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文黃艷寧沈 容朱校奇*
1.湖南省農(nóng)業(yè)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岳陽蓮世界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岳陽 414000
湘蓮的本草考證
彭斯文1黃艷寧1沈 容2朱校奇1*
1.湖南省農(nóng)業(yè)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岳陽蓮世界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岳陽 414000
通過查閱古今典籍,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研究對湘蓮的源流、名稱、品質(zhì)進行本草考證。經(jīng)考證,湘蓮品種來源清晰,品名歷史悠久,品質(zhì)優(yōu)良,為發(fā)展和利用湘蓮提供理論依據(jù)。
湘蓮;源流考證;名稱考證;品質(zhì)考證
湘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中國蓮的栽培種之一,為湖南籽蓮栽培品種的統(tǒng)稱,是中國三大蓮子 (湖南湘蓮、福建建寧建蓮、浙江武義宣蓮)之一。湘蓮的主要品種包括:湘潭寸三蓮、雜交蓮、桃源九溪江、耒陽大葉帕、華容蔭白花、漢壽水魚蛋、衡陽的烏蓮等[1]。湘蓮粒大飽滿,色澤潔白圓潤,質(zhì)地細膩,清香鮮甜,既可食用也可藥用,并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的功效。歷史上稱為 “貢蓮”,至今已有三千年的種植歷史,是湖南傳統(tǒng)的土特產(chǎn)品。
根據(jù)現(xiàn)出土的蓮化石和抱粉化石推測,蓮是起源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素有 “活化石”之稱。在20世紀70年代前,一直認為蓮起源于印度,我國許多學者也長期沿用此觀點,如 《花經(jīng)》[2]、《辭?!罚?]等。近年來,大量史實證明蓮原產(chǎn)于我國[4]。據(jù) 《中國花經(jīng)》介紹,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于在柴達木盆地發(fā)現(xiàn)荷葉化石,該化石距今至少有一萬年[5]。1973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羅江村發(fā)掘新石器時期的 “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水生植物花粉化石帶,其中有荷 (蓮)、香蒲、菱等的花粉化石,經(jīng)14C測定,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4],說明7000年以前,蓮已經(jīng)進入祖先的生活中。另外,我國古代典籍中也有許多關于蓮存在的記載:例如 《詩經(jīng)》中的 《鄭風》說:“隰有菏華”?!峨孙L》說:“彼澤之肢,有蒲有荷”。陶宏景的 《名醫(yī)別錄》記有:“藕實莖生汝南池澤”。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記有: “蓮藕,荊、揚、豫、益諸處湖澤陂地皆有之”。中華本草對蓮子進行考證,蓮子原名藕實,始載于 《本經(jīng)》,列為上品。結(jié)合 《別錄》和 《綱目》關于蓮的生境描述和形態(tài)描述,并結(jié)合 《本草圖經(jīng)》附圖,其原植物與睡蓮科植物蓮的特征完全一致[6-13]。邢湘臣在《關于 “蓮的起源地”考證》中詳細記錄了我國古代各個時期蓮的史料,確定了荷花、芙蓉、菡萏、芙蕖、芰荷、水芝、澤芝、水華、朱華等等就是我國現(xiàn)代蓮的古名,即我國古蓮與現(xiàn)代蓮是同一基源物種[14]。
湖南有蓮的最早文字記載是2400年前屈原的 《離騷》中 “制茭荷以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明當時的湖南已有蓮的生長。位于湘西北石門縣發(fā)掘的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早期人類遺址中有碳化蓮籽 (湖南省博物館1983年),證實3000多年前湖南有蓮存在。另外,《越絕書》中就有 “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有藕片作陪葬品;菜譜中也登載有藕,表明2000年前湖南已開始將蓮作為食用來源。湘蓮在湖南栽培至少有900年的歷史,宋代周敦頤(湖南道縣人,公元1017~1073年)的《愛蓮說》據(jù)說就是以家鄉(xiāng)的蓮花為拓本的。在湖南以蓮、荷、藕命名的地名、人名、街名、店名數(shù)不勝數(shù),延續(xù)至今,說明湘蓮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地位和種植蓮的普遍性[15-16]。
湘蓮起源于中國單瓣古蓮的原始栽培種,有紅花和白花之分。經(jīng)過近2000多年的自然演化和人工選擇,產(chǎn)生了諸如安鄉(xiāng) “紅蓮”、華容 “蔭白花”、益陽 “冬瓜蓮”等品種,而桃源 “九溪紅”、漢壽 “水魚蛋”等品種是經(jīng)過進一步的人工和自然選擇產(chǎn)出的第2代籽蓮栽培品種。清道光、光緒年間,改將耒陽的 “大葉帕”和湘潭的 “寸三蓮”等第3代優(yōu)良籽蓮品種作為貢蓮[15-16],由此演變出湘蓮現(xiàn)代的品種。
“湘蓮”一詞,目前的記載中最早見于南朝江淹 《蓮花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宮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 “湘蓮”一詞,還提到了南麓,這正是古代湖南地域的稱謂,可見 “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而此時尚未見到別的以地名稱呼蓮種的記載,可見 “湘蓮”之冠名應早于其它蓮種。
唐代宋之問 《秋蓮賦并序》:“向若生于瀟湘洞庭,溱有淇澳”;崔櫓 《岳陽云夢亭看花蓮》:“似醉如慵一水心,斜陽欲暝彩云深?!敃r為汝題詩遍,此地依前泥古吟”。從詩中可見詩人們?yōu)?“湘蓮”吟詠之多。晚唐譚用之的 《秋宿湘江遇雨》中有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說明當時湖南芙蓉之普遍,湖南也有了 “芙蓉國”的別稱。清光緒 《湘潭縣志》載:“蓮有紅、白二種,官買者入貢”[16]。 “土貢有蓮實,產(chǎn)縣西楊塘。既而求者眾,土人種者,珍以自用。貢饋者買之衡陽清泉,署曰‘湘蓮’”。
建國以來,湘蓮的產(chǎn)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遠銷英、美、法、日等30個國家,成為湖南省的大宗出口產(chǎn)品之一。綜上所述,湘蓮由來已久,并持續(xù)沿用[17]。
據(jù)傳戰(zhàn)國時湘潭白石鋪產(chǎn)的蓮子和藕粉就開始進貢朝廷,漢、唐、宋、明、清各代都把它列為貢品。湘蓮在湖南省湘潭縣已有3000余年栽培史,自戰(zhàn)國至清道光年間,已有2000余年 “貢品史”[18]。漢高祖、唐太宗均曾明令:寸三蓮為貢品,庶民不得嘗。并令當?shù)剞r(nóng)民:“年年栽蓮,歲歲充貢”;《長沙府志》載: “蓮藕,湘潭、湘鄉(xiāng)出產(chǎn),而湘潭產(chǎn)者佳”。因其品質(zhì)上乘,曾為進獻皇宮的貢品,故又稱 “貢蓮”?!逗贤ㄖ尽酚涊d:“湘中蓮藕勝于他處,藕粉甲于全楚,歲以充貢”[17]。說明湘蓮優(yōu)于其它產(chǎn)地的蓮子。
據(jù)湘潭縣志記載,清嘉慶、雍正年間把衡陽 “烏蓮”作為最好的貢蓮,道光、光緒年間,則將耒陽的 “大葉帕”和湘潭的 “寸三蓮”種作為貢蓮[16]。清同治十三年 (公元1874年)《衡陽縣圖志》載:“衡陽歲收蓮實有稅者六千余萬斤,斤二百錢,值錢一千二百萬”。直至清代宣宗 (道光)年間,才 “圣德恭儉,悉罷四方土貢,湘蓮貢亦罷”。西楊塘即今之白石鋪,所產(chǎn)之蓮為有名的 “寸三蓮”。因湘潭蓮子品質(zhì)極優(yōu),故有 “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之譽,湘潭縣被譽為 “中國湘蓮之鄉(xiāng)”,湘潭市譽稱 “蓮城”。胡世林主編的 《中國道地藥材》一書記載 “現(xiàn)時蓮子以湖南‘湘蓮’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16]。表明湘蓮不僅在歷史上享有聲譽,現(xiàn)時品質(zhì)也優(yōu)于其他產(chǎn)地的蓮子。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湘蓮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顆粒圓壯均勻,肉色乳白美觀,肉質(zhì)細膩,煮熟后滿口消融,清香四溢。與建蓮、贛蓮、鄂蓮相比,除油脂外,其余成分的含量均較高[19]。湘蓮所含的氧化黃心樹寧堿對鼻咽癌有抑制作用,具有防癌、抗癌的功能;蓮籽所含的非結(jié)晶形生物堿有降血壓作用;蓮籽中的棉子糖,是老少皆宜的滋補品,更是久病、產(chǎn)后或老年體虛者常用的營養(yǎng)佳品[16],而湘蓮自古至今一直是優(yōu)質(zhì)品種。
[1]周少游.湘蓮[J].湖南農(nóng)業(yè),2011,(10):6.
[2]黃岳淵.黃德鄰合著.花經(jīng)[M].上海:上海書店,1985:476-479.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 (農(nóng)業(yè)分冊)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79:204.
[4]亓軍紅.我國古代荷的種植及其經(jīng)濟文化價值研究 [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6:5.
[5]陳俊愉,程緒珂.中國花經(jīng)[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52-156.
[6]陳平平.中國蓮的起源與演化[J].生物學通報,1999,34(11):28-29.
[7]孫星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4.
[8]陶弘景 (梁)撰,尚志軍輯校著.名醫(yī)別錄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89-90.
[9]蘇頌(宋).本草圖經(jīng)[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5.
[10]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三冊)[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88:62.
[11]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第8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399-415.
[12]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一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537-541.
[13]胡世林.中國道地藥材 (第一卷)[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96-499.
[14]邢湘臣,關于“蓮的起源地”考證[J].農(nóng)業(yè)考古,1983(2):248-250.
[15]楊繼儒,周付英.湘蓮[J].長江蔬菜,2001(增刊):40-42.
[16]周火強,梁成亮,梁志懷,等.湖南的湘蓮生產(chǎn)及加工概況 [J].長江蔬菜,2011(16):8-10.
[17]蘇拉.湘潭寸三蓮[J].中國食品,1989,(3):29.
[18]葉舟.“寸三蓮”,走天下[J].中國食品,1997,(5):38.
[19]尹北海.湘蓮品種介紹[J].湖南農(nóng)業(yè),1994,(6):24.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PENG Siwen1HUANG Yanning1SHEN Rong2ZHU Xiaoqi1*
1.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stitute of Hunan Academy,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sha,410125,China;2.Yueyang LotusWorld Technology Co.,Ltd.yueyang 414000,China
In this paper,by reading ancient books and modern research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lotus origin,name,quality. The research of lotus origin clearly,the name has a long history,excellent quality.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tus.
Nelumbo nucifera Gaertn;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me;Textual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R281.3
A
1007-8517(2015)17-0013-02
2015.06.03)
長沙藥用植物特色產(chǎn)業(yè)科技示范基地2013-2015(K1303011-21);湖南省農(nóng)科院創(chuàng)新培育團隊項目(2014TD09)。
彭斯文(1984-),男,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藥用植物繁育與栽培。Tel:18273144900,E-mail:pengsiwen2006@163.com
朱校奇,研究員,主要從事藥用植物規(guī)范化種植與資源開發(fā)。E-mail:zhuxiaoqi2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