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1.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室,北京 100081;2.中央音樂學院,北京100031 )
讓傳承回歸原貌——談民歌的記譜問題
張瑩瑩1,2
(1.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室,北京 100081;2.中央音樂學院,北京100031 )
【摘要】我國音樂研究者一直沒有停止對我國民歌的采集、整理工作,多年來采集了成千上萬首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民歌。但這些采集的民歌,由于采集年代、采集人等種種原因,在記譜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我國學界的學者也一直對民歌記譜問題提出種種討論。本文概述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民歌記譜問題的相關論述,并指出已流傳民歌記譜中可能存在種種問題,提出民歌記譜校訂工作的重要性。同時,筆者論述了民歌記譜校訂工作的幾個方向。民歌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音樂研究者對中國民歌的采集、整理工作從未停止過。由于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民歌又具有不同的特點,為中國民歌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多年來,我國音樂研究者對不同地區(qū)漢族及各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分別進行了大量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以期使中國豐富多彩的民間歌曲得到繼承。在對民歌的采集、整理工作中,記譜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準確地記譜,才能使民歌保存原有的風貌,真正實現(xiàn)民歌的繼承。
【關鍵詞】民歌;記譜; 傳統(tǒng)音樂
目前為止,我國的音樂研究者已經采集了大量的民歌。但如此多數(shù)量的民歌,其記譜是否準確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對民歌采集中記譜問題的討論,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就已有學者提出。但在筆者搜索其后幾十年的論文信息時,此方面的論文數(shù)量甚為稀少。幾十年來,我國的音樂學者雖然對民歌的研究越來越細化,對民間音樂中的調式、中立音等現(xiàn)象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對民歌記譜的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原則還存在分歧,這對民間音樂的記錄是十分不利的。尤其在當下,隨著城市化的加劇,民歌正以追趕不及的速度在消亡,采用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記譜方式記錄民歌,并對以往采集的民歌進行認真、謹慎的校訂,應該是當前傳統(tǒng)音樂研究者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部分學者對民歌的記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不同的時期,學者們討論的記譜問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按照時間脈絡梳理,以記譜作為主要討論對象的文章及其討論的主題內容大致如下:
(一)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界興起的“采風”運動在全國收集了成千上萬首民歌。在民歌收集過程中,記譜問題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其中論及于此的文章有三篇:石夫的《從新疆民歌的記譜談起》[1]、萬桐書的《我對“新疆民歌記譜問題” 的看法》[2]和趙寬仁、簡其華的《談民歌記譜》[3]。
石夫的《從新疆民歌的記譜談起》是針對當時西北音協(xié)主編的西北民歌資料第二輯的《新疆民歌》中的一些問題做出的論述。文章中,石夫對《新疆民歌》中一些民歌記譜的準確性提出質疑和更正,并就其中談到的民歌記譜時的轉調問題、記譜繁簡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萬桐書的《我對“新疆民歌記譜問題” 的看法》是由石夫的《從新疆民歌的記譜談起》引出的論述,作者認為石夫在《從新疆民歌的記譜談起》一文中的一部分意見是正確的,但也有部分意見值得商榷。認為石夫對《新疆民歌》中提到的轉調問題有所誤解,“曾剛同志主要是談在記譜時記變了調(轉調),應避免曲調音高不統(tǒng)一的錯誤,石夫同志理解成曲調本身的轉調問題”[4]。
趙寬仁、簡其華的《談民歌記譜》是一篇對民歌記譜論述較為全面的文章,作者指出“采風”運動中表現(xiàn)出的民歌記譜問題,并對記譜時歌詞、曲調和有關資料的詳細處理方式做出了詳細的論述。文章對記錄歌詞、曲調可能遇到的不同問題做出了列舉,提出歌詞記錄要注意完整性、襯詞、注解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原文和譯文的全面;曲調記錄不宜過簡,要詳細、準確記錄曲調、音高、速度、不同裝飾音的變化。對于所采集民歌的相關資料,作者認為要盡可能搜集具體的資料,以備之后研究所用。
以上三篇文章所反映的記譜問題具有具體的時代和研究背景,體現(xiàn)出在具體的“采風”工作后音樂研究者們對記譜問題的思考,也體現(xiàn)了學者們對采集來的民歌進行反復推敲和校訂的工作態(tài)度。
(二)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音樂研究工作復蘇并開始走向繁榮的時期,各個研究領域的研究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化。此時期,對于民歌記譜問題討論的文章有兩篇比較具有代表性:毛繼增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記譜的幾個問題》[5]和彭世端的《散板及其記譜》[6]。
毛繼增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記譜的幾個問題》針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記譜的特殊性和具體問題做出了論述。作者從音樂和歌詞兩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陳述,提出要實現(xiàn)科學、準確的記錄少數(shù)民族音樂需要注意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不同的律制、音樂特色和唱法的特殊性,并應允許利用和創(chuàng)造一些特殊的符號,同時要注意少數(shù)民族民歌歌詞的特殊韻律。
彭世端的《散板及其記譜》針對民族音樂記譜中散板的記譜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當時學界對于散板的記譜方式提出不同的認識,這種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不利于民族音樂的整理與收集。應統(tǒng)一標準,取得共識。作者深入挖掘來了中西方有關散板的認識,認為“我們只能從自己民族音樂的實際出發(fā),盡可能地利用現(xiàn)在的記譜法,表示出音樂的規(guī)律和特點。還必須注意到不同類型音樂的區(qū)分,應在樂譜上盡可能地體現(xiàn)出來。而不能反過來,從現(xiàn)在的這種記譜法出發(fā),硬性地去記錄民族音樂?!盵7]
以上兩篇文章是我國音樂研究者對我國民歌記譜的某一問題的深入挖掘和探討,體現(xiàn)了我國學者對民歌記譜問題更為具體的思考,也反映了我國民間音樂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我國音樂研究的不同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學者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也有所發(fā)展。對于記譜問題,學者的關注點不只停留在特別種類音樂的記譜方式上,還力圖引入更為多樣的記譜方法,體現(xiàn)了本時期我國音樂研究者進一步開闊的研究視野,代表性論文有兩篇:樊祖蔭的《多聲部民歌的采錄、記譜與分類方法》[8]和劉紅的《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記譜問題》[9]。
樊祖蔭的《多聲部民歌的采錄、記譜與分類方法》主要討論了我國多聲部民歌的采錄、記譜和分類方法問題,其中對于記譜的討論集中在音高和節(jié)奏、節(jié)拍兩個方面。文中作者就音高記錄的繁簡問題、節(jié)奏、節(jié)拍多變時如何處理問題以及多聲部民歌中的散板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論述。
劉紅的《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記譜問題》是對民族音樂學研究中記譜問題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文中詳細陳述了作為民族音樂學研究重要方法和手段的記譜的概念和歷史,申明了民族音樂學研究記譜的方式和目的,并介紹了學界新發(fā)明的“標圖譜”記譜方式。最后,作者從符號學和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再次探討了“記譜”的概念,將記譜問題提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
20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不同的時期,我國的音樂研究者都對民歌記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具體和深刻。即便如此,筆者以為我國學界對民歌記譜問題的重要性還不夠警覺。目前已采集的民歌作品,還存在大量的問題有待校訂。看似簡單的樂譜,卻承載著不簡單的意義。錯誤的記譜直接影響民歌的傳承,我國豐富和多彩的民間音樂有可能因為記譜問題遺失在歷史的車輪之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具有組織性的民歌采集工作開展過多次。目前,很多學者都參與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民歌的集成工作。但我國地域過廣,涉及民歌種類過多,每次參與采集工作的人員成分也比較復雜,民歌采集過程中必然存在記譜問題有待進一步校訂。
民歌記譜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老一輩學者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到,可能會涉及的問題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旋律
旋律是記譜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對于旋律記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大致為:音高不準確、裝飾音記錄不詳細、節(jié)拍不符合音樂特點、調式定義錯誤等問題。
(二)歌詞
歌詞能夠體現(xiàn)民歌的原始風貌。歌詞記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大致為:方言、襯詞記錄不準確、歌詞漏記或少記、多聲部民歌歌詞錯位等問題。
(三)民歌相關資料
民歌相關資料是記譜工作的附加部分,民歌相關資料記錄的詳細與否對于進一步研究民歌具有重要意義。民歌相關資料在民歌采集工作中可能存在遺漏、信息錯誤等問題。
以上問題只是筆者對于民歌記譜中可能存在問題的簡單梳理,也許很多學者認為中國音樂研究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民歌的記譜問題應該已經相對規(guī)范和準確,不必要過分擔心和憂慮。事實并非如此,當前大量流傳廣泛的民歌都存在記譜不科學、不準確的問題,有悖于原民歌的風貌和音樂特征,作者以四川漢族民歌《跟著太陽一路走》為例:
四川漢族民歌《跟著太陽一路走》歌譜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國民歌選》第一版,這版的曲譜也是現(xiàn)在廣為流傳的曲譜。
筆者對這首民歌的音樂結構進行了簡單的劃分:
將其中的骨干音抽離出來,我們會看到如下的結果:
如此可以看出,這首歌曲為五聲徵調式??傮w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和第三個部分采用同樣的素材,僅起始音有所變化,第一部分采用的是高音1開始,第三部分是從6開始,體現(xiàn)了兩段音樂在音樂整體結構不同位置中的情感作用。第一部分從高音1開始更具有力量,類似在呼喊“太陽出來了”,第三部分從6開始銜接第二部分的情緒,并從中音區(qū)過渡到高音區(qū),推動歌曲情緒走向結尾處的高潮。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樂譜中呈現(xiàn)的是第一部分采用4/4拍,最后轉為2/4拍,第三部分為4/4拍。筆者以為從這首歌曲的地域性及民歌類型分析,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不適合用固定的節(jié)拍來進行記譜,更適合用散板的方式記譜。第二部分是比較規(guī)整的兩句,骨干音是一樣的,圍繞骨干音兩句稍作一點變化,應該是與歌詞的聲調有直接關系。事實上,第二部分是我國民歌比較典型的跺板形式,基本一字一音,出現(xiàn)一字多音的情況都跟歌詞的聲調有直接關系,更應該用1/4來記譜。如果基于筆者的考慮,本版本的記譜必然存在錯誤,并不能真實再現(xiàn)原民歌的風貌。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在已流傳廣泛的民歌記譜中多處存在,這是需要引起學界密切關注的,并應及時啟動對已記譜民歌曲譜的校訂工作。
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者,在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都存在一種焦慮意識,但焦慮無法決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我們應該將焦慮轉化為行動,號召全國的音樂工作者聯(lián)合起來,加速民歌采集以及對已有民歌樂譜的校訂工作。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一)制定民歌記譜的行業(yè)規(guī)范手冊
學術研究容易陷入一種狀態(tài),討論而沒有定論,這對民歌傳承而言沒有任何好處。當前的民歌記譜中存在這樣那樣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但無休止的討論只會讓我們錯過一首又一首動人的歌曲,只會讓它們不能以原貌呈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所以,筆者以為對于民歌記譜而言,急切需要制定一個行業(yè)規(guī)范手冊。
此行業(yè)規(guī)范手冊既涉及學術問題,又不掣肘于學術。當學術不能達到共識的時候,我們可以設定一種暫時能得到大家認可的方式作為暫時性的替代品。筆者以為民歌記譜可以以簡譜或五線譜為基礎,對于大家普遍存在疑問的一些演唱方式或音樂進行的記譜,可以根據(jù)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制定暫時的記譜方式。行業(yè)規(guī)范手冊可以讓大家具有通識性認識,當其中涉及的學術問題得到共識后可以隨時替換規(guī)范手冊中的相關內容,對規(guī)范手冊進行再版和更新。通過這樣的手段,可以讓記譜的一些問題得到延續(xù)性的認識。
(二)校訂已有樂譜的錯誤
校訂已有樂譜的錯誤是對以往工作的階段性總結。對不同時期的工作做出總結和校訂是學術研究得以繼續(xù)的基礎,否則相關學術研究總是會陷入發(fā)展緩慢的狀態(tài)之中。事實上,校訂是一個優(yōu)秀的研究者需要具有的研究意識。校訂的過程也是再次認識的工程,更是再次深入研究的過程。當下流傳的民歌樂譜中可能存在的記譜問題,筆者在前文中已有所論述。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民歌樂譜的校訂工作應由一個權威性強的團隊來執(zhí)行,其人員應包括多個學科的專家。只有這樣,校訂工作考慮的角度才能更全面,校訂的結果才能更準確。
(三)對校訂樂譜形成圖文、音像相結合的資料
當前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發(fā)達的社會,科技的發(fā)展為我們帶來很多研究輔助手段。因此,樂譜校訂工作不能再停留在過去的歷史情況下,要具有新時期的時代特點。樂譜校訂是基礎工作,對校訂內容形成圖文和錄音、錄像制品的合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錄音、錄像制品能夠補充樂譜記錄中出現(xiàn)的偏差或遺漏,使民歌傳承形成立體可感的資料,真正做到多途徑、多角度的原貌傳承。
民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代表了一個群體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它們是鮮活人生的反映,是綿延歷史的反映。在民歌中,我們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人生,看見色彩波瀾的文化,它們是中國厚重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因此,作為音樂研究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它們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xù)綻放和傳承,更有責任和義務讓傳承回歸原貌、保持原貌。這是一種對文化的認識,對音樂研究的認識,更是一種對人生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石夫.從新疆民歌的記譜談起[J].人民音樂,1956,1.
[2]萬桐書.我對“新疆民歌記譜問題” 的看法[J].人民音樂,1956,3.
[3]趙寬仁、簡其華.談民歌記譜[J].人民音樂,1958,6.
[4]毛繼增.少數(shù)民族音樂記譜的幾個問題[J].人民音樂,1988,12.
[5]彭世端.散板及其記譜[J].中國音樂,1989,12.
[6]樊祖蔭.多聲部民歌的采錄、記譜與分類方法[J].中國音樂,1992,4.
[7]劉紅.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記譜問題[J].音樂藝術,1996,12.
作者簡介:張瑩瑩,女,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室高級編輯,中央音樂學院2014級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