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柳媚
(第十六小學,廣東 肇慶 526040)
兒歌是少年兒童步入人生的第一個領(lǐng)路人和啟蒙者,“它隨著母親的乳汁,滲入幼兒的心田,它像一只美麗的百靈鳥,為孩子們帶來歡樂,陪伴他們度過整個童年的美好時光?!碑敽⒆訚u漸長大,終于有一天成為小學生,步入學校的大門學習新的知識,兒歌也伴隨著來到孩子們的課堂,成為教師在課堂組織中規(guī)范學生課堂紀律,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好幫手。
少兒的童年以快樂的游戲為主,在經(jīng)歷了40分鐘的課堂學習后,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是他們盡情游戲的時間。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盡情玩耍,以致上課鈴響了,他們還沉迷于課間的興奮狀態(tài)中,難以立刻回到課堂中來。這種狀況,最好的辦法是用兒歌適時幫助他們調(diào)整狀態(tài)。
“鈴聲響,進課堂,書放好,坐端正。老師講,認真聽,要發(fā)言,先舉手”。短短24個字的《課前歌》,提出了上課鈴聲響起時,學生應該做到的要求。每次兒歌背誦的聲音一響起,他們就心領(lǐng)神會。每年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教師就教會他們各種兒歌,通過兒歌告訴他們一個小學生應該怎么做。通過教師帶讀,讓學生對兒歌熟讀成誦,從而把兒歌牢記在心中,也把要求牢記在心中。這樣使孩子們一邊背兒歌,一邊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不感覺到是在受約束,不感覺到是在學習,而是在游戲。這就是兒歌的魅力。讓少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記憶,在記憶中中長大。正如褚東郊在其著作《中國兒歌的研究》中所說:“兒歌的流傳,因為不借文字,全憑口授,所以必須有和諧的音調(diào),以便易于記憶?!盵1]少兒們富有新奇性,也富有創(chuàng)造性,一成不變的兒歌,當時間長了以后,就會失去新鮮感,指導性作用減弱。因此,教師和學生一起,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自己編兒歌。孩子們編的兒歌也就是作家周作人在其《兒歌之研究》中所稱的“兒戲”。“兒戲為兒童自戲自歌之詞,兒童聞母歌而識之,則亦自歌之?!盵2]如以下的兒歌:
(1)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fā)言可不好。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NO.1。
(2)一一伸伸手,(做動作)二二點點頭,三三揉揉臉,四四握握拳,五五彎彎腰,六六快坐好!
(3)(要學生安靜坐端正時)師:表揚誰?生:表揚我。(坐端正)
(4)師:誰坐得好?生:我坐得好
(5)這是我的頭,這是我的肩,這是我的胸,這是我的腰,這是我的腿,這是我的膝蓋,這是我的小手,小小手,小小手,趕快放放好!
(6)《組織紀律歌》:一二三四,坐好姿勢。(同時要求坐好);五六七八,閉上嘴巴。(要求不要說話)
(7)叮鈴鈴,上課了,坐端正,專心聽,要發(fā)言,先舉手,課堂紀律要遵守。腳放平,背挺直,眼睛看黑板,小手放放好。
(8)《坐端正兒歌》:抬頭挺胸眼平視,兩腳并攏坐如鐘。
以上這些兒歌,都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編的,他們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兒歌進行背誦,自己編撰富有特色的兒歌,在富有個性的學習中,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充分展現(xiàn)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兒歌不是對少兒進行生硬的說教,而是讓他們在聽賞念唱的愉悅中接受知識,在快樂中接受教育。
兒歌,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兒歌明快的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之自覺參與到學習中來,激發(fā)了學語文的興趣。
說唱兒歌,表演兒歌都會得到小學生們的熱捧。如在他們剛?cè)雽W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學習拼音。生母表、韻母表、整體認讀音節(jié)表,這么多的字母需要不斷地背誦,不斷地記憶才能記得牢固。如果是一成不變地讓他們進行背誦,他們便會覺得厭煩。因此,在每節(jié)課中,當學生感到疲倦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背誦《拼音休息操》: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拼音休息操。動動手,動動腳,我們來背聲母表,b p m f……扭扭脖子,扭扭腰,我們來背韻母表,a o e……站要直,坐要正,我們來背整體音節(jié)認讀表,zhi chi……學生邊說邊拍手、邊跺腳,忽而眨眼,忽而揮揮手,忽而伸伸腰。這一活動既可放松肢體,緩解大腦疲勞,又吸引了學生足夠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
在教學一年級課文《比尾巴》時,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參加比尾巴大賽的動物,學生都非常喜歡這些小動物。當課文主要內(nèi)容學習得差不多,而學生也開始感覺到疲勞的時候,教師向他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比尾巴的動物平時是怎么行走的嗎,誰能編一句兒歌,再加上動作告訴我們?”學生的情緒被調(diào)動,興奮盎然。于是,一句句有趣的兒歌就被編出來了?!拔覍W老鷹飛飛,我學馬兒跑跑,我學魚兒游游,我學青蛙跳跳。我在可愛的學校,快樂得像只小鳥………”當學生興奮到了極點的時候,教師又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剛才說到的這些動物,它們的尾巴是怎么樣的呢?你能把他們尾巴的特點用兒歌編出來嗎?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住了,再次回到課文中來,40分鐘的課堂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在一句句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兒歌中結(jié)束了,孩子們卻似乎意猶未盡。
在課堂上,讀寫結(jié)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墒?,每節(jié)課的寫字環(huán)節(jié)卻成了教師頭疼的事情,因為在寫字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頭低下去了,腰彎下去了,腳動起來了,整個姿勢歪歪扭扭的。為了糾正他們的寫字姿勢,師生一起學一首寫字兒歌:頭正肩平挺起胸,兩腿并排腳放平,身子稍微向前傾,自然大方坐端正,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邊一拳間,指離筆尖一寸準,執(zhí)筆要領(lǐng)記心間。每次寫字前,都讓學生一邊背兒歌,一邊做好姿勢,然后才開始寫字。在寫字的過程中,如果有的學生忘記姿勢,教師會作適當?shù)奶嵝?。如師說:“頭。”生答:“抬起。”(同時做動作)師說:“腰。”生答:“挺直?!睅熣f:“腳。”生答:“放好?!睂懽謺r,師還可以鼓勵說:“誰像書法家?”生答:“我像書法家,頭正腳平,三個一?!焙喓唵螁蔚膸资讓懽謨焊?,居然把他們寫字姿勢糾正好了。
在低年級,學生有時注意力較差,不能長時間集中,而且容易疲勞,我們可利用兒歌使學生適當放松,利用兒歌組織課堂,利用兒歌規(guī)范課堂紀律。比如,課堂有人講話、走神,教師就組織唱整頓紀律兒歌:
教師:小鳥小鳥在哪里?
學生:小鳥小鳥飛走了。(雙手做飛的動作)
教師:小猴小猴在哪里?
學生;小猴小猴溜走了。(雙手做溜走的動作)
伸伸手,彎彎腰,點點頭,快坐好!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就問“千里眼在哪里?”學生馬上回答“千里眼在這里!我會認真看!”細細分析學生的回答,“我會認真看”這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有趣的兒歌不僅有效的組織起教學,還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訓練。
在課堂上,一些簡單有效的常用兒歌還有很多,如:一二三、坐端正;小嘴巴,不說話;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書本,豎起來;腰,挺直;手,放好;百靈鳥在哪里?在這里;“誰來和我對口令?”“我來和你對口令?!保ㄕ归_學習競賽);“火車火車哪里開?”“火車火車這里開?!?;“誰坐好?”“我坐好?!薄霸趺醋俊薄邦^要正(摸頭);身要直(交叉摸雙肩);腳并攏,手平放。”
(要求看黑板)師:“誰的眼睛最漂亮?”生:“我的眼睛最漂亮?!?/p>
又或者是,師:“眼睛眼睛看哪里?”生:“眼睛眼睛看黑板?!?/p>
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這些簡單常用的兒歌,能夠幫助教師規(guī)范學生的課堂行為,起到提醒督促的作用。在課堂上,小學生們真正融入到學習中,享受著學習的無窮樂趣,這種樂趣來自于興趣和主動參與,來自于他們對兒歌的喜愛。學生從語言、文字、畫面、色彩中感受到兒歌的韻律、節(jié)奏、速度?!俺逼饋砹恕ⅰ皠印逼饋砹?,“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也自然地滲透其中。
參考文獻:
[1]褚東郊.中國兒歌的研究[M]//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選集.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62:18.
[2]周作人.兒歌之研究[M]//兒童文學小論.上海:兒童書局,19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