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剛
( 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瓦雷里與中國
曹文剛
( 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瓦雷里與中國兩個文學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對話、交流是雙方在各自徘徊狀態(tài)下的歷史匯合:是西方對東方的召喚、選擇,東方對西方的尋找、應和的時代回聲。他們互為朋友和向導,在平等、友好、親善的氛圍中互為媒介互相引導,出于對中法文化交流的熱情達到了共鳴,在心靈上達到了共識。瓦雷里通過盛成創(chuàng)作的《我的母親》與現(xiàn)代中國對話。他以他的中國弟子為媒介,對中國文化作了廣泛深刻的觀照和思考。他批判歐洲中心論和歐洲由來已久的對中國的誤解、輕視、偏見,認為西方人和中國人必須親近共處、共生互補,不同的民族應親近共處,為此要進行“心印而神會”的交流。
瓦雷里; 梁宗岱; 盛成; 詩哲; 中國文化
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大師保爾·瓦雷里(Paul Valery,1871~1945)在西方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在詩歌理論和文學批評領域同樣有不凡的建樹。20世紀20年代,詩哲瓦雷里與中國兩個文學青年梁宗岱、盛成的相逢是歷史的遇合,他們之間的對話、交流堪稱中法文化和文學關系史上的佳話。在與梁宗岱、盛成兩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中國青年相遇時,瓦雷里已是西方文化名人,法國詩壇領袖,聲名顯赫。這位從年輕時就致力于“自我求證”的“內(nèi)傾詩人”,在漫長的“純我”的“精神操練”歷程中,也難以超越20世紀20年代愈演愈烈的“東方的召喚”,他對中國人,這個生存在“天外的版輿”的族類,還是一無所知,他亟需了解中國,思考這個民族。正是在他面臨這樣一種精神困惑和文化選擇的時刻,兩個陌生的中國文學青年來到了他的面前,他們以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的思想風貌和精神追求引起了這位詩哲的注意,成為他關照中國、回應“東方的召喚”的重要的“媒介”。
1925年,梁宗岱這個有志于文學的青年詩人來到了歐洲文化中心法國,開始在刊物上發(fā)表法文詩。1926年與瓦雷里相識,梁宗岱與這位哲學詩人成為莫逆之交。瓦雷里對梁宗岱翻譯的王維、陶潛等人的詩歌大加贊賞。梁宗岱是瓦雷里所認識的第一個中國人,通過他,瓦雷里真切地感到中國人是或曾經(jīng)是最富于文學天性的民族。盛成是為了尋找救國之道,在經(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后來到西方的。其間,盛成在創(chuàng)作紀實小說《我的母親》,他得知瓦雷里蒙受喪母之苦,便寫信安慰:“你沒有母親的時候,你才來想愛你的母親。你沒有母親的時候,你才了解你的母親的慈愛……親喪是萬國的親喪,心苦是人類的心苦。因此我以一個勤工儉學的學生來安慰翰林學士,因此我前來憐惜一個苦人。”[1]281瓦雷里接信后回了盛成一封信,不料這封信成了盛成人生的轉機??恐笤娙送呃桌锏耐扑],盛成的《我的母親》在巴黎出版,獲得了巨大成功。
瓦雷里和他的中國弟子相逢,好像顯得有些“偶然”,但絕不是命運的“巧合”,或“偶遇”,而是人性的匯通,是相遇的雙方在各自“徘徊”狀態(tài)下的歷史“匯合”:是西方對東方的召喚、選擇,東方對西方的尋找、應和的時代回聲。歷史與時代為西方導師和東方弟子的相逢創(chuàng)造了機遇,也為他們的交流、交往營造了適宜的氛圍,這是一個平等、友好、親善的氛圍。這種平等氛圍是由交往雙方對異質(zhì)文明的尊重和贊賞而確立起來的,是由導師對弟子的欣賞、弟子對導師的崇敬而建立的。瓦雷里留給弟子的印象是:“為人極溫雅純樸,和善可親,談話亦諄諄有度,娓娓動聽”。[2]17
在梁宗岱之前,中國文學界對瓦雷里這位詩學王國的哲人的介紹可以說是一鱗半爪,而在他之后,瓦雷里在中國成為很多人談論的對象,雖然對其的理解遠遠不及梁。在他之前,瓦雷里集詩人、哲人于一身的身份,令許多人對他的作品退避三舍。梁宗岱的出現(xiàn)讓中國讀者眼前為之一亮,他對瓦雷里《水仙辭》的翻譯,以直譯為主,不僅是一行一行地譯,而且是一字一字地譯,極力模仿原作的節(jié)奏用韻,再現(xiàn)了這部作品超逸高遠的情、境、意?!罢軐W詩”是西方象征主義對浪漫主義的濫情和矯情的反對,經(jīng)波德萊爾、馬拉美、蘭波,而由瓦雷里最終形成的。已有的哲學詩往往流于“無味的教訓”,許多人擔心理智混入藝術而懷疑象征主義哲學詩的價值,梁宗岱說:“梵樂希(瓦雷里)卻不然。他象達文希之于繪畫一般,在思想或概念未練成秾麗的色彩或影像之前,是用了極端的忍耐去守候,極敏捷的手腕去捕住那微妙而悠忽之頃的——在這靈幻的剎那頃,渾濁的池水給月光底銀指點成溶溶的流晶:無情的哲學化作繾綣的詩魂”。[2]17-18
作為瓦雷里的朋友和向導,梁宗岱第一個將《水仙辭》原汁原味譯介到中國,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他還寫了有關瓦雷里的評傳,這是中國較早的完整介紹瓦雷里的文章,他是在中國學者中第一個系統(tǒng)而深刻地研究象征主義特別是瓦雷里的玄學詩。同樣,作為梁宗岱的朋友和向導,瓦雷里向法國讀者首次推薦了梁譯“陶潛詩選”,在梁處于徘徊觀望和疑慮中的時候,瓦雷里及時給予梁以指導。他們互為媒介、互相引導,對中法文化交流的熱情達到了共鳴,在心靈上達到了共識。梁宗岱和瓦雷里之間的密切交往,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梁宗岱把瓦雷里看作是法國象征主義的傳人,他認為瓦雷里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至高的境地。在梁宗岱的眼中,瓦雷里的詩歌如《海濱墓園》、《年輕的命運女神》應該成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標準,代表了詩歌的最高境界。瓦雷里成為梁宗岱藝術世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梁宗岱對瓦雷里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他高度認可瓦雷里有關主、客觀關系的看法,他評述道:“我們對于心靈的認識愈透徹,愈能窮物理之變化,探造化之微;對于事物與現(xiàn)象的認識愈真切,愈深入,心靈也愈開朗,愈活躍,愈豐富,愈自由?!?/p>
[3]155瓦雷里的哲學思想對梁宗岱的文學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梁的文學批評集《詩與真》的命名就出于這樣的思想:“真是詩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詩是真底最高與最終的實現(xiàn)?!保?]5在這里,藝術世界中“詩”與“真”的關系相當于哲學世界中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梁宗岱以瓦雷里的詩學理論為參照,構建了自己的有關象征主義、純詩以及詩歌形式等詩歌理論體系。
瓦雷里與中國弟子的交流、對話,為各自了解、認識對方的文化提供了契機,他們成了對話雙方互看、互識的對象,擔當了無可取代的“異文化使者”。他們互為“媒介”,他們所承擔的“文化使者”身份具備著一種雙向性的態(tài)勢:對瓦雷里而言,梁宗岱、盛成是中國文化的使者,對中國弟子而言,瓦雷里是法國文化使者。瓦雷里通過梁宗岱譯介的《陶潛詩選》和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攜手、交流,通過盛成創(chuàng)作的《我的母親》與現(xiàn)代中國“母親”對話,通過這部小說,他認識了中國人的勤勞、博愛、智慧與忍辱負重。他看到的是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中國,從而引出了這位詩哲對中國文化的觀照和思考。
通過陶潛的譯詩,瓦雷里認識到古代中國人的勇氣、樸素、耐性、純潔與淵博。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田園詩人陶潛極端精巧、蘊藉的藝術風格和智性追求,將之與西方古典詩人維吉爾和拉·封丹進行比較,對陶詩的藝術美極為贊賞,在他看來,陶詩的樸素體現(xiàn)了中國智慧的魅力。瓦雷里一生所悉心探討的“對稱”,并非只有歐洲人才予以重視,也是中國人所具有的追求。中國文明處處都表現(xiàn)出“對稱”的特點,中國先哲時時都注重“對稱”的追求,人們熟悉的就有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墨子的“愛人之身如己之身,愛人之家如己之家,愛人之國如己之國”,等等。至于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稱”例證更是俯拾皆是。瓦雷里在探討“對稱”問題時,也提到了《道德經(jīng)》中“有無相生,長短相成”的這種“對稱”形式。[4]120-121由此可見,“對稱”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在中國民族智慧中煥發(fā)出同樣光彩。瓦雷里用自己的“精神求證”和科學探索證明了人類的精神智慧是相通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世紀的西方詩人瓦雷里能在中世紀中國詩人陶淵明的詩歌中找到共鳴。
緊接著,瓦雷里與盛成相遇,由其為媒介,與現(xiàn)代中國進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由此對中國文化作更廣泛深刻的思考。瓦雷里為《我的母親》作了一篇長序。他在序中指出加強西方與東方文化的交流是緊迫的大事,以公正態(tài)度質(zhì)疑歐洲中心論和歐洲由來已久的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他認為中國文化是與埃及、猶太、希臘、羅馬文化不同的,是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但與西方共生共存。中國民族的文化個性復雜而矛盾,文化蘊涵豐富,變化快追求新的西方文化和長期穩(wěn)定不變的中國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彼此應該取長補短、相互尊重、平衡發(fā)展。中國人既有四大發(fā)明,何不利用來為自己帶來實際的利益呢?既有很高的科學水平,為什么不能進步呢?他承襲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疑問,追問得更具體,思考得更深遠。他以歷史的目光回顧了“前進”的西方與“守舊”的中國的交往歷程,進行深刻反思,指出,是“求快”“求變”的西方人敲開“不變”的中國大門,驚醒了沉睡的中國人。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的覺醒將會對世界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東西方將取得何種新的平衡?人類應怎樣應對?瓦雷里沒有停留在一般西方人“亞洲妖魔”或“黃色巨獸”的心存恐懼的層面,而是將自己的思考推向深入:相異的民族是應該相近的,西方人和中國人應該親近共處、共生互補,他的思索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同的民族應如何親近共處呢?瓦雷里接著往下追問。他認為要做到“心印而神會”的交流。他批評歐洲人只對中國的物品感興趣,卻輕視、蔑視中國人的精神、性情,中國民族的生活、生命,因為比物品、藝術杰作更寶貴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他的這個認識顯然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代人,達到了一種歷史的深度。應該怎樣看待西方的“進步”與東方的“傳統(tǒng)”,及與此相關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問題,是他終生求證的課題。詩人的思考富含歷史的厚重感和現(xiàn)實感。在當今世界,天下仍不太平,動蕩、戰(zhàn)爭、沖突時有發(fā)生,人類親近共處的準則時時遭到踐踏,詩人思考的分量便愈發(fā)凸顯出來,詩人的憂慮和危機感并非多余。
[1] 盛成.瓦乃理[M]//盛成文集·紀實文學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 梁宗岱.詩與真·詩與真二集[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3] 梁宗岱.詩與真[M]//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4] 梁佩貞.漫談比較文學[M]//楊周翰,樂黛云,編.中國比較文學年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Poet P. Valary and China
CAO Wengang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
Valary's meet,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wo Chinese literary young men is the historical confluence when they were all at the wandering state. It is the echo of times when the West summons and chooses to the East and the East seeks and responds to the West. Being friends to each other, they mutually acted as guide and medium in a equal, friendly and amiable atmosphere. They have reached consensus in spiri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ir enthusiasm to China-Franc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have achieved resonance. Valary talked to modern China through Shengcheng's work My Mother. With his disciples as media, Valary mad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culture. He criticized Europe-centralism and Europe's misunderstanding, despise and prejudice to China with the thought that the western peopl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must b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reach this purpose,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s should live harmoniously and make smooth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Valary, Liang Zongdai, Sheng Cheng, Poem and Philosophy, Chinese Culture
I206.6
A
1673-9639 (2015) 02-0074-03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白俊騫)(英文編輯 韋琴紅)
2014-09-09
本文系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陳獨秀翻譯研究”(SK2013B452)研究成果。
曹文剛(1971-),男,安徽六安人,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