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仁”字英譯的哲學詮釋

2015-01-31 15:10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儒學英譯愛人

李 樂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仁”字英譯的哲學詮釋

李 樂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作為儒學最重要的范疇之一,“仁”在儒學典籍英譯本及漢學研究論文中擁有多個形態(tài)的英譯詞。這些英譯詞呈現(xiàn)出四種解讀傾向:德性、情感、人性論及社群化,它們都捕捉到了“仁”之意義的重要維度。但德性解讀消隱了“仁”之“孝悌”根基;情感解讀消隱了“仁愛”與“親親”的關聯(lián);人性論解讀弱化了“仁”的層級性;社群化解讀過度強調了社會結構對于成“仁”的制約??缯Z際翻譯凸顯了“仁”非單一概念所能把握的多義性、情境性。因而“仁”之英譯,應走出追尋單一對等詞的誤區(qū),允許多個譯詞構成的譯詞群共同運行在文本中來完成文化傳播的使命。

仁;儒學;哲學;翻譯

一、引言

“仁”是中國儒學重要的概念,在《尚書》《詩經》《國語》及《左傳》中就已經出現(xiàn),尤以《左傳》所載為多。此概念后為孔子繼承且發(fā)揚光大。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中,“仁”被提及109次①。孔子學說又被稱為“仁學”,理解“仁”可稱為理解孔子思想系統(tǒng)的基礎。在《孟子》《中庸》及《大學》中,“仁”也都是重要的主題。《二程集》有云:“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盵1]1137可見“仁”已然成為儒學乃至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

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學典籍的英譯本及漢學家所撰的儒學研究論文中,可見到多個形態(tài)的“仁”之英譯?!端臅分淖g者理雅各(James Legge)在其所譯的《中國經典》序中稱:“孔子自稱罕言‘仁’,這實為我未能理解之問題。因為《四書》言‘仁’甚多,‘仁’定是孔子教導中最中心的話題?!盵2]4劉殿爵在所譯《論語》的前言中,對“仁”“禮”“義”等重要概念都進行了探討[3]4-27。曾編撰英文版《中國哲學資料書》的陳榮捷更是撰專文《儒學之“仁”的意義演變》,詳細分析了“仁”在儒學史上的意義演變[4]。迄今為止,“仁”可被稱為儒學典籍翻譯及海外傳播中最受關注但又最具爭議性的概念。學界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論文,對“仁”的英譯詞進行逐一評析,區(qū)分優(yōu)劣,最終選出其所傾向的譯詞。本文欲打破逐一點評譯詞并相較其優(yōu)劣的慣常思路,而將關注點從譯詞本身轉向譯詞所牽涉的哲學傳統(tǒng)上,觀察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解釋“仁”的影響及“仁”在跨語際翻譯中的意義嬗變,勾勒出“仁”在英語世界中的意義現(xiàn)狀,進而反思譯者對典籍英譯應持有的翻譯觀。

二、“仁”主要英譯的哲學詮釋

雒少鋒在新近一期的《孔子研究》中撰文指出:“現(xiàn)代儒學發(fā)展的主流形式是儒學的哲學化……一般指儒學西哲化,即以西方哲學的構架或思路對儒家哲學加以闡述……系指一種包容轉換的過程,從而形成某種新的哲學形態(tài)。”[5]117而儒學典籍的譯者及儒學海外研究者多為哲學家及漢學家,其觀察思考“仁”的角度大都帶著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深刻印記。陳榮捷在《儒學之“仁”的意義演變》一文中列舉了“仁”如下的英譯詞:“benevolence,love,altruism,kindness,charity,compassion,magnanimity,perfect virtue,goodness,true manhood,manhood at its best,human-heartedness,humanness,humanity,man-to-manness. ”[4]295這其中暫未涵括之后安樂哲(Roger T. Ames)《論語》英譯本中所用的authoritative及其派生詞。上述英譯詞一部分來自《論語》等儒學典籍重要的英譯本,一部分來自頗具代表性的海外漢學家的研究論文。下文將按哲學之維對“仁”的英譯詞作分類解析:

(一)德性范疇:virtue/perfect virtue/magnanimity

Virtue/perfect virtue/magnanimity回譯成中文或為“德”本身,或是具體德行(magnanimity的中文意義為“寬宏大量”,亦為美德中的一種)。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中查“仁”之詞條,可見“仁”與“德”的高度相關性:

“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6]1299

Virtue一詞在英文中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紀早期,該詞拉丁文詞根為virtus,希臘文的拉丁化寫法是arete。希臘文中的arete原指任何事物的特長、用處和功能[7],比如馬的特長是奔跑,鳥的特長是飛翔,各種事物的arete是不同的。后來拉丁文將arete譯作virtus,英文也跟著譯作virtue。Virtue在英文中的通行意義有:(1)conformity to a standard of right;(2) a particular moral excellence[8]1404。即在英語語境中,virtue主要指美德(moral excellence),又可用來指向善的秉性。而在古希臘時期,arete不僅僅指道德方面的優(yōu)秀,還具有才能方面的意味。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應該包含四部分:智慧、勇敢、節(jié)制、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申明這四種美德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服務于塑造更好的靈魂,從而建成理想的城邦。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將“美德”(英譯本中作virtue)定義為“過度”與“不足”的平衡點[9]27-29。這個平衡點并非全然在正中央,有時靠這一端近些,有時靠另一端近些。這是virtue的一個基本性質,即在“過”與“不及”之間求取平衡。比如,“勇敢”是“懦弱”和“蠻勇”之間的平衡點;“慷慨”是“貪婪”和“奢侈”的平衡點。而magnanimity一詞,正是描述了在“給予”方面的適度:給予過度,成為揮霍;給予過少,被稱作吝嗇??梢妚irtue一詞深刻地隱含了亞里士多德的中道觀。Virtue 是經智性判斷而得的“平衡點”的綜合,“道德德性同感情與實踐相關……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膱龊?、對于適當?shù)娜耍鲇谶m當?shù)脑?,以適當?shù)姆绞礁惺苓@些感情,就既是適度又是最好的,這就是德性的品質?!盵9]46-47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申明,virtue可用來概述至善狀態(tài),是各種平衡點的總集,它幫助人求得生存,建立有意義的關系并找尋快樂。而在西方哲學的基督教思想中,《舊約》里所謂virtue指熱愛上帝,遵循其指引,尤其要遵循“十誡”。《新約》也指明“信”“希望”與“愛”是三種主導的美德??偠灾瑅irtue在西方思想傳統(tǒng)中,可用于指稱所有美好的品格,與中文的“德”更為接近。

Perfect virtue比virtue 多出perfect,意欲強調“全德”。整部《論語》清晰地展現(xiàn)了“仁”作為德目與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的關聯(lián)。用 perfect一詞,較為清晰地描述了“仁”作為德目的豐富性及包容性。但在儒學語境中,“全德”并不是具體德目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根有基的。《論語·學而篇》指出:“孝弟也,為仁之本與。”孝悌,尤其是孝,可被稱為“全德”的“仁”之根基。父母生子女,是子女之源頭,而子女對父母的溯源之心行就稱之為孝。在孝的基礎上,才有了推及兄弟姐妹及他人的悌、忠、恕等?!叭省钡摹叭隆币饬x之維,也是由孝為根基生長的“德之樹”。用perfect virtue指稱“仁”,強調了“全”,凸顯了“仁”的包羅萬象,強調了各個具體德目的并列性,卻遮蓋了孝悌為全德之根的重要性。換言之,perfect virtue所涵括的具體德目像是“全集”中的“子集”,而作為“全德”的“仁”所涵括的具體德目則是倒金字塔模式的,孝悌是其根基。

(二)情感范疇:love for others

《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孔子即答以“愛人”。此一句之英譯文多將“愛人”譯為“l(fā)ove others”。其中l(wèi)ove 為動詞,若用名詞性表述,可述為 love for others。

《說文解字》將“仁”解釋為“仁者,親也”?!睹献印诽岢觥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說。由“親親”至“愛物”而有“小仁”“大仁”之分?!胺虼笕收撸瑦劢约斑h,及其有所不諧,則虧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盵10]99董仲舒則將愛視作“仁”的外在發(fā)動,他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盵11]106到了韓愈則直接說“博愛之謂仁”[12]181,將“泛愛眾”視作“仁”。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張載會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13]17。故以love for others譯“仁”并非完全無因。然而,細察《論語》及相關儒典的闡釋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愛人”如同《論語·學而》篇所謂“孝悌”一樣,不過是“仁”的起點,或者說是“仁之方”。在儒學的語境中“愛人”是指從愛父母、愛兄弟這樣一種情感向外伸展,進而愛君愛長愛所有人,即“愛人”是有不同層級的。設若以love for others通譯“仁”而不作注解,則會與墨家所主張的“兼愛”發(fā)生復雜的關涉。Love for others是抽象的概括,無儒家“親親”的成分在內,如是則“仁”成了抽象的概念,這顯然不是孔子思想的落腳點。同時,“愛人”也不能對《論語》中諸多的“仁”產生有效的解釋力。

從個體的自然情感來探尋“愛人”的發(fā)源是自然的,但在受基督教影響頗深的英語世界中它并不被設定為情感的自然生發(fā)?;浇坛3ⅰ扒楦小薄皭邸迸c“上帝”及“圣愛”并提——在其教義中,人之愛人不是源生于自我情感的沖動,而是上帝的意志,且一切愛的源頭都來自于上帝,上帝的本性即是愛?!缎录s·馬太福音》:“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逼溆盅裕骸捌浯我蚕喾拢褪且獝廴巳缂??!薄缎录s·馬可福音》:“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薄缎录s·雅各書》:“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法律才是好的?!比寮宜岢摹叭蕫壅摗憋@然并非來自于超驗神的絕對命令,因為儒學視野中自始至終都沒有人格神的觀念,其所關注的始終是人類生活本身,它僅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怪力亂神”不受青睞。在基督教文化的視野中,這無疑是儒家仁愛觀最大的問題。

Love for others這一譯解,在英語語境中更是牽涉了理智與情感雙重維度。Love所代表的情理結構和心理狀態(tài),都是頗有二分意趣的:一方面,人的愛可以完全超越理性,可以縱欲狂歡,就如同尼采所描寫的酒神精神;另一方面,理性又可完全壓抑情感,角斗傷殘也不能勾起其“惻隱之心”。當孔子對樊遲問仁答以“愛人”時,“愛人”并非是一種抽象的定義,而是一種出于心性自然的反應?!墩撜Z》所謂“愛人”是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的,如孔子所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即個體在生活中的態(tài)度必須是恭敬的,行事須是謹慎的,與他人相處應是誠懇的。這正意味著,“愛人”要從“自愛”開始?!皭廴恕边@一行為是“仁愛”之心的外露,它是從生命的互動開始的:從親情之愛、手足之愛、夫妻之愛、君臣之愛展開,始終持有一種“恭敬”之心,以獲得自我及他人的“仁”。儒家的“仁”與情密切聯(lián)系,儒家的“愛”是情感的直接呈露,也就是孔子所謂“直”,或者說“真”。儒家強調“仁”或者其他德性不能夠違背個體的真實情感,如孔子所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就純粹的法紀而言,父親有不端行為,兒子去告發(fā)他無疑是正確的事情。但孔子卻不認同,這是因為在儒家人倫化的世界中,親子關系天然地具有核心地位,家庭關系優(yōu)先于個體的道德準則,“仁”的原則決定了“直”必須不與親情倫理相悖。孟子將“仁”視作“惻隱之心”的養(yǎng)成與擴充。這一仁愛觀念明顯不像基督教的愛那樣成為一種道德律令,因為情感的發(fā)生往往由特殊的環(huán)境決定。而作為基督教最高道德律令的愛,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由道德意志規(guī)定的?;诖朔N認識,才會有“要愛你們的仇敵”這一基督教道德訓誡。

儒家把親緣之愛作為仁之本,愛父愛兄是愛天下人的基礎。孔子教誨弟子要“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入孝出悌先于愛眾,愛自己的老幼也先于愛天下之老幼。儒家認為,只有尊敬自己的長輩、愛自己的子女,才能進而延伸至尊敬別人的長輩、愛別人的子女。儒家的“愛人”本是根植于親子關系的,因此孟子批評墨子“兼愛”為無父。中國有悠久的氏族社會傳統(tǒng),“愛人”不是來自于上帝的命令,而是以親子及血緣關系為基礎,自然而然生發(fā)的,非功利也非因果關系的。同時,儒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念也與基督教“愛你的敵人,祝福那些詛咒你的人,對這些恨你的人做善事,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的教導顯出了很大不同。

總而言之,這種看似對等的翻譯,其根基并不相同。“仁”之“愛人”乃是成“仁”之方,其以親緣為基礎,將在家庭中生發(fā)的自然之愛從家人推及親人,直至他人,再至天下萬物。其生發(fā)于自然情感,由實踐(將某個外部的、非己的客體納入自我關心的范圍,從而使之成為自我的一個有效組成部分)成就,代代相傳,劫后復生。而 love for others則是泛愛性的,其表現(xiàn)為絕對的道德律令,且其根源是超驗的。

(三)“仁”為人之本性:kindness,goodness,humanness,humanity,manhood at its best,human-heartedness,truemanhood,benevolence

《中庸》有云:“仁者人也。”這是漢學家及譯者解釋“仁”為人之本性的重要理據(jù)。 故而human-heartedness,humanity,humanness都從字面上符合了這一闡釋。孟子稱人性本善,這種善性用英文表述,即為goodnesss,kindnesss及 manhood at its best(人的至善之性)。

Humanity一詞由humanitas派生而得,有如下主要義項:(1)人生而為人的品性(the quality of being human),與manhood 近義;(2)仁慈(the quality of being humane)與benevolence同義;(3)人類(human considered as a whole,the human race)[8]614。這些義項都是抽象的,不描述任何具體之物,而直接把思維拉向本質層面。而整部《論語》中,“仁”并不是本體性質的抽象范疇,因為眾弟子問“仁”,得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相較于儒學所關照的生活世界,humanity太過抽象。 Goodness是一個與humanity同樣抽象的語詞,good的義項紛繁龐雜,加后綴-ness后則指一種好的、善的秉性。Truemanhood 一詞來自 manhood 一詞,可依據(jù) manhood 解釋為the real quality of being a man,與humanity的第一義同。Benevolence兼具humanity的第二種義項,但其基本義則為善心(the desire to do good to others),即一種朝向他人的為善之心。Benevolence在某些情況下的確能夠表達“仁”的意味,但無法適應儒學體系的龐雜,也無法表現(xiàn)出“仁”的實踐要求。因其抓住了“仁”的重要一面,benevolence成為了“仁”的主導英譯詞之一。而human-heartedness一詞將“仁”直接劃入了“心”的范疇,使得“仁”對英語讀者呈現(xiàn)為純然的心理狀態(tài)。

“仁”在先秦的語境中是含有豐富情境意蘊的、動態(tài)的、關聯(lián)的、審美的、復義的,總是關涉人們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狀態(tài)。然而,上述譯解力求對語詞內涵施以抽象規(guī)定,對選定范疇進行純概念式的把握,呈現(xiàn)出超越時間及情境的、直尋本質的特征?!叭省痹谥形恼Z境中關涉“知”與“踐行”,而這類的譯詞卻將“仁”定義成了可以由邏輯推理達到的普遍原理。這種追求普遍性準則的傾向折射了西方“是論”(又稱本體論)模式對翻譯及跨文化理解的深刻影響。這種翻譯方式恰符合了西方哲學對于概念的把握方式。任何一種思想、一種語言總是包含著普遍性的傾向,但從學理上來說,我們不能混淆絕對普遍和相對普遍的界限。英文中有兩個詞可以表達“普遍”之意:一個詞是 general,代表從經驗概括出的相對普遍;一個詞為 universal,代表絕對普遍。-ness 所形容的,乃是一種絕對的普遍性。而學者俞宣孟在《本體論研究》中經慎密論證后得出:中國哲學本身是缺少 universal 所表達的絕對普遍性的[14]126-145。

在儒學語境中,即便是在人性論中所出現(xiàn)的抽象名詞,都不是推理而得的,而是基于先哲日常生活體驗之所得。徐復觀將此類名詞稱為“質地名詞”,意為同一名詞所表征的內容,常對應于人格的層級而具有層級性。在儒學的語境中,有多次“問仁”,因為發(fā)問者在人格層級上的不同,對“仁”的指陳,也有其差異。而這種層級上的差異,“不論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個立體的完整的生命體的內在關聯(lián)”[15]3。而這一類“人之本性”的翻譯方式,強調了絕對的普遍性,而遮蔽了與經驗相關而產生的相對普遍性,遮蔽了“仁”所關涉的生命經驗的層級性。

(四)“仁”之社群化詮釋:authoritative

安樂哲在其《論語》譯本中將“仁”譯作以“authoritative”為中心詞的一系列詞組,其基本義項為:(1)having or proceeding from authority;(2)clearly accurate or knowledgeable[8]97。他認為該詞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仁”這一孔子核心理念的情境性、動態(tài)性及與其他核心理念的相互指涉性。因為在安樂哲看來,“仁”需要在個體的社會化成長或者說成人中得到實現(xiàn),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意欲追求達到的目標,而是成人化的過程[16]27。在這一整體性的成人過程中,個體對別人所關切之事也作切身關切。成人的過程并不是單獨個體封閉的過程,而是一個牽涉他人又牽涉自我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影響他人又為他人所影響?!拔摇逼鋵嵤且粋€由吸收“他我”而使之成為共同的“我”的那部分自我之域。所以,“自我”并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過程,是傳統(tǒng)的形式結構通過種種社會作用而使得“歷史之我”與“當代之我”融合的過程?!白晕摇焙汀八摺?、“我”和“我們”、“主體”與“客體”都是在此彼并無明確界限的時間之流中變得不可分割。個體的素質部分決定個體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與豐富性,而個體拓展和融入整體的程度,決定了其為人的程度。孔子所謂的“仁”就是在運用和發(fā)展個體之義,吸收、涵納人類社會的諸條件和相關問題的整一化過程。

“仁”既是個體成人的過程,又是在具體語境下的個體之義的社會運用。“仁人承續(xù)其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和意義,且在以語言為主導媒介的符號交流中促成其傳承。對仁者來說,在需要為求其實而謹其言的意義上,該語言是述行的。因為語言必然體現(xiàn)于行動。”[16]146“仁”通過人的實踐來體現(xiàn),語言、行動是合一的,都是指向個體在社群中的成長,成己成人,乃稱為“仁”?!墩撜Z》中的“仁”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確定的表述,也不是孔子為了啟發(fā)學生而設的隱晦真理??鬃右簧荚谥铝τ谙蛩膶W生傳達他所理解和感受的“仁”的真正含義?!叭省焙汀叭恕卑l(fā)音一樣,書寫形式卻有很大不同。在孔子的語境中,“仁”并不是單純作為名詞或者形容詞來使用的,在某些時候,“仁”也被用作及物動詞。因此,“仁”并不單指一種品格,它還可以指稱一個過程,表示“仁”這種品格的實現(xiàn)過程(包含人性的轉化過程)?!墩撜Z·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薄墩撜Z·衛(wèi)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薄叭省笔强鬃又赖暮诵?。而孔子之所以不輕易許“仁”之稱于弟子,是因為在他的心中,“仁”表征著人性的全盤凸顯。Authoritative這一譯詞以突出“權威性”的人類學視角將追求“君子”人格這一道德境界的意味凸顯了出來,使“仁”的人際社群性顯現(xiàn)了出來。然而authoritative一詞過度強調了社會結構的超越性,強調了社會規(guī)范對個體的制約,這與儒學的“仁”具有很大的不同。

三、由“仁”之英譯對中西哲學對話的省思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幾類“仁”的英譯詞都從不同角度捕捉到了“仁”之意義空間中重要的維度。但德性解讀消隱了“仁”之“孝悌”根基;情感解讀消隱了“仁”與家庭及踐行的關聯(lián);人性論解讀弱化了“仁”的層級性;社群化解讀過度強調了社會結構對于成“仁”的制約。可見,建立在形而上學傳統(tǒng)之上的諸般哲思,都無法捕捉到“仁”的意義全景。每一種哲學傳統(tǒng)(或曰哲學之維)都會局部遮蔽或局部敞亮“仁”的意義。設若我們永遠沉浸在“一”對“one”的訴求中,“仁”的翻譯乃至中國典籍的翻譯都將永遠無法擺脫這樣的困境:復義性和情境性的哲學概念,將會在翻譯中持續(xù)遭到重創(chuàng)。對“唯一對等詞”一勞永逸的訴求與復義的博弈始終如同一把利劍,懸在譯者和闡釋者的頭上。

張祥龍對孔子及儒家哲理的洞見或可為此般困境提供些許啟示。他申明對儒家哲學的理解與把握應盡量避免使用任何現(xiàn)成的哲學概念,脫開“主體”“實體”“形式”“本質”等二元化的范疇劃定方式,盡量避開任何現(xiàn)成的哲學立場,比如“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社會政治哲學”等幾大塊的拆卸方式。他倡導回歸古代文獻,在活生生的閱讀體驗中獲得一種朝向古代思想世界的視野或者視域,以此作為理解典籍的根基。因為那些所謂的“子曰”,那些被使用多遍的“仁”“義”“禮”等范疇,其實“并未傳達任何現(xiàn)成的‘什么’,而只是揭示出一個人與人相互對待、相互造就的構成原則,一種看待人生乃至世界的純境域的方式……孔子的仁學并不受制于任何現(xiàn)成的存在預設……但它們之間的相通之處則在于對最高境界(‘仁’、‘道’)本身的理解。對孔子和老莊而言,這最終的根源都不是任何一種‘什么’或現(xiàn)成的存在者,而是最根本的純境域構成”[17]21-32。

事實上,孔子更關注“成人之道”:這其中涵括了人的個體性到人類的共通性,“在個體性與共通性之間安置了人我感通、內外互動的普遍性。進而通過對此一普遍性的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不斷地體現(xiàn),以及不斷地實現(xiàn),以‘仁’為核心的人意乃得以逐步地豐富化、圓滿化及卓越化”[18]10?!叭省迸c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已經單純地跨過了人性論、道德論、存在論等向度?;蛟弧叭省鄙婕傲说滦詧鲇?,也涵蓋了倫理規(guī)范的實踐場域。整部《論語》都充分顯示了“仁”其實與“道”須臾不可離也。“仁”可為成人、全人之道,又可成為一切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的總則。但是,“仁”絕非抽象思辨的原理,它涉及深刻的生活實踐修養(yǎng)之道。此道發(fā)端于主體,由感通為徑,成就于主體間,且是動態(tài)的、充滿樂感的,最終達成“親親”,再返歸主體,主體由此獲得人性提升。

四、結語

作為先秦儒學最重要的范疇之一,“仁”體現(xiàn)出非單一概念所能把握的多義性,代表了一種審美的人生境界。但“仁”本身也是可以分析的:“仁”可稱為一種人間的情感,以親子之愛為核心,推廣于全人類;“仁”亦是一種人性的自覺力,引發(fā)人的自覺行為;但最重要的是,“仁”是一種成人之方,指向我們所有理性自覺的行為,亦可用以描摹行動結果??偠灾?,“仁”立于行為,又關聯(lián)于人的內心情感,并使這一情感理性化,從而內化為人自我的道德訴求?!叭省笔且粋€完整的生命體意義關聯(lián)。

“仁”不是能用概括和直言的方式一語道盡的觀念原則,無法用普遍化的方式去把握?!叭省蹦耸嵌鄠€維度構成的一種獨特的“生存結構”,蘊含著獨特的言語方式、人生情狀及氣象?!叭省标P乎構成,關乎發(fā)生之態(tài),“仁”的實踐性與情境性使得對其的理解更依賴語境及譯詞間的張力。故而“仁”之英譯,需允許多個譯詞構成“譯詞群”共同運行來完成文化傳播的使命,即允許多個譯詞并存于英語世界中,讓這些語詞在眾聲喧嘩中構造“仁”所承載的豐富且獨特的文化視域。因為典籍翻譯的使命是用語言傳達一種智慧,展現(xiàn)一種新的可能豐富生命的視域。讓多個譯詞并行流傳,共同參與文本自行組織意義的過程,使得譯語讀者讀到“構成中的意義”,方可承載起典籍翻譯傳播中華之“道”的偉大使命。

注釋:

①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頁。

[1]程顥,程頤. 二程集[M]. 王孝魚,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1.

[2]Legge J (trans.). The Chinese Classics:Volume 1 [M].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60.

[3]Lau D C (trans.). Confucius:The Analects (Lunyu)[M].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2.

[4]Chan W 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 Jen[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1955,4(4):295-319.

[5]雒少鋒. 儒學哲學化的境遇與使命[J]. 孔子研究,2015(1):117-122.

[6]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英語詞源詞典):virtue[EB/OL]. [2015-01-02]. http://www. etymonline. com/index. php?allowed_in_frame=0&search=virtue&searchmode=none.

[8]Smith S,Voorhees R W,Morris W. The New International Webster's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Naples Florida:Typhoon International Corp,2004.

[9]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M]. 廖申白,譯注.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劉向. 說苑校正[M]. 向宗魯,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董仲舒. 春秋繁露[M]. 周桂鈿,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韓愈. 韓愈文選[M]. 童第德,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13]張載. 理學叢書:張載集[M]. 章錫琛,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俞宣孟. 探根尋源——新一輪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論集[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5]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6]Hall D L,Ames R T.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

[17]張祥龍. 先秦儒家哲學九講[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8]葉海煙. 中國哲學的倫理觀 [M].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APhilosophicalStudyoftheEnglishInterpretationof“Jen”

LILe

(SchoolofEnglishLanguageandCulture,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Jen” is a key Confucian concept and it was Confucius who made it re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backbone of Confucianism. The fact that“Jen”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English terms shows that it is an exceedingly complicated concept. Those English translations,attempting to do justice to as many of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s possible by adopting existing terms in the system of western philosophy,on the positive side demonstrate certain meaning focus of “Jen”,while on the negative side,make Confucianism as the twin of western philosophy. To the readers in the English world,Confucianism is expected to offer a different view on the world,thu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rucial Confucian concep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xisting English renderings so as to create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unfamiliarity.

Jen;confucianism;philosophy;translation

H315. 9

A

2095-2074(2015)02-0069-07

2015-02-01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2013gh009);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432826)

李樂(1984-),女,陜西漢中人,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猜你喜歡
儒學英譯愛人
摘要英譯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fā)展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儒學交流在路上
我的愛人
話語分析角度看公示語的英譯及翻譯對策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愛人就是愛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愛人
《論語》英譯的轉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