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蠻左/夏人”、“土家/客家”到“土家族/漢族”
——長陽族群關(guān)系變遷研究(上)

2015-02-13 09:37:56曹大明
銅仁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長陽縣長陽清江

曹大明

( 三峽大學(xué) 民族學(xué)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從“蠻左/夏人”、“土家/客家”到“土家族/漢族”
——長陽族群關(guān)系變遷研究(上)

曹大明

( 三峽大學(xué) 民族學(xué)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長陽族群關(guān)系存在一個從“蠻左/夏人”、“土家/客家”到“土家族/漢族”的結(jié)構(gòu)性變遷過程。其變遷說明:一,土家族是新中國民族識別的結(jié)果,“蠻左”、“土家”等人群是華夏在“華/夷”族群分類觀念主導(dǎo)下對不同歷史時期“他者”的稱呼與表述,并具有不同的歷史內(nèi)涵;二,長陽當(dāng)下良好的“土家族/漢族”族群關(guān)系的形成,既是歷史的延續(xù),也是國家民族平等、團結(jié)、共同繁榮政策之樹開出的新花,結(jié)出的碩果。

土家; 客家; 土家族; 漢族; 族群關(guān)系

民族關(guān)系是指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相互關(guān)系。影響民族關(guān)系的因素很多,既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現(xiàn)實經(jīng)濟利益的考量。地處湖北西南部的長陽縣是一個土家族自治縣。該縣族群關(guān)系復(fù)雜,有土家族、漢族、苗族、滿族、蒙古族、侗族、壯族等23個民族,其中土家族占 51%,土家族與漢族一起,構(gòu)成了縣域居民的主體。歷史上,縣域或周邊地區(qū)出現(xiàn)或生活過的人群既有舊石器時代著名的“長陽人”,也有傳說時代的廩君與鹽水女神;既有以種屬稱呼的“廩君蠻”,也有以地名命名的“巴郡蠻”、“南郡蠻”、“武陵蠻”、“荊郢蠻”、“宜都蠻”、“清江蠻”、“施州蠻”;此外,還有與“客民”、“客家”相對,同時又具有族群類分意識的“土人”、“土民”、“土丁”、“土兵”、“土家”。這些或具有承繼關(guān)系,或同時出現(xiàn)的“他者”,與所謂的“我者”的漢人、漢族一道,共同構(gòu)建了一幅長陽族群關(guān)系變遷的圖景。這幅圖景,是古今民族政策撞擊所形成的浪花,它既生動描繪了長陽縣族群關(guān)系從“蠻左/夏人”、“土家/客家”到“土家族/漢族”的結(jié)構(gòu)性變遷,又深度展現(xiàn)了如同海流一般穩(wěn)定的族群分類意識。

一、“蠻左”與“夏人”:縣域歷史上的早期人群及其關(guān)系

長陽歷史悠久,西漢始設(shè)佷山縣,“晉改為清流縣,南北朝改為方山縣,隋仍改為佷陽,唐改為睦州,宋改長陽屬峽州,元明因之”,清代仍名長陽,“屬彝陵州,隸荊州府”[1],“隸郡有六,曰南郡、武陵郡、宜都郡、建平郡、東松州、直隸歸州”[2]。又因該縣“據(jù)荊南上游,作土蠻門戶,方山擁秀,彝(夷)水流清”[3],故歷史上被人們稱為“佷山古地,夷水名疆”。在長陽境內(nèi),歷史上早期的人群主要有“長陽人”、“廩君蠻”、“巴郡蠻”、“南郡蠻”、“武陵蠻”、“荊郢蠻”、“宜都蠻”、“清江蠻”、“施州蠻”等。

新舊石器時代,長陽境內(nèi)已有人類進行活動。對此,考古材料給予了充分證明。1956年、1957年兩次對長陽大堰區(qū)黃家埫鐘家灣“長陽人”古人類化石的發(fā)掘說明,舊石器時代的長陽就有古人類在此居住。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長陽沿清江沿岸千雨坪、磨架溪、和尚墳、天池口、桅桿坪、西寺坪、南岸坪相繼出土的大量打擊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少量殘損的陶器則說明新石器時代長陽境內(nèi)也有人類在活動,且較之于舊石器時代更加頻繁。

繼長陽古人類而起的早期人群是傳說中的“廩君”與“鹽水女神”。對此,南朝范曄所著的《后漢書》給予了詳細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wù)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dāng)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wù)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瘡[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4]823李賢轉(zhuǎn)《世本》注《后漢書》又言:“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保?]從上文可知,以漁獵為生計的巴人廩君部落并不是“鹽陽”、“鹽水”、“夷城”的“土著”,而是“巫誕”之后,他們是沿“夷水”“乘土船”遷徙而來的“客家”。在與鹽水女神部落競爭中,廩君部落戰(zhàn)勝當(dāng)?shù)亍巴林丙}水女神部落,“君乎夷城”,從而盡享當(dāng)?shù)氐聂~鹽。此外,引文中的“夷水”即貫穿長陽之清江,《水經(jīng)注》載曰:“夷水即佷山(今長陽縣)之清江也,水清十丈,(能)分沙石,蜀人見其沉清,因名清江”[6]。“武落鐘離山”疑即“難留城山”,《太平寰宇記》載曰:“武落中山,一名難留山,在(長陽)縣西北七十八里”[7]?!蹲x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引《荊州記》曰:“難留山北有石室,可容數(shù)百人,僻險不可攻,因名難留山。”[8]道光《長陽縣志》也載:“難留城山,縣西北二百數(shù)里,一名武落鐘離山,交施南建始縣。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鐘離。”[9]由上可見,長陽及其所在的清江流域確屬巴人廩君部落重要的繁衍生息區(qū)域之一。

廩君“君乎夷城”后,其部落逐步向鄂西和川東發(fā)展,并建立了巴國。但是時的長陽及鄂西仍是巴國之轄地。對此,《鄂西土家族史》從史籍、出土文物等方面作了考證[10]10-11。隨著“荊蠻”楚的興起,廩君“巴蠻”還是失去了長陽及鄂西,其建立的巴國最終也為秦所滅。但繼楚而起的仍是與“巴”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巴郡南郡蠻”。秦置巴郡,轄今重慶與四川兩省部分區(qū)域;南郡則轄包括長陽在內(nèi)的鄂西南、鄂西北大部地域。所謂的“巴郡南郡蠻”即指鄂渝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對此,《后漢書》不僅記載了“巴郡南郡蠻”與巴人的關(guān)系,而且敘述了秦漢王朝對他們的統(tǒng)治方式,曰:“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鍭。漢興,南郡太守靳強請一依秦時故事?!保?]823與此同時,以湘西為中心的武陵蠻也北上發(fā)展,多次攻打南郡。長陽縣西清江北巖壁古石刻“五陵古洞”或與武陵蠻的活動有關(guān)。

三國至隋唐時期,在長陽境內(nèi)活動的人群主要有“宜都蠻”、“清江蠻”。三國時期,吳蜀分治南郡,身處吳蜀相交地帶的各“蠻夷”成為他們積極爭取的對象?!度龂尽份d:“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shù)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11]是時,包括佷山在內(nèi)的宜都諸蠻則為吳陸遜所降,并設(shè)立宜都郡,下轄夷道、西陵、佷山諸縣?!度龂尽酚州d曰:“遜徑進,領(lǐng)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候。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保?1]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有不少“宜都蠻”在長陽生活。迨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陽及周邊仍有不少“宜都蠻”活動,且成了地方的“民患”。《宋書》載:“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焉。前世以來,屢為民患?!保?2]《南史》也載:“孝武大明中,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巴東太守王濟、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討之。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東千余里。時巴東、建平、宜都、天門四郡蠻為寇,諸郡人戶流散,百不存一?!保?3]為此,南朝在“蠻”人居住的地方設(shè)置了“左郡”、“左縣”,任用“蠻”族豪酋充當(dāng)郡、縣長官,實行不同于漢區(qū)的統(tǒng)治,以至漢區(qū)“貧者不復(fù)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12]。

隋唐時期,清江蠻以清江流域為中心舉行了多次反抗官府的斗爭?!端鍟份d:“黔安夷向思多反,殺將軍鹿愿,圍太守蕭選,法尚與將軍李景分路討之。法尚擊思多于清江,破之,斬首三千級”[14],又曰:“黔安首領(lǐng)田羅駒阻清江作亂,夷陵諸郡民夷多應(yīng)者,詔榮擊平之”[15]。在此,向思多、田羅駒雖系黔安(今治重慶彭水縣)蠻,但“作亂”區(qū)域卻是清江流域,且夷陵郡(治宜昌境)、清江郡(轄今恩施、長陽、建始等縣)“民夷多應(yīng)者”,故是時的長陽雖有“夏人”遷入,但主要還是“蠻夷”的天下。對此,《新唐書》載:峽州夷陵郡(轄今夷陵、宜都、長陽、遠安)有“戶八千九十八,口四萬五千六百六”[16]。此處的戶、口斷然不是不交賦役的“蠻左”,應(yīng)多是“入籍在冊”的“夏人”。故《隋書》載曰:“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清江、襄陽、舂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諸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其僻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17]898可見,隋唐時期長陽境內(nèi)已有部分“蠻左”與“夏人”雜居,他們的風(fēng)俗習(xí)慣業(yè)已“漢化”,以致“與諸華不別”。同時,居住在偏遠山區(qū)的“蠻左”則繼續(xù)保持族群特性,與“諸華”相比,“言語不同,嗜好居住全異”。上述族群關(guān)系,盡管因族群及其名稱的變遷有所變化,但基本格局延續(xù)至宋元并未發(fā)生根本的轉(zhuǎn)變。

二、“土家”與“客家”:宋元明清時期長陽之民族關(guān)系

宋初步確立對西南溪峒諸族的統(tǒng)治權(quán)后,改唐設(shè)之道為路,長陽雖屬荊湖北路之峽州統(tǒng)管,但真正的管理者仍是地方的強宗豪酋。這一局面的形成與趙氏統(tǒng)治者“制荒服之道”及其控制力有關(guān)。趙氏認為,在“無經(jīng)久之策”控馭西南溪峒諸族的形勢下,與其“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不如“樹其酋長,使自鎮(zhèn)撫”[18]14171。故紹興四年(1134),“詔應(yīng)荊湖南、北路溪峒頭首土人內(nèi)有子孫依條合行承襲職名差遣之人,及主管年滿之人合得恩賜之類,并仰逐路帥司疾速取會詣實,保明奏聞。”[19]423理宗開慶元年(1259),“丁丑,以向士璧為湖北安撫副使、知峽州,兼歸、峽、施、珍、南平軍、紹慶府鎮(zhèn)撫使?!?/p>

[18]865在此,“土人”不僅僅是“土著”,而且具有華夷族群分類觀念,特指“溪峒蠻夷”?!端螘份d曰:“北路農(nóng)作稍惰,多曠土,俗薄而質(zhì)。歸、峽信巫鬼,重淫祀,故嘗下令禁之。”[18]2201-2202可見,宋時長陽的“土人”具有“信巫鬼,重淫祀”的“異俗”。

為了維護趙氏統(tǒng)治,減少土漢糾紛,宋廷采用了“禁越邊”的政策。其政策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畫界”實現(xiàn)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仁宗至和元年(1054)六月丙午,“詔荊湖北路安撫司,軍士遁入蠻界,其防邊土丁能捕獲二人以上,與遷一資?!保?0]

在此,引文雖未明言長陽設(shè)“蠻界”,但荊湖北路設(shè)有“蠻界”,宋時長陽又屬荊湖北路之峽州,故其地也應(yīng)存在“蠻界”。為了管理“蠻界”的“土人”,宋廷設(shè)置了“土丁”,以補“王師”之不足。《宋史》載:“荊湖南、北有弩手、土丁”[18]4706。又言:“溪洞諸蠻,保據(jù)巖險,叛服不常,其控制須土人,故置是軍?!浜?,荊南、歸、峽、鼎、郴、衡、桂陽亦置。”[18]4741-4742為了管理“土丁”,朝廷又設(shè)立了砦(寨)。《宋史》載夷陵郡峒砦曰:“有漢流、巴山、麻溪、魚陽、長樂、梅子六砦及鉛錫場。”[18]2195

此引文中,“巴山”、“魚陽”、“長樂”、“梅子”砦均在是時長陽縣境內(nèi)。此外,清時出土的宋代巴山古鐘也有“巴山寨主張”的鑄文。《讀史方輿紀要》注“漁洋關(guān)”條曰:“紅崖寨,在捍關(guān)(巴山)南七里,又南十里為風(fēng)火寨,三十里為小城寨,五十里為山寨,三百五十里為珍珠寨,皆峒蠻出沒處?!保?1]可見,宋時長陽境內(nèi)仍有許多具有異俗的“峒蠻”、“土人”與“土丁”。此外,長陽境內(nèi)也有不少的客戶與漢民。據(jù)《宋史·食貨志》載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范孫言:“本路施、黔等州,荒遠綿亙,山谷地廣人稀,其占田多者須人耕墾,富豪之家誘客戶舉室遷去。乞?qū)⒒视庸偾f客戶逃移之法校定:凡為客戶者,許役其身,毋及其家屬;凡典賣田宅,聽其離業(yè),毋就租以充客戶;凡貨錢,只憑文約交還,毋抑勒以為地客;凡客戶身故、其妻改嫁者,聽其自便,女聽其自嫁。庶使深山窮谷之民,得安生理?!保?8]4178《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景德二年(1005)正月辛酉,“峽路都監(jiān)侯延賞等言施、黔溪峒掠去漢口七百余戶歸業(yè),悉以兵器、銅印、假署符牒送官?!保?2]《元豐九域志》也載,元豐年間,施州戶數(shù):“主,九千三百二十三???,九千七百八十一。”[23]上述資料雖未明言系長陽之“客戶”,但施州之巴東、建始等縣毗鄰長陽,且長陽清江系通往施州的重要通道之一,故宋時長陽也應(yīng)有不少的客戶和漢民。由此可見,宋代長陽境內(nèi)有“土”也有“客”,“土”多系蠻夷身份的“土著”,“客”則多是漢人之“客戶”,且他們之間如隋唐時期一樣,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

自元朝起,朝廷在鄂西地區(qū)逐步推行了土司制度。至明代,這種制度日臻完善。在其制度統(tǒng)治之下,長陽縣境大致分屬四種情況。一是土司管轄區(qū)。主要是“容美”土司下屬的五峰、石梁、水浕等土司區(qū),屬這些土司管轄范圍的有賀家坪、榔坪、樂園三個鄉(xiāng)鎮(zhèn)。二是土司買管區(qū)?!叭菝馈蓖了鞠聦俚奈宸?、石梁、水浕諸土司在明清時代先后向東北部擴展勢力,占、買管轄了當(dāng)時的長陽安德鄉(xiāng),即現(xiàn)在的麻池、都鎮(zhèn)灣、鴨子口、火燒坪、平洛、大堰、磨市等鄉(xiāng)鎮(zhèn)的全部或大部分。三是土司邊緣區(qū)。主要有高家堰、沿頭溪、津洋口三個鄉(xiāng)和龍舟坪鎮(zhèn)。四是衛(wèi)所區(qū)。主要包括賀家坪、榔坪、樂園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一部分。為了實施“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政策,在長陽非土司區(qū)向土司區(qū)的過渡地帶,朝廷設(shè)立了關(guān)隘與漢土疆界?!兑牧曛葜尽份d:“梅子八關(guān),俱在長陽縣。四臨江南,四臨江北。元時建以備峒蠻。明改設(shè)三巡檢司?!保?4]民國《長陽縣志》載“漢土疆界碑”曰:“在長陽、五峰交界之漂水巖大路上。容美土司未改流時,巖上為土界,巖下為漢界,故志碑于此。”[25]94不過,隨著容美土司的擴張,梅子八關(guān)多被突破,長陽的土司買管區(qū)、土司邊緣區(qū),甚至衛(wèi)所區(qū)也多次為“土蠻”擄掠、蠶食。《元史》載:“泰定三年(1326)丙寅夏四月,(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結(jié)十二洞蠻寇長陽?!保?6]669《宜昌府志》載:“嘉靖四十五年(1563),容美土人出沒長、巴二縣,恣行擄掠”[27]。《長陽縣志》載:“(崇禎)十七年(1644),闖逆犯京,土司唐鎮(zhèn)邦乘亂率蠻兵長驅(qū),殺擄無數(shù),洎后馬賊平城,士民逃散,城邑坵墟。至我朝順治四年知縣王如玉、順治七年知縣韓國祥、順治九年知縣鄔崇元先后舟進清江上任招撫,俱遭土司兵劫逐去。”[28]磨市《覃氏族譜》、《詹氏族譜》載:“睦州石嶺地方(都鎮(zhèn)灣東),其地系土司所轄。”《長樂縣志》也發(fā)出感嘆:“惟獨自百年關(guān)以外仍為長陽等處地,是昔長陽等處之地,為土司所蠶食者亦多多矣?!保?9]由此可見,土司統(tǒng)治時期,因容美土司力量強大,長陽縣無論是土司管轄區(qū)還是土司邊緣區(qū)都存在大量的具有“蠻夷”背景的“土人”、“土民”。

如前所述,盡管土司統(tǒng)治時期長陽多“蠻夷”背景的“土人”、“土民”,但也有不少的在籍“漢人”以及遷徙而來的“客民”在該縣居住?!堕L陽縣志》載:屢遭兵火之后,長陽縣戶、口“輾轉(zhuǎn)于溝壑者十去三四,罹難于鋒鏑者十去二三,逃散于四方者十僅一矣”[30]。《宜昌府志》載巴東縣后一都八甲老人鄧天益奏曰:“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驀被田宣撫親統(tǒng)甲兵二千余人,前至長陽、巴東二縣交界地,名鹽井寺駐札,使令土軍虜掠各都民陳鐵、高妙德、胡時富、汪七等一百余戶,席卷回峒,欲將后四里民田占為夷地?!保?7]在此,無論是“輾轉(zhuǎn)于溝壑者”、“罹難于鋒鏑者”、“逃散于四方者”,還是“都民陳鐵、高妙德、胡時富、汪七等一百余戶”應(yīng)多是在籍之“土著”漢人。否則,他們不會由鄧天益向官府力陳土司之“罪行”,稱“土人”為“夷人”、“峒蠻”。不過,是時的“土人”與“漢民”之間并無嚴格的界限。漢人入峒者,入鄉(xiāng)隨俗,成了“土人”。長陽土民的“江西”記憶即是這種歷史現(xiàn)象的民間表達。毗鄰長陽之巴東,有“沿邊人等”為“躲避差役,逃入土彝峒寨潛住”,有“漢人交結(jié)外國,互相買賣借貸,誆騙財物,引惹邊釁,及潛住苗寨,教誘為亂”,有邊民“逃入峒寨躲避差役,及為土官出力,攻打鄰司,搶擄子女財物,并引誘土人入內(nèi),殺害軍民”[31]15-16,以致巴東知縣齊祖望要求《請嚴邊防》。此外,一些來自湖南、江西、浙江、山東等地的客商與技藝工匠在容美土司轄區(qū)待的時間較長之后,不僅不愿意離去,還被“分田授室,愿為之臣,不敢復(fù)居客位”[32]307。與此同時,一些本是“蠻夷”、“土人”的流民,通過朝廷的招徠政策不僅落籍成了“編戶齊民”,而且“漂白”了自己的身份。長陽白沙坪紫荊堂田氏在其族譜譜序中載:“始祖愈公于明初時因避紅巾亂,由江西吉安吉水縣臥龍邨徙楚佷陽之白沙坪?!桨耸溃鲗m公者,才貌奇?zhèn)ィ敲籼剡_。明萬歷欽賜玉江司官,名播朝野。后竟遭害于宜鎮(zhèn)冶姓。其孫祈、山、堡奔蜀忠州,今裔猶存。”[33]4顯然,作為“玉江司官”,被宜昌總兵冶大雄鎮(zhèn)壓的白沙坪田氏是“蠻夷”“土人”,但他們卻又極力聲稱自己的始祖是明初“由江西吉安吉水縣臥龍邨”遷徙而來。

由上可見,處于土司與政區(qū)邊緣的長陽,既有“蠻夷”背景的“土人”,也有在籍的“土著”漢民,還有來自他邑、他省的商人、“技藝工匠”等“客民”。他們之間,盡管受“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禁令影響交流不易,但并未為其所禁絕。特別是“改土歸流”之后,這種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改土歸流”對長陽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案耐翚w流”之后,作為“化外之區(qū)”的土司管轄區(qū)以及土司邊緣區(qū)悉數(shù)進入郡縣體制,“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禁令得到廢除。在朝廷招徠政策之下,大批的客戶涌入長陽。據(jù)乾隆版《長陽縣志》載,界連長樂(今五峰縣)的“時連荒、貓 荒、水草荒、青度荒、簸箕荒、火山后荒”在土司時期因逼近容美土司,“土司騷擾,荒蕪未辟”,“改土歸流”后,在知縣李拔多次勸民開墾之下,終于逐步得到開墾[34]。這些開墾之人既有外來的漢民,也有土司時期造成的流亡土著的返歸,特別是工匠、商賈,更是以流寓為主。道光《長陽縣志》載:“百工技藝,土人甚少,制器作室,多屬流寓。商賈行貨,下至沙市,上至宜昌而止?!跤惺窨头航鴣?,冬盡輒返?!猿衅揭詠恚m別府州縣轉(zhuǎn)徙至此,輒為久居計,動閱數(shù)十年?!保?5]同治《宜昌府志》也載土司時期同屬容美轄地的長樂縣(今五峰縣)工匠、商賈曰:“工匠,皆自外來,……商賈,惟漁洋關(guān)為一邑巨鎮(zhèn),百貨叢集,十倍于城中,然賈客皆廣東、江西及漢陽之人?!保?6]這就改變了土司時期長陽土司管轄區(qū)、土司邊緣區(qū)與“內(nèi)地人民少通”[37]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tài),由此形成了長陽土客雜居的局面。故其方言也是“五方雜處,音語不齊”[25]147。與此同時,在文教與移風(fēng)易俗政策的強化之下,長陽縣的風(fēng)俗習(xí)慣也得到了較大的改變。道光《長陽縣志》載:“邑民安居,皆重去其鄉(xiāng)里。士人家能讀書以世其業(yè),鄉(xiāng)館村塾隨處皆有,竹籬茅舍間吟誦之聲,與山水風(fēng)回響答,令聞?wù)哂袀洹!保?5]同治《宜昌府志》載鶴(峰)長(陽)教育曰:“鶴長二屬,以獉狉椎結(jié)之習(xí),忽變?yōu)橐鹿诮L誦之風(fēng)。立學(xué)校,應(yīng)選舉,彬彬向風(fēng),與壯縣比矣。”[38]對此,張祖道載1956年潘光旦先生對長陽何恭垓老人的調(diào)查也有所顯示:“清末我還是小孩時,聽說高頭(資丘以上山區(qū))還有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民國以后全沒有了。清朝開科取士,苗、瑤族中有些人考取了,得了功名,提高了身份,就自稱是漢人了。這樣,轉(zhuǎn)變了一些民族成分?!保?9]106迨至民國時期,原本“俱不尚高大,無丹□(左‘丹’右‘蒦’)之飾,周環(huán)土墻,或以竹木架瓦,或蓋茅茨”的“土戶”和“外來佃戶”室廬也“漸染大郡邑氣息,居室闊大華美”[25]145。過去“百藝雜作,多屬流寓”的局面也得到改變,“木、石、竹、篾、縫紉,專門居多,要皆土著”[25]161,從事商業(yè)者則是“客戶與土著,同操利權(quán),活金融”[25]163。在此,民雖有“土著”與“客戶”之分,但他們的主要區(qū)別已從風(fēng)俗習(xí)慣的“華/夷”之別轉(zhuǎn)化成了落籍的先后。對此,同治《恩施縣志·風(fēng)俗》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說明:“邑民有本戶、客戶之分。本戶皆前代土著,客戶則乾隆設(shè)府后貿(mào)遷而來者。”[40]這或許是長陽乃至整個鄂西南絕大多數(shù)“土著”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識別”為土家族以及長陽當(dāng)代民族關(guān)系良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1](清)田恩遠,修.石高嵩,纂.長陽縣志·卷一·建置沿革[M].康熙十二年(癸丑)刻本.

[2](清)李拔,纂.長陽縣志·卷一·沿革[M].清乾隆十九年修抄本.

[3](清)李拔,纂.長陽縣志·卷一·地理志[M].清乾隆十九年修抄本.

[4](南朝)范曄,撰.后漢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南朝)范曄,撰.(唐)李賢,注.后漢書·卷一百一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注“武落鐘離山”[M].武英殿本.

[6](北魏)酈道元,注.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七·夷水[M].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7](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七·山南東道六·峽州[M].四庫全書本.

[8](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湖廣四[M].四庫全書本.

[9](清)朱庭棻,纂修.長陽縣志·卷一·山水[M].道光壬午年刻本.

[10]《鄂西土家族簡史》編寫組.鄂西土家族簡史(初稿)[M].未刊本,1983.

[1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三[M].武英殿本.

[12](梁)沈約,撰.宋書·卷九十七·蠻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3](唐)李延壽,撰.南史·卷七十九[M].武英殿本.

[14](唐)魏征,撰.(唐)長孫無忌,撰.隋書·卷六十五·周法尚傳[M].武英殿本.

[15](唐)魏征,撰.(唐)長孫無忌,撰.隋書·郭榮傳[M].武英殿本.

[16](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地理四[M].武英殿本.

[17](唐)魏征,等,撰.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8](元)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清)徐松,輯.郭聲波,點校.宋會要輯稿·蕃夷道釋[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0](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七十六·仁宗[M].四庫全書本.

[21](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湖廣四·注“漁陽關(guān)”[M].四庫全書本.

[22](宋)李燾,等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九·宋真宗[M].四庫全書本.

[23](宋)王存,等,撰.元豐九域志·卷八·夔州路[M].馮氏刻本.

[24](明)陳宣,修.劉允,沈?qū)?,?夷陵州志·卷六·“梅子八關(guān)”條[M].弘治九年刻本.

[25](民國)陳丕顯,主修.民國《長陽縣志》(稿)整理編輯委員會,整理.陳金祥,校勘.(民國)長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26](明)宋濂,等,纂修.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7](清)聶光鑾,修.王柏心,雷春沼,纂.宜昌府志·卷十·兵防志上[M].同治三年刊本.

[28](清)田恩遠,修.石高嵩,纂.長陽縣志·卷一·城池[M].康熙十二年(癸丑)刻本.

[29](清)李煥春,原纂.龍兆霖,續(xù)纂.郭敦祐,再續(xù)纂.長樂縣志·卷二·疆域志[M].光緒元年增刻本.

[30](清)田恩遠,修.石高嵩,纂.長陽縣志·卷一·戶口[M].康熙十二年(癸丑)刻本.

[31]中共鶴峰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縣史志編撰辦公室,縣民族工作辦公室,編.容美土司史料匯編[M].內(nèi)部刊印,1984.

[32](清)顧彩,著.吳柏森,校注.容美紀游校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3]長陽民族宗教事務(wù)委員會,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檔案局,編.長陽宗譜資料初編[M].內(nèi)部資料,2001.

[34](清)李拔,纂.長陽縣志·天文志[M].乾隆十九年修抄本.

[35](清)朱庭棻,纂修.長陽縣志·卷三·土俗[M].道光壬午年刻本.

[36](清)聶光鑾,修.王柏心,雷春沼,纂.宜昌府志·卷十一·風(fēng)土志[M].同治三年刊本.

[37](清)毛峻德,纂修.鶴峰州志·序[M].乾隆六年刻本.

[38](清)聶光鑾,修.王柏心,雷春沼,纂.宜昌府志·卷六·學(xué)校志[M].同治三年刊本.

[39]張祖道.隨潘光旦師川鄂“土家”行日記[M]//彭振坤,主編.歷史的記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40](清)多壽,修.羅凌漢,纂.恩施縣志·卷七·風(fēng)俗志·地情[M].同治三年麟渓書院刻本.(待續(xù))

From “Man Zuo/Xia People"and”Tujia/Kejia”to "Tujia Nationality/Han Nationality”——The Research of Changyang Ethnic Relations Transition(First)

CAO Daming
( School of Nationaliti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

The ethnic relations of Changyang have been a process of structural transition from “Man Zuo/Xia People” through “Tu/Ke” to “Tujia Nationality/Han Nationality”. This process shows that Tujia Nationality is a result of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erms such as “Man Zuo” and ”Tujia”, contain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are appellations and expressions used to “othe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y Chinese in central China with a view of duality of “Chinese/Barbarians”, a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good ethnic relations between Tujia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angyang is not only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situation, but also a result of state policy aiming at national equality, un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Tujia, Kejia, Tujia Nationality, Han Nationality, Ethnic relations

C951

A

1673-9639 (2015) 05-0054-06

(責(zé)任編輯 黎 帥)(責(zé)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謝國先)

2015-06-0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1世紀初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綜合調(diào)查”(13@ZH001)子課題“湖北土家族自治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綜合調(diào)查”;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宋元以來武陵地區(qū)的土客關(guān)系研究”(11CMZ013)的階段性成果。

曹大明(1978-),男,湖南永興人,三峽大學(xué)民族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歷史人類學(xué)與族群關(guān)系研究。

猜你喜歡
長陽縣長陽清江
清江引
影劇新作(2018年1期)2018-05-26 09:00:52
畜牧業(yè)助力精準扶貧的實踐和探索
魚躍清江 廣場舞
文化交流(2017年8期)2017-09-14 22:03:27
長陽“十三五”規(guī)劃若干重點問題的思考
湖北長陽“田家新屋”傳奇
民族大家庭(2016年4期)2016-03-20 14:52:35
長陽縣舉辦“英子姐姐”網(wǎng)絡(luò)助學(xué)紀念活動
湖北長陽一村莊“微信群”捐款救人
民族大家庭(2015年3期)2015-08-21 08:00:36
同飲清江水 共護母親河——首個“清江保護日”在長陽舉行
白蘿卜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shù)
大眾傳媒視野下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保護
卷宗(2014年9期)2014-10-20 07:36:20
拜泉县| 彭泽县| 依兰县| 聂荣县| 英山县| 那坡县| 绥德县| 竹溪县| 五莲县| 双城市| 百色市| 襄汾县| 金坛市| 班玛县| 铜川市| 德惠市| 上杭县| 攀枝花市| 大同市| 永安市| 五常市| 花莲市| 利辛县| 余姚市| 新巴尔虎右旗| 石棉县| 万宁市| 平果县| 奉化市| 清水河县| 尼木县| 新丰县| 乾安县| 祥云县| 上饶县| 和顺县| 邹城市| 温宿县| 顺平县| 新野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