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發(fā)
戲曲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獨有的藝術品種,最早它用來做書刊插圖、演出招貼,后來發(fā)展成為中國畫的一支奇葩,近年上海有畫家專攻戲曲人物畫,朱剛先生是成就突出的一位。
朱剛自幼習畫,1976年入上海美校(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師從孟光等學人物畫,1983年任出版社美術編輯,從事音像制品包裝設計及書刊廣告設計,香港《大公報》稱他為“大陸有聲書籍裝幀第一人”,上海畫壇名家錢君匋贊其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民族風格、時代氣息”的特點。朱剛的油畫、漫畫、招貼畫多次入選上海和全國的美展,1997年曾應邀赴紐約舉辦個人畫展。由他任總編導的動畫片《世博總動員》,獲“第17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最佳國產動畫片創(chuàng)意獎”等獎項。
如果說關良“童稚體”戲曲人物畫以拙求樸而見長的話,那么朱剛的戲曲人物畫,則可以用寫意中傳神與寫實中傳真相結合的特點來概括之。中國畫重寫意傳神,不主張過分寫真;但作為有具象的人物畫,則又必須在寫實基礎上再講傳神,具象題材的人物畫若不寫實,就會走樣而不被承認;但一味求真而變成依樣畫葫蘆,人物畫也易缺精氣神。傳神與傳真在藝術上相斥而不易相融,但在朱剛戲曲人物畫中,這種結合卻天衣無縫。讀朱剛的戲曲人物畫,你不用看文字說明,就能知道他作品的原型是誰?如他的《驚變埋玉》,描摹了唐明皇面對兵變將士時眼神中的憤懣、無奈和下意識保護所愛之人的心態(tài),以及楊貴妃驚恐、迷惘中的失態(tài),觀者一看就知這是昆曲名家蔡正仁、張靜嫻的獨特舞臺形象;如《秋江》中描摹岳美緹飾演的潘必正一手抓住陳妙常,面露勇敢、自信,表現出弱書生剛強的另一面;《佳期》中的紅娘,那天真活潑、大膽忠誠,尤其是醒目的大紅色夾襖,在畫面中很顯眼,旁邊的崔鶯鶯眼含春色,雍容矜持,這幅畫一看就是昆曲新一代傳人倪泓(飾紅娘)和沈昳麗。
《昭君出塞》中,由谷好好飾演的王昭君,右手揮鞭,左手纖指前伸,披風、褶裙以及雉雞翎似乎都舞動起來,巾幗英姿畢現。朱剛的畫之所以能達致傳神中不失傳真,是他長期為戲曲名家的音像出版物做裝幀的實踐過程中領悟出來的,這類裝幀畫不能太夸張而失真,只能循規(guī)蹈距為名家寫實;但也不是照相般實錄,而是抓住其表演的瞬間,以適度的張力追求傳神寫意。朱剛在創(chuàng)作戲曲人物畫時,不是看圖片或憑想象就下筆,而是先到劇場看演出,把演員最傳神的那些瞬間記下,然后篩選提煉,把最美、也是最傳神的瞬間描摹出來。把具象引入創(chuàng)作是自出難題,但戲曲人物畫主人公應該是舞臺名家,若無具體對象,就只是畫家解讀劇目的戲曲題材畫,故戲曲人物畫就應該讓讀者悟出圖中是哪位舞臺名家,這是對演員的尊重,亦為時代記錄各個名家獨有的風采,如他為梁谷音、張銘榮的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說親》,用簡略筆墨描摹面部表情,人物可愛可親,畫感靈動。用畫筆記錄戲曲名家,是一種經過畫家“過濾”的藝術創(chuàng)造,尤能體現戲曲的意韻;當然,作品本身必須傳神,朱剛的畫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這是他長期從事人物畫實踐結出的碩果。
戲曲畫是能出大家的,藝術大師程十發(fā)就畫過戲曲人物畫,許多有造詣的國畫家也畫過戲曲人物連環(huán)畫,而關良在專攻戲曲人物畫時,有意將其“童稚化”、漫畫化,獨具一格,所以,戲曲人物畫創(chuàng)作是大有可為的。上海是當代戲曲藝術發(fā)達的城市,又有古典戲曲和書畫藝術的厚重積淀,還有戲曲題材畫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但近年戲曲畫創(chuàng)作并不繁榮,主要是從事戲曲畫的藝術家太少,為此,我期盼朱剛多為社會奉獻更多傳神與傳真風格戲曲人物畫的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美術家投身于戲曲人物畫,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收藏戲曲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