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性人格成因探微
劉晗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鄭州 450045)
摘要:蘇軾是一位集詩、詞、文、賦、書、畫等多種成就于一身的文學(xué)巨匠。他始終以超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對待人生、世界,以個體存在的自由、自在為最高旨歸,彰顯著性命自得、超曠放達、意趣盎然的詩性人格。蘇軾詩性人格的形成得益于滋養(yǎng)他生命的自然、藝術(shù)及女性。
關(guān)鍵詞:蘇軾;詩性人格;自然;藝術(shù);女性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簡介:劉晗(1978—),女,河南遂平人,碩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現(xiàn)為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xué)跨學(xué)科研究。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13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715(2015)04-0065-04
Abstract:Su Shi is a literary giant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He always treats life and the world with an ultra utilitarian aesthetic attitude, and takes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s the highest purpose to highlight his poetic personality. The formation of Su Shi’s poetic personality benefits from the nature, art and female in his life.
古代士人向來重視理想人格的建構(gòu),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道家的“自然無為”,成為古代士人塑造理想人格的基本內(nèi)核,“真人”“大人”“圣人”“至人”“神人”等早已內(nèi)化為古代士人的做人典范。蘇軾,作為中國古代士人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復(fù)雜,內(nèi)涵豐富,人格飽滿,既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又有任情適意的天然基質(zhì),對于蘇軾,人們總是欲說還休,最終只能報以“會心的微笑”。林語堂說蘇軾一生“深得其樂”,當“憂患來臨”,能“一笑置之”,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魔力”。這“魔力”也許就是蘇軾詩性人格的魅力。何為詩性?一般解讀為具有詩(最高級的文學(xué)形式)一樣的特性,如情感性、體驗性、審美性等。如果從個體存在的層面探討,詩性應(yīng)指向個體存在的詩意狀態(tài),詩性的觸角深入到個體存在的方方面面,具體的生存狀態(tài)與幽微的精神世界彼此滲透,相互生發(fā),最終形成個體的詩性人格。可以說,詩性人格即以超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對待人生、世界,以個體存在的自由、自在為最高旨歸。
蘇軾詩性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復(fù)雜、綿延的過程,從縱向?qū)用婵?,蘇軾的童年、成年經(jīng)歷、晚年體悟、集體無意識等形成了影響其人格生成的內(nèi)環(huán)境;從橫向?qū)用婵?,宋代的政治?jīng)濟、思想文化、士風(fēng)民俗等形成了影響其人格生成的外環(huán)境。內(nèi)環(huán)境的影響更為穩(wěn)定、持久、深刻。因此,除了考究宋代“大環(huán)境”對蘇軾的影響,更有必要鉤沉探賾,循著蘇軾具體的生存方式,探究更為內(nèi)在的因素。本文從個體存在的具體環(huán)境(自然、藝術(shù)、女性)試探蘇軾詩性人格形成的原因。
一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陳季方用“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的文字品評其父親,以“樹”喻“人”,揭示了其人格形成與其生長的環(huán)境“甘露”“淵泉”等“生態(tài)位”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世界上的任何物種,包括人類,總是生活在由溫度、濕度等組成的生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環(huán)境條件下,文學(xué)藝術(shù)家,作為人類群體中的獨特個體,其成長發(fā)育更是與“生態(tài)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然環(huán)境成為他們?nèi)烁裥纬傻淖钐烊坏幕驇臁?/p>
蘇軾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年間的四川眉山,離秀麗的峨眉山很近,長江上游的支流岷江縱貫這個城市?!妒裰忻麆儆洝肪硎睹贾荨芬锻x志》云:“昔人評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廣,夾以槐柳,綠蔭翳然。小南門城村,家多竹籬桃樹,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皆花竹楊柳。泛舟其間,鄉(xiāng)人謂之小桃源。”[1]40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也不惜筆墨地描述過蘇軾的家鄉(xiāng),“在樂山,當年也和現(xiàn)在一樣,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為在冬季,水色晶瑩深藍;夏季之時,急流自山巒間奔流而至,水色深黃?!盵2]29眉山,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有關(guān)蘇軾童年時期的記載比較少,應(yīng)和其他兒童無異,嬉戲游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給了他游山玩水的絕佳機會?!拔粲嗌倌?,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寶,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1]13。孩童時期,蘇軾徜徉在家鄉(xiāng)優(yōu)美的自然山水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令他神往,帶給他欣喜和驚奇,成為他生命中最久遠、最美麗的記憶,持久地影響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為蘇軾詩性人格的生成打上了厚重的底色。正如托爾斯泰在晚年時講:“孩童時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記憶里,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好像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樣,過了很多年以后,他們在上帝的世界里發(fā)出它的光輝的、綠色的嫩芽?!盵3]24
后來,蘇軾出川,名震京師,被授予官職,出任各地時,總是遍游周圍的自然形勝,無論鳳翔、知州、密州、杭州,“不但杭州城本身、西湖,而且連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內(nèi),都成了蘇軾常出沒的所在”[2]141。在山水之間,他感受著春華秋實的生命律動,尤其在人生困頓時期,蘇軾更是自覺地將大自然視為安放自我、尋找自我的天然場域。在《初到黃州》時,“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到惠州時,“ 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甚至在儋州,他依然“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4]2367。如果說,童年時期的自然,帶給蘇軾更多的是感性的情緒體驗,成年時期尤其屢遭貶謫后的自然,給予蘇軾更多的是理性思索。
魯樞元曾在《文學(xué)藝術(shù)批評的生態(tài)學(xué)視野》一文中寫道“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都擁有自身存在的權(quán)利。它們只服從那個統(tǒng)一的宇宙精神?!盵5]蘇軾,無疑是先鋒的,在其《超然臺記》開頭寫到:“凡物皆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6]221蘇軾從存在的角度肯定了自然的無為、自在,春秋代序,榮枯盛衰,社會、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深受儒道思想熏陶的蘇軾,“智者樂水”“道法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蘇軾的人生觀、價值觀,但蘇軾對于自然的思索更多地指向自我,回到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蘇軾看來,儒家的自然觀倫理道德色彩過于濃厚,道家“無為”的自然觀則帶有強烈的形而上哲思,真正的自然,應(yīng)該是大化流行的生機和鳶飛魚躍的自由?!拔┙现屣L(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盵7]6江上、山間、吾與子,清風(fēng)、明月、耳與目,氤氳流轉(zhuǎn),生生不息。
只有自然才能從最深層和底蘊上滋養(yǎng)文學(xué)藝術(shù)家詩性的生命,成為文學(xué)藝術(shù)家立足的根基?!敖斤L(fēng)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盵8]160“江山風(fēng)月”的純凈、澄澈、自然孕育了蘇軾這樣一位“閑者”,就像山間的一輪明月、江上的一縷清風(fēng),舒展而從容,淡然而自在。他走入自然,最終又走出了自然,富有情趣、饒有興味地看待世事變幻、人生沉浮,無論身處順境逆境,總是以“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心境安然處之。在蘇軾的世界里,生命的虛無感、荒誕感與對生命的熱愛巧妙地融為一體,逐漸養(yǎng)成了其超然脫俗、怡情適性、自在自為的詩性人格。
二
藝術(shù)成為影響蘇軾詩性人格的重要因素。在蘇軾尚年幼時,有一次,老師劉微之賦詩“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fēng)斜”,蘇軾在一旁說道,詩雖佳,但最后一句改為“雪片落蒹葭”更佳,老師嘆曰“吾非若師也?!碧K軾超絕的藝術(shù)感受力,有著可遇不可求的天賦,但更源自蘇軾對藝術(shù)的喜愛。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暇窺園葵”[4]247,寫出了蘇軾對書的熱愛和喜歡。蘇軾七歲始讀書,八歲入小學(xué),師從道士張易簡。十三歲時,幸得父親蘇洵親授,并遍訪名師,嶄露出驚異的文學(xué)才華。十八歲時,喜歡讀史、論史,間亦好道。蘇軾一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讀書作文,即使“烏臺詩案”極大地傷害了他的身心,可仍不改初衷,因為“詩”不僅僅給他帶來了無比的愉悅和精神上的滿足,更早已與蘇軾的生命融為一體,成為一種獨特生存方式,所以,在蘇軾的世界里,讀書聲無疑是自然界最動聽的聲音,晚年最喜倚床聽兒孫的朗朗讀書聲。
除讀書習(xí)作外,琴棋書畫在蘇軾的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正如孫立群所說:“在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琴棋書畫是最能代表士人特殊文化素質(zhì)的生活方式?!盵9]201蘇軾好書與畫,“凡物之可喜,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莫若書與畫。……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盵7]356“方先君與吾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7]2296。這些文字真實地記載著蘇軾對書畫藝術(shù)由衷的喜愛之情,后終成一代書畫名家。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倡導(dǎo)的“士人畫”對后世繪畫影響極大。蘇軾還擅長彈琴。在《歷代琴人傳》引張右袞《琴經(jīng)·大雅嗣音》謂:“古代多以琴世家,最著者”中,有“眉山三蘇”。蘇軾的父親蘇洵酷愛經(jīng)史和古琴藝術(shù),是當時頗有名氣的音樂愛好者和音樂鑒賞家,蘇軾深受其影響,小時候就“嘗習(xí)琴”[1]30。他對音樂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一生更是留下了許多絕妙的描寫琴曲、琴人、琴操的詩文佳作。蘇軾棋藝不精但絲毫不影響他對棋的喜愛。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即下棋、喝酒和唱曲,但他喜歡看別人喝酒,別人下棋,為一大樂趣。他為《觀棋》詩所作的序文中寫道:“予素不解棋,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痹谏剿g,無論下棋、觀棋,皆能自得其樂,何樂而不為呢?蘇軾賦予弈棋、觀棋以雅致的氣息。
藝術(shù)與蘇軾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蘇軾的生命就是在藝術(shù)的浸染和包孕中逐漸飽滿、豐盈、成熟的?!翱侦`和充實是藝術(shù)精神的兩元”[10]25??侦`的藝術(shù)境界澄澈清明、了無塵滓,充實的藝術(shù)境界豐厚深邃、剛建壯碩。中國藝術(shù)力求空靈與充實融為一體,如“中國詩人尤愛把森然萬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豐實空靈,像一座燦爛的星天!”[10]30真正的藝術(shù)應(yīng)在虛空的心境里燭照出存在的偉大與精神。蘇軾極力推崇陶淵明,甚至晚年和陶淵明詩,主要在于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承載著豐富深刻的人生體驗,而這恰恰是陶淵明任真率性、恬淡虛靜的心境所決定的。蘇軾喜陶,皆源于陶淵明是一個“心遠地自偏”的“素心人”,與萬物保持著一定的“隔”“斷”,以“空”的心境詩意地葆有萬物。
“藝術(shù)是一種生命的姿勢,優(yōu)秀的藝術(shù)品必須充滿著生機和活力。人們可以通過藝術(shù)活動喚醒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盵11]72空靈而充實的藝術(shù)世界直接影響著蘇軾對自然、人生、宇宙的體悟,無論何時何境,他總是既樂于其中又游于其外。艾朗諾在《美的焦慮》一書中提到,對蘇軾來說,任何對“物”的占有,哪怕“尤物”,都有違藝術(shù)家的空靈心境,但他也相信“怡情”只能“寓物”,與物相交、寄情于斯,卻永不占有,對外物采取一種自然放達的態(tài)度,將個人的情感寄寓其中。正如他在《寶繪堂記》中提出的要“寓意于物”,借物寄興,忘懷得失,這樣“雖微物足以為樂”,而反對“留意于物”,即為物所役,這樣“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在蘇軾的世界中,由藝術(shù)而開悟的存在具有一種詩學(xué)的特質(zhì),精微玄妙的藝術(shù)世界成了蘇軾展現(xiàn)生命意蘊的契機和場域,他將詩書、音樂、書法、繪畫等作為寄寓平生的真實存在,又超然物外,向內(nèi)訴求,回到本源,在自我心性的層層開掘中,形成了自覺而本己的詩意生存,執(zhí)著地生活在天地之間,體悟著生命的價值和宇宙的意義,真正實現(xiàn)了天與人的合一,從“南山”“菊花”中看出“真意”。
三
女性天然地與自然、藝術(shù)結(jié)盟,成為影響蘇軾詩性人格的另一因素。蘇軾的感性、細膩、浪漫也許直接得益于他生命中的女性,正如舍勒所說:“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為植物性的生物,一切體驗都更為統(tǒng)一,比男人更受本能、感覺、愛情左右?!盵12]89
程氏,蘇軾的母親,成為其人生歷程中的第一位偉大的女性?!段募肪硭氖恕渡厦分弊x書》:“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备柑K洵宦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蘇軾兄弟以書,以氣節(jié)勉二子?!盵1]17在《宋史》蘇東坡的傳記及蘇轍為他母親寫的長篇碑文里,都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程氏為蘇軾讀《范滂傳》,小小的東坡抬頭看著母親,問如果他做了范滂,母親是否愿意做范滂的母親,程氏坦然相告,為何不可呢?程氏以古代女子少有的睿智和膽識教導(dǎo)為人之道,對蘇軾形成獨立不阿、超越利害的卓絕人格影響極大。
蘇軾在《文集》卷七十三《記先夫人不殘鳥雀》中寫道“有桐花鳳,四五日翔集少時所居書堂前”,不畏人。為何?因為程氏“不發(fā)宿藏,不殘鳥雀,以身教”[1]17,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多年之后,鳥雀就在庭園的樹枝上筑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看得見。蘇軾清晰地記得有一只小鳥,長著極其美麗鮮艷的羽毛,一連數(shù)日到他家的庭園去。程氏溫柔、慈愛、細膩、包容的女性氣息似春風(fēng)甘雨浸潤著蘇軾幼小的心靈,終長成蔥郁的參天大樹,熱愛著自然,包容著一切?!昂D嫌小琅J挛住L(fēng),他為之著文勸止;他家那條名叫‘烏嘴’的大狗偷肉吃,他也舍不得打它一下,還寫詩寵它?!盵13]42蘇軾天然地對所有的生命葆有同情和憐憫,這也許得益于程氏的言傳身教。
如果說,母親給了蘇軾最天然的母性教育,妻子則滋養(yǎng)著蘇軾的女性情懷。蘇軾的三位妻子都姓王。王弗,進士之女,十六歲嫁給了蘇軾,二十七歲香消玉殞。王閏之,王弗的堂妹,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朝云,蘇軾的侍妾。三位女性有著不一樣的氣質(zhì)和稟賦。王弗“敏而靜”,“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每有客人來訪,王弗總“立屏間聽之”,客人離去后,反復(fù)告誡蘇軾:“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庇袝r,有人來訪急切表示要與蘇軾交好時,王弗也總是說:“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盵7]472事實證明,王弗的判斷總是精準的。王閏之缺乏堂姐的聰慧,卻溫婉體貼,質(zhì)樸賢淑,陪同蘇軾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富貴也好,窮困也罷,總是淡然處之,寵辱不驚。蘇轍在《祭亡嫂王氏文》中寫道“貧富戚忻,觀者盡驚。嫂居其間,不改色聲。冠服肴蔬,率從其先。性固有之,非學(xué)而然?!蓖醭?,作為蘇軾的侍妾,大概是最懂東坡先生的。有一天,蘇軾與家人開玩笑說:“你們看我這肚皮里裝的是什么呀?”有人回答是滿腹文章,有人說是滿腹經(jīng)綸,他都連連搖頭。這時,站在一旁的王朝云笑著說:“我看你呀,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深表贊同。王朝云,本是杭州西子湖畔的歌妓,十二歲被蘇軾收養(yǎng),居黃州時納為侍妾。王朝云識文斷字,皆蘇軾所教,但聰慧異常,靈氣逼人,尤其對文學(xué)藝術(shù)有著超常的感悟力,并深懂蘇軾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因此,蘇軾寫給朝云的詩詞是最多的,他們之間更多的是知音之情。王朝云生前最愛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去世后,蘇軾不復(fù)聽此詞,并在朝云墓亭之上鐫寫了對聯(lián)“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母親程氏給了蘇軾最初的“母性教育”,溫暖、明亮而綿長,伴侶給予蘇軾更多的則是溫柔、細膩、包容與理解,她們的美好使蘇軾覺得“天下無一不是好人”,少了人生的算計,活出了自我的性情,詩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在別人眼里毫無意義的“存在”也變得生意盎然,充滿情趣。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歷盡磨難,在北歸途中,他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jié):“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他在自然山水、藝術(shù)世界、女性情懷的浸潤中,“從細微的現(xiàn)實生活中體味生命的本體,建立了以感性的心理自由為指歸的審美人格”[14]267,形成了其自然、率真、灑脫、坦蕩的詩性人格,營造了其葆有天地境界、宇宙情懷的詩意人生。
參考文獻:
[1]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林語堂.蘇東坡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英]艾爾默·莫德.托爾斯泰傳[M].宋蜀碧,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
[4][清]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魯樞元.文學(xué)藝術(shù)批評的生態(tài)學(xué)視野[J].學(xué)術(shù)月刊,2001(1).
[6]莫礪鋒.漫話東坡[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7]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劉文忠,評注.東坡志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孫立群.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10]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12][德]馬克斯·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M].羅悌倫,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13]魯樞元.精神守望[M].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4.
[14]冷成金.中國文學(xué)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海燕)
On the Origin of Su Shi’s Poetic Personality
LIU H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5, China)
Key words:Su Shi; poetic personality; nature; art; female