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東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012;
湖南大眾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400)
?
陸修靜齋醮科儀改革中的孝道倫理意蘊
周山東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012;
湖南大眾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400)
摘要:為了擺脫道教的邊緣化困境,南朝道士陸修靜以重整齋醮科儀為突破點,大量吸收主流價值觀中的孝道倫理。一方面,使齋醮科儀轉化為超度九祖的宗教儀式,成為懺悔不孝之罪和踐行孝道倫理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借助孝道踐行的心性修煉功能和感恩回報心理,增強齋醮科儀的恬靜去欲功效和內在精神動力。陸修靜的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統(tǒng)治階級對道教的認同,強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對于現(xiàn)代社會重新認識道德的身心調養(yǎng)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陸修靜;齋醮科儀;孝道倫理;歷史價值;現(xiàn)實意義
漢魏之際,“太平道在慘遭鎮(zhèn)壓后,銷聲匿跡,五斗米道也在后來的被迫遷徒肢解過程中,茍延殘喘;加之外來佛教文化的沖擊,早期道教已顯得十分蕭條,并被嚴重地‘邊緣化’了。”[1](P16)面對這種困境,道教要取得發(fā)展空間,必須重新獲取統(tǒng)治階級的信任。為此,南朝道士陸修靜提出“學道之為人也,先孝于所親”[2](P115)的命題,并以重整齋醮科儀為突破點,將當時社會核心價值觀“孝”與齋醮科儀改革相結合,不僅成為后世齋儀之范模,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統(tǒng)治階級對道教的認同。本文試對陸修靜齋醮科儀改革中的孝道倫理意蘊進行研究,闡釋其歷史價值,并揭示其現(xiàn)代啟示意義。
一“與齋醮科儀相結合”的孝道實踐
齋醮是道教舉行祭禱的一種重要宗教儀式,其中齋以潔凈為主,醮以祭神為義??苾x是指建齋設醮的各種行為規(guī)則。齋醮科儀,是道教借以實現(xiàn)人神交通、表達宗教信仰、傾訴宗教感情、祈求神靈眷顧的重要途徑。陸修靜在齋醮科儀改革中,使之轉化成為拔度九祖上升福堂的儀式,并在齋戒中懺悔不孝之罪,在科儀中踐行孝道倫理,既切合了統(tǒng)治階級包括民眾的死后超生心理,又具有極強的社會教化意義。
(一)修齋以拔九祖上升福堂。把修齋與盡孝道倫理義務相結合起來,早在五斗米道時期即有之。五斗米道在行“涂炭齋”和“指教齋”時,把超度七祖父母的要求融入其中,使孝道實踐獲得一種新的形式??苤t之也以齋醮超度父母作為盡孝的主要形式。陸修靜繼承了這一做法,并首創(chuàng)了黃籙齋,專門用于超度九祖亡靈。在唐代道書《無上秘要》卷54中有對黃籙齋品科儀的詳細描述,其程式大致是:高功法師在立壇、題榜、香火、鎮(zhèn)龍、命繒、方練、署職、祝香等科儀之后,祈請官兵馬監(jiān)臨齋堂,為齋主拔度九祖父母,使死魂得出長夜。再三上香,每上香一次,高功法師有祝文,其中第一上香即為:
第一上香為同法某甲拔度九祖父母,九幽玉匱長夜之府,死魂惡對、宿身罪根,功德開度,建齋燒香,請謝十方,愿為九祖父母拔出幽苦,上升天堂,今故燒香,歸身歸神歸命大道。臣等首體投地,歸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歸流九祖父母,乞得免離十苦八難長夜之身,得見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長居無為。今故燒香,自歸師尊大圣眾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元形,與道合真[3](P204)。
然后再“謝十方”,法師要代齋主祈請,請求解除祖上的罪結。這時法師要長跪叩首懺悔:
同法某甲九祖父母生世之日所行元惡,罪結九幽長夜之府:魂充考撻,諸痛備嬰;形體毀悴,苦毒難任;長淪萬劫,終天元解。今依盟真王匱女青太陰宮水官科品,赍黃紋之繒九十尺,或九尺,金龍一枚,歸命東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九氣天君、東鄉(xiāng)諸靈官,拔贖某家九祖父母惡對罪根,三界同算女青上宮削除罪錄,開度窮魂,身入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早得更生福慶之門,甲得道真,與神合同[3](P205)。
在祈告天界神祇之后,再行謝五岳神的科儀,法師逐次禱告東岳泰山神、南岳霍山神、西岳華山神、中岳嵩山神,述說齋主九祖生前觸犯五岳山神,以致亡魂在五岳地獄之中遭受罪考,祈請五岳山神赦免所行罪負,放赦囚徒上升天堂。然后再“謝水官”、“謝三寶”,“乞求原赦生死所犯,愿以此功德拔度九祖罪魂,得去三徒五苦之中,刀山劍樹長河寒庭,身出幽夜,得入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甲身得道,與其合同?!盵3](P208)由此可見,黃籙齋主要是通過祈請神仙的福佑,原赦齋主祖上所行罪負,首創(chuàng)道教以齋醮的形式盡孝的先河,后經唐代張萬福德補正[4](P326),對中國后世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在陸修靜所創(chuàng)制的其他齋醮科儀中,也多見祈求超度九祖亡靈上升福堂的觀念。如金箓齋,雖說是為帝王國主祈請,但也聲稱使普天七世父母免離十苦八難,上升天堂;明真齋,是用于齋者的修身,卻有著拔度先祖九幽之魂的功效,使“死者長樂,生世蒙恩,天下太平,道德興隆”[5](P193);三元齋,向天地水三官懺悔自己的罪過,其中就包括“不慈不孝、不愛不仁,上逆君父,下殺眾生”[6](P190)等內容,是開度七祖最首要的科儀;三皇齋,是祭祀天皇、地黃、人皇的朝儀,可用于為一切生者死者,自然包括七祖父母,赦除積罪,消除在陰間所受的考訟。
(二)在齋戒中懺悔不孝之罪。陸修靜認為世人從宿世以至今生,所犯過惡多端,不可勝數(shù),致使君臣父子無以仁忠慈孝,兄弟婦男無以悌順恭良,家不能吉,國不能太平,身不能長壽。因此人惟悔罪改過,令天知至誠,地神申信。具體的方式就是建齋,并請高功法師代誦首悔之文五篇,令齋主再拜,稽百仰三,自搏伏地叩頭。懺悔不孝之罪,是五篇首悔之文的重要內容。如在第一篇悔過之文中有:“今因齋次,披解上世宿罪重過,乞愿至真,愿降法澤,賜以大慈,原有眾生及今齋主先世九玄七祖,下及五服六親”;第二篇悔過之文稱:“原恕施主先世以來,下及見身,自識事以來,實多惡少善,多逆少順,違天負地,觸迂星辰,為臣不能忠于君上,為子不能孝于父母,為婦不能恭于舅姑,為弟妹不能順于兄姊?!钡谌谶^之文稱:“削除臣等先世殃考,遠及今身罪嬰……骨肉不睦,六親不和,九族不篤”;第四篇悔過之文稱:“愿赦齋主先世,爰及今身,自有知以來 ……所為無可,所作不當。輕老易小,驕慢縱橫。外不良謹,內不慈仁。別人九族;離人六親;南人之父,北人之子”;第五篇悔過之文稱:“原赦凡家九玄七世千曾億祖、先亡后化、上世以來一切靈神,各由先身立行不仁,壽早永終,后生未長,不能其悉作何死亡?!标懶揿o宣稱“善男子、善女人,能請經師到宅,建立齋宜,燒香行道,或一日一夕,或三日三夕,勤心苦誠,日夕六時,讀誦此升玄悔過之文,功感諸天真神降房,玄司除刻,罪過蒙原?!盵7](P16-123)
(三)在科儀中貫穿孝道倫理。魏晉以來舊天師道科儀廢馳,“愚偽道士,既無科戒可據(jù)”,“雖奉道法,不遵科禁”,因此陸修靜主導的南天師道改革非常重視道教科儀建設,并在其中貫注孝道倫理。如據(jù)說是劉宋道士編撰的《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中,就對道士生活及行道的律儀軌則有詳細規(guī)定。經中共三十五品,其中《言語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在房在觀,與長德師尊有所言對,咨決可否,和聲下氣,奉聽長德師尊之言。若未如意,道理不明,待上辭盡,然后徐徐決定?!盵8](P43)這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論語·里仁篇》中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可以說《言語品》中所體現(xiàn)的正是孝道之順從精神在修道生活中的體現(xiàn)。又如《山居品》,提到學道當常棲山中,以求靜念,不交常俗,引命自安,避諸可欲,去諸穢亂,因此居山當與俗務相隔離,如不得領戶化人、交游貴勝、醫(yī)卜取錢等,但卻唯獨提出“當念己身,父母長育之恩勿忘?!盵8](P46)即使是道教的禁酒之戒,亦處處以危及踐行孝道倫理義務勸誡。《禁酒品》云:道學當知持戒發(fā)慧,安神煉心,無惑酒惡。犯者,有十種昏亂,其中“一者不孝師尊、外眾父母”;常得三種近者,“一者種惡業(yè)之人,二者噉食牲血之人,三者屠戮生命之人”; 又五種交游者,“一者違遠父母、不孝之人”;見有六種遺棄:“一者師尊遺棄,二者父母遺棄?!盵8](P43-44)此外,在《父母品》中,還規(guī)定出家人雖然身心依道,俗化全隔,但鞠養(yǎng)父母之心應有,“若在遠,隨四時省問;若在近,隨月朔省問;在寒在熱,在涼在喧……若逢病患,孝友之心,自須辛苦,勤力醫(yī)藥,朝夕愛護,不得于所生父母有所吝惜?!比粼诩倚值芙洕狡?,無可資養(yǎng)父母,“出家之人,須知所欲,量減身上□□以供之,不得非法之中別有他用?!盵8](P54)而一旦父母仙逝,出家人還當為父母盡喪葬之禮?!陡改钢品贰吩疲骸暗婪o吊問,既在人門,理不容頓郁,此為靈寶世間科也”[8](P56),并對道士、履冠著喪服、接受吊唁、居喪守孝都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
陸修靜把孝道與齋醮科儀結合起來,較好地切合了統(tǒng)治階級、民眾的死后超生心理,不僅對教內道眾有著極強的規(guī)范和指導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孝文化的傳播和教化。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看,齋醮科儀使孝文化獲得一種新的傳播載體,社會民眾參與道教齋醮科儀活動的過程,也是接受孝道教化的過程,從而突破了《孝經》那種以具體規(guī)范強行約束的做法,變得溫情款款而通俗易懂,加之糅合了佛教的業(yè)罪報應思想,因而更能激發(fā)人們踐行孝道倫理的動力。
二“行孝乃可修齋”的道德修煉思想
在陸修靜看來,吸收世俗孝道倫理對于齋醮科儀不僅具有外在的教化意義,更具有內在的心性修煉價值和動力激發(fā)作用。陸修靜極力強調孝道倫理踐行之“謹身慎行”的行為規(guī)范功能,“恬靜去欲”的功效,并以感念父母之恩作為修齋的內在動力,推進了孝道與齋醮的深度融合。
(一)行孝為修齋靜思之途。陸修靜認為齋戒是求道、立德的根本,稱:“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學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慶祚之家,萬不由之?!盵3](P561)又說:“夫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于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衍,赦見世過,救厄拔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盵2](P411)認為齋戒是求道、立德的根本,以“勸善戒惡”為宗旨,是求得神仙的必由之路。
南天師道所倡導的齋戒當屬于心齋的類別,突出齋戒的修心功能。根據(jù)《云岌七簽·齋戒敘》的分類,道教有三種齋法:“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衍。二者節(jié)食齋,可以和神保壽,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謂疏渝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取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蓋上士所行也?!盵9] (P261)陸修靜認為:“圣人以百姓奔競,五欲不能自定,故立齋法?!盵2] (P409)又說“夫齋者,正以清虛為體,恬靜為業(yè),廉卑為本,恭敬為事。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冰谷,肅肅栗栗,如對嚴君”[2](P414),還說“治身正心,莫先于齋直。齋者,齊也,齊人參差之行。直者,正也,正人入道之心。念凈神靜,齋之義也。”[2](P416)突出的正是齋戒之清心寡欲,令人謙卑恭敬的功能。
正是從此出發(fā),陸修靜溝通了齋戒與孝道倫理的內在聯(lián)系。陸修靜云:“齋者,可謂整百行,建萬善者也。要當能忍辱,能柔弱,能慈愛,能仁施,能陰德,能忠孝,能至誠,能謹信,能戒慎,能肅敬。備此十能,然后乃可修齋靜思,反聽內視,還念形中,口不妄言,身不妄動。”[2](P416)“孝”等倫理道德正是齋戒之“整百行、建萬善”的精神基礎?!缎⒔洝吩疲骸靶⒆又掠H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6](P38),這就是說,孝子事親,居家之時當恭恭敬敬;奉養(yǎng)之際當和顏悅色,使父母快樂;若親之有疾病,則盡憂謹之心;若親喪亡,則攀號毀瘠,盡哀戚之情;及春秋祭祀,又當盡其嚴肅。能做到這些,自然就“能忍辱,能柔弱,能慈愛,能仁施”了。孝道倫理還要求“以不毀為先”,“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4](P39),做到“口不妄言,身不妄動”, 謹身慎行,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此,只要能恪守忠孝,自然就能修齋靜思,“清虛為體,恬靜為業(yè),廉卑為本,恭敬為事?!盵2](P414)
(二)忠孝為齋醮之動力。修齋畢竟是件十分艱苦而又漫長的事情,身困體疲,極易懈怠,而世人往往不能忍受,“世物浮偽,鮮能體行,競高流淫,信用妖妄”,以致“上危神器,下傾百姓,滅身破國,猶不以戒?!彼翁计吣辏鞯鄄辉?,陸修靜親率道士建三元露齋(即涂炭齋),為之祈請。據(jù)陸修靜自述,涂炭齋“以苦節(jié)為功,在露地立壇,安置欄格,齋者悉以黃泥涂額,被發(fā)系著欄格,反手自縛,口中衍璧,覆臥于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懺謝”。一次齋事要連作三十六日,“科禁既重,積旬累月,負救霜露,足冰首泥。時值陰雨,衣裳沾濡,勁風振厲,嚴寒切饑?!盵10](P560)如此痛苦的齋律,一般人皆難以忍受堅持。為此,陸修靜特說“五感文”,以作為修齋者的精神支柱。
他在文章開頭就強調:“此五感之文,乃是道士修六齋之法,皆出三洞大經,尊貴妙重,不可穢慢”,表明五感文可通用于各類齋法?!叭敉刻魁S者,五感之心,一則費香徒勞,二則成于虛誑,三則輕慢法禁,四則毀辱師教,五則更招罪罰?!盵10](P560)陸修靜的五感理論中涉及孝道的主要是前三感,具體內容如下:
“一感父母生我育我,鞠我養(yǎng)我,出懷入抱,嘯含摩牧,勞心損體,辛苦憂勤。我或不夷,時有疾病,則愁我念我,心如炙焚,夙夜休怵惕,忘金失眠,增感憔悴,泣涕漣漣,愿成愿長,我得如今。念此重恩,不可稱量,誓心上答,昊天罔極?!盵10](P560)這是強調修齋之人要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二感父母為我冠帶婚娶,積蓄貨財,造買基業(yè),茍欲我多,不覺貪濫,與物求競,動生怨怪,致有衍尤,或至無狀,觸忤天地,傷害人物,或外犯王法,內犯冥科,或刑罰所加,及于性命,緣起有我,以招斯患。今落三涂,嬰罹眾難,循于劍樹,墮于刀山,履于炎火鑊湯之熱,沒于幽夜冰凍之寒?;驊以隗咨駬胝戎?,千痛萬楚,不可堪當。悲惱憂厄,時刻難忍。希望免脫,無由自濟。念此崩梗,肝心潰亂,五體戰(zhàn)懷,形魂失措,不覺投地,涂炭乞哀?!盵10] (P560)這是強調修齋之人不忘父母為我吃了好多苦。
三感普天下貴賤男女有的能參透人生的意義,有的不能,而我卻能參透人生,“故背當世,委離六親,遺榮遺累,尋道求生。積學自濟,能及有益,先報我親平素之日鞠育之恩?!盵10](P561)這是勸世人學道修齋以報父母恩。
四感大圣真人拯救天下百姓于危難之中,使“億曾萬祖,積劫殃對,一旦釋然,幽魂苦爽,超升福堂,因緣種族,咸受慶惠。”
五感我?guī)煂ξ业呐囵B(yǎng)之恩,“仰戴罔極、有過天地”[10](P561)。
由此可見,陸修靜的修齋五感理論中,要么宣揚父母養(yǎng)育之恩,以此作為修齋的動力;要么訴說父母養(yǎng)育子女之苦,勉勵道士潛心修道;要么勸人們出世修道,報父母平素鞠育之恩。在這里,信仰與忠孝融為一體,并因為有了忠孝的支撐更為堅定。
陸修靜“忠孝乃可修齋”的道德修煉思想,開啟了后世凈明道“以德養(yǎng)心”的先河。凈明道稱,“凈”就是不染物,“明”就是不觸物,“凈明只是正心誠意”[11](P635), 具體的修煉路徑就是“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終于直至凈明?!盵11](P647)凈明道的修煉,實是通過借助“忠孝”行為來“去欲正心”,達致不受任何污染“凈明”境界的過程,為主體進行道德實踐活動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間和動力。這種思想實是陸修靜道德修煉思想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對于現(xiàn)代人重新認識道德的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現(xiàn)代倫理學往往把道德狹窄地界定為社會調控的重要方式和個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忽略了道德的調養(yǎng)身心功能。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觀念上,就是片面地追求食物和運動方式的選擇,從而使得養(yǎng)生劍走偏鋒,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果人們能在陸修靜那里看到道德的身心修養(yǎng)功能,進而把對養(yǎng)生之道的熱情,轉化為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不僅有利于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而且能促進個體的身心和諧,進而促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2]張繼禹.中華道藏(第四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張繼禹.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張繼禹.中華道藏(第四十三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5]道藏(第二十八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張繼禹.中華道藏(第五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8]張繼禹.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9]道藏(第二十二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張繼禹.中華道藏(第八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11]道藏(第二十四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責任編校:簡子)
On Filial Piety of Zhaijiao Keyi Reform Advanced by LU Xiujing
ZHOU Shando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oral and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Societ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 China;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Mass Media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4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marginalized dilemma of Taoism, LU Xiujing who was a famous Taoist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reformed Zhaijiao Keyi by absorbing filial piety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value. On one hand, he turned Zhaijiao Keyi into religious rites which could deliver ancestors’ souls, and ways to practice filial piety.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aid of cultivating mind and thanksgiving, Taoists could be more powerful to control themselves and enhance their inner spiritual power. The reform advanced by LU Xiujing not only promoted ruling class to accept Taoism, but also strengthened the effec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t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people to rediscover the body nursing function of moral.
Key Words:LU Xiujing; Zhaijiao Keyi; filial piety; historical value; practical meaning
作者簡介:周山東(1977— ),男,湖南祁東人,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后,湖南大眾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tǒng)倫理。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YBB051。
收稿日期:2015-04-11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6-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