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燎雁
課題與實驗
語義韻習得中的無意識貢獻成分研究
傅燎雁
語義韻學習中有意識成分和無意識成分的貢獻是頗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通過實證考察學習者的語義韻學習效果,發(fā)現在語料反復輸入的過程中,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都可以隱性習得語義韻,但英語水平差異會影響習得效果和意識成分的貢獻程度。
意識;顯性學習;隱性學習;語義韻
學習詞義不僅是學習詞匯的多種表層意義,更重要的是學習其深層意義,而語義韻正是詞匯的深層詞義特征之一,它是某些詞匯由于經常同具有某種語義特征的語言單位共現而產生某種語義色彩的結果。學習者需要從文本語境中對其多加提煉,從而掌握詞匯的搭配情況。
Williams(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有意識地參與是表層詞義的學習最主要的途徑,而無意識加工對某些深層詞義的學習極具貢獻價值。是否有意識地參與是區(qū)分隱性學習和顯性學習的依據。國內學者龔嶸和郭秀艷(2009)實證考察了熟讀、翻譯、規(guī)則搜索三種不同加工水平的任務環(huán)境下語義韻的隱性學習成分及其制約因素。郭秀艷等學者(2011)實施了二語學習者在附帶學習和刻意學習的條件下對語義韻隱性和顯性知識習得的實驗,研究數據顯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并存于語義韻習得中。
國內外學者關于顯性和隱性機制對語義韻學習的絕大多數研究都沒有考慮把語言水平的差異作為變量。鑒于此,不在以語言水平為自變量實證考察學習者在語義韻習得過程中無意識成分的貢獻程度,以期發(fā)現顯性/隱性學習對語義韻學習的作用。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將考察以下兩個問題:
1.在語義韻提煉過程中無意識成分的貢獻程度如何?
2.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是否影響語義韻學習效果?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某本科學院90名大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他們的英語任課教師均未講授過語義韻的相關知識。筆者將所有受試者分成兩個大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再結合受試者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分數和平時的英語學業(yè)表現情況,將其分為高、中、低三個英語水平小組,各15人。
實驗樣本為6個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中常發(fā)生語義韻沖突并導致異常搭配的詞匯,分別是cause,promote,enhance,commit,career,totally。再從Brown語料庫中挑選包含以上六個目標詞匯的句子,每個詞匯選出6個單句,并將這6個詞匯替換為人造詞。為了確保學生注意到這六個詞匯,筆者專門對這些詞匯進行了下畫線、加黑的處理。含有人造詞的單句為學習材料,含有目標詞的單句為測試材料。
研究的測量標準為零相關標準,評估的是判斷知識的意識性(Dienes、Scott 2011)。隱性學習過程所習得的知識可以是判斷知識,也可以是結構知識,判斷知識是指受試具有判斷“該實例是否符合規(guī)則結構”的知識;而結構知識則是指“該實例所符合的規(guī)則結構是什么”的知識。研究者進一步提出了測量結構知識意識性的方法,要求受試者從四個固定選項中(猜測、直覺、規(guī)則和記憶)選擇每次作出判斷時的依據。四個選項可以合并成兩個部分:猜測和直覺合為隱性依據;記憶和規(guī)則合為顯性依據。
(二)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分為學習階段和測試階段兩部分。具體的實驗步驟:在學習階段,實驗組的學生要在30分鐘內對學習材料上的單句進行獨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得使用詞典或電子設備等查閱句子或單詞,不得相互討論,學習結束后,收回學習材料;隨后進行20分鐘的測試,試材料上要求實驗組學生判斷目標詞在單句中使用是否地道,并在每個單句下的判斷信心1~10標尺上標出判斷時的信心水平,再選定判斷依據。控制組的學生則不必進行學習,直接進入測試,只要判斷目標詞使用是否地道即可。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筆者以搭配地道性判斷正確率為因變量,英語水平為自變量,將實驗組與控制組做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t=4.11,p=0.000<0.05),即實驗組發(fā)生了語義韻學習。
根據相關標準,對實驗組判斷正確項目與判斷錯誤項目對應的信心水平做配對樣本t檢驗,可推斷相關語義韻判斷知識是否有意識參與。檢驗結果表明,高、中水平組的正確與錯誤反應項目的信心水平存在顯著差異(0.024和0.006),兩組受試的語義韻判斷知識是有意識的;低水平組的檢驗結果不顯著(0.055),該組受試的語義韻判斷知識是無意識的。
以上數據測量受試語義韻判斷知識的意識性,需要進一步分析數據得知各組受試結構知識的意識性。實驗過程和分析結果為:某一名被試判斷答案有10個句子是正確的,其中選擇了“猜測”來進行判斷有3個,那么其猜測頻率就是0.30。實驗數據顯示高水平組和中水平組的“直覺”頻率(0.56和0.51)明顯高于其他三種判斷基礎。受試者在進行語義韻判斷時憑借“直覺”判斷所給目標詞搭配合理地道,說明受試者未意識到目標詞的褒貶含義,此時的結構知識是無意識的,對目標詞有隱性的語義韻知識,結合零相關標準結果可推知高、中水平組均發(fā)生了語義韻隱性學習。低水平組中“猜測”(0.48)頻率最高,受試者在做判斷時完全沒有依據、全憑猜測,此時結構知識是無意識的,且低水平組的判斷知識是無意識的,由此可以推斷低水平組也發(fā)生了語義韻隱性學習。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還可以發(fā)現“記憶”(0.31)在高水平組中的頻率僅次于“直覺”(0.56)。受試者選擇“記憶”為判斷依據,說明其意識上了解目標詞的表層詞義和搭配知識,但在領會層面上意識到該詞的語義韻知識,由此可以推論“記憶”性結構知識同時具含有隱性和顯性兩種屬性,表明在英語水平較高時出現了語義韻顯性—隱性學習協(xié)同效應。
(一)貢獻價值
本次實驗中的高、中、低三個英語水平小組均發(fā)生了語義韻隱性學習,但在語義韻學習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不同。高英語水平組的顯性判斷依據(記憶與規(guī)則)的頻率明顯大于其他兩個組,低英語水平組的選擇的顯性判斷依據頻率最低。由此說明,高水平組受試的意識參與程度明顯大于其他兩組。在意識參與程度較高的組中,“記憶”作為隱性和顯性兩種機制互補加工的作用較大。這說明:英語水平和意識的貢獻程度成正相關關系,但英語水平與語義韻學習效果不存在簡單的正相關關系。作為一種深層詞義特征,語義韻可以適合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進行隱性學習。
(二)影響因素
作為深層詞義特征,語義韻的隱性學習涉及對語言材料的注意,其學習效果首先制約于學習材料中相關語料的突顯度和出現頻率。通過本次實驗可知,只要語言材料提供的突顯度和刺激量足夠引起受試對目標詞典型搭配的注意,便可發(fā)生語義韻隱性學習。英語水平上的差異會影響學習者的語義韻學習過程中意識的貢獻程度,
也就是說,如果受試者個人的英語水平較高,那么他對語料的刺激做出的反應就比其他水平的學生更快速、有效,比中低水平的受試者更容易意識到詞匯的表層詞義和典型搭配,這也很有可能促使隱性—顯性機制協(xié)同運作,從而優(yōu)化語義韻隱性學習效果。
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全面培養(yǎng)學習者的外語言語能力,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而語感的培養(yǎng)在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語義韻知識的積累。筆者希望本次研究能夠為詞匯教學的設計產生一定的參考意義,例如:采用寬松自然的方式(暗示或誘導式)向學生提供“注意”資源,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素權衡何種認知機制能更有效地契合他們的學習特點等。同時,學習者可以通過觀察詞匯所在的語境,不斷接觸刺激材料,分析詞語的搭配和語義韻特點,從而提高自己的詞匯搭配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
引用文獻
龔嶸,郭秀艷.2009.二語詞匯形—義匹配關系習得中的無意識貢獻成分——語義韻內隱學習實證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32).
Dienes,Z&R,Scott.2005.Measuring unconscious knowledge[J].Psychological Research,(69).
Guo,X&Dienes,Z et al.2011.Acquisition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semantic prosody [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
Williams,J.N.2005.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J]. SALL,(27).
注: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2015年度校級課題“基于認知論的語義韻習得實證研究(課題編號:201409)”階段性成果。
作者信息:312000,浙江紹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