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新
(河南省煤炭總醫(yī)院中醫(yī)科,鄭州 45000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原因未明,屬中醫(yī)大瘕瀉、滯下、泄瀉、腸風、臟毒等范疇,近年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目前尚無特異性有效治療方法,臨床治愈困難,且易于復發(fā),遷延難愈。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中藥保留灌腸聯合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6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男41例,女15例,年齡27~69歲,平均(45.6±11.2) 歲,病程9個月~8年,平均(4.9±3.4) 年,主要表現為大便溏稀、腹瀉、腹痛、粘液便或粘液膿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病情反復發(fā)作,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伴貧血、血沉增快,糞便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痢疾桿菌等培養(yǎng)陰性,結腸鏡檢查腸黏膜水腫、血性滲出、糜爛、多發(fā)性片狀或點狀潰瘍,排除腸道阿米巴病、腸梗阻、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結直腸惡性病變等,其中臨床癥狀輕度17例,中度29例,重度10例;腸黏膜病變輕度18例,中度29例,重度9例,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按照中醫(yī)診斷及辨證分型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2009) 的相關標準[1],均以大腸濕熱型為主要癥型。
1.2 治療方法56例患者均給予中藥保留灌腸聯合針灸治療。灌腸中藥腸炎方用:白頭翁15 g,黃連10 g,黃柏15 g,黃芩15 g,白芍20 g,兒茶5 g,白及20 g,百葉15 g,三七粉20 g(后下)。水煎后取汁500 m1,加入三七粉混勻濾汁備用,每晚睡前便后保留灌腸,患者左側臥位,肛管插入深度超過15 cm達乙狀結腸,將37℃左右藥液50~100 ml于10分鐘內緩慢注入,患者臀部墊高,左、右側臥各5 min后臥床約1小時;針灸取穴以手足陽明、太陰及任脈經穴為主,主穴包括上巨虛、脾俞、天樞、合谷,依患者體質、證型、隨證選用足三里、中脘、關元、曲池、地機等,雙側對稱施針,平補平瀉,1次/d,每次留針30 min;保留灌腸與針灸治療均以15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每療程之間休息2 d。治療期間患者戒煙戒酒,禁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注意作息,避免情緒異常波動。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4周后復查結腸鏡,結合臨床癥狀改善判斷療效。(1) 完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常;(2) 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3) 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內鏡和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6例患者中完全緩解33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9%;治療前血沉指標(58.3±6.1) mm/h,治療后(22.8±3.4) mm/h,治療前后血沉指標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1年,52例有效患者中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約11.5%。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yī)“痢疾”“大瘕瀉”“便血”“泄瀉”“腸風”等范疇[3],可歸屬于“久瀉”“久痢”等,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明了,中醫(yī)認為外感六淫、飲食失當、臟腑虛弱、七情內傷等為其主要病因,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脾虛及腎,清濁不分,損及腸絡,濕熱內生蘊結大腸,脾胃氣虛為本,濕、熱、瘀、毒為標,絕大多數為左半結腸型急性期,活動期以大腸濕熱證多見[4],腑氣不利、氣血凝滯、血腐肉敗。西醫(yī)認為與腸道細菌感染、精神刺激、飲食不當、遺傳、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以結腸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yōu)橹?,表現為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重者出現發(fā)熱、貧血,病情反復發(fā)作、經久難愈,可繼發(fā)結腸息肉、中毒性巨結腸、結腸癌等。西醫(yī)對潰瘍性結腸炎尚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單純應用西藥治療效果欠佳,且難以持久,易于復發(fā),中醫(yī)藥以其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以及與多靶點治療的特點,對本病治療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潰瘍性結腸炎按辨證分型可分為大腸濕熱蘊結、脾虛濕蘊、肝郁脾虛、陰血虧虛及脾腎陽虛等類型,但每型都有一定的關聯性[5],患者多表現為脾虛濕盛、大腸濕熱、氣滯血瘀等癥,基本治則為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活血、化腐生肌,臨床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注重祛瘀不傷正、補正不留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關于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認為,中藥灌腸可斂瘡生肌、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等,對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藥物保留灌腸后高濃度藥物直達病所,經直腸靜脈叢吸收,避免了胃液對藥物的影響,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腸可避開進食后胃結腸反射所致結腸蠕動高峰期,藥物在腸內保留時間較長,有利于促進腸道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腸痙攣及黏膜缺血壞死,消除潰瘍及炎癥,促進黏膜再生及創(chuàng)面愈合。
中藥腸炎灌腸方中白頭翁清熱、涼血止痢;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止瀉;黃柏、白及保護腸黏膜、收斂生?。话偃~清熱利濕;白芍緩中止痛;三七、兒茶止血化瘀、活血定痛、收濕斂瘡;諸藥共湊消炎、止血、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功效,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6],促進潰瘍愈合和炎癥消散,減少復發(fā)。針灸治療取穴中上巨虛為大腸經之下合穴,可疏通大腸經氣、通腑化滯,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天樞為大腸經之募穴,可調理腸胃、和中理氣,天樞、上巨虛結合治療有補虛泄實,理氣和中之效;脾俞、中脘、足三里穴位針灸可健脾和胃;諸穴結合共湊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治療過程中注意辨證施治,對實證者采用瀉法,虛證者采用補法,偏寒者加用灸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代謝功能,促進潰瘍愈合。本組患者采用雙側對稱取穴,平補平瀉手法針灸,取得較好效果。
本組56例患者經中藥保留灌腸聯合針灸治療,完全緩解33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92.9%;治療前和中血沉指標(58.3±6.1) mm/h,治療后(22.8±3.4)mm/h,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1年,52例有效患者中復發(fā)率約11.5%,臨床效果滿意。針灸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安全、簡便,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fā)率,且醫(yī)療費用較低,適于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2009)[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30(5):527-532.
[2]中華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8,13:139-145.
[3]武顏榮,闞存玲.固本益腸片聯合美沙拉嗪片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19例[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1):79-80.
[4]吳健,王新月,孫慧怡,等.137例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醫(yī)證型與腸黏膜象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4):445-449.
[5]黃柏平.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辨證治療臨床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12):164.
[6]李霜,鐘秀宏,王可欣,等.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5):9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