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探求者”到《擺渡》——對高曉聲文學啟蒙與反思的再評價

2015-02-21 13:07:24付用現(xiàn)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高曉聲陳奐生知識分子

付用現(xiàn)

(1.常州大學 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江蘇 常州213016;2.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當代文學史把高曉聲定位為農(nóng)民作家,似乎已成為定論,這不僅因為他塑造了陳奐生、李順大等一代農(nóng)民形象,而且還因為他被打成右派后回到家鄉(xiāng)與農(nóng)民一起生活了22年,更重要的是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魯迅風”式的批判特色,同時又具有趙樹理、周立波等鄉(xiāng)土小說的描摹風格。然而,如果從高曉聲創(chuàng)作思想的潛層去分析,顯然用農(nóng)民作家來概括高曉聲的全部,的確顯得流于表面,過于膚淺。因為縱觀高曉聲的創(chuàng)作,他從一開始就是直奔“干預生活,干預現(xiàn)實”,做靈魂的“擺渡人”而去的,所以高曉聲更應該是一位喚醒民眾的啟蒙精英者。筆者認為,高曉聲這種文學啟蒙思想源自“探求者”社團組織時期,理論成熟于新時期寓言式作品《擺渡》。陳奐生系列應該是他的創(chuàng)作試驗,是他文學啟蒙思想的忠實再現(xiàn)。所以從“探求者”到《擺渡》,高曉聲借助文學啟蒙民眾、反思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思想,體現(xiàn)了一個繼承五四傳統(tǒng),勇于擔當?shù)木⒅R分子所具有的情懷。對于這一點,研究界應該需要給予重新的梳理與評價。

一、“探求者”顯示出啟蒙意識的稚嫩與激情

高曉聲經(jīng)歷了中國社會從建國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伴演著不同的身份,由農(nóng)民到知識分子,再由知識分子回到農(nóng)民,后又再回到知識分子。高曉聲坎坷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就是一部中國當代社會政治的變遷史。建立在這種復雜的人生經(jīng)歷基礎上的文學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高曉聲文學追求的價值評判,他“以人道主義的視閾來觀照農(nóng)民的悲劇命運”,“把農(nóng)民的命運放在每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頭,放在社會動蕩變革的時期來描摹,而且用異常幽默調侃的敘述語調來勾畫農(nóng)民悲劇靈魂的重創(chuàng),這就使他的鄉(xiāng)土小說具有了魯迅式的‘衷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內涵”。[1]高曉聲在1980年代復出之時,許多的評論者都看到了他所具有的“魯迅風”[2]這一特點。實際上,這正是高曉聲承繼前賢借小說創(chuàng)作完成啟蒙價值追求的再次探索。魯迅對國民性的思考與批判,經(jīng)過了幾十年民族求生求存的風雨吹打,再次放到了先覺的知識分子面前,高曉聲的繼承在一定意義上也體現(xiàn)了時代的選擇。

但是高曉聲的文學啟蒙思想?yún)s應該在1957年組織“探求者”文學社時期就已開始醞釀。因為當時的高曉聲,滿懷著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喜悅與自豪,以年輕的精英知識分子的主人翁意識加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他回憶那段美好的時光時曾說:“天空是那樣明朗,大地是那樣平整,空氣是那樣芬芳,我的心底是一片光明。我懂了革命的理,我愛上了共產(chǎn)黨,我認準了自己要走的路,我下定了決心開步走?!薄拔易ゾo時間去學習,……我在有意識彌補外國文學及社會主義文學知識的缺陷。我也大量閱讀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的中國革命文學作品,……就是在這些作品的直接影響下,我開始創(chuàng)作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作品?!保?]4-5可見,當時高曉聲的內心是多么的純真與執(zhí)著,而且更有一種借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啟蒙意識滲入他的靈魂之中。此期的作品《收田財》、《解約》等鄉(xiāng)土小說盡管還顯幼稚,不夠成熟,但正是有了這種有意識的對農(nóng)民生活的關注與思考,也才顯現(xiàn)了高曉聲作為精英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啟蒙意識。比如,《收田財》這篇小說,高曉聲通過對江南農(nóng)村風俗“收田財”的思考,認識到這種習俗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的,只不過農(nóng)民自己并不明白罷了。在這一習俗中,農(nóng)民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晚上,都要用稻草扎成的火把繞自家的田埂走一圈,以保證來年豐收。這二者之間看似沒有什么科學的聯(lián)系,但經(jīng)過作者的詳細考察,發(fā)現(xiàn)燒稻草的火把是與過去人們燒稻根治螟蟲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所以小說的主題便定為“一個農(nóng)村干部利用當?shù)仫L俗開展了工作”,借文學的手段普及科學知識以達到啟蒙的目的。高曉聲也認為,“這第一篇小說,是從生活出發(fā)的,是有生活氣息的,也是生活所需要的,起到一定作用的?!保?]

而到1957年發(fā)起成立“探求者”文學社時,以高曉聲為代表的一部分年輕的精英知識分子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是當代世界上最美好的制度,有著無限生命力的制度;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畢竟建立不久,還殘留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許多痕跡;我們如何建成社會主義還缺乏經(jīng)驗。因此,在生活中反映出了各種各樣急待解決的問題。究竟怎樣去正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認真地進行探索?!保?]6“探求者”文學社團正是在這樣一種思考的情況下提出成立的。但剛剛發(fā)起啟事,還沒有真正的成立,這個文學社就被當時興起的“反右”之風扼殺在襁褓之中。高曉聲、陸文夫、方之等到人都受到不同的打壓而離開文壇,高曉聲直接被下放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重回農(nóng)民行列。

其實,我們從高曉聲擬定的啟事可以看出,高曉聲借助文學行使啟蒙的意識是如此強烈。他說:“社會生產(chǎn)關系改變了,人們的意識也隨著改變。但是,總的來說,后者卻遠遠地落后于前者。這樣促使思想意識盡快地趕上時代,是一項極其迫切的任務。而文學必須參與這項巨大的工作。”[5]高曉聲們迫切地渴望能夠運用文學這一武器,來改造人們落后的社會意識,以適應當時人們所認可并真心愿意追隨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且認為“思想意識的改變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新思想、新意識建立的過程中,有益的和有害的、正確的和錯誤的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錯綜地交錯在一起,也必須加以辨別。有益的和正確的要加以扶植,要幫助他們成長;有害的和錯誤的要批判、要糾正過來。這更是一件細致復雜的事情”[5]。同時高曉聲還深刻地認識到階級斗爭對社會道德的過度干預帶來了較壞的影響,他認為:“我們過去在長期的階級斗爭中,由于當時的需要,把政治態(tài)度作為衡量人的品質的主要標準,往往忽略了社會道德生活的多方面的建設?!恋K了人們之間正常關系的建立。人情淡薄,人所共感。鑒于以上種種,我們將勉力運用文學這一戰(zhàn)斗武器,打破教條束縛,大膽干預生活,嚴肅探討人生,促進社會主義?!保?]文學干預生活,干預社會,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上是知識分子精英意識的外在顯示,根本上就是想借文學來完成啟蒙民眾的社會任務,盡可能地剔除階級斗爭的影響。這對建國之初剛剛步入文壇的高曉聲而言,這樣的啟蒙意識都是出自他對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制度的真誠接受。但他的這種啟蒙意識與當時的政治形勢在根本上是沖突的,“探求者”的命運在啟蒙的萌芽中凋謝也是勢所必然。

二、《擺渡》寓意蘊涵著更深層次的啟蒙精英意識

康德說:“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jīng)別人的引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6]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思想意識上所顯示的這種“不成熟”,正是“五四”時期思想先哲們借用西方的現(xiàn)代思想引導啟蒙的對象?!拔逅摹眴⒚蛇\動讓中國人知道了科學與民主,認識到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統(tǒng)治實際上是愚民統(tǒng)治。而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的思想蹂躪,再次提出啟蒙反思之時,知識分子重新認識到了延續(xù)先輩啟蒙的意義在于對人性的思考,尊重人的生存。

重返文壇的高曉聲在完成了《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后,他將文學啟蒙比作了“擺渡”?!稊[渡》這篇小說是以寓言形式寫成的,他將作家放在有錢人、有力氣的人和有權人進行比對的角度,提出自己對作家的理解。作家與其他三個人面對擺渡人要求分享一點每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時,因為沒錢、沒權,也沒有力氣,無法將他認為最寶貴的寫作分享給擺渡人,只能“仰天長嘆道:‘我平生沒有作過孽,為什么就沒有路走了呢?’”[7]254但正因他嘆得“真情實意”,也得到了擺渡人的認可,才得以過河。高曉聲借此要表達的是:“作家擺渡,不受惑于財富,不屈從于權力;他以真情實意饗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弊骷业摹皠?chuàng)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保?]253-254啟蒙民眾的思想可謂明白之至了,他就是想通過充滿真情實意的創(chuàng)作將人渡到靈魂的彼岸。后來還以《船艄夢》續(xù)寫了此篇,讓已經(jīng)改行做擺渡的作家做了一個白日夢,作家夢中得到了普泉和尚的指點,借被砍頭的關公來諷喻社會中那些腦袋裝反了人整天做些顛倒黑白、不知羞恥的事。實際上,這也是高曉聲啟蒙思想的進一步解析。

高曉聲曾說:“人民是我生命的源泉。我寫小說,就是讓自己和人民的脈搏一起跳動,就是寫人民的苦難,人民的歡樂,人民的斗爭,人民的希望,給他們增添前進的力量?!薄吧浪溃家獮槿嗣褡鳇c事?!保?]如果站在當時剛剛平反的高曉聲的角度去認識這些觀點時,應該說這是高曉聲的肺腑之言。他仿佛又回到“探求者”的時代,充滿激情,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促使他再次充當啟蒙者的角色,“擺渡”民眾,為民做事。

啟蒙一詞,意在讓人脫去蒙昧的外衣,恢復人的自由之身?!拔逅摹币郧爸袊鴥汕甑姆饨ㄓ廾窠y(tǒng)治,使中國人一直處于甘心做奴隸,甚至于做不成奴隸還要爭取做奴隸的狀態(tài)中。魯迅所代表的“五四”人啟開了中國人蒙昧的雙眼,啟蒙大旗在中華大地的上空飄揚。而建國之后的十年“文革”再次將人推入蒙昧愚鈍的困境中,改革開放使一批有識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文學啟蒙的價值訴求。高曉聲沉入農(nóng)村22年,真正地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需求、思想認識。他所主倡的啟蒙“擺渡”主要還是魯迅的繼續(xù),更以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來套在他所塑造的人物陳奐生身上?!皩r(nóng)民的同情獲得了新時期國家話語的包容,更重要的是對農(nóng)民的批判重新確認了高曉聲等知識分子啟蒙身份。我們發(fā)現(xiàn)高曉聲的陳奐生形象出現(xiàn)之后,幾乎受到了知識分子的集體贊同,人們不約而同地將陳奐生納入到阿Q以降的五四啟蒙文化創(chuàng)造的農(nóng)民形象譜系,從而給予高曉聲極高的文學評價。這充分說明:高曉聲通過從側面建立啟蒙對象(農(nóng)民陳奐生)以重建啟蒙身份并重建知識分子合法性的意圖表達了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聲,獲得了集體的認可?!保?]就這一點而言,高曉聲也說:“從文學家的務虛觀點出發(fā),抓住農(nóng)民的‘勤勞、善良’和‘愚昧、麻木’兩個方面,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以無限同情的態(tài)度來批判他們的負面精神?!薄爱斘覀兛吹缴鐣洗嬖谥欠N情況想要改變它時,我們便想起了魯迅,我們是在繼承他的事業(yè)?!保?0]那么對于陳奐生這個文學經(jīng)典而言,高曉聲借之而做文學啟蒙,達“擺渡”目的的根須何在呢?

首先是啟蒙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知識分子重新啟蒙的一個基點是“五四”時期以胡適、陳獨秀、魯迅、周作人等為代表的思想先驅們所倡導迎接的“德、賽”二先生,希望借“人的文學”來喚醒人們的科學民主意識。另一個基點則是十年“文革”給人們的心理造成的極度失衡。面對種種殘酷的肉身與精神的雙重摧殘,先進的知識分子再次感受到必須重新提出“人”的價值的思考,借助具有現(xiàn)代性特征的文學啟蒙改變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對人性的否定。陳奐生這一文學典型所具有的價值也是基于這種思考而為人們所肯定。而這兩個基點都是有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所首先認識到的。因此,魯迅的阿Q精神勝利法,也再次附體于“陳奐生質”[11]。60年以后的陳奐生們仍然在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甚至于觀念意識等方面,都與魯迅所思考的“國民性”問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正說明了當代的知識分子在反思“文革”的極左思想時,必須重新回世紀之初的啟蒙起點上,給以農(nóng)民為代表的底層民眾重啟民主之門。

其次是啟蒙的方法。高曉聲自稱是農(nóng)民作家,除了右派的身份之外,他是當時“探求者”團體中被徹底打到地上的作家。而且22年的農(nóng)村勞作,也讓他“土得讓人沒法形容,農(nóng)民什么樣子,他就是什么樣子,而且是七十年代的農(nóng)民形象”[12]4。如何啟蒙,走什么樣的路?即使是高曉聲自己也不知道,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再拿筆來寫的機會。但靈敏的政治嗅覺讓他意識到需要做事的時候到了,于是他“形跡可疑轉悠一圈,人便沒有蹤影,很快又出現(xiàn),已拿著兩篇手稿,是《李順大造屋》和《漏斗戶主》”[12]5。而這兩篇作品抓住了農(nóng)民的兩個根本即:住和吃。高曉聲說:“到了這步田地,我只需理解我自己便也理解了農(nóng)民,我如果不忘記自己也就不會忘記農(nóng)民了。一旦情況起了變化,客觀環(huán)境重新激發(fā)起我的創(chuàng)作行動時,我當然首先要書寫的是農(nóng)民的命運,因為我同他們十指連心,息息相關,我寫他們是寫我‘心’。”[13]農(nóng)民代表著中國的大多數(shù),也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依附的對象。高曉聲選擇的啟蒙的方法就是要讓中國最大多數(shù)的那一類人真正地擺脫貧窮落后,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識上注入現(xiàn)代性的精神密碼。所以以陳奐生為代表的農(nóng)民在現(xiàn)代啟蒙意識的進駐中,摘去了“漏斗戶”的帽子,解決溫飽后,便進城做油繩生意來改善物質生活。然后一系列的轉業(yè)、包產(chǎn)、種糧,甚而至于出國,陳奐生見了世面,改變了農(nóng)民作為農(nóng)民的看法。但高曉聲并沒有刻意地拔高,而是真實描繪了陳奐生在這條路的艱辛與困惑。他仍然對來自城里與國外的那種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對人的真誠與善良的沖擊難以接受,甚至于敵視。這正顯示了陳奐生身上所承襲的中國積習千年之上的文化傳統(tǒng),啟蒙的道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再次是啟蒙的結果。一個世紀的頭尾,啟蒙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這是歷史的痛,也是那些倡導啟蒙之路的知識分子心中永遠的痛,因為這代表的啟蒙遠未結束。實際上,高曉聲所具有的這種啟蒙意識,從根本上看,沒有跑出“五四”時期的科學與民主的大圈子。但時代不同,人們反思的依托基礎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他所塑造的陳奐生是代表新中國當家作主人的一代農(nóng)民形象,他們本應該成為新社會的主人,享受新中國成立所帶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但事實上仍在吃與住這些基本的民生問題上苦苦掙扎。所以高曉聲說:“只有讓八億農(nóng)民有了足夠的覺悟,足夠的現(xiàn)代辦事能力,使他們不但有當主人翁的思想而且確實有當主人翁的本領,我們的國家才能欣欣向榮,才能夠迅猛前進?!保?3]107但是結果卻沒有他所渴望的那樣,而是他們在精神的荒原上忍受物質匱乏的惡果。作為精英知識分子高曉聲們如當年的魯迅一樣,內心之痛是絕望的,虛空的。所以整個“文革”十年,不堪屈辱而輕取生命者有之,忍辱負重殘喘而生者有之,直面愚昧反抗而死者也有之,如高曉聲退入農(nóng)民行列,融入其中求生而存者,也是大有人在。但真正到了冰層解凍,春燕報曉時,精英知識分子們對啟蒙的探求是超過先輩的。通過對底層農(nóng)民物質與精神生活雙層面的挖掘,高曉聲看到了啟蒙繼續(xù)的必然。這是陳奐生這一文學形象所賦予的啟蒙之痛。

高曉聲在1990年代對陳奐生這個人物是否還應該存在的時候,曾發(fā)過這樣的感慨:“好水總會東流去,百川歸海不回頭;讓陳奐生早些進入歷史博物館,應該是時代加快前進的標志?!保?4]224可見高曉聲對陳奐生這個人物上所留存的國民劣根性也是深惡痛絕的:肯定陳奐生的質樸勤勞善良,但幾千年延續(xù)不化的那種保守閉塞的惰性則讓高曉聲感到心中難以揮去的痛。所以他說:“陳奐生思想、習慣所形成的年輪,一圈疊一圈,如星星毛發(fā),密密匝匝,盤盤引糾結如鐵石;利鋸不進,刀斧不入,只好干瞪眼?!保?4]224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思想的去除,對啟蒙者而言是感覺最絕望的事。世紀之初的魯迅把它看成是萬難破毀的“鐵屋子”,而世紀末的高曉聲則又把比作了“好一棵參天大樹啊!每年每年,億萬顆成熟的種子從它的懷里脫落,跟著流水跟著風,粘在飛鳥的羽毛上,飄洋過海去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麄兇蠖颊J為各有異秉,欣欣然自以為優(yōu)越;但他們的靈魂,偶爾會情不自禁赤條條騰跳出來,竟又被識破是陳奐生的同宗?!保?4]225陳奐生式的國民性啟蒙之路,在高曉聲看來,仍然是沉重的。盡管進入20世紀90年代,許多作家已經(jīng)拋開對啟蒙的探索與追求,但借助這個應該退出的人物高曉聲還是表達出了自己的疑問:“什么時候才能夠結束陳奐生們包圍城市的局面啊!”[14]226

三、對啟蒙基礎的反思展示出高曉聲精英知識分子的身份特征

啟蒙與反思是新時期文學之初的孿生姊妹。高曉聲自身的農(nóng)民意識與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共同作用,使得他在塑造陳奐生這一人物形象時注入了這兩種意識的元素。對農(nóng)民的啟蒙,正是知識分子反思歷史與當下的依據(jù)。高曉聲借助陳奐生這個文學典型對現(xiàn)實中的農(nóng)民、農(nóng)村以及時代進行了三維式的反思。

一是身份之維。高曉聲的鄉(xiāng)土小說主人公都是農(nóng)民,具有地道的農(nóng)民身份。農(nóng)民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土壤。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農(nóng)民的樸實善良、誠信守德等形式生存著,但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落后、懦弱自私等缺陷也長期伴隨中國農(nóng)民的左右。所以高曉聲在塑造陳奐生這一形象時,將陳奐生在招待所的表演及花五元錢后心理的變化,用這種烙印式的方式植入讀者的心中。甚至于后來的轉業(yè)、包產(chǎn)以至于出國,陳奐生的思想都沒有改變。例如在國外見不得海灘上穿著比基尼的男男女女;不明白美國的農(nóng)民自己種的糧食與蔬菜,卻非要到超市里去采購這些日用品,自產(chǎn)卻不自食;感覺到美國“也沒有什么大不了,不過是房子高點,馬路闊點,汽車多點,東西貴點,其實房子為啥要造得那么高呢?空地有的是,矮點不行嗎?”[14]174-175農(nóng)民身上難以根除的那種無知與自大,在高曉聲看來,是需要認真反思的。高曉聲在對農(nóng)民的這一身份反思時曾說過:“他們那古老的習性,一般都正直而善良,無鋒無芒,無所專長,平平淡淡,默默無聞,似乎無有足以稱道者,他們善于動手不善動口,勇于勞動不善思索。……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品質。但根本的弱點在于沒有足夠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足夠的現(xiàn)代辦事能力,沒有當國家主人公的充分覺悟和本領……奇怪的是他們似乎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自己的巨大力量,他們迷信、盲目崇拜、自卑,得到別人的一點好處就把他當恩人。他們總是習慣于否定自己?!保?5]這一段被評論界經(jīng)常引用的話,高曉聲在不同的場合也說過多次,從中可以看出高曉聲對中國農(nóng)民身上所存在的這種文化缺陷的反思是多么深刻。

二是時間之維。高曉聲在新時期提出“擺渡”式的啟蒙反思時,正是中國社會又一次處在歷史轉折的關口。改革開放,轉變經(jīng)濟觀念,對人性的認識也在重新尋找理論支持。而高曉聲對于現(xiàn)實改革的嗅覺也非常靈敏,陳奐生從“漏斗戶主”,到能吃飽肚子,到上城做油繩小生意,到轉業(yè)作采購員,到承包責任田,成為種糧大戶,最后以至于機緣巧合而出國,這些現(xiàn)象在改革開放的十余年間,都是社會的熱點,也是高曉聲借陳奐生這個農(nóng)民形象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十多年間的巨大變化。所以短短的十年,政治經(jīng)濟領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nóng)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陳奐生們的思想、習慣等等方面好象還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遠遠落在了后邊。比如,陳奐生雖然不再餓肚子了,但他卻不愿與榮大合養(yǎng)珠蚌,也不愿與王洪甫合作養(yǎng)魚,原因是這些都有風險:“萬一蝕光了怎么辦?”[14]129。小農(nóng)意識,不開化,這些保守落后的思想在陳奐生們的身上是合理的,也正是需要當代社會對此加以認真反思的。所以高曉聲在小說中進行反思說:“這就是陳奐生思想,它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他會富起來嗎?……他是很容易自滿自足的。他至今還是社會中堅——他填飽我們的肚子,但他不會考慮社會是否虧待他;因為他自己虧待自己早就習慣了?!保?4]129正是由于這些人,這種保守思想的存在,陳奐生也才“是營養(yǎng)豐富的壞人培養(yǎng)基”[14]226。

三是地域之維。高曉聲的鄉(xiāng)土小說幾乎都是以他的家鄉(xiāng)蘇南作為人物出場的背景,比如陳奐生、李順大的陳家村,逢五開豬集的柳塘鎮(zhèn)等等。高曉聲說:“我的家,在長江以南,滬寧線中段以北,是一塊富饒的地方?!保?]1的確,歷史的江南,一直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但是建國之后直到改革開放,這富饒的土地上,卻也成了連吃住這樣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的地方,可以想見中國其他地方的農(nóng)民是如何生活的了。因此,高曉聲將他的人物放在這里進行敘述,其反思的深度可謂深刻之極。而改革開放過程中農(nóng)村經(jīng)歷的所有大事,也幾乎都在蘇南這塊肥美的土地上先于其他地方上演著。以陳奐生為代表的這一代農(nóng)民在這塊土地,也最先品嘗著改革的喜悅。解決溫飽問題的陳奐生,體會著賣油繩的愜意,感受到住縣城招待所的肉痛與自得,經(jīng)歷了轉業(yè)做采購員的痛苦與驚喜,也享受著包產(chǎn)種地的改革果實,乃至于有出國的奇特歷程。盡管有些東西是陳奐生的特例,但大多數(shù)發(fā)生陳奐生身上的事,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在江南農(nóng)村的典型案例,也是這塊富饒土地上發(fā)生的悲歡與苦樂。高曉聲曾說:“‘文化大革命中’,湖北省農(nóng)村里的干部到蘇南來參觀,還詢問平均畝產(chǎn)水稻千斤是否真有其事?近在咫尺的蘇北農(nóng)民,還問江南農(nóng)民每天吃大米飯是不是真的?一江之隔,天淵之別。一九八二年,蘇南農(nóng)民普遍開始把平房改造成樓房,而蘇北農(nóng)民還只在掀掉草房蓋瓦房。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蓋新房的農(nóng)民還是鳳毛麟角?!保?5]可見,最先得到改革開放好處的蘇南,在經(jīng)濟領域已經(jīng)走到中國的前列。然而,陳奐生所代表的一類農(nóng)民卻在這改革的春風中,并沒有真正的花開正紅,即使成了種糧大戶,也還是僅僅懷里揣著錢,看到喜歡的東西,也只能心里說,我能買得起,但最終也還是不舍得花錢買來享用。甚至于象李順大造屋一樣,費了好大勁才造了一個雞窩似的房子,被同村人嘲笑。這一點,高曉聲的反思是深刻的。陳奐生這種人所具有的那部分劣根性必須要加以改革,否則“中國還是會出皇帝的”[16]。這也正是高曉聲借其小說進行啟蒙反思的中心所在,現(xiàn)代精神的形成必須建立在打擊剔除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之上。

[1]丁帆.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8-249.

[2]時漢人.高曉聲與“魯迅風”[J].文學評論,1984(4):37-46.

[3]高曉聲.曲折的路[M]//高曉聲.生活·思考·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4]高曉聲.我的第一篇小說[M]//高曉聲.生活·思考·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15.

[5]高曉聲.“探求者”文學月刊社啟事[J].雨花,1957(10):14.

[6][美]詹姆斯·施密特.啟蒙運動與現(xiàn)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M].徐向東,盧華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

[7]高曉聲.擺渡[M]//高曉聲.生活·思考·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8]高曉聲.解放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M]//高曉聲.創(chuàng)作談.南京:花城出版社,1981:9.

[9]康斌.“傷痕—反思”文學中的“迂回”敘事[D].成都:四川大學,2007:44.

[10]高曉聲.紀念魯迅所想起的[N].文藝報.1996-12-20.

[11]王干.苦澀的“陳奐生質”——高曉聲新論之一[J].小說評論,1988(6):48-51.

[12]葉兆言.郴江幸自繞郴山[J].作家,2003(2).

[13]高曉聲.關于寫農(nóng)民的小說——在斯坦福大學的講演[J].當代作家評論,2006(2).

[14]高曉聲.陳奐生上城出國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5]高曉聲.中國農(nóng)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學的講演[J].當代作家評論,2006(2):75.

[16]高曉聲.談談文學創(chuàng)作——給青年作者小說創(chuàng)作講習班的講課[M]//高曉聲.創(chuàng)作談.南京:花城出版社,1981:61.

猜你喜歡
高曉聲陳奐生知識分子
《八論高曉聲》
文藝研究(2020年4期)2020-12-28 11:12:39
從文學到舞臺,陳奐生人物形象的轉變
——評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
劇影月報(2020年5期)2020-11-14 02:32:21
主持人的話
心理有特點
《高曉聲小說選》
陳奐生與當下農(nóng)民精神之比較
陳奐生與當下農(nóng)民精神之比較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清徐县| 文山县| 汽车| 塔河县| 承德市| 丽江市| 绍兴县| 红河县| 金门县| 邻水| 靖州| 社旗县| 铜川市| 厦门市| 大余县| 南宫市| 盐城市| 石台县| 婺源县| 厦门市| 肇源县| 镇江市| 英超| 泾川县| 砚山县| 亚东县| 镇平县| 方山县| 确山县| 丰台区| 剑阁县| 岢岚县| 武山县| 揭阳市| 阿合奇县| 龙山县| 抚顺市| 南通市| 长海县| 高碑店市|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