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抗議與救贖——《夜幕下的大軍》文學倫理學解讀

2015-02-20 09:06
長春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救贖抗議

杜 鵬

(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14)

抗議與救贖——《夜幕下的大軍》文學倫理學解讀

杜 鵬

(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京 210014)

摘 要:諾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軍》以新新聞主義寫作手法成功再現(xiàn)了1967年的反越戰(zhàn)游行,引發(fā)讀者對美國社會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視角,緊扣“抗議”“救贖”的倫理主線,通過探討梅勒面對越南戰(zhàn)爭引發(fā)的倫理困境時所進行的倫理選擇與倫理建構,希圖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軍》所蘊含的獨特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抗議;救贖;《夜幕下的大軍》;文學倫理學

20世紀60年代,美國步入多事之秋。古巴革命、豬灣危機、肯尼迪遇刺等一系列內(nèi)政外交的災難使美國民眾對國家命運空前關注。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zhàn)爭更讓人們意識到美國出現(xiàn)了重大危機,反戰(zhàn)活動愈演愈烈,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美國作家直書現(xiàn)實政治,關注國計民生,打破了“新批評”確立的文學與社會截然兩分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記錄時事、質(zhì)疑越戰(zhàn)的出色作品。著名作家諾曼·梅勒(1923-2007)的非虛構小說《夜幕下的大軍》(The Armies of the Night,1968)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夜幕下的大軍》以梅勒的親身經(jīng)歷為核心,真實再現(xiàn)了1967年10月舉行的向五角大樓進軍的反越戰(zhàn)游行,成為“新新聞體”文學的代表作品。學界對這部作品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為兩類:第一類屬于主題思想研究,阿爾弗雷德·卡津[1]認為它表達了作家對于美國“最深刻的政治焦慮”①,約瑟夫·溫克[2]指出該作品是梅勒對美國社會作出的“浪漫主義式的個人批判”,而張素珍視之為表現(xiàn)“反思與批判精神”的“記錄性現(xiàn)實作品”[3];另一類屬于藝術手法研究,羅伯特·梅里爾[4]認為這部作品通過消融現(xiàn)實與虛構的界限而創(chuàng)造出“啟示錄式的”行文風格,谷紅麗則從新歷史主義角度探討其歷史虛構策略,指出這一敘事技巧意在“顛覆”“官方歷史文本”[5]115。綜觀國內(nèi)外的相關評論,學界人士多將《夜幕下的大軍》視為文化反叛之作,重視其社會批判主題,而較少注意到作品對美國社會的倫理建構意義,忽視了其豐富的倫理內(nèi)涵?!皬奈膶W倫理學批評的觀點看來,幾乎所有的文學文本都是對人的道德經(jīng)驗的記述。”[6] 20《夜幕下的大軍》對反越戰(zhàn)游行的倫理化闡釋不僅具有反文化的特色,更指向一種深邃的社會救贖的視野,可以看出,梅勒在指摘美國社會的同時,傳達出重塑美國社會道德的個人理想?;诖耍疚囊晕膶W倫理學批評為研究視角,沿著“抗議”“救贖”的倫理主線,探討梅勒面對越南戰(zhàn)爭引發(fā)的倫理困境時所進行的倫理選擇與倫理建構,希圖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軍》所蘊含的獨特的社會倫理思想。

1 越戰(zhàn)引發(fā)的倫理困境

《夜幕下的大軍》分為兩卷:上卷“五角大樓的臺階”講述梅勒在反越戰(zhàn)游行中的個人經(jīng)歷;下卷“五角大樓之戰(zhàn)”記錄其他美國民眾參與游行的經(jīng)過,共同完成對越南戰(zhàn)爭的全面審視。梅勒指出,越戰(zhàn)是“一場罪惡的戰(zhàn)爭”,因為“凡是富孩子打窮孩子而富孩子在武器上又占優(yōu)勢的戰(zhàn)爭都是罪惡的戰(zhàn)爭”[7]194。“罪惡”(bad)一詞表明梅勒不是在以意識形態(tài)或國家利益為標準作出政治判斷,而是依據(jù)正義原則作出道德判斷,從倫理角度對戰(zhàn)爭進行考察。越戰(zhàn)的倫理化使戰(zhàn)爭擺脫了單純的政治意義,形象地變成兩個孩童間的爭執(zhí),這便將看

似盤根錯節(jié)的政治事件轉(zhuǎn)變?yōu)楹唵蚊魑膫惱硎录?,凸顯出這場戰(zhàn)爭導致的道德缺場。

在梅勒的眼中,越南戰(zhàn)爭是美國當權者的帝國意識的產(chǎn)物,消泯了美國民眾所珍視的傳統(tǒng)道德理念。越戰(zhàn)的發(fā)動者認為“越南戰(zhàn)爭(盡管)是一場丑惡、討厭,有時甚至可恥的戰(zhàn)爭”,“然而卻是必須進行的戰(zhàn)爭”[7]191,目的在于建立越南的自由秩序的發(fā)展并穩(wěn)固美國的霸主地位。這是馬基雅維利式的權力哲學,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因此,倫理被逐出了政治這一公共領域,善惡的考量成為無關緊要的事情。作為美國軍事力量的中心和越戰(zhàn)的策源地,五角大樓“提高實力的每一天都在破壞自己祖國(美國)的未來”[7]120,導致整個國家的道德失衡和倫理混亂:戰(zhàn)爭決策破壞了自由與民主的傳統(tǒng);戰(zhàn)爭宣傳成為對民眾的欺瞞;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既是對越南人的屠殺,也是對美國士兵生命的漠視,去道德化的戰(zhàn)爭目的完全抹殺了人類生命的價值。

無視道德的戰(zhàn)爭倫理顯示出美國正在逐漸淪為一個“技術-公司王國”,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毫無個性的社會生活,形象地表現(xiàn)在五角大樓的建筑特點上。它“像一個水母或一簇藤壺”,“象征著無個性的人及其文化;大樓的每個部分都是那么難以辨認,那么單調(diào),那么沒有個性,各部分之間又是那么相似”[7]242。五角大樓毫無特色的形象背后,掩飾著對利益的貪婪追求,“沒有任何地方像五角大樓那樣,集聚了那么多鈔票”[7]167,它策劃的所有軍事行動都在為美國當權者的經(jīng)濟利益服務。因此,它成為“白人心臟中貪婪、吝嗇、沉默的瓣膜,公司王國吃喝拉撒的工具”,是一個“自命不凡、對外封閉、道德上盲目”的機構。五角大樓是“美國的權力機構墨守成規(guī)、毫無創(chuàng)造性的集權思想的體現(xiàn)”[5]82,敗壞著美國的社會道德,成為竊取美國人民“靈魂”的敵人,梅勒因此將之比作“魔鬼”。

越南戰(zhàn)爭由此成為美國民眾必須直面的倫理難題:戰(zhàn)爭倫理要求民眾服從五角大樓的決策,而個人良知則呼吁人們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美國民眾陷入左右為難的倫理困境。一方面,贊成越戰(zhàn)意味著個人屈從于五角大樓的鐵腕統(tǒng)治,成為完全放棄道德立場的“小城鎮(zhèn)人”;另一方面,堅持自我道德,反對越南戰(zhàn)爭,必然導致個人與強大的軍事機器的對抗,使自身遭受國家機構一系列的懲罰手段。因此,對越戰(zhàn)的態(tài)度成為擺在美國人面前的艱難抉擇,人們必須找到對自身存在而言最根本的倫理立場,在與五角大樓的關系中重新確立自己的倫理身份。

2 個人的倫理選擇:抗議

《夜幕下的大軍》頗受《亨利·亞當斯的教育》一書的影響,“作者同樣以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描述自己”[8],兼主人公與敘述者于一身。梅勒并非道德完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梅勒是一個極端混亂的人物”,具有不少道德缺陷。那么為什么選取他作為反越戰(zhàn)游行的主人公?梅勒作出了特別的解釋:“歷史一旦進入瘋?cè)嗽?,那自我主義可能就是歷史僅有的工具了。”[7]59換言之,理解歷史只能從個人經(jīng)歷出發(fā),用參與者自身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外在的社會事件。主人公梅勒是一位追求本真存在的道德思辨型人物,從不諱言生活中的種種錯誤與過失。對缺陷的無情剖析和不斷的道德檢視,賦予了梅勒高度的道德批判力,使他分裂為兩個自我:一個是“謙恭的常人”,代表著普通大眾的心態(tài),隨波逐流,依附權威;另一個是“一個極端的自大狂,一頭野獸”[7]14,象征著追求真理、堅持個性的精神,它構成對前者的批判,昭示著梅勒的道德蛻變。因而,后一個自我就是梅勒所說的“自我主義”,它代表著倫理意識的覺醒,不同于“小城鎮(zhèn)人”信奉外在權威、壓抑自我意識的做法。

梅勒以敏銳的倫理意識洞察了越戰(zhàn)帶給人們的道德難題,認識到戰(zhàn)爭倫理與個人良知之間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贊成戰(zhàn)爭等同于泯滅良心,而反對戰(zhàn)爭意味著對抗當局。面對這種倫理困境,梅勒作出了艱難的倫理選擇:加入反越戰(zhàn)游行,進行公開抗議。這體現(xiàn)了梅勒一貫信奉的存在主義倫理思想,是與戰(zhàn)爭發(fā)動者宣揚的權力哲學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堅持自我的倫理立場,以自身為出發(fā)點去評判外在的事物,因為“貫穿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共識就是拒絕去附和社會的既定價值”,“意義和真理是個人的事物”[9]。梅勒聽從良心召喚,抵抗當權者的戰(zhàn)爭倫理,成為敢于對主流社會思潮說“不”的異見者。對他而言,公開抗議使個體成為倫理選擇的主體,恢復了獨立、完整的人格,從而區(qū)別于在“公司-技術王國”的統(tǒng)治下被徹底異化、喪失反思能力的“小城鎮(zhèn)人”。

作為作品上卷的倫理主線,梅勒的“抗議”以存在的感受為依據(jù),指向個人的思想自由和情感表達。在梅勒的眼中,越戰(zhàn)是五角大樓當權者欲把他們的戰(zhàn)爭觀念強加于美國民眾而發(fā)動的不義戰(zhàn)爭,

侵犯了個人的自由。“存在主義者主張個體在選擇生活的方式和價值時是完全自由的”,人們有權選擇各自的價值觀念,而不受任何外在的束縛[10],因而,抗議當局的戰(zhàn)爭政策就成為追求個人自由的必然選擇。

“五角大樓的臺階”描述了梅勒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倫理身份轉(zhuǎn)變。梅勒在接到古德曼的電話,邀請他加入反越戰(zhàn)游行時,“他的直接反應是極度悲哀”,因為他對越戰(zhàn)的反對僅停留在觀念之上,認為游行“獲勝的可能性是極小的”[7]8,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胡鬧”。因此,接受邀請就具有倫理覺醒的意義,標志著他在道德成長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反越戰(zhàn)游行成為梅勒與自身恐懼斗爭的過程,這種恐懼是對個人未知命運的擔憂,在目睹了學生們上交征兵卡之后,“他現(xiàn)在看清楚了周末華盛頓行動的后果;從一開始他就知道它可能使他幾個月的生活不得安寧,甚至可能從此改變他的生活”[7]83。當看到抗議的人群驚慌失措地后退時,主人公的恐懼到達頂點,盡管前方毫無威脅,他也掉頭逃跑。臨陣脫逃的行為讓梅勒跌入道德的谷底,然而,這也激起他對自身怯懦的羞愧之情,給予他正面對抗國家暴力機器的勇氣:他最終穿越了五角大樓的警戒線,被法警逮捕。梅勒的被捕成為小說的高潮,他最終通過抗議活動踐行了自己的倫理觀念,實現(xiàn)了道德的蛻變,梅勒“感到似乎他是血肉之軀的完整體現(xiàn)……,仿佛他無足輕重的被捕成了破釜沉舟的重大行動”[7]145。梅勒的內(nèi)心變化展現(xiàn)出個人良知與戰(zhàn)爭倫理的沖突,是道德戰(zhàn)勝恐懼的標志。反越戰(zhàn)游行使他擺脫了虛無主義的冷漠與旁觀,成為行動中的英雄。

3 個人的倫理建構:救贖

瑪麗·德爾邦[11]認為,在《夜幕下的大軍》中,“他(梅勒)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題材,這種題材質(zhì)疑小說與歷史之間、自我與旁觀者之間以及旁觀者和事件之間人為設定的界線”。梅勒將上下兩卷分別稱為“作為歷史的小說”和“作為小說的歷史”,指出自己身兼兩任,寫小說的同時也是在記錄歷史。梅勒解釋了這兩部分的有機聯(lián)系,“第一卷顯然是披著小說偽裝或外衣的歷史,或者是表現(xiàn)為小說的歷史,而第二卷則是一部用史書風格寫出的貨真價實的小說”[7]272??梢哉f,上卷突出個人經(jīng)歷,下卷強調(diào)以個人視角對現(xiàn)實事件的解讀,以這種方式建構出的歷史充滿了個人色彩與見解,是一種主觀歷史。

敘述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關于反越戰(zhàn)游行的主觀歷史?換言之,他講述的主觀故事與“客觀”的官方記錄有何區(qū)別?梅勒認為“歷史與文學之間不存在清晰的邊界”[5]98,因此,關于反越戰(zhàn)游行的客觀歷史并不存在,主流報紙和電視等新聞媒體作為五角大樓的喉舌,它們的報道必然維護當權者宣揚的戰(zhàn)爭倫理;它們創(chuàng)造出的客觀歷史是對讀者的“洗腦”,導致整個國家的道德倫理缺失。與之相反,梅勒講述的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并根據(jù)這段經(jīng)歷對可能的事件真相作出合理的推斷,所以這種主觀歷史是對反戰(zhàn)游行更真實的記錄。在梅勒看來,游行并非單純的外在歷史事件,更是美國民眾倫理感受的表露,“是內(nèi)心世界的歷史”。梅勒認為,“只要我們所描寫的經(jīng)歷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或是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甚至是有關哲理和宗教方面的,我們就必須用小說取代歷史”[7]273。所以,主觀歷史成為唯一能夠記錄內(nèi)心活動的敘事形式。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提供從倫理角度認識社會和生活的道德范例,為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為人類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經(jīng)驗”[6]17。小說將抗議民眾與美國內(nèi)戰(zhàn)中英勇沖鋒的“聯(lián)邦軍”相提并論,這一類比凸顯出反戰(zhàn)游行是一場實現(xiàn)社會救贖的“偉大、正義和英雄的事業(yè)”[7]102,正如聯(lián)邦軍將黑人從奴隸制的枷鎖下解救出來,抗議者也在拯救陷入五角大樓暴政統(tǒng)治的國家。梅勒通過還原反越戰(zhàn)游行的歷史真相來表達自己本真的道德觀點,在對“抗議”的敘事中建構出“救贖”的視野,“抗議-救贖”成為《夜幕下的大軍》的倫理主線。

盡管向五角大樓進軍的隊伍魚龍混雜,敘述者梅勒卻并未認同其中任何一派的社會文化觀點。對他而言,既定的立場常常意味著教條和束縛,限制個人精神的張揚。梅勒稱自己為“左翼保守主義者”,他的保守在于希望維護“國家的國計民生”,而他的激進在于“相信為了挽救根本,有時必須采取激進主義措施”[7]195??梢?,他是一個將理想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行動者,認為必須用激進的行動去實現(xiàn)切實的社會目標。他的倫理思想建立在個人行為之上,是務實的,并不依靠烏托邦式的既定前景,也不指向虛無縹緲的幻夢。因此,這一倫理觀念充滿了存在主義色彩,強調(diào)個人維護國家正義的責任,是一種具體的、境遇式的社會道德。在梅勒看來,美國的立國之本就在于自由與民主的精神,反戰(zhàn)游行正是以公開抗議的形式踐行著這一美

國信念:抗議者堅持個人的倫理選擇,而非屈從戰(zhàn)爭發(fā)動者的錯誤決策。

個體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熱愛,是美國文學自誕生伊始就形成的悠久傳統(tǒng),從愛默生的散文《美國學者》和梭羅的《論公民的不服從》,到惠特曼的詩歌《民主之歌》,再到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競選州長》,美國作家傳承著文學對國家身份和民族精神的建構功用?!兑鼓幌碌拇筌姟氛菍@一傳統(tǒng)的拓展,從道德方面探討個人倫理對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意義,重新闡釋了愛國主義的真實意蘊。梅勒提醒讀者注意一種虛假的愛國主義,它是“程式化了的概念”,“包括英勇的戰(zhàn)士、無畏的警察、巨大的力量以及體現(xiàn)愛國精神的無情手腕等等”[7]270。在這種愛國主義中,人們喪失了對個人良知的把握,成為五角大樓的戰(zhàn)爭口號的附庸者。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個人本真情感的流露,正如梅勒把祖國比擬為自己的妻子,將美國形象化為一具血肉之軀,可以用感覺去把握,他對妻子的親密感情象征著他對美國的摯愛。在向五角大樓的進軍中,游行民眾持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社會文化觀點,然而正是真正愛國之情把他們凝聚成一支抗議大軍,解救陷入越戰(zhàn)泥潭的祖國。

在《為自己做廣告》中,梅勒指出文學的救贖意義,它擔負著“在我們時代的意識深處掀起一場革命”的偉大使命[12],這與文學倫理學批評對文學的倫理教化旨歸的重視相契合?!兑鼓幌碌拇筌姟芳仁敲防盏淖晕抑?,記述了他在游行中的道德成長經(jīng)歷,也是美國的民族之歌,見證著美國民眾拯救國家的壯舉。梅勒通過對反越戰(zhàn)游行的個性化的記錄,將“抗議”轉(zhuǎn)變?yōu)椤熬融H”,建構出了一種追求自由、民主和強調(diào)公民責任的社會倫理,實現(xiàn)對困境之中的美國社會的道德拯救?!兑鼓幌碌拇筌姟芬砸粋€形象的比喻結(jié)尾:美國成為傷痕累累、即將分娩的巨人,是產(chǎn)出“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可怕的極權主義政權”,抑或“智勇雙全、既剛強又多情的孩子”[7]314?這一比喻道出了梅勒對美國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暗示著每個人作出的倫理選擇都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走向,從而引發(fā)讀者對美國社會道德作出深刻的反思,深化了作品關注個體行為、追求社會救贖的倫理思想。

參考文獻:

[1] Kazin Alfred. The Trouble He’s Seen[C]∥Lennon J Michael.Critical Essays on Norman Mailer.Boston: G. K. Hall, 1986:62.

[2] Wenke Joseph.Norman Mailer[M].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7:154.

[3] 張素珍.生命的呼喚:讀梅勒的《黑夜大軍》和《劊子手之歌》[J].外國文學研究,2002(3):69.

[4] Merrill Robert.Norman Mailer Revisited[M].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2:106.

[5] 谷紅麗.理解諾曼·梅勒[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

[6] 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

[7] 諾曼·梅勒.夜幕下的大軍[M].任紹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8] Wilson Andrew.Norman Mailer: An American Aesthetic[M].New York: Peter Lang, 2008:126.

[9] Earnshaw Steven. Existentialism: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5-6.

[10] Graham Gordon.Eight Theories of Ethics[M].London:Routledge Press, 2004:95.

[11] Dearborn Mary V.Mailer:A Biography[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9:235.

[12] Mailer Norman.The Advertisement for Myself[M].New York:Rinehart, 1959:17.

責任編輯:柳 克

Protest and Salvati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Armies of the Night

DU P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ethical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Norman Mailer’s The Armies of the Night successfully draws an ethical picture of America during Vietnam War period, and thus guides the readers into deeper reflection of American political ethics. Viewing protest and salvation as the major ethical line of the 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Mailer’s ethical choice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when facing the ethical dilemma caused by Vietnam War, and intends to unpack its political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Keywords:protest; salvation; The Armies of the Night ;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簡介:杜鵬(1984- ),男,河南南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及文化研究。①文中所引外文文獻的中譯文,均由筆者譯。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KYLX0020)

收稿日期:2014-10-09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5)05-0062-04

猜你喜歡
救贖抗議
“藝”心抗議
抗議之歌
我抗議
《謝爾蓋神父》中卡薩茨基的救贖之路
愛無盡 夢飛翔
《追風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莊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淪者
歐洲豪門英超最需“救贖”
縫線抗議
美團體打廣告抗議“中國制造”
原平市| 教育| 北海市| 娄烦县| 石嘴山市| 安仁县| 三江| 武义县| 甘孜| 巴东县| 手游| 三门县| 嘉祥县| 沁水县| 大田县| 仪征市| 沛县| 化德县| 涞源县| 和静县| 剑川县| 临桂县| 济源市| 南通市| 竹北市| 兴文县| 安溪县| 历史| 青阳县| 三河市| 江西省| 贵州省| 连江县| 九龙县| 房产| 土默特左旗| 巴青县| 河北区| 镇巴县| 饶平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