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震/文
漆工藝中的紙?zhí)ニ苄图捌渌囆g表現(xiàn)力
高震/文
本文結合文獻記載和現(xiàn)存實物,對“紙”在古今漆藝制胎領域中的應用狀況,以及紙?zhí)ニ苄椭小凹執(zhí)ブ苯映尚汀迸c“紙漿陰模制胎”兩種工藝進行了分析,以求進一步拓展紙?zhí)ピ谄峁に囍械乃囆g表現(xiàn)力。
紙?zhí)?漆工藝 成型 制胎
紙?zhí)?,是漆工藝諸多塑型工藝中的一種,但在當代中國漆藝表現(xiàn)領域的應用仍較為少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結果導致這項傳統(tǒng)漆工藝趨于沉寂。紙張輕、簿、脆、硬的質感,紙漿優(yōu)良的可塑性,紙基具有適于涂繪的特質,均可以成為藝術表現(xiàn)絕好的媒介,若將這些優(yōu)勢予以發(fā)揮,將會極大地拓展傳統(tǒng)漆工藝中的紙?zhí)ニ苄凸に囋诂F(xiàn)代藝術中的表現(xiàn)空間。
有關紙在立體塑型中的應用,較早見著黃成《髹飾錄》:“紙衣,貼紙三、四重,不露胚胎之木理者佳,而漆漏燥,或紙上毛茨為颣者,不堪用。”這里,紙僅僅被用于糊裱木胎,以免露出木胎紋理。同著中另有明代楊明對棬榡的注釋,其中提到“布心紙?zhí)ァ钡母拍睿跏老宓慕忉屖?,用漆或漆灰將若干層布糊裱在一起,外面再糊紙,認為這實際就是漢唐以來所謂的“夾纻”。髹飾錄中并未提及紙是否可以獨立制胎[1]。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明確提及紙?zhí)儆谄崞鞯滋サ囊环N,卻未深入闡述工藝流程[2]。
《漆藝髹飾學》對漆器紙?zhí)スに囉袑iT介紹,認為紙?zhí)テ崞鞯臍v史可追溯到唐,是由夾纻技法發(fā)展而來。其介紹的底胎做法有:在木制模型上按需貼糊數(shù)層皮紙,干后剝下;以濕紙板,通過陰陽兩模和電加熱,壓榨成;或以紙漿通過陰陽兩模和電加熱,壓榨成型三種[3]。
以紙獨立制胎的工藝,最早形成于何時已無從查考,但紙?zhí)ヅc夾纻工藝之間存在淵源卻是明確的。夾纻工藝可以應用于脫胎或不脫胎。其中夾纻脫胎工藝,是已知最早的脫胎漆塑工藝,優(yōu)點是胎體輕而結實,且宜于久存,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大漆的特質,并且解決了胎體與胎體表面髹漆層因伸縮系數(shù)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分層問題,這也是古今漆藝領域最為成熟的塑型工藝。
“夾纻”中的“纻”,為麻屬編織物。夾纻有重布之意,即麻布層層以大漆相貼。為增加強度,通常在布層之間髹刮漆灰。夾纻工藝傳到日本后,被稱為“干漆”?,F(xiàn)有考古資料顯示,夾纻工藝較早見于長沙出土的戰(zhàn)國漆器,當時僅用在奩、盒等一些小型器具的制胎上。漢代脫胎漆器繼承了戰(zhàn)國時期的夾纻技法,應用領域仍限于罐、奩、盒、盤、耳杯一類器具。東晉,夾纻工藝開始應用于佛像的制作,《辯證論》載戴逵為招隱寺“手制五夾纻像,并相好無比,恒放身光”。同期夾纻工藝的制作水平,是中國漆塑工藝史上的高峰,戴逵用夾纻工藝制造的五身佛像,應是用來“行像”的,這是一種在佛誕日,古印度、西域及中國抬佛行游的宗教活動。國人將夾纻工藝應用于佛像制造,很好地解決了行像自重的問題。
在存世的隋、初唐時期佛像中,可以大致呈現(xiàn)當時夾纻工藝的水平。如現(xiàn)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一身夾纻坐佛,高近一米,從該像殘壞處可以看到夾纻胎厚約兩公分,胎表制作精良,仍殘留部分髹漆層和裱金層。另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初唐時期的一身坐佛,亦是用夾纻工藝制成。
最遲在盛唐時期,出現(xiàn)以紙?zhí)娲椋⒁詩A纻工藝方式塑型的案例。據(jù)日本漆藝泰斗松田權六在其《漆話》里所言,現(xiàn)藏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大和尚夾纻漆像,為紙?zhí)ィ?]。鑒真逝于公元763年,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據(jù)日本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該像為鑒真坐化后,其弟子們“模大和上之影”而成,應是較忠實于鑒真原貌的一身紙?zhí)テ峁に囅?。這身造像過去一直被學術界當作夾纻工藝的代表作品,現(xiàn)在看來似不夠嚴謹,該像實為“夾紙”漆工藝,是漆工藝中,以紙獨立制胎現(xiàn)存較早的代表作品。
麻布在中國傳統(tǒng)紡織品中是較為廉價、牢固的一種,而絲織品則價格昂貴,紙一般認為是在東漢時期被制造出來,棉織品則在六朝時期從域外引入。相較于后三者而言,麻布較早被用作漆藝制胎,應該是兼顧了其經(jīng)濟和牢固等實用特點。時至今日用棉布或絲綢替代麻布的夾纻衍生工藝已不鮮見。凡用麻布替代品漆塑時,工藝流程與夾纻大同小異,應均源自夾纻工藝。這些替代物較之麻布用作塑形,各有優(yōu)勢,可彌補麻布存在的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tǒng)的夾纻工藝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優(yōu)秀的漆成型工藝,無論是用麻或紙為塑型原材料,均有質地輕盈、易于久存等優(yōu)點。尤其是古人在塑造體量較大的“行像”作品時,顯示出對漆及入漆原材料塑型的把控能力,今人無法比擬。今人在塑造體量較大,同時要求體量較輕的雕塑時,通常會選用玻璃纖維和環(huán)氧樹脂混合,經(jīng)多層貼合的玻璃鋼成型工藝,其缺點是貼粘材料年久易粉化,不便久存。傳統(tǒng)的夾纻工藝用于大像制造,在當今已近絕跡,這可能與“行像”社會功能的喪失及造像制作成本過大有關。唯其能見的,是夾纻工藝在一些小型造像中的應用。
此外,傳統(tǒng)夾纻工藝在塑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對工藝應用的一成不變上,“目前各地脫胎,均是先制作器物模型,然后在模型上刷漆灰,用漆糊裱麻布,再上漆灰達到所需要的厚度,干后脫模成胎,經(jīng)過多道涂漆打磨工序,并加以裝飾,從而成為輕巧精美的作品”[5]。這種在模型上刮灰裱布的做法,或多或少會丟失當初模型上的結構細節(jié),如人體皺紋、筋脈起伏、發(fā)膚質感等,這種丟失會隨著裱布層數(shù)的增加而愈發(fā)嚴重。并且,胎表經(jīng)打磨后,會形成千篇一律的光亮效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于特殊造型、質感的表現(xiàn)。漆塑也愈來愈偏向于壇、罐、盤、碗等結構簡單的造型,客觀上使漆塑審美趨于單一,表現(xiàn)力受到限制。當今,綜合材料已廣泛進入藝術表現(xiàn)領域,審美多樣性空前豐富,在表現(xiàn)力方面對傳統(tǒng)夾纻工藝予以拓展,已勢在必行。
從成型工藝角度來看,漆工藝中紙?zhí)コ尚痛篌w包含了手工藝成型和機械成型兩個方面,其中手工藝成型中紙張僅被當作裱糊材料,并且制作周期也遠較其他裱糊材料要長。以麻布、棉布用作裱糊材料,遠較紙更便捷,將紙僅作為裱糊材料塑型卻無明顯的優(yōu)勢可言。用機械手法將紙漿壓榨成型的制胎方法,則更適于簡單造型的批量生產(chǎn),如標準化包裝盒等實用品,完全不適用于制造結構復雜、造型少有重復的手工藝術品。因此,紙?zhí)ピ谄峁に囶I域遭受冷落也是自然的。
從藝術表現(xiàn)力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紙?zhí)テ崴囈泊嬖趦煞矫娴牟蛔恪R皇菍懸庑?,即紙作為制胎媒介,僅僅是被當作一般的裱糊材料,紙的不同形態(tài)所蘊含的趣味未被釋放。紙作為柔性材料的一種,其自身就有較強的可塑性,可以構成的形態(tài)千變?nèi)f化,其中最突出和無法替代的,就是紙的寫意性形態(tài)。二是寫實性,即在模型上或陰陽模上翻制的胎體表面,經(jīng)多層裱紙、刮灰、髹漆后,底胎原有的微妙結構會有很大損失,甚至不復存在。并且,以陰陽模制胎工藝繁縟,也僅適宜批量生產(chǎn)造型簡單的產(chǎn)品。
收、放,張、馳的欠缺,容易導致作品藝術表現(xiàn)的平庸?,F(xiàn)代手工藝較傳統(tǒng)手工藝,更加強調(diào)“藝術性”和“不可重復性”,以適應人們較高的精神或審美需求。基于此,筆者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探索出一些紙質材料用作漆藝成胎的新方法,并在教學領域加以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概要如下:
(一)紙?zhí)ブ苯映尚?/p>
所謂“直接成型”,有別于利用模型制胎這種間接成型手法,即胎體成型無需借助模型,省略了脫胎工藝需先期制作模型的環(huán)節(jié)??芍苯尤〖埬笳鄢尚?,并髹漆使其硬化,即初步完成對胎形的塑造。具體步驟如下:1.選取軟硬適度,宜于成型的紙張,隨意握取并粘貼自己需要的造型;2.用經(jīng)過稀釋的大漆,或聚酯類化學漆涂敷于底胎上,使其堅硬。此時已初步完成對胎形的制作,接下來的步驟是為了增加胎體的抗壓強度;3.用漆灰漿均勻涂刷底胎,干后打磨裱糊生宣紙。如此反復,達到使胎體強度適宜,即完成對胎體的制作,接下來可在胎體上實施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
這種制胎成型工藝的優(yōu)點是,在完成最初的造型時,形體隨意、自然、舒展的程度,及紙張折皺產(chǎn)生的偶然有趣的細節(jié)變化,都是借助模型刻意塑造難以企及的,尤其適宜表現(xiàn)抽象造型。缺點是不適宜刻畫具體寫實的造型。
(二)紙漿陰模制胎
紙漿陰模制胎需借助模型間接成型,是在模型上翻制陰模,再于陰模上翻制紙漿胎,以此獲得高還原度的底胎。與傳統(tǒng)夾纻工藝不同的是,刮灰裱布(或裱紙) 不在胎體表面進行,而是在背面,胎體正面為具有吸水性的紙漿。如此,所獲得的胎體既堅韌,且胎表結構絲毫不損,為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多種方法選擇的可能。具體步驟如下:1.以泥塑制成模型;2.用石膏翻制陰模;3.用紙漿薄貼于陰模之上,紙漿所用紙以白色為佳,便于后期描繪;4.用棉布壓實紙漿層,使其與陰模緊密貼合;5.待紙漿干燥,或將其烘干;6.于紙漿背部涂刷漆灰漿,并裱紙或布數(shù)層,以增強胎體抗壓力度;7.待裱層干后,可敲碎石膏陰模,即獲得所需紙漿胎。
在獲得堅實的紙漿胎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可在兩個渠道上展開。其一,在紙漿胎表面進行刮灰、打磨、髹漆、拋光等,最終使大漆溫潤的質感美得以體現(xiàn)。由于用以增強胎體牢度的裱布(或裱紙)、刮灰等工作都已在紙?zhí)ケ趁嫱瓿?,所以在紙?zhí)ケ砻娴墓位液枉燮峥梢钥刂频帽∫恍云趯⑻ケ斫Y構損失壓縮到最小。其二,在紙漿胎表面以色漆直接進行繪制。由于紙漿胎表具有吸水性,對漆液也會很好地吸收。利用這一特性,可以使漆液不在胎表淤積,胎表模制結構絲毫不會受到影響。通過細致的繪制,與模制結構相呼應,可以獲得極其逼真、微妙的效果。
以上介紹的兩種紙?zhí)コ尚凸に嚕罢哂兄趯懸饣蜃冃慰缍容^大的一類造型,后者長于寫實一類的造型,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漆工藝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注釋:
[1]王世襄.《髹飾錄解說》.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61—166頁
[2]沈福文、李大樹.《漆器工藝技法擷要》.輕工業(yè)出版社.1984年8月.第33頁
[3]何豪亮、陶世智.《漆藝髹飾學》.福建美術出版社. 1990年.第63—64頁
[4][日]松田權六.《漆話》.巖波新書.1964年.第146頁
[5]何豪亮、陶世智.《漆藝髹飾學》.福建美術出版社. 1990年.第61頁
PAPER BODY MOLDING IN LACQUER ART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