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姍娜,魏君英(長江大學江漢平原農村經濟研究所,湖北荊州434023;主要糧食作物產業(yè)化湖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北荊州434023)
糧食生產價格與農資價格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
喻姍娜,魏君英(長江大學江漢平原農村經濟研究所,湖北荊州434023;主要糧食作物產業(yè)化湖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北荊州434023)
[摘要]從實證的角度,采用協整檢驗、格蘭杰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敏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國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的相互關系后發(fā)現,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它們之間僅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農資價格對糧食價格有明顯的導向和拉動作用。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長期內農資價格指數對糧食價格指數影響很大,而從短期來看,糧食價格的波動對農資價格的波動影響有一定的時滯性,且影響程度小于農資價格對糧價的影響。最后,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相互關系
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價格開始恢復性上漲,且這一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今天,糧食價格的上漲重新燃起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然而,糧食價格的上漲,引起了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導致農民的糧食種植成本增加,這與上漲的糧食價格帶來的利好效應相抵消,削弱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以及增收的良好預期,不利于糧食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同時,中國是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走出來的,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糧價是百價之基”、“無糧不穩(wěn)”的思想根深蒂固,糧食價格的變動對整個物價水平甚至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著很大的影響,于是很多人認為糧價上漲也會對農資價格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研究二者是否存在這種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在這種相互影響中誰的影響更大一些,對于進一步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經濟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1數據的選取與來源說明
考慮到選取數據的局限性,本研究選取了1978~2013年共36個樣本數據(表1)。一般來說,糧食生產價格指數和糧食零售價格指數都可以用來衡量糧食價格,不過嚴格來講,這2種價格指數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糧食生產價格指數是反映糧食生產價格水平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動趨勢及幅度的相對數,而糧食零售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城鄉(xiāng)糧食零售價格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動趨勢及程度的相對數。從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來看,選擇糧食生產價格指數(GPI)來衡量糧食價格更為適宜。本研究均采用糧食生產價格指數和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NZPI)的年度環(huán)比數據,之所以不選用其年度的同比數據,主要基于以下2點:①年度的同比數據受上年基數的影響較大,而這些基數在一般情況下波動很大,選用同比數據的話還要將這些基數的影響考慮進去。②與年度的同比數據不同,年度的環(huán)比數據更能即時地反映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以上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本研究采用Eviews 6.0計量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并作計量分析。其中,GPI代表糧食生產價格指數,NZPI代表農資價格指數,農資價格指數即為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表1 1978~2013年中國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
2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關系的實證分析
表2 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相關系數
相關性分析是指對可能具備一定相關性的兩個或多個變量進行的分析,主要是用來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存關系,以及相關方向和相關程度。我國1978~2013年的GPI與NZPI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和圖1。
圖1 糧食生產價格與農資價格指數的關系趨勢圖
從相關系數的分析結果來看,糧價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8738,趨于1,說明兩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另外,從圖1可以看到,GPI和NZPI兩者波動趨勢具有明顯的協同關系,且GPI的波動幅度大于NZPI的波動幅度。不過,是GPI的變動引起NZPI的變動還是相反情況,則需要進行下一步分析。
由于時間序列數據多為非平穩(wěn)序列,需要對本研究選取的數據進行檢驗是否滿足同階單整,只有在滿足同階單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協整檢驗。本研究采用ADF檢驗方法,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ADF檢驗
注:檢驗形式中的C和T表示帶有常數項和趨勢項;K表示滯后階數,滯后階數的選擇遵循SIC準則;Δ表示差分形式。
檢驗結果表明,GPI與NZPI的P值大于臨界水平,但一階差分的P值均小于臨界值5%,也就是說它們均服從一階單整,即I~(1)。因此,可以利用協整檢驗方法來分析GPI與NZPI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在ADF檢驗中,結果表明GPI與NZPI均滿足一階單整,符合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進一步對GPI與NZPI兩者進行檢驗是否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糧食生產價格價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Johansen協整檢驗
表4數據顯示,H=0時,GPI與NZPI的跡統(tǒng)計量大于5%的臨界值,拒絕原假設;H=1時,GPI與NZPI的跡統(tǒng)計量小于臨界值,接受原假設,表明GPI與NZPI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GPI與NZPI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
據估計,經標準化的協整向量為(1.0000,-1.2145),協整關系的估計方程為:
GPIt=1.2145NZPIt+1.3652
(1)
(16.8257)
式中,t代表某一時期,括號中的數值為變量系數的T統(tǒng)計量。從式(1)可以發(fā)現,從長期看,NZPI每變動一個單位引起GPI同向變動1.2145個單位。由此可以說明,在長期內農資價格指數對糧食價格指數有較明顯的影響。
相關分析表明糧價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而且協整檢驗也表明GPI與NZPI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要進一步檢驗兩者的因果關系,即是GPI的變動引起NZPI的變動還是NZPI的變動引起GPI的變動,本研究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Granger因果檢驗
表5顯示,NZPI不是GPI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2期的P值小于5%,拒絕原假設,表明NZPI是GPI的格蘭杰原因;GPI不是NZPI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2期的P值遠大于5%,接受原假設,說明GPI不是NZPI的格蘭杰原因。檢驗結果表明,NZPI和GPI之間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經濟學中把一個經濟變量受到其他相關變量的沖擊和影響的程度刻劃為脈沖響應,具體而言就是指當某個經濟變量發(fā)生了一個標準差的變化之后,考察它對其他相關變量的沖擊和影響程度。圖2是模擬的脈沖響應的路徑曲線。實線是相應函數值,虛線是響應函數一倍標準差的置信帶;縱軸表示因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橫軸表示實驗設定的響應期數(10期)。
圖2 NZPI對GPI沖擊的響應函數圖3 GPI對NZPI沖擊的響應函數
從圖2可以看出,NZPI對來自GPI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本期并沒有產生反應,而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隨后明顯上升,具有正向響應,在第2期達到頂峰,達到2%左右,隨后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從第4期后轉為負效應,然后再逐漸回升,最后趨近于零??梢姡Z價對農資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這一作用的持續(xù)效應很小。從圖3可以看出,糧價對來自農資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本期即作出較為敏感的反應,高達8%左右。但隨后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從第4期后轉為負效應,然后再逐漸回升,最后趨近于零??梢?,在短期內農資對糧價具有很強帶動作用,但這一作用有減弱的趨勢。相比之下,農資對糧價的沖擊要明顯大于糧價對農資的沖擊。該結論與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不謀而合。
根據上述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得知,糧食生產價格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彼此反應靈敏度不一致,二者的這種相互敏感程度還可以用敏感系數來反映。根據研究目的,并考慮農資價格對糧價影響的時滯性,計算了2個敏感系數,分別如下:
敏感系數1=目標值變化的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的百分比=本期糧價指數變化的百分比/本期農資價格指數變化的百分比
敏感系數2=目標值變化的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的百分比=本期農資價格指數變化的百分比/上期糧價指數變化的百分比
圖4 農資價格指數與糧食生產價格指數的敏感系數圖
糧食生產價格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彼此反應靈敏度不一致。糧價對農資價格變化反應很靈敏,而且在即期就做出了靈敏的反應,主要是因為在每年春耕時,如果農資價格上漲,農民生產糧食的成本就會上升,所以在當年糧食的生產價格就會做出靈敏的反應。加之農資價格在糧食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糧食的生產價格不僅對農資價格反應靈敏而且相對也較大。而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對糧食價格變化反應遲鈍緩慢而且較小,這主要是因為糧價上漲并不是農資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糧價上漲導致農資價格上漲,還必須經過一些傳導機制。從理論上講,“糧價是百價之基”,糧食價格的上漲導致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進而不僅導致農資生產的人工成本上升,還會導致農資生產的其他相關原料的人工成本上升,但這個傳導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經過很多環(huán)節(jié)。而且糧食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直接人工成本上升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糧價對農資的影響就會出現時滯,而且影響也相對較小。
3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相關性分析、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檢驗方法,對我國糧價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糧價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兩者的波動趨勢存在明顯的協同關系,且糧價指數的波動幅度要大于農資價格指數的波動幅度。
2)糧價指數和農資價格指數之間僅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農資價格指數是糧價指數的格蘭杰原因,而糧價指數不是農資價格指數的格蘭杰原因。
3)糧食生產價格指數與農資價格指數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從長期來看,農資價格指數每波動1%,糧食價格指數將同向波動1.2145%。長期內農資價格指數對糧食價格指數影響較大,而從短期來看,糧食價格的波動對農資價格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其影響也要明顯小于農資價格對糧價的影響。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雖然農資價格與糧食價格之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且相互影響(盡管相互影響的程度不同),但其根源來自于農資價格,如果不能將農資價格有效地控制在合理的價格水平上,就很可能導致農資價格與糧食價格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依靠科技提高農業(yè)生產資料的利用率。農民在農業(yè)科技知識方面的認識不足,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農業(yè)生產資料浪費的現象,導致農業(yè)生產成本持續(xù)上漲,農民收入始終難以提高,出現了所謂的“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目前,我國農業(yè)生產資料利用率還比較低,存在很大的提升潛力。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業(yè)科技的研發(fā)和推廣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民科學使用農資的技術培訓,依靠科技提高農業(yè)生產資料的利用率。如對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的農藥、肥料、農膜和小型農機具等的科學合理使用,不僅可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還可以實現清潔生產、保護環(huán)境,更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健全農業(yè)生產資料現代流通體系,加強市場監(jiān)管。我國農資市場目前的基本格局是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以及多渠道流通共同參與的農資營銷,但流通環(huán)節(jié)多,秩序難免不規(guī)范,流通主體魚目混雜,營銷網絡不健全,難免會存在部分經營主體借機哄抬價格現象。為此,第一,要加強農資經營主體的培育和農資經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一是要有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把不符合要求的企業(yè)擋在市場門外,同時,實施優(yōu)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yè);二是建立以現代物流技術為支撐的連鎖經營體系與銷售模式,以減少銷售流通環(huán)節(jié),降低流通成本。第二,要加強對農資市場的調控力度。一是通過價格監(jiān)測,了解農資市場的行情并對其進行監(jiān)管和調控,二是通過監(jiān)測和即時公布農資市場的價格信息,有利于政府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來鼓勵和推動農資生產經營企業(yè)的發(fā)展;三是在必要時可對農資價格進行干預。第三,要維護農村市場價格秩序,穩(wěn)定農資市場價格。嚴格價格檢查制度,大力打擊各種擾亂農資市場價格秩序的違反行為。第四,要加強價格舉報工作,對群眾舉報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調查和處理[1]。
3) 建立農業(yè)生產資料儲備制度。農資生產的常年性與農資需求的季節(jié)性會導致農資供需的矛盾,農資價格會因此發(fā)生波動,為平抑農資價格的波動,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農資儲備制度以及以平抑農資價格為目標的價格調控機制。農資儲備制度的建立,應按照“企業(yè)儲備、銀行貸款、政府貼息、市場運作”的原則,在農資淡季進行儲備工作,旺季大量銷售。另外,政府、地方財政以及相關銀行共同承擔儲備資金及其資金貼息[2]。
4)加大農業(y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使用的補貼力度。目前,在短時間內,我國的電力、石油、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供應短缺,意味著成本型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將持續(xù)上漲。為了減輕這種上漲趨勢對農資生產和糧食生產所帶來的影響,應從農業(y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使用兩方面加大補貼力度[3]。首先,要對農資生產企業(yè)生產化肥的基礎性原材料加大補貼力度,落實各種稅收返還等優(yōu)惠政策,杜絕亂收費現象,減少企業(yè)生產經營成本,控制出廠價格,從源頭上遏制農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其次,對農戶使用農資實施大力的補貼,今后在制定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時,要按照“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要充分考慮農化肥、農藥、農膜、農機產品及排灌費等農業(yè)生產資料和服務等農資價格變動因素,加大補貼力度增強農民承受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消除農業(yè)生產資料漲價帶來的不良影響[4]。
5)發(fā)揮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在農資流通中的作用。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有利于降低農業(yè)生產資料的購買成本,提高農民的購買水平,有效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則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是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由合作社代表農民進入市場,這種集體購買方式顯然比單個農戶購買更具有優(yōu)勢,對購買前信息的收集也會更加具有完備性,這樣可以提高談判力量。
[參考文獻]
[1]龐新.運用綜合手段調控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J].新疆社科論壇,2006,(4):53~56.
[2]彭小丁.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抑制機制探析[J].求索,2011,(4):33~35.
[3]王立朝,頡鵬,楊彥林.積極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確保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J].發(fā)展,2011,(7):49~50.
[4]藺麗莉.當前我國農資價格異常變動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統(tǒng)計,2009,(2):48~50.
長江大學校友李百煉教授榮獲2015普利高津金獎
6月3日,2015普利高津金獎 (Prigogine Gold Medal)頒獎典禮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市舉行。今年,該獎授給了長江大學校友、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終身教授李百煉。
普利高津金獎是世界生態(tài)學界的大獎, 每年表彰一位對世界生態(tài)學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李百煉教授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全球迄今的第11位獲獎人。
李百煉教授致力于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近35年,創(chuàng)建了生態(tài)復雜性這一全新的生態(tài)學分支學科,是國際公認的從事理論生態(tài)學和生態(tài)復雜性建模的權威,現為國際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干旱區(qū)生態(tài)學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中美 (政府級)農業(yè)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聯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Ecological Complexity》(Elsevier)創(chuàng)刊主編、《Journal of Arid Land》(Springer)雜志聯合創(chuàng)刊主編,并擔任其他7家國際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期刊和百科全書的編委或常務編委、副主編。1988年當選為美國人類生態(tài)研究院院士 (IHE Fellow),2005 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學部委員會名譽教授(外籍院士),2006 年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 并被法國授予“法國大學教授”稱號,2014年德稻生態(tài)學大師。2007年任世界生態(tài)高峰會議 (Eco Summit) 國際科學委員會主席,2012年任世界生態(tài)高峰會議聯合主席,現任世界生態(tài)高峰理事會主席。在包括Nature、Science、PNAS 等權威性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00 余篇。
李百煉教授1981年畢業(yè)于原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長江大學前身之一)植物保護專業(yè),現為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長江大學“楚天學者計劃”講座教授。
[引著格式]喻姍娜,魏君英.糧食生產價格與農資價格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12(27):60~65.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409(2015)27006006
通信作者:
[作者簡介]喻姍娜(1992-),女,碩士生,研究方向為農業(yè)經濟理論與政策。魏君英,534926480@qq.con。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5D024)。
[收稿日期]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