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發(fā)源地,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其實也是一部農耕文明史。古老文明的智慧精華,薈萃在用于指導農業(yè)生產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聽上去平平常常的公歷2015年2月4日11時58分27秒,在用農歷作一番表述——“乙未年戊寅月辛亥日11時58分27秒,立春”之后,一個本來普通的日子頓時變得熠熠生輝、活力四射,讓人期待。因為,春在那里!那個意味著萬物復蘇,意味著新氣象的春,就立在一個時間點上,等著你!
從自然科學上講,立春是天文學上的一個時間點,意味著太陽在精確到某分某秒的某個時間點到達黃經315度。
從民俗學上講,立春意味著在以農立國的神州大地上,當日是祀農神祭先祖的重大節(jié)日,也就是說,位居天、地、人三才中央的人,在這一天要做溝通天地、與天地達成來年協定的重要工作。在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中,人是自然之子,但不僅僅是隸屬自然,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天地間是自發(fā)而充分的,是活潑潑的順天應時。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雖然各地農家都在農官的指導下按照二十四節(jié)氣安排農業(yè)生產,但各地與二十四節(jié)氣相應的農諺卻因地而異。
古代將中原腹地的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但是,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所以各地立春日雖在同一天,但三候中的自然現象卻并不是完全同時發(fā)生的——發(fā)生時間有些差異。不過,立春意味著春天的號角已然嗚嗚作響的意思卻是古往今來都一樣的。
古時,立春這一日,天子率朝臣浩浩蕩蕩地郊祀社稷之神,然后來到田間地頭,親自扶犁鞭牛,做足親耕秀;而民間,農家們用泥塑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牛三圈,防病驅邪,還推選出德高望重的長者,三鞭泥牛,其他村民則隨后蜂擁而上,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撒進各自的農田。
舊時的民俗,無論何種表現,歸根究底是帶有濃厚象征意味的表演,讓人既能依稀仿佛地感受到人與天地間的水乳交融,又清晰明確地規(guī)劃好一年的行止。二十四節(jié)氣,像一個計劃模板,每一年,耕耘者都要把它翻出來,應天地之約,把它書寫一番。雖然歲歲年年粟相似,但年年歲歲的人們,卻依然興致勃勃地把這一模板寫了幾千年。
今日中國,已從幾千年的農業(yè)大國變?yōu)楝F代化國家,那些曾經伴隨過我們祖祖輩輩的模板,在我們這一代手中變成了傳說之一種。不過,我們始終認為,雖然大音希聲,但無論是農業(yè)國的農民,還是工業(yè)國的白領,努力聽懂天地的聲音都不會錯。因為,那些生命的萌動一定會在春天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