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在鑼鼓聲中,我告別父母,來到遼寧南部的龍家大隊插隊。樸實的貧下中農(nóng)對我們18名知青非常熱情,專門為我們建起了六間“青年點”——集體宿舍,并安排了“點長”、“伙食管理員”。從此,我們這些城里娃子便在這塊沃土上開始了“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歷程。
初到農(nóng)村,覺得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新鮮好奇。行走在藍天白云之下、廣闊田野中,我們每個知青都覺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勁!正式參加勞動的第一天,我們個個躊躇滿志,磨拳擦掌,扛著鋤刀就跟著老隊長下地了。分好壟頭準備下鋤時,我們?nèi)笛哿耍悍植磺甯吡幻绾鸵安?!老隊長蹲下身,手把手地教我們:高粱苗是“卷心”的,葉色綠中帶黃;野草是“死心”的,葉色暗綠。盡管我們掌握了辨別要點,可鏟了一段地后,身后還是傳來了幾名社員的呼喊:“你們干的這是什么活呀,咋把高粱苗都給鏟掉啦!”喊得我們一個個從趾高氣揚一下子變成了蔫頭耷腦的!
幾天下來,我們知青人人手上打了血泡,累得腰酸腿疼,可每個人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我們能準確地分辨出高粱苗與野草了!這種“技術(shù)”在農(nóng)村來講是基本常識,可對于我們來說,卻是插隊后的第一項收獲??!為了紀念這一“偉大成就”,我把“1977.5.16會鏟地”幾個字刻在了鋤刀把上。
“青年點”因為有專門的伙食管理員,所以我們吃得還可以:一天三頓飯,兩菜一湯;主食為高粱米干飯和白面饅頭。由于初到農(nóng)村,人生地不熟,加之遠離家人,個別知青心里有“火”,泔水桶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知青們吃剩下的半拉饅頭什么的。
一天,老隊長提泔水喂豬時,看到了桶中漂著的饅頭,當時臉就氣青了。晚上,全體知青被老隊長帶到生產(chǎn)隊部。屋里坐滿了男女老少,外屋的一口大鍋內(nèi),熱氣騰騰。坐好后,老隊長一聲令下“開飯!”男女老少和我們端著碗擁到外屋的大鍋前。大鍋里煮的大概是“五彩粥”——那粥,花花綠綠的,且散發(fā)著酸辣的異樣味道。粥一入口,我們都禁不住皺起了眉頭:這粥太難喝了!幾個知青還忍不住把喝進嘴的粥吐到地上。社員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老隊長怒氣沖沖地端著粥,站到炕沿上,大聲地對我們說:“你們知道這叫什么飯嗎?這是用干菜幫子、蘿卜干、苞米面、糠麩子煮成的粥!你們覺得這粥難喝是嗎,可它就是咱隊社員們天天吃的東西!你們想一想,老百姓種地容易嗎?你們是城里來的孩子,社員們擔心你們吃不飽,省下口糧給你們燜干飯、蒸饅頭,那可是社員過年才能吃到的嚼果??!可你們竟然把吃剩下的干飯、饅頭扔進泔水桶里!”
老隊長的話震得屋子嗡嗡直響,句句都像鋼錘一樣敲打在我們的心上!——原來當?shù)刎毾轮修r(nóng)平時竟然吃這種難以下咽的飯??!真是難以置信!所有知青都慚愧地低下了頭。那頓晚餐成了我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一堂憶苦思甜課。從那以后,“青年點”里再沒有發(fā)生過浪費糧食的事情,更沒有人挑吃挑喝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糧食的生產(chǎn)者居然吃不到糧食!(據(jù)《文博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