共職能來看,公益性是其基本屬性之一。在資本主義所有制基礎上,雖然各個利益集團都要求參與國家統(tǒng)治因而使國家運轉建立在集團互制的民主基礎上;但是因為各個集團仍然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產生,這根本決定了它們不可能以公利作為本位取向。爭權奪利式的相互制約是私利式互制,而不是公利式共制,客觀上也就決定國家的階級偏私性仍然較強,仍然具有較大的任性空間。所不同的是,其任性由原來的人治體制下的個人任性演變?yōu)榉ㄖ蜗碌募瘓F任性。正如馬克思所言,“現(xiàn)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8]。因此,其法治運轉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階級偏私。資本主義國家上層因為私利性很強,也必然出現(xiàn)因捐款和私下交易為載體的各種此起彼伏的腐敗。就是在被視為法治楷模的美國,也經常出現(xiàn)國會腐敗丑聞和政府腐敗事件、表達集團任性的國家偏私,這說明國家公益性雖然能由此有所提高,卻依然偏低。本質而言,法治本身所內含的公益目標不能得到有效實現(xiàn)。
再次,資本主義法治的外利依賴性很強。法治實現(xiàn)的直接前提在于社會矛盾本身的可控性。資本主義社會因為資本暗含的兩極分化本能,以至于在其社會結構之內如果沒有外力介入,必然導致常態(tài)的社會對立與斗爭。在這樣的矛盾常態(tài)基礎上不可能實現(xiàn)法治。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先期發(fā)達國家,往往依靠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強勢位置吸取其他國家的經濟利潤在本國分配,客觀上使其社會矛盾均衡可控,進而為實現(xiàn)法治社會奠定基礎。這樣,就使資本主義法治國家克制人治漏洞的社會基礎并不牢靠。一旦國際社會矛盾加劇,國際利潤來源萎縮,就會導致不能利用國際輸血而撫平國內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就極有可能再次出現(xiàn)如希特勒般極右勢力上臺而實現(xiàn)極權統(tǒng)治的人治情景。
最后,資本主義法治不具有可普及性。能夠普及的法治模式應該在其經濟基礎相同因而同質性的國家內普遍實現(xiàn)。全世界200多個國家,除中國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外,基本上都施行資本主義制度。以事實觀之,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實現(xiàn)良法普行的現(xiàn)代法治。這種客觀事實提示人們思考資本主義法治的可普及性。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法治只能是在少數發(fā)達國家才能實現(xiàn)的“少數國法治”,并不具有強大的可普及性。由此,從整體上來看,資本主義法治對人治漏洞的克制還只能在小范圍內淺度進行,遠遠沒有在世界各國普遍實現(xiàn)。
由上可知,資本主義法治對人治漏洞的克制還只是初步的。從治理位階視角觀照,只有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成后,才能真正克服人治漏洞。
雖然迄今為止社會主義法治還沒有出現(xiàn)成熟的建成體,但從前述邏輯可以推知,相對于資本主義法治來說,社會主義法治是更高級的法治模式,即能真正克服人治漏洞的模式。
之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法治才能克服人治漏洞,主要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是法治因素的全面加強體。作為從資本主義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優(yōu)化型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底層民眾將常態(tài)地直接參與國家運轉。就本性來說,社會化大生產要求資本社會化,社會主義社會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全面化、深度化的社會形態(tài)。作為邏輯結果,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社會主義社會的底層活躍程度將持續(xù)擴大,底層民眾對國家權力的參與度也進一步提高。這樣,底層制約加大,對國家的底層控制不斷加強。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長時間的法治實驗,底層民眾更有能力要求直接參與單位管理,并由此而上移地參與國家運轉。
與底層直接參與國家運轉實現(xiàn)人民民主相適應,國家也會逐漸克制以偏私為推動力的權力任性。在社會主義時代,因為社會化大生產越來越均衡而高效,自古以來持續(xù)存在的資源稀缺性大大緩解??陀^上,圍繞稀缺的生存資源進行的激烈爭奪趨于減少?;诖?,國家也相應地更少了攫取性,更多體現(xiàn)出服務性。當權力暗含的利益趨于減少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不爭奪,最后交給那些服務性強、大眾意識強的“公共人”去掌握,實行社會主義共治,即從資本主義的少數人統(tǒng)治變?yōu)槎鄶等私y(tǒng)治。作為結果,國家最高領導集體將跳脫自古以來的集團爭奪,首次實現(xiàn)以集體選讓為核心的國家權力和平穩(wěn)定交接制度。
在共治時代,因為社會利益均質化,均衡分配模式得以形成,民眾之間的社會位差大幅縮小,客觀上并不需要多個黨派代表多元集團利益進而形成多黨制。由此,只要一個人民型政黨就足以代表社會在行動。而同時,社會民眾從底層也開始活躍并越來越實現(xiàn)以自我管理為內容的自治。這時,推行統(tǒng)治的政黨,實際上是底層民眾管理國家的協(xié)助者或者助產士,由此產生的黨的優(yōu)化型領導模式符合未來的共治需求。實現(xiàn)底層主動且上層跟隨,形成各有其宜的一體共治,才能真正克服人治漏洞。
在社會主義法治前提下,對法律有更強烈的需求,國家上層也因為各利益集團更大的共利性而呈現(xiàn)出較少的偏私性。在這樣的國家統(tǒng)治下,社會更需要法律,也更能產生良法并實現(xiàn)法治。這樣,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是在資本主義法治基礎上的加強體,客觀上就為克服人治漏洞奠定了更優(yōu)基礎。有了這個基礎,社會主義法治克服人治漏洞就有了基本保障。而且,因為杜絕了私利基礎上的自我吸聚,社會主義國家往往具有較強的利他性,國家之間的相互援助和借鑒成為常態(tài)。這樣,社會主義法治的全球保障機制可以逐漸形成。當多數國家因為社會主義制度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的時候,對人治漏洞的克服也就因為具有普遍性而得到全面的制度保障了。
總體而言,當代中國正處于向完善的法治和共治轉型的過程之中??陀^上,中國需要建設的是在對資本主義法治的吸納與超越基礎上的更高級的法治。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必將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法治國度。
因為共產主義克制資本主義的機制,新中國成立之后,實行以公有化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改造,中國的社會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過渡。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在較為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上,中國經濟仍然需要資本拉動。表現(xiàn)在社會制度上,就出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因素的一體共存。如在經濟制度上,在某些領域實行公有制,某些領域實行非公有制;在政治制度領域內,民主機制與集中制度同時并存。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因為沒有任何法治經驗可資借鑒,加上資本主義包圍和社會主義建設空前困難,客觀上要求實行一定程度的集權制度,以至于在一個時間段內,法律治理的作用較小。中國改革開放后啟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貫穿其中的,是跟隨經濟變更的政治變革。如鄧小平所說,“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講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盵9]30多年來,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治漏洞被初步克制。但在推行法治戰(zhàn)略的當下,仍然出現(xiàn)周永康等人蔑視法治的現(xiàn)象,也表明社會主義法治還不完善,人治漏洞在當代并沒有被完全克服,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法治推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確定為全會主題,也就是基于這種考慮。而當代領導集體對周永康等無視法治現(xiàn)象的法治化矯正,表明了我國的法治動力趨于深厚,對人治塌陷的挺回因素逐漸積累到必然實現(xiàn)的程度。
以上述邏輯進行比對, 當代中國處于培育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的過渡階段。 之所以需要借鑒資本主義法治經驗, 是因為中國需要法治, 自身卻又沒有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 而且, 因為需要引入資本釋放經濟活力以發(fā)展經濟, 客觀上也造成了借鑒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經驗的空間。 但是,借鑒資本主義法治經驗的目的還是在于培育社會主義法治, 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 也只有建成契合中國國情的法治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最終走通行順。
因此,當代中國需要逐漸地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共治時代。首先,需要促進中國共產黨的不斷自我完善。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言,“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根據決定所確立的基本原則,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保障。但如何使黨的領導能夠有效填補社會主義法治漏洞,關系社會主義建設成敗,也是擺在所有社會主義法治探索者面前的重大時代問題。如前所述,需要逐漸靠近黨的優(yōu)化型領導模式。在黨的優(yōu)化型領導模式建設之時,如何解構來自資本運轉要求的多黨需求,以確保社會運動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也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大任務。其次,要探索人民民主實現(xiàn)的切實形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需要強大的底層拉動。如果沒有人民民主的真正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不可能實現(xiàn),在與經驗較多的資本主義法治的同時代比較中,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也有可能失去制度優(yōu)勢。人民民主作為我國的基本國體,早已經通過憲法等法律規(guī)范予以確立。但是,如何切實實現(xiàn)民主,完善人民民主專政以保持主人定位和動力釋放,還是擺在執(zhí)政者面前的、繞不過去的而又亟須解決的課題。
[1] 何云峰.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的比較[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袁紅冰.論人治與法治:上篇[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 丁士松.論人治[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3.
[5] 陳建.從人治到法治:理性反思后的選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6] 蘇力.認真對待人治[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1998,(創(chuàng)刊號).
[7] 李步云.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對立[J].現(xiàn)代法學,1981,(2).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9]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責任編輯:朱 磊]
2015-07-20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命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潛規(guī)則與底動力:規(guī)則分裂的法治彌合”
王耀海(1979—),男,法學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法理學研究。
D90
A
1002-462X(2015)10-00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