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鄔大為
精確瞄準 射中靶心 學詞心語之九
文/鄔大為
打蛇打七寸,射箭中靶心。
20多年前,我曾到沈陽軍區(qū)某連訓練場體驗生活。正逢該連連長對打靶歸來的戰(zhàn)士進行講評。只聽他說:“全連絕大部分都打出了水平、打出了威風,體現(xiàn)了平時訓練的成果?!苯又掍h一轉(zhuǎn),“但是,也有個別戰(zhàn)士打得不理想,沒有打中靶心,你們要清楚,如果這是戰(zhàn)場,那將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如果沒有打中靶心,只打了6環(huán)、7環(huán),甚至是3環(huán)、4環(huán),那么只能是讓對方負點輕傷,甚至刮破一點皮,而沒有喪失戰(zhàn)斗力,一旦他緩過神來,你就要倒霉了。因為你作為射擊的目標已經(jīng)暴露了,這時候最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所以我強調(diào)必須命中靶心,否則就是你死我活。今天我要批評沒打中靶心的戰(zhàn)士。”
多少年過去了,連長的這句話像警鐘一樣時時在我心中敲響,打靶是這樣,寫歌詞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歌詞找不到靶心,不也是白白浪費子彈嗎?
靶心,對作品來說,就是它的中心,它的靈魂。也就是說,要抓住要害,寫出質(zhì)量。
古往今來佳作多,閃光吐彩動心窩。早在幾千年前古詩《憫農(nóng)》中就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佳句,擊中了珍惜勞動成果的靶心;朱伯廬先生的治家格言中“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擊中了防患未然、居安思危的靶心;王之煥的《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擊中了前程無限好、只要肯登攀的靶心;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擊中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靶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擊中了同病相憐的靶心。
在當代詞壇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佳作名篇。如田漢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擊中了喚起民眾、浴血抗戰(zhàn)的靶心。喬羽的《說聊齋》中“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牛鬼蛇神倒比真人君子更可愛”擊中了借鬼說事、托狐喻世的靶心。曉光在《江山》中“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chǎn)黨生命的源泉”擊中了黨靠人民、黨為人民的靶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鄉(xiāng)愁》中“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睋糁辛酥腥A兒女渴望團聚的靶心。
上述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作者用慧眼和匠心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寫出了神,寫出了魂,因而擊中了靶心。它們都是“用心靈歌唱,借形象飛翔”的典范。
當今詞壇啥風貌?作品繁多精品很少。據(jù)有關(guān)方面統(tǒng)計,我國每年可生產(chǎn)原創(chuàng)歌曲四五十萬首之多。如果按擊中靶心來要求的話,真正達到這個標準的恐怕不到5%。而絕大多數(shù)均屬瞄得不準的作品,甚至也有只蹭破點兒皮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全部歌詞作品中,我們將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精確瞄準的詞。這類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由于作者思想明確、思路清晰、定位準確,因此作品的主題鮮明,語言生動,角度新穎,形象鮮活,擊中了靶心。上述例子均屬此類作品,約占總數(shù)的5%。
第二種類型是概略瞄準的詞。這類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由于作者有一定想法、追求和創(chuàng)作能力,基本上寫出了作品的一般風貌,但都不夠生動,不夠深刻。如寫家鄉(xiāng)僅限于山川風光,寫景色僅限于表面現(xiàn)狀,寫人物僅限于普通外形。相當于只打了個5環(huán)上下,沒有擊中靶心。而這類作品卻占了全部作品的大部分,竟達到90%之多。
第三種類型是瞄得不準確的詞。這類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由于受作者思想、技巧、閱歷等影響,對作品只是一般考慮、一般描寫、一般把握,結(jié)果造成寫出來的詞主題不清,特色不明,留不下任何新的東西,基本上屬于射擊時打飛了的子彈。這類作品占全部歌詞的5%左右。
為了說明情況,下面通過對一首具體作品的剖析和修改來探討一下關(guān)于“靶心”的問題。
《大勺的故事》:“爺爺捋著胡子對我講/大勺里曾留下他的悲傷/迎娶奶奶時/只給人做了一鍋酸菜湯/解放后有了希望/人民公社紅旗飄揚/玉米窩頭青菜幫/大家吃得香;”“爸爸挺著身板和我嘮家常/大勺里曾留下他的輝煌/迎娶媽媽時/給客人做了八菜湯/改革開放大變樣/五谷豐登六畜旺/雞鴨魚肉任你嘗/美味佳肴滿屋香;”“我掂著大勺對兒子講/大勺雖小故事長/我們的后人啊/趕上了幸福的好時光/人民口味變了樣/山珍海味不用講/綠色保健是時尚/容光滿面喜洋洋?!边@是廣東省珠海市一位叫宋俊嶺的飯店老板寫的歌詞。作者從切身感受出發(fā)對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用歌詞體現(xiàn)出來,通過熟悉的大勺,唱出了歷史的變遷。主題鮮明,層次清晰,語言親切,抒發(fā)了三代人不同時期的不同感受,小中見大,細中見情,寫出了作者的慧眼和匠心。
就總體而言,雖然有了靶子,但尚未射中靶心。原因是,首先大勺的故事有了,講了三代人不同的婚禮,爺爺是酸辣湯,爸爸是八菜湯,而“我”卻沒有了下文,這是一個遺憾。即作者已經(jīng)抓住了箭,卻沒有繼續(xù)展開,去射中靶心,沒有繼續(xù)開掘,深化不夠。為了射中靶心,突出主題,是否可以作如下改動——《大勺的故事》:“爺爺皺著眉頭對我講/大勺里的故事好悲傷/迎娶你奶奶做新娘/只給人做了一鍋酸辣湯/一碗一碗喝得大伙心里涼;”“爸爸挺著身板對我講/大勺里的故事好舒暢/迎娶你媽媽做新娘/咱給客人做了一鍋肉絲湯/一口一口喝得大伙汗直淌;”“而如今我揚著眉毛對兒子講/大勺里的故事多輝煌/迎娶你媽媽做新娘/我給客人做了一鍋海參湯/一勺一勺喝得大伙贊聲揚。”“大勺不長故事長/大勺閃亮菜更亮/一把大勺寫春秋/心情多爽它多爽/大勺有情情奔放/大勺有味味悠長/后廚多忙它多忙/日子多香它多香。”
這樣改的目的是強調(diào)一個點:湯。以此來展示不同年代的不同生活,尤其用尾句“后廚多忙它多忙/日子多香它多香”來點題,突出勺子和時代的關(guān)系,并以此射中靶心。
通過對《大勺的故事》的剖析和修改,我們是否可以悟出一些道理:
一、要想擊中靶心,先要選好靶子。這里說的靶子就是作品的主題,這是任何一部作品成功的前提條件,如果說主題都沒選準,自然就會偏離靶心,作者白費力氣也是無濟于事。因此在創(chuàng)作之前,選好主題是成功的關(guān)鍵。
二、要想射中靶心,便要開掘深度。一首作品好壞、成敗,除了主題外,還必須在主題開掘上做文章,下功夫,真正挖到深處,射中靶心。這就需要努力找到它的內(nèi)涵,它的靈魂。
三、要想射中靶心,更要煉出佳句。歌詞、歌詞,首先是詞的功力、詞的水平、詞的學問,作者在確立主題、深挖思想的同時,應千方百計調(diào)動你的內(nèi)存,把最好的語言運用出來,抒發(fā)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首完美的歌曲。
(責任編輯 吳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