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坡地土壤侵蝕影響因子C的研究進展

2015-02-02 02:40吳發(fā)啟林青濤路陪王鈺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年6期
關鍵詞:展望中國

吳發(fā)啟, 林青濤, 路陪, 王鈺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712100,陜西楊凌;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陜西楊凌)

?

我國坡地土壤侵蝕影響因子C的研究進展

吳發(fā)啟1, 林青濤2, 路陪2, 王鈺2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712100,陜西楊凌;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陜西楊凌)

摘要:為完善及促進我國土壤侵蝕預測預報工作的完善與進展,在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和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對照美國的研究成果,回顧與展望了C因子的研究。從研究現狀來看,我國的研究大致可劃分為資料累積、研究和深化研究3個階段,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今后還需強化對C因子的系統(tǒng)定位觀測和模擬實驗,構建適用于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qū)的計算模型。

關鍵詞:C因子; 坡耕地研究現狀; 中國; 展望

中國位于歐亞大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土地幅員遼闊,跨越了不同的生物氣候帶。復雜的地質地貌結構使她成為了一個多丘陵與山地的國家(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70%)。中國是世界農業(yè)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長期的人類活動與自然因素相互的作用使土壤侵蝕愈演愈烈,已成為頭號環(huán)境問題[1-3]。中國有耕地1.2億hm2,其中坡耕地占到20%左右,坡耕地侵蝕量占流域產沙總量的60%~70%[4];因此,坡耕地是水土保持研究與治理的重點區(qū)域。在水力侵蝕區(qū),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主要受降雨(R)、土壤(K)、地形(LS)、作物覆蓋及管理(C)和人為治理措施(P)等的影響??v觀研究態(tài)勢可知,C因子在我國研究起步較晚,系統(tǒng)性較差,難以滿足土壤侵蝕預測預報及水土保持規(guī)劃的需求[5];另一方面,研究者普遍認為C因子在土壤侵蝕預報中是最為敏感的因子,對預報精度影響很大[6-7],故本文就我國坡耕地作物植被對水土流失影響的研究狀況作以回顧,以促進該領域的研究。

1C因子的內涵與發(fā)展

作物植被覆蓋及管理的防蝕作用可用植被作用系數來表述,是有植被覆蓋地的土壤流失量與相同條件下無植被覆蓋地的土壤流失量之比,其值介于0~1之間。當無植被作用時,C=0;當植被作用達最大時,C=1。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G. W. Musgrave提出的,并在馬氏土壤流失預報方程中得到了應用,也為后續(xù)通用流失方程(USLE)、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WEPP模型的研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8]。

坡地C因子的發(fā)展與完善是與分析其作物的生長特征和影響因素密切相關的。在通用流失方程中,C因子的計算主要考慮了作物的生長階段和降雨侵蝕力2個因素,即作物每個生長階段的值與該作物同一生長階段所具有的R值占全年R值的百分數乘積的總和[9-12];然而,作物的生長不僅與氣候條件有關,還受制于前期土地利用、土壤水分、播種時的整地與播種方式、生長過程中的定苗、鋤草、追肥,以及土壤結皮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因此,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中,對C值的計算采用了次因子法,即在土壤流失率計算中考慮前期土地利用次因子(PLU)、冠層覆蓋次因子(CC)、地面覆蓋次因子(SC)、地表糙度次因子(SR)和土壤水分次因子(SM)等,使C值的計算更加科學合理[13-24]。在美國最新一代水蝕預報模型(WEPP)中,C因子考慮得更為詳細,并分散在土壤模塊、植物生長模塊和殘留物分解模塊等子模塊中[25-28]。上述C因子的發(fā)展情況見表1,可見C因子受多個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因子。

表1 美國C因子計算方法

表1(續(xù))

2我國C因子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我國C因子的研究大致可劃分為資料積累、研發(fā)和深化研究3個階段。

2.1資料積累階段

該階段主要經歷了2個時期:一是1941—1942年在黃土高原的隴南、關中的荊峪關、四川北碚和福建河田等地設立了水土保持試驗觀測站,采取徑流小區(qū)法研究侵蝕問題;二是1950—1953年在黃土高原不同侵蝕類型區(qū)相繼建立了西峰、綏德和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這些站除了采用徑流小區(qū)法觀測水土流失外,還采用把口站法監(jiān)測小流域的侵蝕狀況[2,29]。就小區(qū)觀測資料來看,3個站大約積累了近2 000余組的數據(表2),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如表2所示,當時的觀測主要是服務于農業(yè)生長,難免觀測內容變化快且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觀測數據較少。

2.2研發(fā)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通用流失方程的引進與傳入,我國學者對C因子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9,30-32]。該階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1) 成果覆蓋面較廣。研究成果的覆蓋面主要體現在2方面:一是在美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修正通用流失方程(RUSLE)和水蝕預報模型(WEPP)的推廣應用中,C因子均有研究[25,33-42];二是研究區(qū)域幾乎包括了全國(除臺灣省外)所有的水蝕區(qū),見表3。

2) 形成了C因子的基本計算式。30余年來,我國學者對C因子的研究主要是本著服務于土壤侵蝕的預測預報;因此,C因子的估算就顯得非常重要。起初,人們主要是在C因子的概念指導下,應用、模仿和直接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修正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基本算法。隨著試驗研究工作的開展與資料積累,許多學者建立了適用于特定研究區(qū)域的經驗計算公式。總體來看,主要有手冊查詢法、標準小區(qū)法、次因子法、反算法和蓋度法等,見表4。

表2 黃土高原地區(qū)野外徑流小區(qū)觀測資料統(tǒng)計

表3 中國大陸C因子研究區(qū)域分布

表4 C因子計算方法一覽表

表4(續(xù))

3)研究尺度擴展,新技術得到了應用。C因子的研究與應用現已從小區(qū)、坡面、小流域擴展到中大流域和區(qū)域,遙感技術也得到了普及[41,46-47,53,55,59,62-70]。馮強等[15]研究分析后認為土地利用/覆蓋類型直接賦值法、遙感影像波段組合或植被指數估計法、光譜混合分析法和地統(tǒng)計學與遙感影像結合分析法等均可用于C因子的研究。

2.3深化研究階段

大量研究證實森林植被的防蝕能力主要體現在冠層對降雨的再分配、凋落物的持水和根系固土等3方面[10]。與林地相比,作物坡地缺乏凋落層,且人為干擾程度頻率高,是造成水土流失強烈的主要原因之一[71];但人為適時的耕作管理等也會增加地表的粗糙程度,并與作物冠層、根系共同作用后達到防蝕的效果。為此,10余年來不少學者在這些方面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使C因子的研究不斷深化。

1) 作物冠層對降雨的再分配。作物冠層對降雨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了冠層截留、莖稈流和穿透雨3部分。不少學者針對當地的主要作物均有研究[72-79];但從某一地區(qū)作物的種類及系統(tǒng)性研究來看,馬波等[80,82-88]及馬璠等[81,89]的研究更為完整[80-89],見表5。

表5 不同作物冠下穿透雨、莖稈流和冠層截留

注:以10°坡面,40 mm/h降雨強度為例。Note: take 10 ° slope,40 mm/h rainfall intensity as an example.

2) 作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在自然界中,作物根系與土壤共同構成了一個復合體,根系可以通過分泌物等將周圍的細小顆粒凝聚在一起,從而對復合體起到一種“加筋”作用,使其大大增強了抗雨滴打擊和徑流沖刷的能力[90]。表6反映的是玉米等4種作物抗剪強度的研究結果[91-94],從表中可知,隨著作物的生長,根系固土能力增強。

表6 作物不同生長期土壤抗剪強度變化

注:以10°坡面為例。 Note: take 10 ° slope as an example.

3) 地表糙度的作用。在作物栽培管理中,人們通過整床、定苗、鋤草、追肥等措施往往使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微地形。這種微地形對降雨進行再分配后影響到徑流和泥沙的變化。黃土高原當地群眾在作物管理中常采用的等高耕作、等高點種和鋤耕(鋤草)的試驗研究結果說明,在降雨強度為2和1 mm/h時,它們的平均填洼量分別是平整坡面的27.7、3.15和2.99倍,產流時間平均推遲8.93、3.45和1.49 min,從而使產流量、產沙量大大減小,但粗糙度的減流減沙作用也會隨著坡度的增大出現增減變化[95-102]。

4)土壤結皮的作用。在降雨打擊和徑流壓力作用下,往往會在農地表面形成土壤結皮。結皮的存在限制了土壤水與環(huán)境的交換,削弱了雨水入滲,對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研究表明,非結皮土壤的平均入滲率是結皮土壤的1.25倍,平均產沙量為1.28倍,而結皮土壤的平均產流量是非結皮土壤的1.15倍[103-111]。

圖1 不同生育期作物坡面平均入滲速率變化特征(降雨強度80 mm/h)Fig.1  Characteristics of average infiltration rate changing on crop slope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80 mm/h rainfall intensity

5)作物坡地的入滲與產流產沙。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作物坡地的平均入滲速率隨葉面積指數的增大而增加,而產流產沙則減少,見圖1、圖2[87-89,112-116]。

3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作物坡地C因子的研究大致可劃分為資料累積、研發(fā)和深化研究3個階段。經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觀測、研究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來看,該項工作還需強化,仍然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艱巨工作[60]。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圖2 作物不同生育期作物坡面產流產沙過程變化(10°坡面,降雨強度80 mm/h)Fig.2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process changes of different crop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10°slop and 80 mm/h rainfall intensity

1) 在我國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qū),特別是水力侵蝕類型區(qū)強化和建立主要作物坡地的徑流觀測小區(qū),對水土流失影響因子及作物生物學特征進行系統(tǒng)觀測;

2) 強化室內綜合模擬試驗研究,彌補野外試驗的缺陷;

3) 對國內已有的研究、觀測結果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為建立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qū)(二級區(qū)即可,強烈水土流失類型區(qū)可下延到3級區(qū))和全國范圍內C因子的計算模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4

[1]上海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 中國自然地理: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5

[2]景可,王萬忠,鄭粉莉. 中國土壤侵蝕與環(huán)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7

[3]曲格平. 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福子孫后代[J]. 中國水土保持,1996(8):4-5

[4]唐克麗. 中國水土保持[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0-120

[5]唐政洪,蔡強國. 侵蝕產沙模型研究進展和GIS應用[J]. 泥沙研究,2002(5):59-66

[6]Biesemans J, Meirvenne M V, Gabriels D. Extending the RUSLE with the Monte Carlo error propagation technique to predict long term average off-site sediment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Soil & Water Conservation, 2000, 55(1):35-42

[7]Risse L M,Nearing M A,Nicks A D,et al. Error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93,57(3):825-833

[8]柯克比,摩根. 土壤侵蝕[M]. 王禮先,等譯. 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47-54

[9]高博文. 介紹土壤流失方程中R值和C值的計算方法[J]. 中國水土保持, 1982, (4):42-44

[10] 吳發(fā)啟,張洪江. 土壤侵蝕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75-91

[11] Wischmeier W H,Smith D D.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from Crop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Guide for Selection of Practic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e Handbook No.282 [M]. Washington,D.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5:10-36

[12] Wischmeier W H,Smith D D.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A Guide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Handbook No.537 [M]. 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8:17-33

[13] 陳云明,劉國彬,鄭粉莉,等. RUSLE侵蝕模型的應用及進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80-83

[14] 李鳳,吳長文. RUSLE侵蝕模型及其應用(綜述)[J].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09-112

[15] 馮強,趙文武. USLE/RUSLE中植被覆蓋與管理因子研究進展[J]. 生態(tài)學報,2014,34(16):4461-4472

[16] 張巖,袁建平,劉寶元. 土壤侵蝕預報模型中的植被覆蓋與管理因子研究進展[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8):1033-1036

[17] 鄭粉莉,楊勤科,王占禮. 水蝕預報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3-24

[18] Renard K J,Foster G R,Weesies G A,et al. Predicting Soil Erosion by Water: A Guid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th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Handbook No.703 [M]. Washington,D.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7:143-182

[19] USDA-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Science Documentation,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Version 2 (RUSLE2)[M]. Washington,D.C.: USDA-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2008:138-180

[20] Dissmeyer G E,Foster G R. Estimating the cover-management factor (c)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for forest condition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1,36(4):235-240

[21] Wischmeier W H. Estimating the soil loss equation’s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 for undisturbed areas [J]. Present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y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yields and sources ARS-S40.Washington,D. C.: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75: 118-124

[22] Mutchler C K, Murphree C E, McGregor K C. Subfactor method for computing C-factors for continuous cotton[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82, 25(2): 327-332

[23] Laflen J M, Foster G R, Onstad C A. Simulation of individual-storm soil loss for modeling the impact of soil erosion on crop productivity[C]∥ Ankeny, Iowa: Soil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85:285-295

[24] Weltz M A, Renard K G, Simanton J R.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for western rangelands [J].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USDA Forest Service (RM-150), 1987: 104-111

[25] 劉寶元,史培軍. WEPP水蝕預報流域模型[J]. 水土保持通報,1998,18(5):6-12

[26] 張玉斌,鄭粉莉,賈媛媛. WEPP模型概述[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11(4):146-149

[27] 史婉麗,楊勤科,張光輝. WEPP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6,24(6):173-177

[28] Flanagan D C,Nearing M A. USDA-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WEPP) Hillslope Profile and Watershed Model Documentation. NSERL Report No. 10[R]. West Lafayette, Indiana:USDA-ARS,National Soil Erosion Research Laboratory,1995:8.1-9.1

[29] 劉秉正,吳發(fā)啟. 土壤侵蝕[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75-91

[30] 高博文. 介紹“土壤流失通用方程”[J]. 中國水土保持,1981(6):39-42

[31] 牟金澤,孟慶枚. 降雨侵蝕土壤流失預報方程的初步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1983(6):23-26

[32] 張洪江.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綜述[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5(3):73-87

[33] 牟金澤,孟慶枚. 陜北部份中小流域輸沙量計算[J]. 人民黃河,1983(4):35-37

[34] 李建牢,劉世德. 羅玉溝流域坡面土壤侵蝕量的測算[J]. 中國水土保持,1989(3):28-31

[35] 張憲奎,許靖華,盧秀琴,等. 黑龍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1992,12(4):1-9

[36] 林素蘭,孫景華. 遼北低山丘陵區(qū)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的建立[J]. 土壤通報,1997,28(6):251-253

[37] 楊子生. 滇東北山區(qū)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1999,19(1):1-9

[38] 陳法楊,王志明.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的應用[J]. 水土保持通報,1992, 12(1):23-41

[39] 江忠善,王志強,劉志. 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土壤侵蝕空間變化定量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1996,2(1):1-9

[40] 蔡崇法,丁樹文,史志華,等. 應用USLE模型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IDRISI預測小流域土壤侵蝕量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0,14(2):19-24

[41] 陳思旭,楊小喚,肖林林,等. 基于RUSLE模型的南方丘陵山區(qū)土壤侵蝕研究[J]. 資源科學,2014,36(6):1288-1297

[42] 史東梅. 基于RUSLE模型的紫色丘陵區(qū)坡耕地水土保持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10,24(3):39-44

[43] 劉秉正,劉世海,鄭隨定. 作物植被的保土作用及作用系數[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2):33-37

[44] 張巖,劉寶元,張清春,等.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Soil Erosion by Water[J]. 植物學報,2003,45(10):1204-1209

[45] 孫保平,趙廷寧,齊實. USLE在西吉縣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的應用[J].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0(12):50-58

[46] 高素華,郭建平,劉玲,等. 中國北方地區(qū)植被覆蓋度的遙感解譯及水土保持作用系數推算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1,15(3):65-67

[47] 金爭平,趙煥勛,和泰,等. 皇甫川區(qū)小流域土壤侵蝕量預報方程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1991,5(1):8-18

[48] 金爭平,史培軍,侯福昌,等. 黃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蝕系統(tǒng)模型和治理模式[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69-73

[49] 張雪花,侯文志,王寧. 東北黑土區(qū)土壤侵蝕模型中植被因子 C值的研究[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25(3):797-801

[50] 劉寶元,畢小剛,符素華,等. 北京土壤流失方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70-81

[51] 張文海,張行南,高之棟. 蘇北花崗片麻巖地區(qū)USLE模型的試驗研究[J]. 亞熱帶水土保持,2008,20(4):5-10

[52] 于東升,史學正,呂喜璽. 低丘紅壤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C值及可持續(xù)性評價[J].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8,4(1):72-77

[53] 殷連林,黃少燕,查 軒. 閩西紅壤區(qū)植被覆蓋及管理因子與水土流失強度關系分析[J]. 亞熱帶水土保持,2013,25(4):6-9

[54] 陳明華,林福興,周伏建,等. 福州丘陵紅壤的土壤侵蝕研究初報[J]. 福建水土保持,1991(3):41-46

[55] 潘美慧,伍永秋,任斐鵬,等. 基于USLE的東江流域土壤侵蝕量估算[J]. 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2):2154-2164

[56] 唐寅,代數,蔣光毅,等. 重慶市坡耕地植被覆蓋與管理因子C值計算與分析[J]. 水土保持學報,2010,24(6):53-59

[57] 才業(yè)錦,唐寅,陳正發(fā),等. 紫色丘陵區(qū)不同種植模式C因子探討[J]. 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14-17

[58] 呂甚悟,陳謙,袁紹良,等. 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試驗分析[J]. 山地學報,2000,18(6):520-525

[59] 張巖,劉憲春,李智廣,等. 利用侵蝕模型普查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狀況[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10):165-171

[60] 黃炎和,盧程隆,付勤,等. 閩東南土壤流失預報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1993,7(4):13-18

[61] 卜兆宏,趙宏夫,劉紹清,等. 用于土壤流失量遙感監(jiān)測的植被因子算式的初步研究[J]. 遙感技術與應用,1993,8(4):16-22

[62] 楊勤科,羅萬勤,馬宏斌,等. 區(qū)域水土流失植被因子的遙感提取[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67-268

[63] 譚炳香,杜紀山. 遙感數據分析林區(qū)的植被和土壤侵蝕特征[J]. 林業(yè)科學,2006,42(4):7-11

[64] 馬靄乃,林逸,姚金剛. 土壤侵蝕因子的信息提取及建模應用[J]. 中國水土保持,1990(3):46-48

[65] 朱蕾,黃敬峰,李軍. GIS和RS支持下的土壤侵蝕模型應用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2005,34(4):413-416

[66] 洪華生,楊遠,黃金良. 基于GIS和USLE的下莊小流域土壤侵蝕量預測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5):675-679

[67] 陳燕紅,潘文斌,蔡芫鑌. 基于RS/GIS和RUSLE的流域土壤侵蝕定量研究:以福建省吉溪流域為例[J]. 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7,18(3):5-10

[68] 傅世鋒,查軒. 基于GIS和USLE的東圳庫區(qū)土壤侵蝕量預測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學,2008,10(3):390-395

[69] 齊述華,蔣梅鑫,于秀波. 基于遙感和 ULSE 模型評價 1995~2005 年江西土壤侵蝕[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1,31(7):1197-1203

[70] 馬超飛,馬建文,布和敖斯爾. USLE模型中植被覆蓋因子的遙感數據定量估算[J]. 水土保持通報,2001,21(4):6-9

[71] 張科利, 唐克麗. 人類耕墾對現代侵蝕加速作用的評價[J]. 水土保持通報, 1990, 10(5):1-4

[72] 杜堯東, 王建, 劉作新,等. 春小麥田噴灌的水量分布及小氣候效應[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1, 12(3):398-400

[73] 郝芝建, 范興科, 吳普特,等. 噴灌條件下夏玉米冠層對水量截留試驗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 2008, 27(1):25-27

[74] 李王成, 黃修橋, 龔時宏,等. 玉米冠層對噴灌水量空間分布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3, 19(3):59-62

[75] 劉海軍, 康躍虎, 王慶改. 作物冠層對噴灌水分分布影響的研究進展[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07, 25(2):137-142

[76] 王迪, 李久生, 饒敏杰. 玉米冠層對噴灌水量再分配影響的田間試驗研究[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6, 22(7):43-47

[77] 王迪, 李久生, 饒敏杰. 噴灌冬小麥冠層截留試驗研究[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6, 39(9):1859-1864

[78] 王健, 尹武君, 劉旦旦. 玉米苜蓿間作對黃土坡耕地降雨產流產沙的影響[J]. 節(jié)水灌溉, 2011(8):43-46

[79] 王慶改, 康躍虎, 劉海軍. 冬小麥冠層截留及其消散過程[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05, 23(1):3-8

[80] 馬波, 吳發(fā)啟, 馬璠,等. 葉面積和降雨強度對大豆莖稈流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8, 6(6):58-62

[81] 馬璠, 吳發(fā)啟, 馬波,等. 葉面積和降雨強度對玉米莖稈流量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8, 24(10):25-28

[82] 馬波, 吳發(fā)啟, 陳宇,等. 玉米不同生育期莖稈流特征及其模型構建[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1, 27(1):118-123

[83] Ma Bo, Gale W J, Ma Fan,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rainfall by a soybean canopy [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2013, 56(6):1285-1293

[84] 馬波, 耿曉晨, 馬璠,等. 模擬降雨條件下谷子和冬小麥植株對降雨再分配過程的影響[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4, 32(6):207-214

[85] 馬波, 馬璠, 李占斌,等. 模擬降雨條件下作物植株對降雨再分配過程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4, 30(16):136-146

[86] 馬波,李占斌,馬璠,等. 模擬降雨條件下玉米植株對降雨再分配過程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35(2):497-507

[87] 馬波. 大豆對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28-71

[88] 馬波. 黃土坡耕地作物防蝕作用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1:27-37

[89] 馬璠. 作物植被對坡耕地土壤侵蝕的影響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25-48

[90] 姜志強, 孫樹林. 堤防工程生態(tài)固坡淺析[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4, 23(12):2133-2136.

[91] 農淦, 路培, 王林華,等. 黃土高原坡耕地小麥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5):92-98

[92] 楊曉芬, 吳發(fā)啟, 馬波,等. 黃土坡耕地玉米作物的防蝕作用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0(10):97-102

[93] 農淦. 黃土小麥根系對坡地土壤防蝕作用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34-39

[94] 楊曉芬. 坡耕地玉米作物根系對土壤侵蝕的影響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27-30

[95] 郭建華, 吳發(fā)啟, 梁心蘭,等. 坡耕地地表糙度對降水分配的實驗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3):11-14

[96] 郭建華. 地表糙度與填洼量關系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26-31

[97] 趙龍山. 黃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特征與建模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1:42-45

[98] 趙龍山. 黃土坡地地表糙度特征及其對入滲、產流產沙的影響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65-78

[99] 鄭子成. 坡耕地地表糙度及其作用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2:46-55

[100] 鄭子成. 坡面水蝕過程中地表糙度的作用及變化特征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7:103-119

[101] 吳秋菊. 基于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結皮的形成及其對侵蝕的影響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37-61

[102] 梁心藍. 水蝕過程中地表糙度變化及侵蝕響應[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119-136

[103] 吳發(fā)啟, 范文波. 土壤結皮與降雨濺蝕的關系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01, 15(3):1-3

[104] 吳發(fā)啟, 范文波. 坡耕地黃墡土結皮的理化性質分析[J]. 水土保持通報, 2001, 21(4):22-24

[105] 吳發(fā)啟, 范文波. 坡耕地土壤結皮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學報, 2002, 16(1):33-36

[106] 吳發(fā)啟, 范文波. 坡耕地暴雨結皮對作物生長發(fā)育影響的實驗研究[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3, 17(2):100-105

[107] 吳發(fā)啟, 范文波. 土壤結皮對降雨入滲和產流產沙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5, 3(2):97-101

[108] 范文波. 坡耕地土壤結皮的成因及其作用研究[D]. 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31-51

[109] 吳秋菊, 吳佳, 王林華,等. 黃土區(qū)坡耕地土壤結皮對入滲的影響[J]. 土壤學報, 2015,52(2):303-311

[110] Ma Bo, Ma Fan, Li Zhanbin, et al. Effects of soil crust and crop on runoff and erosion in Loess Plateau[J].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2014, 64(8):645-656

[111] 馬波, 由政, 吳發(fā)啟, 等. 種植大豆條件下土壤結皮對坡耕地徑流和侵蝕產沙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 13(3):16-23

[112] 王林華, 馬波, 吳發(fā)啟. 黃土區(qū)不同生長期大豆坡耕地的入滲特征[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13(4):15-24

[113] 馬波, 劉雨鑫, 吳發(fā)啟. 植大豆對坡耕地徑流侵蝕產沙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2, 26(4):32-36

[114] 吳佳,王林華,李占斌,等. 黃土高原主要秋作物坡地降雨入滲特征參數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14,28(6):115-119

[115] 吳佳,王林華,李占斌. 谷子坡地的降雨入滲特征與模擬[J]. 西安理工大學學報 2015.31 (1):13-18

[116] 吳佳,王林華,李占斌,等. 中小雨強下谷子坡地的降雨入滲特征模擬[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43(6):228-234

(責任編輯:程云郭雪芳)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erosion influence

factorsCin sloping field in China

Wu Faqi1, Lin Qingtao2, Lu Pei2, Wang Yu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712100, Yangling, Shaanxi, China;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712100, Yangling, Shaanxi,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erfection and progress of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work in China, we make 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 factors and give prospect to it by contrasting with the results of United State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imental study. From the point of research status, the research of C factor in China has obtained huge achievement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or data accumulation stage, research stage and further research stage. We still have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stationary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C factor and build calculation model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regions.

Keywords:C factor; research status of slope cropland; China; prospect

作者簡介:第一 吳發(fā)啟(1957—),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E-mail:wufaqi@263.net

收稿日期:2015-11-09修回日期: 2015-11-20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007(2015)06-0001-11

猜你喜歡
展望中國
我國環(huán)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我國警衛(wèi)反恐怖斗爭對策研究
國內外森林生物量碳儲量估測現狀存在問題及展望
園林綠化植物應用現狀與展望
國內延續(xù)性護理現狀及展望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代價問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展望” ——阿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