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宏偉
引入豐富的補充資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常見舉措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多只是讓學生看看、讀讀,淺嘗輒止。不僅資料本身的價值未體現(xiàn),更浪費教學時間。要提高補充資料的利用率與實效性,教師必須將使用目標指向語言實踐,“物盡其用”,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表達水平的發(fā)展。
一、巧用資料,實踐閱讀方法
教師要關注所補充的資料的語言信息提取點、概括要點等,指導學生依托這些資料,加強閱讀方法的實踐,以促進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以及方法、能力的形成。
1.指導選取信息。指導學生選取信息,目標應直接指向搜集、提取語言信息能力的養(yǎng)成。如,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的教學,為了更充分地認識李大釗這一革命偉人,可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課上組織學生交流時,可指導學生先思考“那么多的資料中你為什么要選取這一部分內(nèi)容?”接著結(jié)合交流,讓學生根據(jù)提示對提供的資料進行分類,如“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當時的時代背景、李大釗個人簡介、李大釗主要貢獻、李大釗主要著作、李大釗部分故事”等。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資料一大堆,不是都有用,不能一股腦兒照抄,而應圍繞人物形象,從以上幾個方面選取”。最后,出示李大釗簡介的一小段文字資料,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為什么只這一小段文字就能讓人對李大釗有較全面的了解”,進而小結(jié)出學會“提取資料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2.訓練組織概括。好的補充資料一般主題清楚,信息要點較集中。利用補充資料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如,四年級下冊《生命〓生命》一課教學,導入課后出示有關杏林子的兩小段簡介,引導學生思考“從這個資料中讀懂了什么”,交流后再次引發(fā)思考:“能否抓住重要信息,把兩段話讀成兩句話?”根據(jù)要求,學生大致概括成:“杏林子12歲時身患重病,全身關節(jié)損壞”或“杏林子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取得了成功”。在教師的進一步提示下,學生抓住關鍵詞,將兩句話又歸并成一句話:“杏林子身患重病,但毅力頑強,取得成功?!苯?jīng)歷這樣的概括過程,有助于學生掌握“抓關鍵詞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后續(xù)的學習中,巧妙地指導運用這一方法,概括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飛蛾求生”“瓜苗生長”“我聽心跳”。這樣,在補充資料中悟法、學法,并遷移運用于文本學習中,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善用資料,豐厚語言感悟
語文教材內(nèi)有許多經(jīng)典的作品,教師們常常會引導學生在語言精彩處品味、感悟。但可惜的是,有時學生的感悟只浮在表面。如果能伺機補充資料,能令學生的感悟走向深入,走向豐厚。
1.品味文字內(nèi)涵。適時的資料補充是品味內(nèi)涵的好幫手。如,在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司空見慣”,常見的策略是教師問“司空見慣”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出“看得多了,不以為奇”后,解詞就結(jié)束了,根本談不上什么內(nèi)涵品味。我們可以先補充“司空見慣”的有關資料,一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二是“司空見慣”這一成語的典故。在學生充分感知這些資料后,先指導理解“司空見慣”的意思,接著回顧方法時小結(jié):“許多成語故事都有典故,學習成語時,如果我們能追根溯源,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單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能品味詞語的內(nèi)涵。”這樣的資料補充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更引導學習詞語理解與品味的方法,同時還指向課文主旨“善于從平?,F(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追根溯源,才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
2.感悟文本情感。感知文本語言之后,輔以有效的資料,更能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與作者、文本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如,四年級上冊《白鵝》一課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叫聲、步態(tài)、吃相三個方面感受白鵝的高傲,抓住文中貶義詞的品味,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之后,直接讓學生說說“體會到了作者對白鵝有什么感情”就草草結(jié)課,未免遺憾。如果能在學生說出體現(xiàn)作者喜愛之情時,補充豐子愷先生在重慶郊外荒村生活時,白鵝成為他寂寞心靈的安慰,進而使他繼續(xù)追求藝術的一段經(jīng)歷,引導探究“豐子愷先生為什么喜愛白鵝”。在學生再次交流中,就不只是表面空談“體會到了作者的喜愛之情”,而是有了更豐厚的感悟:“白鵝陪伴他走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豐子愷先生的心里不單喜愛,還有深深的感激!”“苦悶時安慰他的白鵝,將永遠留在先生的畫筆下?!薄@樣的感悟才能真正觸摸作者的內(nèi)心,才能真正挖掘到文字背后的奧妙。
三、活用資料,發(fā)展表達能力
活用補充資料,可以增強學生對言語表達妙處的體驗,促進表達方法的遷移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1.揣摩文本寫法。如,解讀文本四年級下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寫法上兩大主要特點:一是“側(cè)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二是“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在結(jié)合文本語言學習,引導學生體會“側(cè)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寫法后,為了進一步揣摩“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這一寫法,我們可以拋出問題:“伽利略一生只發(fā)生了這么一件事嗎?”再出示伽利略其他事例資料:“發(fā)明以測定合金成分的液體靜力天平”“憑著天賦,結(jié)合別人的一點描述,經(jīng)過刻苦鉆研和實驗,成功研制天文望遠鏡”等。指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么只選寫這一件事情?”讓學生感悟?qū)懛ǖ木钪帲何恼峦ㄟ^這個典型事例,更能集中體現(xiàn)伽利略大膽懷疑,相信科學,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
2.實踐語言運用。緊扣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依托相似元素的補充資料,能更順利地實現(xiàn)遷移。如,三年級上冊《趙州橋》文中“趙州橋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是指導學習句式很好的訓練點。教學中,學習這一句子之后,出示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萬里長城、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筑之瑰寶故宮、中國古典園林之首的皇家園林頤和園、藝術文化精髓的敦煌莫高窟等資料。要求學生運用這一句式,把“趙州橋”換成其他歷史遺產(chǎn),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有句式可依,有內(nèi)容參考,說的句子就比較具體、豐富。這樣的過程,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岳口小學〓責任編輯:辛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