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英
摘 要:古人講:靜能養(yǎng)性,靜能生智。課堂是師生交往的場所,是學生用心思考的地方??茖W概念的建立、規(guī)律的領悟和應用、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建構無不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深思、沉思、靜思。
關鍵詞:靜讀;靜思;靜練
新課程改革緊鑼密鼓、一浪高一浪地開展中,課改理念也漸漸印入每一位教師頭腦中。在許多課堂特別是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上,數學課堂變得空前熱鬧,可是,這熱鬧的背后總感覺缺少了什么。沸騰、流暢、華麗的課堂不禁讓我反思:課堂上難道只需要熱鬧而不需要靜思嗎?古人講:靜能養(yǎng)性,靜能生智。因此我覺得數學課堂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更要體現“靜”。
一、靜靜地閱讀教材
許多教師在新課的引入上絞盡腦汁,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這些故事、謎語、游戲,乃至虛假的情境真的對學生學習新知有用嗎?況且教師也沒有那么多精力來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引入,更多的是家常課。我發(fā)現,大部分小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因此,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認識倒數》這課時,由于例題思路非常清晰,便于學生自學,所以我一上課就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教材。在這段時間中,學生不受任何干擾,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思考,不由自主地對知識進行遷移和利用,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二、靜靜地思考問題
現行課堂中問答式的課堂居多,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的數學問題,造就了“滿堂問”的課堂,教師頻頻提問,連珠炮似的問題令學生應接不暇,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專家指出: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內容的講解都要給全體學生不少于1分鐘思考的空間,根據問題的思維含量、內容的深淺,可以延長至2~5分鐘。因為此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激烈碰撞的階段,唯有經歷靜靜地思考,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才會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就感。
例如,我在教學“用列舉法解決問題”一課時,先出示例題,提問:“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學生先嘗試著利用手上的學具操作或驗證,接著我根據學生的擺法板書,在學生匯報時出現了有序和無序兩種,于是我追問:“哪種擺法更好些?為什么從寬是1米想起更好一些?”學生安靜地獨立思考著,幾分鐘后,全班開始交流,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按這樣的順序擺既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表現無疑是精彩的,這一精彩何嘗不是源于那段“寂靜”,正是那“靜靜的幾分鐘”,給了學生細細品味、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空間,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個性也才能充分地展現。
三、靜靜地參與活動
“沒有數學思維,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眲邮植僮骰顒討c數學思維緊密結合。“思”“動”搭配恰當,方能相得益彰。反之,缺少學生靜心思考的“動”,充其量只能是依令操作的“肢體活動”,沒有實際效果。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前剪下教材附頁上的幾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拼、觀察、填表、計算等活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并交流。學生邊操作邊靜靜地思考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關系。在整個過程中,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生行為活動的生動和精彩,更有經過靜靜思考后學生頭腦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活動的獨到和深刻,較好地實現了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操作活動與靜靜思考的和諧統(tǒng)一。又如教學“圓的周長”這課,小組交流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學生大膽試驗,團結協作,無論是滾動、繞線還是軟尺測量法,都需要在安靜的氛圍中謹慎、細致地操作,才能最大化地做到精確。
四、靜靜地進行練習
每次例題講解結束后,教師都會安排學生進行練習,無論是“試一試”,還是“想想做做”,教師都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安靜地思考,自主地練習。通過練習,讓學生發(fā)現問題,總結思路,提煉方法,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在教學例題后,我把題中“紅花比黃花多7朵”改成“紅花比黃花少7朵”,讓學生模仿例題,嘗試先畫出線段圖,然后分析數量關系,最后列式解答。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作圖,靜靜地分析,最后成功地解題。
五、靜靜地回顧所學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需要把所學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通過對已有知識結構的調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識結構,以便于回憶、再現、提取。因此一節(jié)成功的數學課的歸納總結尤其重要。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尾聲時,我提問:這堂課我們認識了什么?關于百分數你了解到哪些知識?還有什么疑問?又如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總結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回顧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通過幾個問題、一次回顧,概括了課重點,提煉了課的精華。
靜能生慧,動可益智,沒有絕對的“動”態(tài)課堂,也沒有絕對的“靜”態(tài)課堂,課堂教學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靜。兩者應相輔相成,有效結合才能使課堂扎實有效,魅力無窮,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鄭晶.動靜有芳 有效生成: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學生之友,2013(1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