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墨
讀畫記
簡墨
簡墨:濟南市作協(xié)副主席,山東文人書畫院副院長,從事詩歌和書畫理論研究。有《二安詞話》《書法之美》等專著。
因為它優(yōu)質(zhì)的穩(wěn)定性,所以被信任。因為它繁復(fù)的層次性,所以被一再重讀。
它蹲在那里,戴著一頂帽子,那帽子卷邊兒,老舊,塵土滿布,有些泥巴糊在腳上。它像一個生活在美國19世紀的西部牛仔,外表粗獷不羈,但內(nèi)里貯藏的溫存和耐心,你一下子看不出來——縱然你看出來了,也一下子看不過來。
那溫存像火在爐膛里,也有一層鐵家伙給圈著。碰一碰,是會被烤焦的。而那耐心,是女子的耐心,水一樣的耐心。
它像是說明了一切,又像什么都沒有說。
他就是這樣一座山。
就像我們信任山的穩(wěn)定性,我們信任他的作品,哪怕一幅小品,也讓我們心安。而山的層次性也是他的層次性,我們從山下朝山上捋著走,看遍了每一巖層的不同植被,如同他兒時喜歡的“倒吃甘蔗”,我們一層添一層的清甜或清苦滋味,細膩綿長,回環(huán)不絕。
他的第一層,是奠基的層巒——給母親的畫像。唉,誰的母親不是奠基?那最底層、最沉默、最容易被忘記的奠基?她給你吃的(先時的乳汁,后來的茶飯)就奠基了,何況她會再捎帶著附加給你些其他?譬如愛。
他從小失去母親,稍長大一點,便每天纏著父親追問母親的樣貌。父親被兒子的深情所感動,于是不厭其詳?shù)財⑹隽四赣H的形容和日常的衣著。他把這一切都牢牢地記在心中。八歲那年,他忽然向父親要筆墨,說要給母親畫像。父親說,你連母親的模樣都沒見過,怎么畫呢?他回答說:我就按照您說的畫,一天不像畫兩天,兩天不像畫三天,一定要到畫像了為止。于是他每天都在畫,不分白天和黑夜。畫好了就給父親看,看了以后就按照父親的意見修正。逐漸地,父親驚喜地發(fā)現(xiàn),母親的像居然有幾分相似了,惟獨眼睛不太像。于是,他又用心地去琢磨,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終于有一天,他把再次畫成的母親像給父親看,父親竟然看呆了,說:“像了,太像了,眼睛特別像呀。”
通過幾年的苦練,他終于掌握了點睛傳神的繪畫技巧。
他回報母親的,是給她畫上了最生動的眼睛,溫柔之光照得千里。這種報答,足夠了,足夠母親恬然安息了。
他的第二層,不是《女史箴圖》,又是什么呢?
這幅神奇的畫作,其內(nèi)容居然是當時的婦女道德規(guī)范,一個圖表語錄式的教材版本。如你所知,這樣以教化為主的內(nèi)容是很難畫得脫俗而極其容易掉入宣傳畫的窠臼,他卻有本事把它畫成傳世的藝術(shù)珍品——他這個人也夠“傳神”的格兒啦。
他畫得有多傳神,就有多用功。為了畫好《女史箴圖》中的一位人物——漢元帝劉奭宮中的女官馮婕妤,他心思獨出。故事是這樣的:馮婕妤隨漢元帝去虎圈時,突然一頭黑熊從籠中掙脫出來,撲向車駕,劉奭和護衛(wèi)驚恐得不知所措,偏有馮婕妤挺身而出,護住劉奭,怒視黑熊,護衛(wèi)們這才回過神來,用利器逼退黑熊。他為了逼真地將漢元帝在黑熊撲來時驚慌失措的神情再現(xiàn)出來,用以烘托馮婕妤的英勇鎮(zhèn)定,不惜在黑夜里扮成怪物撲向守候他的夫人,把夫人嚇得靈魂出竅,從中攝取形神。這個以身試驗的事例有點極端,都有點以身飼虎的味道了,還有點傻,但的確是非大藝術(shù)家所不能為的——起碼那份勇氣一般人就沒有。所以,有時我們說,一個好的藝術(shù)家,往往是個英雄——這樣講,沒有拔高藝術(shù)家,也是不委屈英雄的。
說起來不過是個唐人臨本,也已殘缺不全,僅存“玄熊攀檻”“班婕有辭”“同裳有疑”等九段模模糊糊的影像,像那些聽起來很費耳朵的呲呲拉拉的黑膠老唱片。人物勾畫的線條細膩,有如他心思的細膩,仔細瞧,還可以從畫縫里逼出節(jié)奏感和動態(tài)感來,一應(yīng)所有的姿勢和布置都十分清楚和妥帖。不夸張地說,在這里,人們對一幅闡明事理的圖畫所可期待的能事已盡——它具備了我們所稱道的、中國藝術(shù)的全部高貴和優(yōu)雅。
他的第三層,當然是著名的《洛神賦圖》,一如明月出天山。
按理說,這是最不好畫的一幅圖畫——它的故事越著名,里面的人物越美麗,就越眾口難調(diào)。
圖畫取材于三國時期詩人曹子建的著名詩篇《洛神賦》。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是魏國開國君主曹丕的同母弟弟。傳說子建和弟弟一同愛上了袁紹的兒媳甄氏。曹操打敗袁紹以后,把甄氏許配給了曹丕為妻。甄氏在曹丕處郁郁不樂,不久死去。子建為此感傷不已,遂賦洛神奇文,借寫與神話中的洛神相會,表達對甄氏的思念愛慕之情,以人神戀愛的夢幻境界隱托他失戀后的傷感,是一篇哀傷美麗的戀愛詩。他根據(jù)這一題意,把子建的思慕之情形象化了。在《洛神賦圖》畫卷中,洛神多次出現(xiàn),或在水面凌波回顧,或在云間遨游,平平仄仄地,步履翩躚,其神態(tài)之飄逸,衣帶之擺蕩,無不盡顯溫柔敦厚:水波與女神的裙裾融為一體,而整幅圖畫中,大山、樹木等所有線條都柔和安然,不留一處圭角。更重要的是,這幅畫一如既往地露出“傳神”的妙趣:如畫卷開頭一段,描寫子建在黃昏時節(jié)來到洛水之旁,馬匹在林間休息,而洛神恍惚出現(xiàn)在蕩漾的碧波上。她手持塵尾,香風拂拂,一雙眼睛低垂著,誰都能看出她的哀愁。她似來還去,又含著無限的思慕之情,神情關(guān)切而遲疑,直到他出現(xiàn),她的眼里才現(xiàn)了光芒。而后,他與洛神互贈禮物,眾神和她的同伴在空中游玩嬉戲,這時洛水風平浪靜,水神擊鼓,創(chuàng)世神女媧在唱歌,他與洛神駕著云車出游……最后,洛神消失于洛河之中。而岸邊的子建啊,他整夜不眠,焦急等待于河邊,儀態(tài)嫻雅清貴,身旁有多人來往,忙碌照應(yīng),映襯著他眼神里流露出的深深依戀和悵惘……你看這位氣質(zhì)憂郁的詩人,在翠柳叢石的岸邊漫步,突然不經(jīng)意地發(fā)現(xiàn)崖畔洛水之上飄來了他思念已久的女神時如癡如醉的神情吧,你看他生怕驚動女神、下意識輕輕地用雙手攔住侍從們、目光中充滿了乍見愛人時又驚又喜的神態(tài)吧,多么高妙!高妙就高妙在他在處理子建的侍從時,將他們用庸筆故意畫得程式化,用侍從們呆滯的目光、木然的表情,反托出了子建欣喜難捺又夾雜了些許惆悵的神情,使畫面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主要人物呼之欲出——在藝術(shù)品里,主要矛盾凸現(xiàn)了,如此就成功了大半。這時我們看到的子建神情是既專注又訝異,讓人猜出他內(nèi)心激蕩而外表又不得不掩飾為矜持退后的復(fù)雜心情——這是語言所難以表達的,想必才高八斗的子建本人對此也難以盡述。他用畫筆代答了:凡是子建刻意著墨的地方,尤其是那種與心愛的人終究不能結(jié)成眷屬、朝夕相伴的迷茫、痛苦和失望,全都活在了卷子上——他哪里是在畫人?近前來看,滿卷盡是錐心的相思。
他首創(chuàng)的這種“傳神”的筆法,后來成為中國畫不變的法則之一,成為中國畫的“詩眼”——從生活到藝術(shù),哪有不變的事物?“傳神”不變。這是他的畫最大的特色,也是給予了他最大自信的技巧。
除了人物畫,他也偶作山水,一次他到江陵、荊州等地,算是采風吧,回去后,他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眬其上,若云蒸霞蔚?!彼吹缴酱ǖ男蝿葜懒???吹叫紊廊菀?,看到形勢之美,太難了。在這里,“形勢”就是“神”。
“四體妍蚩,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他堅信,在人體上,眼睛是最能打動人的部位——其實呢,你去看一看馬的眼睛,梅花鹿、小狗和麻雀的眼睛,它們無一不是因為有一雙格外靈動活潑的眼睛而贏得愛人的心的,也能贏得我們的心。
因此,他每日觀察、苦練,練就了一雙毒辣的眼——給每一個點上眼,好像它們生來就長在那里似的。他用最好的關(guān)系定義了他和眼睛的關(guān)系。這在繪畫史上是個沒人能破得了的記錄。他保持了快兩千年了,看來還能保持兩千年。
他畫人物,經(jīng)常人物畫好了就是不點眼睛,有時幾年也不點。一次,他給人家畫扇面,扇面上是三國大詩人阮籍、嵇康的像,隨象多變,十分生動。但都沒有點上眼珠,就把畫給了人家。扇子的主人問他為什么不畫上眼珠,他對人家鄭重其事而略帶調(diào)侃地說:“怎么能點上眼珠呢?點了就要說話,變成活人了。”還有,他在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做過參軍(掌管文書的官),他很想給殷畫像,但殷因為自己的眼睛有毛病,怕畫出來不好看,就堅決推辭。他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坦率地對殷說:“眼睛有毛病是沒有關(guān)系的。我在畫的時候,可以一樣把瞳仁畫清楚,畫后只要用干筆在上面輕輕掃過,就可以畫出你眼睛的特征,就象遮在薄云后面的月亮,將會更美。”這番話把殷仲堪說得很高興。
呵呵,我們也很高興啊——他多么懂得美,我們就得到了多么美的圖畫。
還有一個類似傳奇的故事傳揚得遠:據(jù)說他20歲時,建康(現(xiàn)在的南京)修建瓦官寺,寺僧向士大夫募捐,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10萬錢,他卻慷慨認捐100萬。他家境一向赤貧,大家認為他是講講大話,不可能兌現(xiàn)。后來,寺僧來要錢了,他只要他們在寺中粉刷一堵墻壁。寺僧依他做了。于是,他關(guān)起門來,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墻壁上畫了一幅佛教故事中的維摩詰像。當像已經(jīng)畫成、只等給畫上的人物點眼睛的時候,他叫寺僧開寺請人入觀,并規(guī)定說:“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舍10萬錢,第二天施舍5萬,第三天就隨便他們施舍好了。”到接待觀眾的第一天,他當眾為畫上的人物點上了眼睛。畫像神采煥發(fā),那端正華嚴的清剛氣息罩住了整個寺院,所有的人都為這種氣息所吸引,于是,眨眼的工夫,施舍金額累積在一起,已經(jīng)遠遠超出認捐的100萬錢。
這當然不是錢的問題,正如他最著名的畫作價值400兩黃金這樣當時的天文數(shù)字也不是數(shù)字的問題一樣。他的價值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他就是他的畫筆上長出的軟黃金。
他畫得究竟有多么好,我們不得見到他的真跡,無從揣摩。只看到,三百多年后,詩圣杜甫九年間三次到瓦官寺觀賞他的《維摩詰》壁畫,每次都寫下極盡贊美的詩篇:“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洲”,“顧愷丹青到,《頭陀》琬琰鐫”……唉,才氣大得如狼似虎、橫行霸道的大詩人多么癡迷他!居然一步一回頭、一唱三嘆地,做了他膝下的小擁躉。這有點可笑,也有點教人感動。杜工部本來就是那樣一個謙遜厚道的人——可惜這里寫不到杜公了。那本是我最喜歡的古代詩人,比對李白還要喜歡。
一說就遠,扯回來。他的山水畫、詩歌、畫論……是他的第四、第五、第六……層,那些一樣蒼翠、不同植被的好風景,是摸索著登上他這座大山所不能繞行而須慢走欣賞的。
他不搖不動、沉著安坐而雙目如電的大氣象,讓我有時凝望,忘記呼吸。
他一定被春天某個瞬間的某種氣象擊中過,然后,昏迷。譬如:初春時第一棵草芽的掙扎,或者,季春時遮天蔽日遍地撒潑的青綠……沒錯,就是那種濃得化不開的綠啊。
而且,在他先于作那幅畫之前,一定忍受了很多的冬天——寒冷的冬天,無趣的冬天,貧血的冬天,那些泛白的心臟收縮成一團的日子,和顏色清冷的心情。
還有,畫家所在的那個時代,一定人還比較少,在冬天,北風也一定更凜冽,雪花一定更大更飽滿,行人也一定更加縮頭抱肘不舒展……冬天像一匹銀灰色的囂張的野獸,兇暴地嘯叫和啼哭,嚇住了許多流動的、美好的事物,使之不再流動和美好。
好在,有一個好大好大的春天等在它的后面,適時射出她美麗的箭。
于是,他被擊中了,撞倒一片顏色——你知道,從此,中國烏眉灶眼的山水畫開始有了碧羅裙、布紐扣、粗衣襟,并相應(yīng)地,有了比例協(xié)調(diào)、許多活動的人的出現(xiàn)——多好看呀!好像陰沉了好久的天放了晴,瑟縮了一個寒冷季節(jié)的麥苗返了青。
那幀尺寸較高的小橫卷《游春圖》——流傳至今年代最早的山水畫,就是這樣,用尺幅之小,鎖住了千里之遠的蔥翠山川和滿目新鮮的人物,展現(xiàn)了水天相接的廣闊大地,將山水畫早期的稚拙面貌推向了成熟。在圖畫上,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比例十分和諧舒服,山上有騎馬的男人,水中有乘船的女子,都神采如生,意度具足;瀑布前有橋,遠山近坡,分出了層次。在色彩上,他放膽采用了濃重的青綠填色,作為全畫的主調(diào)。這種濃重的青綠色調(diào),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鮮明特征。
看看以往那些因為暗黑而略顯寂寥的山水畫吧,看看青色綠色的山和水多么可愛,你就知道了為什么說它具有劃時代意義——應(yīng)該不啻黑白默片同彩色影片的分野之巨。
既然他夢中傳彩筆,開山水著色的先河,不妨細說一下它的用色:《游春圖》整體來看,湖水占用了大幅畫面,人則融于山川水色中,擺脫了人與物的對立。而作水流重著青綠,山梁著石綠,略施淡赭,在山后云朵的映襯下,格外嬌嫩可人,山腳使的泥金,花用粉點,樹敷濃碧,仔細區(qū)分:山上小樹直接以赭石寫干,樹葉用水沈靛橫點;大樹多勾勒而成,松樹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人物呢,則點以白粉或朱紅,又加了重色,分出了衣褶,越發(fā)地輕快顯眼。圖中一應(yīng)山、水、樹、人、竹籬、屋宇,都用線描畫成,輪廓準確優(yōu)美,情緒委婉豐富。尤其是湖面微波,廣闊深遠,粼粼欲動,似睡在陽光下的懵懂囈語。
因此說,他的畫被后人尊為“唐畫之祖”是有根據(jù)的,與六朝山水畫那種不合乎視覺自然比例的畫法相比,《游春圖》的處理顯得勻稱多了。盡管他的畫一眼望去,總體上面貌古拙,且樹枝缺少縱橫抑揚、穿插多姿的變化,云也勾得過于整齊——別忘了,一個先鋒派總要橫沖直撞、有時要遍體鱗傷才打開出路——他得滾釘板一樣,用血肉的軀體做試驗,成功不成功的,死不死的,都得做。然而,一個大師也總是曲里拐彎地抵達——再曲里拐彎,總還是抵達:從專業(yè)技法上看,他還處在山水畫濫觴的那個時期,人人都那樣畫,形成了某種程式,“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幾乎無法突破,但由于運筆老成,在他能把握的范圍內(nèi)作著竭力的突破,所以他的畫仍顯得輕重有致,可觸可親。另外,構(gòu)圖上的壯闊沉靜,設(shè)色上的古艷跳躍,都使得它富有典麗而略略俏皮的意味。像一個最好的姑娘,縱然端莊文雅,也不失活潑天真的一面。
細細打量,較之后世成熟的流派紛呈,他的用筆雖嫌草草,有點單調(diào),且只用“勾”而沒有“斫”“皴”等畫法,但青綠山水之體已初成,這種畫法的特色,后來發(fā)展到了唐代的李思訓(xùn)、李昭道父子,便真正形成了“青綠山水”,成為中國山水畫中一種別具特色的畫體。他畫馬能注重描繪馬的動勢,雖臥立卻有著行走、騰驤的神情,即便在當代山水畫技法如此完備的今天,能有這樣的表現(xiàn)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后來的張萱畫人物(尤其是極美的女子)明艷照人,用朱暈耳根為別——這個畫法追根溯源也得自于他。可惜,對此世人知道的不多,傳播得就更少了——當時的時髦婦女都將這種化妝法稱作“張萱紅”。他“八叉”圣手,才思機敏,四面開花,都過去這么久了,只零散記載中的杰出作品居然還能有20種之多,具備這樣全面修養(yǎng)的藝術(shù)家也算藝術(shù)史上不可多見的。
他一生好像都在行走:西北、華北、中原、江南……是個不折不扣的“驢友”。不知道,他那時,是不是真的騎著一頭和他一樣瘦的瘦驢?后面跟條和驢一樣瘦的流浪狗?那樣跑法,還不一定可以頓頓吃飽,能胖起來才怪。那些繁華、不繁華的地名,都是些現(xiàn)在我們從地圖上苦苦尋找、要捋著彎彎曲曲的線路拐一陣子的地點。他在每個地方留下的一幅一幅青翠照眼的壁畫——哦,不,那量詞得論堵的——那些一堵一堵的壁畫,幾百堵的心畫,是不是也曾經(jīng)有一段幸福的時光,依次伸手接住了他?接住那個以為自己永遠是青春勃發(fā)的青年而不知疲倦到處奔波、畫著青春勃發(fā)的畫兒的人。他走過的那些黃土、紅土沉默、滿天飛著仆仆風塵的大路、小路,是不是也有的還依稀記得,斷腸不斷腸的,有挾了春天像挾了愛人、畫畫如私奔的人,行走在天涯?
相信吧,在那頂端之上,仍然有著頂端,他們是星辰之上的星辰。
萬象繽紛,惟有他們光照四野。
真正的藝術(shù)家是不能夠模仿的,正如不能夠被嫉妒和損害。我們夠不到他們。他們好像一直在別處,一直在遠處,在別的星球——他們干脆是另一類生物。
然而他們總是有來處,那來處有時還極為低凹——正如他,說著一口極濃的河南腔,黑紅著臉膛,有一點哀愁地,手挽著他娩出的滿月一般曼妙翻卷的線條,站在噴吐著風沙黃黃著臉兒的黃河故道里,像站在天上。
是的,他娩出的線條——我們有理由推測他是個極端多情的人,以至于他雌雄同體:那么柔美如春天的晴絲和情思一樣的線條,不是陰柔氣質(zhì)濃郁的男子,哪里可以手繪得出?心里有筆下才有??纯此木€條,就不由得想起李商隱那些心細如瓷的《無題》詩,就眼神恍惚迷離起來,如同林下醉酒,推松臥石,回不了家。
查一查,史乘對他的記載很少,甚至連他的具體生卒年份都沒一字記載,這當然是因為當時畫家地位的低下,即使是像他這樣的宮廷大畫家,史家也不屑于多費筆墨。查閱新、舊《唐書》,對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這又側(cè)面證明他的確是低級畫匠出身,沒走過什么科舉之路。是的,他幼年失去母親,勉強活下來,做了個民間的畫工畫畫炕寢、棺槨之類用以謀生,其間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未成,才改習繪畫。命運并沒有多憐惜他一點——唉,對他那樣的人,是應(yīng)該有所體恤的。藝術(shù)家所需一般不多:一口飯,足夠的時間,可以了。
然而,歷史又是最不欺的,這些一點都不妨礙他以無與倫比的光芒,照耀著公元8世紀——那個原本就陽光燦爛的盛唐時代:他是半神一樣的藝術(shù)家,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陳懷瓘在《太平廣記》中稱他“禽獸山水,臺殿草木,皆神妙也,國朝第一?!彼粌H在東方、而且在世界上都稱得上是一代宗師,堪與歐洲比他晚八百年的達·芬奇、拉裴爾等西方畫圣并駕齊驅(qū)??v觀他的畫作摹本印刷品——縱然是摹本再加上印刷品(尤其是駐足宗教畫《八十七神仙卷》的時候),你也一樣會被那種洶洶的氣勢嚇到:嚯!那可真叫“吳帶當風”!他們云間漫步,排闥而來,所有的仙人無一不正大仙容,氣宇軒昂,人人都好像袖了天下,急著去赴一個偉大時代的盛會。每次看到它,我都要想起《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唉,那位天才,簡直就是為這位天才才動筆寫下的詩句?;蛘哒f,后者為前者也不是不可以。天才們總是互相映照得更為華彩奪目——奪我們的目。
它讓我們運用足夠的想象力來想象,當時這盛世神跡驚現(xiàn)于民族空前衰落的時刻,悲鴻大師一見之下該是怎樣的一種悲欣交集。他后來還專門為它刻了一方印,喚“悲鴻生命”,鈐在上面,四處倉皇逃亡時都不離身上……當然,最后它還是在大師外出歸來的猝然昏厥中被發(fā)現(xiàn)已遭了強盜之手。按住不說。
那些線條,它們左依右靠,俯仰向背,個性十足,敷色簡淡,甚至不著色,滿帶著生拙與支離、真率與爛漫。你很容易看出,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一定是處于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tài),整個謀篇和局部無不飽滿圓潤,然而緊張有力道,主觀感覺強烈,自我表達充分,一瀉千里的視覺沖擊力是我在和他同時代的其他人物畫畫家那里所沒有感受過的——是他們過于靡弱?還是他太強勢?不得而知,只隱約獲悉,它們的表達很有點西方表現(xiàn)主義的味道。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來疏筆水墨畫的先聲。可以說,中國風格的人物繪畫是在他的手中最后形成的,他的繪畫,代表了中古時代東方藝術(shù)的重大成就——沒有誰會覺得這樣的詞匯有什么夸張。他當?shù)闷稹?/p>
而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僅有三位藝術(shù)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晉代王羲之,被譽為“書圣”,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譽為“詩圣”,還有一位被譽為“畫圣”,就是他了。連民間畫塑匠人都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就連那個同樣是半神的蘇東坡,也曾在《書吳道子畫后》一文中激動不已:“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之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噯,他的繪畫水準之高一望便知,而東坡的可愛也在這里了——他書畫詩文無一不精,卻盛贊同人。
他的壁畫,曾在洛陽上清宮熠熠生輝,可惜如今連一塊壁畫殘片都見不到了。當年他除了在上清宮畫過壁畫外,還在洛陽福先寺、天宮寺等處留下壁畫,皆屬精品,口口相傳。即使到了1000多年后的今天,他也能以他堅定的步伐,從遙遠盛唐斑斕的畫幅中,走進民間滔滔不絕的嘴巴里。他是這樣一個人:站在唐代的大石上,隔空傳遞給我們一些活著的線條,一些素淡的色彩,一些生動的傳說。
他使三個城市感到驕傲,一個是洛陽,一個是長安,一個是禹城縣,三地共留下壁畫三百余件。2008年春天我去洛陽參加全國隸書展時,聽來個說法:在洛陽,民間認為他的名字不是“原裝”,而是唐玄宗給改的,因為“吳道子”三個字,不論讀,還是寫,都帶有宗教色彩,不似常人的名字。據(jù)說他年少時曾經(jīng)拜一個名為崆峒的道人為師,并向他索求畫譜。崆峒道人沒有正面滿足他的要求,卻給了他一個授之不盡的道理:世上萬物皆可為師!于是,大自然成為他最好的老師,山和水變成他最美麗的畫譜。
有一年的秋收季節(jié),他站在門前放眼望去,山坡上黃澄澄的谷子,被秋風吹得葉子一晃一晃的,蕩起一層層浪頭,粼粼地泛著黃綢子似的波影,細細碎碎的,泛成貪食麻雀敲響的日光,開在蒼綠底子上……他為眼前的景象所打動,思想如同依偎在老樹下的苔蘚和不知名的藤條,萌動發(fā)芽搖曳……那一刻,他心領(lǐng)神會地,提筆在墻壁上畫就一幅《金谷圖》。就在他畫完以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幾只麻雀從屋檐上俯沖了下來,竟把他的《金谷圖》誤認為谷子地,一頭撞在墻壁上死掉了。流傳在當?shù)氐倪@些民間傳說,雖然無法考證,但恰好印證了有關(guān)史書對于他的記載:他家境清寒,父母早亡,同時他也是一個早熟的畫家。他的早熟,不僅來自先天靈感,也來自大自然對他的啟發(fā),來自民間傳統(tǒng)文化對他的熏陶。其他的傳說還有不少,不能一一記述。就這樣,他無處不留痕跡,卻又到處無跡可尋。
今天,我們只能從傳為他作的《天王送子圖》及刻勒在石頭上的觀世音菩薩造像的面相、衣紋、纓絡(luò)中去感悟那遒勁、靈動、灑脫的線條,去感受他的被稱為衣紋裙帶像被風吹起一樣的飄曳的好筆法了。據(jù)說,柏林禪寺的前身“古觀音院”就留有能令風起云涌的《水圖》墨寶。那些天衣飛揚的線條像有磁性的祥和的音聲,注入我們耳際,使我們眼前如清潭印月清平明亮。
他不拘小節(jié),為人豪爽,和李白一樣愛喝酒,“每揮一毫,必須酣飲”,醉中作畫,一氣呵成。相傳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想請他畫一幅反映嘉陵江景色的山水畫卷,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沿嘉陵江兩岸考察寫生,當玄宗讓他出示創(chuàng)作草稿時,他答復(fù):“臣無粉本(草圖),求賜素壁一面?!庇谑牵税倮锛瘟陝倬氨凰粨]而就,一日即成,煙霞橫飛。它們躺在紙上,大模大樣,仿佛自打有了這片土地,天生就有了它們,而且一直就是躺在這片大紙上面的——他多么驕傲,他的畫就有多么驕傲。哦,說到這里,竟覺得畫畫的他和寫詩的李白從性格、風度、胸襟、優(yōu)點和缺點、到創(chuàng)作方式到藝術(shù)風格,甚至到生活習慣都有些像呢,還都有些異族基因——好像同胞的兄弟。
他的驕傲還表現(xiàn)在:他膽子大,善想象,有著堅強的藝術(shù)意志,畫菩薩就是畫自己的樣子——他以自己為模特兒,為諸多佛寺殿堂所繪制的諸佛菩薩、護法龍?zhí)焓ハ瘢P下神氣如生,完全世俗化,然而又美到出塵、出奇。這幾乎是個悖論,教人搞不懂他是怎樣做到的矛盾的統(tǒng)一——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像身后的背光,都能于一切時、一切處懸筆空掄,一筆畫成,那光含萬象、美如滿月的一道弧線,當為世間最美的線條。他膽子更大的表現(xiàn)是在《地獄變》中把達官貴人統(tǒng)統(tǒng)打入了十八層地獄——蔑視權(quán)威和神靈,在那個時代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要聽從自己心靈的聲音,才有可能成為得大自在的人外之人——你理解為人上之人也未嘗不可。我一直認為眾生平等,人人、人物皆一般高,然而非要硬分的話,無疑,其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的初始特征的人是高人一等的。
從他的畫作中可以嗅到自發(fā)、自由、自我等優(yōu)質(zhì)的味道,也讓我們知道,“美”是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出“新”就是為迎娶“美”而準備的伴娘。
說起來,中國的繪畫是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藝術(shù),原則上含蓄、寫意,能像他那樣,能畫出一條條筆能扛鼎、力透紙背、靈動滑滋、飄曳自如的線,漫天跳舞,讓觀者說不出什么來,一直是中國書畫家畢生的追求。而線描(白描)最初的練習方法是在長短線和大小圓圈中開始的。所畫的圓線圈,就像我們燒的盤香那樣的形狀,細線圈從里至外或由外至里,一圈圈不斷地延伸,用筆的力度不緩不急,圈與圈之間的等矩要相同,如禪堂里用功夫,要專注、清明、綿密,畫在紙上的墨線會清晰地展現(xiàn)你的心路歷程。我以為這是調(diào)整身心的一種好方法,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這樣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訓(xùn)練,才能畫出一條心手雙暢的線來。有了一定的線描功夫,就能夠表現(xiàn)大千世界的種種變相;如果再能畫出表現(xiàn)自己獨特藝術(shù)語言的線來,那更要經(jīng)一番寒徹骨的歷練了。我想,他若不是跋山涉水搜盡奇峰打草稿,藏萬千丘壑于胸臆,納須彌于芥子,也不可以在素壁面前披云獨嘯,一劍倚天寒,筆筆生發(fā),將八百里川渝秀色盡收筆底吧?這是“畫圣”之所以掌握了卓絕功夫的根本所在,也是作為人的“本我”真性的自然流露。
不由得思念起古代的書畫家們聽海潮奔涌,觀夏云列陣,睹柴夫爭道,見公孫舞劍,皆可體悟藝術(shù)真諦的那些事,一時起了大向往——書畫之技,雖為小道,然通玄門性海,八萬四千門,門門可以抵達大道。這是不假的。
暴風雨過后,天空中呈現(xiàn)的道道彩虹,是我們能看到的世間最美的風景,而開采出我們內(nèi)心圓滿無礙的無盡之藏所放出的智慧之光,可以照亮天地。
像參禪一樣,晚餐吃個七成飽,然后凝神片刻,靜下來,在40瓦的電燈下打坐,制造一個冬季的大腦清醒的黃昏,用心體悟他,以及他的同類,那些星辰之上的星辰,沾染些他們的氣息和夢影,清晰地描畫出自己心靈宇宙一圈一圈繁復(fù)奇妙的天圖,才是當下某些日見式微的藝術(shù)突圍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